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吳毅八字

解夢佬

吳毅八字

《人生理念的探索—情緒精神篇》一書中寫道:“情緒是人類行為中最復雜的一面,也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

時光無言,歲月殘破,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都能夠像故事中寫道的那樣,無論多麼的坎坷,主角都能夠頂著一路的光環披荊斬棘,最后擁有一個圓滿的大結局,更多的時候,我們只是滄海橫流中最不起眼的一個過客,塵埃落盡之后,結束這未曾得到過祝福的人生,就像有人說過的那樣,

東野圭吾說:“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于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很多人對你的嘲笑,實際上是源自一種心理的不平衡,甚至是一種嫉妒。正是這種不平衡和嫉妒,一點點吞噬著一個人的善良,讓精神的面貌變得丑陋而猙獰。

特別是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有些人總喜歡說人長短,論人是非。還毫不在意地說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實際上這哪里是刀子嘴豆腐心,這明明就是刀子嘴刀子心。

人類唯有振奮信心、獨立思考,才可能最終抵達真理的彼岸。人類的思想如果足夠深刻、足夠獨立,絕不可能為主觀因素所左右。追求真理必須堅持不懈,更應正心誠意。一個時代,唯有自信不疑,方可覓得精神力量與理性力量俱在的真理。

沒人會真正的感同身受到你的痛楚,也沒人會真正的去在意你一路走來所遇過的坎與負過的傷,所以別再為了尋求安慰而四處同人訴說你的苦,因為旁人只看結果,也只關心結果。成長本就是一個孤立無援的過程,你必須得學會獨當一面。

真正善良的人,他的心里沒有嫉妒,沒有邪惡,沒有不平等,他會用善良的眼睛去看待每一個人,不嘲笑別人,不傷害別人。

誠然,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被誤解、斥責、打擊,但是因為心地的善良,我們沒有忘記愛,也正是因為善良,所以我們才能對別人的苦難感同身受,對別人的不易給與包容和理解。生活不易,唯有自渡。

人生不易,生活處處是艱辛,我們能做的就是保持內心的善良,給別人寬容,就是給自己寬容。真正善良的人,從不嘲笑別人。

人的一生是萬里河山,來往無數過客。有人給山河添色,有人使日月無光,有人改他江流,有人塑他梁骨。大限到時,不過是立在山巔,江河回望。”

我們一直出于快節奏的社會里,上班要快,不能遲到;任務要快,否則被罰;考試要快,不然做不完;戀愛也要快,不然彼此厭倦……

似乎什麼都要快,不然就得被社會淘汰,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尤其是教育,成績要快!課題要快!職稱要快!成長要快!

結果呢?假大空,經不起檢驗,最后受傷的還是孩子們!被快速教育催生出來的孩子們就像肯德基的雞,表象光鮮亮麗,實質不堪設想……

我們一生匆忙,流盡了血與淚,最后卻還是活成了一個最平庸無奇的人,曾經的我們或許還想過去努力改變現狀,去和命運拼個你死我活,可最后才發現,我們不過是在自己為難自己罷了,有些東西生來就有的,那這一生也會擁有,可如果生來就沒有,那未來或許也無法得到,在這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里,我們應該學會向生活妥協,與自己和解,固執與倔強只會讓自己落得滿身傷痕,余生,饒過自己。

歲月里的波瀾不驚總會夾雜著些許的狂風暴雨,還記得小的時候自己的夢想是做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去看看宇宙之外的秘密,去看看星辰之上開出的花,可隨著年紀的增長,這種單純的夢想變成了去考上一個好的大學,去有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到最后連這種微薄至極的希望都變成了一種奢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從游刃有余變得無能為力,從一身的鋒芒變得圓滑而又世故,拼了命想要得到的卻還是要眼睜睜的看著它從我們的手里失去,費盡心思想擁有的 最后卻不過是如夢幻泡影一般再次遺失,越是在乎的東西,越是容易失去,希望越大,到最后失望也就越大。

很喜歡馬德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中寫道的一段話,“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發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復,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 如果沒實現昵?自怨自艾。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

或許正是這些沒能實現的期望,讓我們變得言不由衷,變得悲傷四溢,我們總是希望讓自己過的更好,卻總是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亂糟,我們總是想要努力的成為那個驕傲自信優秀的自己,可最后還是成為了一個唯唯諾諾,不斷失去的可憐之人。生活總是一遍又一遍的折磨著我們本就脆弱不堪的內心,而我們又偏偏固執的不肯認輸,不肯放棄,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和無能為力。

這個世界上,沒有歲月靜好,不過都是在負重前行罷了,我們依舊還在與命運抗衡,只是最終,我們都選擇放過自己,放過那些無法避免的遺憾,也放過那些生命里終將會失去的人和事,再多的不舍,也只能揮手告別,一聲嘆息道盡心底所有的悲歡,仿佛那個一直強忍著淚水的小人終于能夠和自己和解,終于饒過了自己。

周國平曾說,“人這一生會成長三次,第一次是他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他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當他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或許,我們都應該去試著接受那個平凡的自己,接受面對離別時無能為力的自己,接受失去之后漫無目的的自己,接受失敗之后一無所有的自己。

我們都是血肉之軀做成的人,會有淚,也會有笑,累了的時候,不如停下來歇歇,痛了的時候,不如放下那個看不見的遠方,余生很長,未來,我們要面臨的無可奈何會有很多,猝不及防的失去,突如其來的遺憾,總會有讓我們憎恨自己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與其悲傷,不如試著放過自己,試著與自己和解,你不是天上的神明,你只是一個平平無奇,順著光陰的河流一路漂蕩而下的普通人罷了。

所以不要去強求自己成為多麼優秀的人,重要的是現在此刻的你,就像電影《碧海藍天》中說的那樣,“也許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有一種使命感,關于生命和情感都有自己的歸屬,于是就一定會有放棄,即使不舍。生命只是一個過程,最大程度地遵從自己的內心也是一種活法。”在生命的這段旅程里,無能為力的事情不如學著放下,余生,饒過自己,也饒過歲月里那個曾拼命努力卻未能如愿以償的人。

人人都有情緒,情緒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一個人若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把握不了底線,掌控不了自己,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拿破侖曾說:“能控制好情緒的人,比能拿得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曾看過一則寓言:一個武士質問禪師,讓他解釋何為極樂世界、何為地獄。禪師斥責道:“粗陋之輩,何足論道!”

武士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拔出長刀,對禪師大聲吼道,你這麼無禮,我要殺了你。

禪師平靜地回答:“此為地獄。武士突然領悟,禪師所謂的地獄是指他失控的情緒,于是他平靜下來,向禪師鞠躬,感謝指點。

禪師又說:“此為極樂世界。情緒穩定,就是不亂發脾氣,不隨意生氣,始終溫和待人。

情緒化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過多的情緒只會影響到自己。穩定的情緒,猶如堅實的鎧甲,支撐我們走出困境。

有位哲學家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的確,我們每個人都被自己的思維牢牢的禁錮其中。

如果仔細檢查我們過往犯過的那些錯誤,或者失去的各種機會,你會發現:

絕大多數過失都是我們自己的“認知局限”帶來的,而不是別人蓄意破壞的,更不是環境帶來的。

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對抗自己認知局限的過程。人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世界認知的變現;你所虧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對世界的認知有缺陷。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范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后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認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觀,他們遵從本質和規律辦事,負責操控世界的運轉。

認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觀,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見,喜歡盲從,只能被操控。

就像電影《教父》里的那句話: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注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人的認知一旦得到突破,思維就會徹底打開,不僅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透徹、真實的世界,還能一眼看到本質,瞬間抓到要點。

更能駕馭生活,還可以輕而易舉地引領大眾。經常有人說“沒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勤奮努力都是扯淡”,同樣的邏輯,認知不到位,所有的深度思考都是扯淡。

怎麼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呢?首先就是學習,當我們的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自然就能發現世界真實的邏輯。

然而現在很多人,表面上是在學習,其實只不過是在找捷徑而已。他們總是企圖能夠找到一把萬能鑰匙,讓自己不用思考,不假思索的就能把所有問題給解決了,哪怕多花錢也想去尋來這把鑰匙。

這不叫學習,這叫偷懶。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雖然花了很多錢參加了那麼多培訓,卻依然改變不了絲毫的原因,他們到處上課的樣子,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提升認知和花錢沒有任何關系,你可以花錢買別人的經驗,卻無法花錢讓自己少走彎路。

認知的本質是智慧,它比才華高一個維度,而才華又比知識高一個維度。要想提高認知,只有知識還不夠,還必須有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在最后,我還想提醒大家:人生最難得的,不是你翻閱認知障礙之后看到了真正的風景。人生最難得的,是當你一覽眾山小之后,還能守住那顆初心。

善良如初,天真依舊。

一個人情緒穩定的背后,是實力,是格局,更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修養。理性起源于希臘詞"logos",即"真理的本性",與感性相對立,指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沖動,不憑感覺做事情。

"理性"是極好的立身之基,是開拓人生的"利刃"。在處理問題或事情上,理性的思考、判斷與執行能夠達到較好的結果;在做出抉擇的時候,理性能夠盡量保證不偏離"目標"。

但諸多的事情是不能完全用理性度量,比如:親友的情誼,熬夜到三更,保存十年的書,相伴多年的寵物......如此思考理性與感性常使人迷惘。

在錯的時候、遇到對的人、是遺憾、在對的時候、遇到錯的人、是錯愛、在錯的時候、遇到錯的人、是幸運。在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是幸福。路,一個人走學會了體會深夜、一個人睡、懂得了品味、酒精、一個人醉、懂得了心碎。

有時不是世界拋棄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先拋棄了世界,因為我們學會了習慣性的否定,習慣性的去抵制而讓許多的東西擦肩而過。是有著太多的時候,我們自己更愿意相信是生活傷害了我們,而不愿去接受是自己的缺失傷了自己。

不戀塵世浮華,不寫紅塵紛擾,不嘆世道蒼涼,不惹情思哀怨,閑看花開,靜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凈如始。

世上最難能可貴的是意氣風發時的忠言逆耳和大災大難時的堅定鼓勵,除了自己,別人無法做到。

要讓自己體內的多個自我相互成就,締造不依賴一切外物的強悍人生。生命中遇到的永不放棄的力量都來自內在宇宙。

身邊的絕大多數人,只會在你輝煌時奉承拍馬,在你落難時責令反思。人遇大難全身心都會自動反思,無須再人云亦云的責令!斷絕一切外求,向內尋找力量,人生就會漸入佳境!

生活中,我們往往是在感性的時候卻理智,在該理智的時候卻感情用事。其實,有時我們也要像傻瓜一樣去愛,因為只有當愛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才能持久和深刻。自由不是被給予的,是贏來的。

生活是一種自我心態的調整,挫折的時候記得笑一笑,還好勇氣還在。委屈的時候,問一問自己,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堅強的人,還能讓淚水淹死,生活也不就是忙碌一點,又有什麼,別矯情,告訴自己還是有很多的理想。

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心態好,心情才會好。不為昨天的失意而懊悔,不為今天的失落而煩惱,不為明朝的得失而憂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順其自然,隨意而安。卸下虛榮的面具,做回真實的自己,按內心的指引去奮斗,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淡然恬靜,優雅從容。

理性和感性的區別,理性的人做事情要靠譜一些,比較切合實際,而感性的人做事情比較隨心所欲, 憑心情決定。

理性的人遇事情都很冷靜,可以不慌不忙地去解決問題,會分析原因,會按照常理去推論,有自己的原則。

感性的人做事情容易沖動,會失去理智,自我控制能力差,會根據自己的心情來處理事情,容易傷感,也容易滿足,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一般理性的人都比較古板一些,感性的人比較活躍一點,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的缺點。

理性的人可能有點太講規則了,事情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愛恨分明,不懂浪漫,有點自我為中心,在感情中遇到這樣的人,會覺得生活很無趣。

感性的人對生活很熱情,富有詩情畫意,喜怒哀樂都會表現出來,性格也比較敏感,在感情中這樣的人,會覺得生活很有激情。

人這一生,終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帶給你幸福,有的人帶給你傷痛——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時候,就是他能分得清人、看得透人,并且,能夠尋找那些帶著自己幸福和快樂的人,同時又能甄別并遠離那些帶給自己傷痛和負能量的人。

一個人很難決定自己遇上什麼樣的人,這是上天決定的;但一個人能夠決定離開什麼樣的人,這是必須由自己決定的。

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過得不幸福,不幸福的根本,并不是你不夠好,也不是因為你沒有獲取幸福的能力,而僅僅只是因為,你遇到了一個帶給你痛苦和傷害的人。

在友情,乃至親情中,這樣的傷害和痛苦,其實不少見。很多人跟我講述他們當下的痛苦,并希望我能夠指引一條通往幸福的路:雖然不能一概而論,但如果他們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話,很多人的痛苦,恰恰在于,你舍不得、放不下一個帶給你痛苦的人,一個不值得你如此執迷留戀的人。

非親密關系和親密關系,要有所區分。如果只是非親密關系,那麼你不用太計較很多,因為這個人不會無時無刻與你聯系,便也無法隨時隨地左右你;而親密關系則不同,如果你和另一個人存在親密關系,比如夫妻,那麼對方在很大程度上,是會左右乃至決定你這一生幸福與否的。

千萬不要低估不良的親密關系對一個人內在的損耗,這樣的損耗,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時間的浪費,它是危及一個人身心健康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一個人的壽命與婚姻關系的幸福成正比。

當親密關系陷入破裂,有了傷害以后,痛苦和煩惱就會無窮無盡,本質上不是關系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就像兩個蘋果放在一起,一個蘋果爛掉了,另一個蘋果也會很快爛掉。所以,跟一個總是帶給你傷害的人生活在一起,結局不難想象,自己的生活一定被弄得一團糟糕,不要說什麼幸福,就是應對麻煩、消除痛苦,都是很難的事情。

斷舍離,是人生最難的功課;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功課太難,所以真正的幸福,最終只屬于那些能夠做完這些功課的人。

其實,每個人內在都是一個孩子,我們成長的只是身體,但心智卻未能跟我們的身體同步成長,有的人就算人到中年了,還是心如幼兒,特別是在應對感情的問題上。

什麼叫成長,什麼叫成熟,不管我們怎麼解讀,有一條是必然之意:你得獨立。所謂的獨立,就是不依賴于一段關系,不依賴于一個人,你得學著依賴自己。

所以,你看,婚姻和感情世界里,那些活得痛苦糾結的人,大部分都是無法獨立的人,大部分都是過度依賴的人。

當這段關系、這個人無法依賴的時候,你就會舍不得、放不下;就會覺得,失去了這個依賴,就失去了整個世界。

而事實上,這樣的概念是自己給自己灌輸的,這個世界沒有誰離開誰就活不下去的道理,反而是存在離不開誰你反而活不下去的道理。

在處理感情問題的時候,不要聽那些所謂的雞湯,什麼“人總是會犯錯的”,“一定要給對方機會”……你要清楚,成年人所謂的犯錯,往往都是故意的;你給對方的,到底是讓自己重拾幸福的機會,還是給對方一個繼續再次傷害你的機會——關于這些,一定要清醒。

最后,一切的問題說到底,都是要為自己負責而已。對自己負責,是生活的本源,是幸福的基石。你只有學會為自己負起責任來,你才會強大而獨立。

什麼叫為自己負責,就是忠于自己內心,不難為自己,不勉強自己,能夠為自己的幸福拼盡全力,能夠為自己的幸福義無反顧。

你永遠要記得:父母把你生下來,含辛茹苦拉扯大,是希望你這輩子能夠幸福,而不是讓你來受苦受難的,尤其是,你的苦難,不是自己招惹的,而是別人強加的。

所以,余生很貴,不要再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當一個人總是試圖用理性來解決一切問題的話,他往往會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頭破血流都找不出原因。因為理性思維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人類社會永遠都具有一種女性化的氣質—與其被說服,更愿被感化;與其相信理智,寧愿依賴感覺。

對于信士而言,信仰是支撐其身體的骨骼,而不是裝飾其身體的外衣;謹守拜功不是增加麻煩,而是把靈魂看得比軀體更重要。就如西裝革履并不一定代表文明,也許是道貌岸然的強盜,吃人不吐骨頭,民族服飾也并不代表落后。這是一個眼見未必為實的時代,某些看似聰明的人,其實在自己糟蹋自己,反而更糊涂。

這個世界上什麼都可以策劃,唯獨人心不可以,因為心即本性。這個世界上失去什麼都不可怕,不要緊,唯獨失去了心中的信仰很可怕,因為人心中一旦沒有信仰,這一生就算徹底輸了,就沒有本錢了。人生的道路有時很漫長,失去信仰的人是沒有方向的、是漫無目標的。守護我心、守護信仰,愿我們今生永不迷路。

近些年英年早逝的消息不時傳來,令人驚恐。人到中年就應該適時放松,尋找解脫的出口,給疲憊的心靈減壓。人的身體就像一張弓,弓弦不能長期繃緊著。

其實,現代人之所以壓力大,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把世事看得太重了,殊不知,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也是最脆弱的。對信士而言,一切應托靠給主,順其定然。

理性,顧名思義就是頭腦清醒,按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任何人都是經濟人,都希望利益最大化,希望做的決策都符合理性。

但這只是一個假設,在現實中很難實現,難免會有感性色彩成分存在。何為感性?顧名思義,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率性而為,跟著感覺走,按照情緒來做事情。

理性與感性這兩種風格在職場中、生活中隨處可見。有的人比較理性,做任何事情都以理性的思維方式來處理,給人的感覺比較冷,像一塊鐵,缺少人情味。而有的人做事情很感性,一會兒一個想法,給人感覺不靠譜,做事情沒有章法,缺少安全感,讓人摸不透。

我們的無數先賢大哲教育我們,要進德修業,我們看過無數的勵志故事,也都告訴我們要不斷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可以說,這本身沒有錯。

德,是人的立身之本。與我們自己人性中那些弱點作斗爭,本來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需要強大的意志力,更需要智慧。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被人稱為老邪,就是他基本上從來不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有些人說他生性灑脫,放浪不羈,也有人說他沒正行,成天花里胡哨的,一點都不穩重。往好了說是率真,往不好了說,很多人會說這樣的人不成熟,不穩重,沒有城府,成不了大事,但是他卻是通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如果讓很多人選,估計很多人會選擇做這種人,因為可以活的很輕松,但是,真正的生活中,絕大多數人又不敢這麼做,總想在別人眼里維護自己的高大光輝的形象。

這其實就是很多人內心痛苦的根源。進德修業本身沒有錯,但是,區別在于,你是在自我完善,還是在完善你在別人眼里的形象。真正的道德修養,是自我的要求,不是給別人看的,當然,我們有些人是被道德、是非、善惡,這些標準給綁架了。

我們已經習慣了用是非來看待這個世界,包括我們遇到的人和事,甚至是我們自己。是非到底是什麼?是非接近于道德,當然,這里說的道德,不是“道與德”的本義,基本可以說是我們社會上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和行為規范。

是非或者說道德標準的確立,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有規范,會減少摩擦,增進整個社會的效率。是非和道德標準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是非觀念有時候更主觀化,而道德標準可以說是一個最大公約數,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是非觀念并不完全相同。

那我們個人的是非標準又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去衡量這個世界,衡量別人的一把尺子。我們現代人,總是喜歡拿尺子去量別人。

但是,最可怕的是,我們用是非標準,是非觀念代替了對問題本質的思考。如果你能突破這些是非觀念,深入一層,去看一看,那些東西背后的人性因素是什麼,我想,你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獲,這遠比上來就用頂大帽子一些給它蓋棺定論了要有價值的多。

放下是非的標準,不帶個人的好惡,先看清楚那個真相,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段《莊子》的內容:《莊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 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 血,三年而化為碧。

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 曾參悲。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 蜳不得成,心若縣于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 人焚和,月固不勝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簡單的翻譯一下:世事難以預測,結局往往令人詫異。賢臣關龍逢直諫 夏桀王,被斬首。勛臣比干和箕子苦諫商紂王,一個被挖 心臟,一個被迫佯狂。佞臣惡來緊跟紂王,還是落得可悲 的下場。桀紂兩個暴君,在位時威猛可怖,到頭來身死國 亡。

國君誰不希望臣僚盡忠,可是忠臣伍子胥被賜死,漂 尸浙江水。忠臣萇弘被誣告,流放蜀國,憤而剖腹自殺, 蜀人珍藏其血,三年化為碧玉。家長誰不希望子嗣盡孝, 可是孝子己,殷高宗的太子,被晚娘百般虐待,活活氣死 ,孝子曾參被父母毒打,仰天悲泣。忠孝的結局如此這般 ,能不驚嘆!

旋轉木輪,摩擦木條,木條燃燒。燒旺火爐,投入金屬,金屬熔化。陰陽二氣運行錯亂,天驚地恐,雷炸電閃 ,雨水挾著霹靂火,古槐被點燃。這類現象好比人際沖突 ,同志互相殺戮,木摩擦木,敵敗于我,金熔于爐。敵我 聯姻打他第三者,水火同盟焚大木。

有人想騎墻,不敢左 ,不敢右,卻又耽憂左右兩邊與我為仇,一旦挨揍,往哪 邊逃走。這樣的人,蹭蹭蹬蹬,寸步難移,一事無成。他 那一顆心懸浮在天空,一會愉快的上升,一會悲戚的下沉 。人際關系緊張,為利害而拼搏。大家心頭燃起一把火, 貪欲的火,焦灼的火,仇恨的火,憤怒的火,大火燒光了 社會的和睦。木怕火,金怕火,水有時也怕火,肉體當然更怕火。大火燒得眾人墮落,大道遂隱沒。

現在很多人說,要學會“放下”,但是,當執著于“放下”的時候,就成了一種災難,也成了痛苦的根源。當我們強求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進入一種“我執”的模式,而核心就是“我”,這會讓我們進入一種身心沖突、矛盾激化的模式,進一步激化了“我”和外部世界的矛盾。

就像上邊所說的,修身立德是自己的事,一旦修身立德是為了給別人看,就變成了一種欲望。

我一直說,修身,說的簡單點,就是要學會和自己的欲望相處,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有些人說要祛除所有的欲望,如果沒有了任何一點點欲望,那人基本也就成了行尸走肉了。而且欲望本身是生命的一種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動力。但是如果欲望太過了,則會成為一種毀滅的力量,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其實都一樣。

所以,對于欲望,不是要徹底的祛除,而是要有所節制。欲望很難被克制,而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自律也是一種壓力,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但是壓力通常情況下都會會導致人的動作、思想產生極大的變形,根本也不可能再真正靜下心來客觀、公正的思考。

其實,處理壓力的問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不斷的壓力訓練,讓我們能夠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但是,如果一旦突破那個闞值,你會崩潰的更徹底。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真正的把這些東西放下,不被名利所擾,不為得失所猶的時候,你才能從容的面對這些壓力和欲望。

人生要理好感性與理性這兩者的關系,不能走極端:完全理性,讓人不敢靠近;完全感性,讓人覺得不靠譜。既要做到讓人覺得靠譜,又不失人情味,怎樣才能拿捏好度呢?理性為第一位,感性為第二位,理性中不失感性。

如果把感性放在首位,感性高過理性,做事情就會少了標準,隨意性很強,因為人是有情緒的,每時每刻的情緒都不一樣。可能今天同樣一件事情,看到張三順眼,心情好,就用一種辦法;看到李四,心情不好,就用另一種做法,結果可想而知。而把理性放在第一位,理性會控制感性,從而不會亂了方寸。

理性與感性的區別是什麼?感性是生命的本能,生物的條件反射,是感性最初始化的形式,在生命形式的進化過程中,基于本能的感性,逐漸上升為理性,才有了生命形態的逐步完善。感性永遠是理性的基礎,離開了感性,也就談不上理性。

所謂理性,就是基于感性,通過思考而升華的一種抽象的認知,它是對必然性的一種附合,分別為科學理性和哲學理性,前者是已經確認的結論,后者則是基于前者的預見。理性包括了思維本身的結論,也包括了以此為動機的行為判斷。世上的人,因為感性和理性程度的差別混沌地分為兩大類,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之所以混沌地區別就在于人類再高級也還是動物,不存在純粹的感性和理性,當然也就找不出,純粹感性或者理性的人。

感性主導的人,一般號稱自己是為感覺活著,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感覺或者直覺,很少考慮條件的約束,因此表現得另類,但他們實際上,必須接受客觀的限制所以談不上純粹的感性。

理性主導的人,遇事三思而后行,主動地接受了必然和社會的約束,并清醒地考慮了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很少出格,行為一般符合約定的規范。人類既然已經產生了社會,客觀上個體就必須服從群體,所以理性的人,相對適應了環境,也是將來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個具體的人,怎樣去歸屬自己,并不是簡單的主觀選擇,歸屬是個客觀的結果,它受制于一個人,業已形成的性格,所受教育的程度,思想觀點的形成過程與結果,等等諸多方面,甚至經歷中一些偶然性的東西都會對此產生重要的影響。但這樣說,并不是人類便完全被動了,只要形成的條件發生變化,歸屬是可能改變的,其實歸屬的劃分,來就是一種混沌的結果,事實上它也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時候只要一個念頭,一個人就可能改變自己,但這個念頭,卻不是輕易便自己跳出來的,它是一個人自我信服的理念,但偏偏人最難說服的就是自己。

從歸屬所造成的結果來分析,人類是需要理性的,因為感性的人,往往容易受傷,容易面對失敗,甚至必然和社會的懲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客觀條件的改變,理性的人會越來越多,這是發展預測得出的結論。但這樣的趨勢,是不是也預示有一天,人們可以完全擺脫了感性的世界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礎不說,它甚至也是理性的結果,感性和理性,實際上就是這麼個互為因果的關系。

感性是人的器官直接對外界事物的反應程度;理性是人把握事物的本質,機制,規律;

感性是指感覺上的認知;理性是邏輯上的抽象與總結;感性是基于感覺,以感生情,以情生感的具象思維或形象思維;理性是基于事實,探索規律,揭示原理,包括歸納和演繹的邏輯思維,遵循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規律;

感性含感覺、直觀、表象等諸層次,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生動性、多樣性等特點;理性含概念、判斷、推理等諸形式,具有間接性、抽象性、深刻性、統一性等特點;

感性用以情感世界,屬于藝術領域;理性用以客觀世界,屬于科學領域;感性追求的是美; 理性追求的是真;感性如悟能,憑本能和直覺行事,是對外部事物的情緒化應對,使人顯得晶瑩剔透;理性如悟凈,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緒,遇事冷靜、不沖動,使人理智、成熟;

感性需要理性的約束;理性需要感性的滋養;靠感性感知精彩世界,靠理性建造堅實的基石;人要勇敢,也要謹慎;要理性,也要感性,做個有多面性的人。

理性和感性我個人感覺應該和太極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要依靠理性和感性才能達到一種平衡,一種和諧。五五開剛好,感性過多,雖然更能和人相處,左右逢源,但是會失去主見。理性過多,雖然遇事不慌不忙,有條有理,但是生活中可能不容易進人,難融入社會或者團隊。做一個感性理性有度的人,在不喪失理智的前提下又和諧可人,這樣才是剛剛好。

信士應該是誠實守信的,任何一名自稱有信仰的人,如果他經營“注水肉”,使用“八兩秤”,那他絕沒有信仰,因為他已經違背了信仰大原則。所以,信士并不是戴一頂什麼帽子,說幾句什麼話,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終守信的人。真主說:“信仰的人們啊!你們不要借詐術而侵蝕別人的財產。”

因為:一個人的運氣,就是一個人在合適的時間,遇上了能夠發揮自己優勢和能力的機會,而這種發揮機遇的背后,不僅需要過人的綜合實力,也需要始終努力堅持著的準備。沒有了努力的支撐,即使遇到的機會再多,實力欠缺的情況下,也只能歸結為力不能及或時運不佳的自我安慰。

脾氣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經過長期內外各種因素影響和自身習慣特點而形成的一種較為固定的行為模式。一個人的脾氣里,藏著自身的修養水平,反映著道德和素質的高度,決定著一個人的品性,左右著人際關系的質量。

努力著的人,時刻都在準備著為遇到的機會而發力,最終實現自身的理想和目標。只有當努力后的結果被出現的機會垂青和認可以后,才能夠成為人們經常所說的運氣好,而這種運氣好的核心,是隱藏著背后的不斷努力和付出。

透過脾氣看修養。由于每個人性格脾性的不同,導致了對自身要求和目標的各異,進而會反射到內外修養的直接或間接的脾氣表現上。脾氣不但是別人通過分析和判斷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面鏡子,也是觀察和評價某個人素養和人品的一個窗口。

努力的人,都在極力改正和提高著自己脾氣不好的一面,不斷通過學習來加強和完善自身的性格和脾性缺憾。正是靠著能夠改變脾氣的毅力,努力的在前行的道路上遠離著脾氣缺陷帶來的危害和風險,盡力的保護和保證著既定目標的實現。

無論是參加招考還是擇業競聘或擇偶,光有著相關知識和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優勢還是不夠的,一旦缺少和存在著人品和修養方面的欠缺,或多或少的都能夠從自身的脾氣里得到驗證。脾氣的缺陷可以暫時隱藏,但是修養的高低將會隨處顯露。

因此,在一個人努力向好的同時,再遇上了適當的機遇想要讓自己的好運氣如愿,不但要持續改觀自己的脾氣缺憾,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修養水平。只有這樣,才能靠著自己的努力,在各種機遇來臨時,去實現所謂的好運氣。

一個真正理性的人,必定懂得用感性的手段來化解難題。不是解決,而是化解。因為理性思維有太多的局限,而人是有靈性的動物,需要被感化。過于執著自己的理智,以為理性能解決一切問題,這恰恰是不理性的。過于理性的人根本就沒去考慮別人的感受,純粹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以自己的是為是,以別人的是為非。

每個人的智商,都有其局限性。每個人的理性,也都有其邊界。一個人千萬不要以自己強大的邏輯水平和思考深度而自恃。即便你認為自己的邏輯再正確不過,無懈可擊以至完美,再雄辯的說理也不如一個真誠的擁抱來得更加單純、更加美好、更加受用。

沒有誰能只憑借思考就解決這世界上的一切問題。不要試圖去想通一切問題,那樣只會讓自己陷入可怕的理性思維的沼澤。遇到想不通的問題怎麼辦呢?不要去想它,感受它就通了。書上的東西都是死的,而生命是活生生的。一定要去親身感受,才能對人世間的諸種美好體驗得無比真切。而不是枯心默坐,冥思玄想。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爛人爛事,怒氣、悶氣...少不了有氣。與其發怒生氣,不如從容面對,心寬了,心態就好了,脾氣自然也就小了。有智慧的人,遇事只會從容不迫;愚鈍的人,遇事只會火冒三丈。

俗話說:有容乃大。做人要有一顆豁達的心,要能容人生難容之事。人生,看開是清凈,退讓是智慧,不生氣才是真正的從容。

你生氣,是因為自己不夠大度;你郁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 你焦慮,是因為自己不夠從容;你悲傷,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你惆悵,是因為自己不夠陽光;你嫉妒,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

凡此種種,每一個煩惱的根源都在自己這里。所以,每一次煩惱的出現,都是一個給我們尋找自己缺點的機會。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有一個婆羅門突然闖進來,因為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這里來,令他很不滿。佛陀默默地聽他的無理胡罵之后,等他稍微安靜后對他說:"婆羅門啊,你的家偶爾也有訪客吧!"

"當然有,你何必問此!""婆羅門啊,那個時候,偶爾你也會款待客人吧?""那是當然的了!""婆羅門啊,假如那個時候,訪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麼,這些菜肴應該歸于誰呢?""要是他不吃的話,那些菜肴只好再歸于我!"

佛陀看著他,又說道:"婆羅門啊,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無理胡罵,那是歸于你的!

如果我被謾罵,而再以惡語相向時,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樣,因此我不接受這個菜肴。"然后,佛陀為他說了以下的話:"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

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于自己,也能勝于他人。"婆羅門經過這番教誨,出家佛陀門下,成為阿羅漢。

我們人就是要懂得,一坐下來一閉眼睛,你就會感應到自己心靈的磁場,好的感應會打開,你的正能量就會發出。所以當你不開心的時候不要講話,坐下來安靜。

生氣時,最容易暴露出一個人的本性,也最能看出他的教養。一個人最高級的魅力,不是他有多富有,受過多高的教育,而是他舉手投足間散發出的教養。

教養是根植在內心的東西,是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形成的品性,是裝不出來的。真正有教養的人,不管生不生氣,都能保有基本的素養,控制好的自己的脾氣和情緒。真正有教養的人,懂得善待他人,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謙卑和敬意。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相信每一個生下來的人都是善良之人,只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家庭教育,人生道路各有不同,所以有的人選擇堅守本心一直善良,有的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善良之人做人的原則是寧愿自己吃虧也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很多時候都在默默奉獻付出而不求回報,做人做事只求無愧于心,心中保持寧靜祥和。

真正善良之人很少感覺到自己被別人欺負,因為善良之人在很多事上都不計較個人得失,生活中一些吃虧上當的小事在善良之人的眼里只不過是一段小插曲,常常一笑而過從不放在心上。

善良之人不懂得拒絕別人,怕拒絕后會讓別人感到不愉快,所以常常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雖然很難受但不會去向別人訴說。

善良之人內心都很平靜和柔軟,這樣就給了那些不懷好意的人可趁之機,善良之人就算上當受騙了也不會去反擊,只會默默的把上當受騙造成的結果獨自承受。

善良之人始終堅守一顆善良的本心,就算經歷了無數的風吹雨打也無怨無悔,被壞人欺負利用的多了善良之人也會變得有鋒芒,善良并不等于懦弱,善良過了頭才是懦弱。

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帶著善良之心生活,因為善良是一種正能量,正能量能溫暖人心使人積極奮發向上,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付出自己的善良,善良之人要先學會去分辨那些不懷好意和不懂感恩的人。

善良之人在社會上打拼時不能太過善良,例如在工作中太過善良肯定會被人打壓,工作中的勞動所得會被人搶奪,工作中的臟活累活都會派給你干。

善良之人在生活中也不能一味善良,很多心存壞心思人都以欺負別人為快樂之本,善良之人就是他們優先欺負的對象,因為善良之人不懂得反抗和反擊。

人生在世,多行善舉,多善待他人,正能量壓倒負能量,人世間才會安寧,社會才能發展和進步,普通人才能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古語有云:善者,仁也。善是要頂天立地的,上求自強不息,下立厚德載物。善者,水也。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以君子不爭。

叔本華說:"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像人跟一塊石頭大發脾氣是同等的愚蠢。很多時候,為小事而失去理智,是不放過自己。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吐血而亡,王朗因"氣"于三軍陣前跌下馬,被活活氣死,金國名將完顏金兀,被牛皋騎于身上,大怒,悶哼一聲,一命嗚呼!

一切控制不住的暴怒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最后都會回到自己身上。生氣,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總有你看不慣的人,也總有看不慣你的人。如果你因為他們而生氣,那就太不值當了。

正如康德說的:"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面對別人的刁難和詆毀,你生氣只會逐了他們的心愿。與其生氣,不如爭氣。

宋朝,皇帝宋徽宗喜歡書畫。一天,有次,他外出在大街有人專賣驢畫,便問隨從:天下何人畫驢最好?

隨從一時答不上來,便四處打聽。被問的大多數人,都說有個姓朱的畫家是專門畫驢的。那畫家是朱子明,其實他擅長的是山水畫。

當時他非常有名氣,很多同行都忌妒他,便四處給他造謠,貶低他,說他是個驢畫家。

哪知皇上將他人對朱子明的貶辱當真。所以,他接旨意進宮為皇上畫驢時,哭笑不得。常人如果遇到這樣的事情,肯定很生氣,去埋怨那些同行陷害自己,然后告訴皇帝自己不會。

而朱子明并沒有,他沒有因此生氣,而是在進宮前,潛心去學習畫驢。他先后為皇上畫了數百幅,深得賞識。

朱子明從此成為天下第一會畫驢的人。晚年朱子明感慨而言:"如果當時自己氣不過,不僅會惹怒皇帝,還會失去了那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感謝忌妒者,你們的罵聲和貶責成全了我。"

越成功的人,待人處事越是溫潤謙和,談笑間彬彬有禮,讓人不由得信服;與之相對的是那些稍有權勢就虛張聲勢,傲慢無禮的人,即使無時無刻不在強調自己的威儀,也鮮有被人尊重,這就是所謂的氣場。

氣場是一個人的磁場,它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從每個人的眼神與氣勢中透露出來。

氣場包含了一種自信,同樣還有一份篤定與心安,氣場強大的人,往往自信心還有決斷力會更強,在生活中也會較為容易擁有好運的性格。能夠影響他人于無形。

每個人身上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氣場,有些人天生氣場強,在其周圍的人總能受到它的影響。

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有甲、乙兩個死囚犯,行刑者當著乙的面,將甲的動脈割開,半小時以后,甲鮮血滴盡而亡。

輪到乙時,行刑者蒙住了乙的眼睛,然后取來木片在他的手腕了輕輕劃了一下,并取來溫水順著他的手腕滴答流逝......半個小時以后,乙竟然也因"失血"而死。真的是木片導致了乙的死亡嗎?

世界如何,皆在你心里。因為心中有怨,于是生出諸多煩惱;因為心中有愛,于是才有溫暖與愛。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中所念,就是自己的命運的主宰者。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坦然面對,有些人卻耿耿于懷呢?

關鍵就在于,你是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所謂心平,就是心靈能量平穩地輸出和輸入,沒有心理逆轉、沒有跳閘、沒有短路,也沒有接觸不良。

所謂氣和,就是心靈能量穩定之后,所釋放出來的明亮而祥和的氣場,這種氣場具有強烈的親和力與吸引力。

所以,最強大的氣場來自最從容、最淡定的心靈。現在很多孩子出現的問題,實際上都與孩子家里的氛圍相關。父母老有焦慮,壓力大,等等情緒。

例如父母把在工作單位積攢的焦慮情緒帶回家,比如壓力大時表現出的暴躁行為......

雖然很難說清具體是怎麼傳遞給孩子的,但只要你把負面情緒帶回家,即使在孩子面前強撐起笑臉,但還是會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

尤其父母不和,引發的孩子身心問題太多了,后果往往是父母、孩子都遭殃。家長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遠遠超出我們想象的,大家一定要用特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孩子。

大千社會,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碰不到爛人爛事。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或是不如意的事情,你可以生氣,但更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讓自己先保持沉默,想一想因為生氣而可能產生的后果。等怒氣漸消,再好好說話,理智地處理問題。如此,才能清掃掉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有一段話說得很好:"因為掉了一顆釘子,就會掉了一個馬掌;丟了一只馬掌,就會毀了一匹戰馬;毀了一匹戰馬,就會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就會失了一座城池;失了一座城池;最終就會消滅一個國家。"

情緒的傳遞和影響,遠遠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生氣時說的狠話,小則會讓別人心里不舒服,讓一段關系產生了隔閡;重則,會讓自己陷入困境,從此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事,如果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把小事解決好。又如何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路走得更好一些呢?

《黃帝內經》有言:"百病生于氣。"生氣,是抹殺健康的頭號殺手。生氣,不能改變什麼,而且傷人傷己。

在今年骨干教師的培訓會上,一位來自一線專家給我們講座時講到:在教學中,我們每天時時告誡自己,我要控制我自己。早晨來到班級門前,看到學生嘰嘰喳喳,忍住自己別發火,從教學樓班級所在樓層從東往西走了幾個來回,學生最終會靜下來;上課中,看到有學生神情恍惚,萎靡不振,這時告誡自己,別生氣,控制自己情緒,想盡辦法調控學生。

蔡康永說過:"你說話的方式,決定了你對自己的定位,以及你在別人眼里的形象。生氣,可以是一枚炸彈,也可以化作動力,關鍵在于你的態度。

為別人所犯下的錯誤生氣,你無疑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想一想,這是多麼劃不來啊!為突來的情緒生氣,你發了一場熊熊的無名火,想一想,這對別人來說,又是多麼的不公平!

人生本是如此,從不完美。順時不傲,逆時不氣,用好心態去生活,為自己,也為家人。人生一世,草木一春,看開、想開,糊涂點、開心快樂地生活。面對世間繁雜,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情緒。莫為瑣事而生氣,生氣害人又傷己。

做人正應如彌勒一般:"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屠格涅夫說:"只要不因憤怒而夸大局勢,就沒有什麼事情值得生氣了。"

人活一生,過的是心情;生活一場,活的是心態。不生氣,保持愉快的心情,心大了,大事就小了。

有個不生氣的口訣:"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心寬忍讓好關系,常懷樂意莫生氣。"

遇到小事,不要計較,能過去的就讓他過去;遇到大事,不要糾纏,把解決事情就好。

生活處處有氣,事事有氣。聰明的人,有氣懂得爭取;愚蠢的人,有氣只會發怒;人生很短,不為小事生氣,不為小人煩心,發怒不如發奮,生氣不如爭氣。

人覺悟的過程,如同明鏡蒙塵需要日日擦拭一樣,是不斷同非我妄念做斗爭的過程。

明心見性的過程是長期的,是覺醒和無明這兩種力量斗爭的過程,這種矛盾將伴隨人的一生,大多數人覺醒的力量很微弱,生物本能的欲望、與道德法律邊界、自律意識相互矛盾著。

自律的人不斷覺悟并長期堅持,遵循“道法自然”,時時刻刻都處在通透圓融和寂靜中,知道而行道!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人品,人品的優劣好壞,真的可以直接影響自己的一生。好人品的人,做人常常是低調謙遜,他們懂得做人的原則,也能守得住自己的底線,平平和和地安安穩穩。

而人品低劣的人,常常是為人態度蠻橫,做人飛揚跋扈,即使沒理也要攪出幾分孬理來,不知好歹,不分對錯,凡事只任著自己的性子來,天是老大,這樣的人就覺得自己是老二,如果上面沒有天,這樣的人就敢把自己當天。

還有在婚姻感情的事上,出軌背叛的人,常常是比被受傷害的人還橫,他們的理由都會說得振振有詞,他們自己犯了錯,沒了良心,丟了原則,卻常常說是自己的愛人如何如何不好,自己能出軌,也都是愛人逼的了。

還有的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他們不說是自己沒道德,而是說別人的愛人管不住自己的男人女人,自己沒本事管住自己的人,還能怪誰搶,誰偷?他們要有本事管住自己的人,別人想插足也沒機會的。

這些人,他們一般為人做事都比較狂傲,自以為是,任性固執,不懂得尊重人心感情,也不懂得尊重婚姻,在自己的錯事被人指責時,還能豪橫的強詞奪理,飛揚跋扈的目中無人。

其實,越是為人飛揚跋扈的人,在痛苦的后果面前越是慫相,開始時他們高高在上,總是一副大爺相,而在痛苦的后果來到時,他們都會跪地求饒,痛哭流涕,卑微如孫子。

《梅花兒香》中的第三者劉愛琪和出軌的人吳毅,他們在袁梅花面前,一開始是真的很是豪橫,在他們的眼里,倍受他們的傷害的袁梅花連乞丐都不如,在袁梅花面前,劉愛琪更是不可一世,不僅對袁梅花飛揚跋扈的態度,在吳毅母親的面前,她也是目中無人的任性,她搶了別人的丈夫,還笑話別人窩囊。

到最后呢?她生的孩子不是搶來的丈夫吳毅的,而是前男友的,事情的真相敗露后,她真的慫的就像一只哈巴狗,跪在袁梅花面前求饒,搖尾乞憐,要多慫就有多慫,真的堪比孫子了,連吳毅也是一樣,被欺騙后一無所有的他,在前妻袁梅花面前下跪乞求,痛哭流涕,與先前的飛揚跋扈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真的讓人很惡心,看不起!

做人狂傲的,必有被卑賤時,而做人謙遜的,必被人尊重。飛揚跋扈的對待別人的人,不會因他們自己的狂傲被人重看,反而因他們的狂傲而被人不齒。

所以,為人做事,我們都需要懂得自己的卑渺,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這茫茫宇宙,廣袤天地間,都是極其微不足道的,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狂傲的,做錯了事情,更需要有羞愧心,懂得悔過去改,而不是執迷不悟,一意孤行得越錯越有理,直到報應來到,才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

不做飛揚跋扈的高傲的人,不做明知是錯還要錯做的事兒,謙遜低調地活好自己的人生,在困難與責任面前,有擔當,不做慫人,不出慫相,就不會被人看不起,反而會倍受別人的尊重。

良知,世俗中也可以被稱為良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做人,要講良心,就是要求我們每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要懂得區分善惡,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至理。

王陽明曾說:“良知,是每個人生來具有的,且是永遠存在的,不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

所以,一個人的良知,是天性,與《三字經》中所說:”人之初,性本善“同理,良知是一個人的本心,是一個人存在的根本,它也是一個人生命的本源,是存在于一個人心靈當中的天地萬物的綱。

良知,作為一個人存在的根本,講良知,就是要求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遵循自己內心良知,不心生絲毫的私欲雜念,自然就能區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生活自然就會變的美好,生命也會因此而煥發光彩。

生活中,一個人做事不講良知,不遵循自己的本心,就會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打擾與引誘,而為了滿足與追逐自己的欲望,不惜犧牲自己的情感與尊嚴,甚者還會以身試法甚至是失去性命,進而悔恨終生。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行以修心為上,修心就是致良知,明是非,懂善惡,回歸人之本心。

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

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把他的所知結合各方面來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并使其為己所用。

一個人只能對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細思考,因此他必須要學習新東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能成為他的真知。

一個人可以隨意地閱讀和學習,卻不能隨意地思考。思考與閱讀會對人的精神產生不同的影響,其差別之大令人難以置信。因此,這就愈發加大了人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差異——因為天性的不同,導致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

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于我們的頭腦,這些思想與我們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強行在石蠟上留下印記一樣。

因此,我們的頭腦就承受了完全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會兒思考這個,一會兒考慮那個,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閑了就拿起一本書。

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礙他們的作品獲得成功。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不停地閱讀別人,卻從來不會被別人閱讀。

學者是成天閱讀、研究書本的人。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人,則是直接運用世界這本大書的人。

實際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一個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閱讀別人的思想,如同吃別人的殘羹剩飯,或穿陌生人丟棄的舊衣。

通過閱讀獲得的思想與自己心中萌發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遺跡與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樣。

閱讀只是獨自思考的代替物。閱讀時,一個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別人的思想牽引管束。此外,很多書籍都無甚益處,除了向我們表明錯誤的路徑如此之多,如果一個人聽從這類書的引導,就會誤入岐途。

但是,受天賦指引的人,亦即獨立、自發、正確思考的人,卻擁有能夠找到正確方向的羅盤。因此,一個人應當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時候才去讀書——即使是最優秀的頭腦也會經常發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情況。

因手拿書本閱讀而趕跑自己的原創思想,不啻是冒犯神靈的罪過。只有通過自己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能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成為整個思維體系的一個鮮活部分,并與整體保持一種完整、堅實的聯系。

獨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見解之后才知道與權威暗合,此時的權威也同時增強了他們二者的力量。

閱讀是在用別人的、而非自己的頭腦來思考。自己的獨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一個系統,即使它不是嚴密、完備的。沒有什麼比孜孜不倦地不斷閱讀,讓別人的思想源源不斷地進入自己腦中更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將一生的時光都花在了閱讀中并從書籍中獲取智慧的人,就像是從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個國家的詳細狀況的人。

這些人可以提供關于這個國家的很多信息,但實際上他們對此地的真實情況并沒有連貫、清晰、透徹的了解。

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則像是親自到過某個國家的人。只有他們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談的事情,他們對此地的狀況完全了解,說起來如數家珍。

但是這里有一個小小的困難需要克服:思考這種事并不能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意志。一個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隨時坐下讀書,卻不能隨時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們不能隨自己高興去召喚他們,而只能耐心等待他們的到來。

我們必須要等待恰當的時機,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時每刻都在獨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時間用來閱讀是可取的做法。

正如我說過的,閱讀是對獨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別人的思考為我們提供精神材料——雖然常以一種與我們自己的思維完全不同的方式。

出此原因,一個人也不應該讀書太多。這樣,我們的頭腦才不會習慣于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卻了認識事物的能力;才不會習慣于踏上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遵循別人的思路而忘記自己的思維。

當然,更不應該僅僅為了讀書而完全放棄對現實世界的關注。單純的經驗和閱讀一樣,并不能取代思考。純粹的經驗與思考的關系,猶如進食之于消化吸收的關系。

當經驗吹噓說只有通過它的發現,才推動了人類知識的進步時,就像是嘴巴揚言整個身體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勞。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與其他庸人作品的區別,就在于它主題鮮明、內容明確的特點,及由此而來的清晰、流暢。

因為這些人明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不管是以散文、詩歌或者音樂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卻沒有這種果斷、清晰,因此二者之間就很容易區分開來。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都是直接、明確的。他們說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其表達見解的方式中也完全顯示出這一點。

因此,這些人像精神王國的王侯一般,擁有無可辯駁的權威。而其他人只是處在從屬的地位,這從他們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達風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頭腦庸俗的普通大眾,隨波逐流于各種各樣的流行觀點、權威說法與世俗偏見之間,使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從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現實世界中,哪怕它被認為是多麼的美麗、愉悅和迷人、愜意,我們還是不得不受制于萬有引力定律來活動,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

但在精神的世界里,我們是了肉體束縛的精靈,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沒有了貧困之苦。

這就是為何一個完美充沛的精神頭腦,在某一神妙時刻從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樂、幸福,在現實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現在腦中的思想,猶如站在眼前的戀人。我們幻想著自己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思想,自己的戀人也永遠不會變心。但是,眼不見,心不想!

心眼好的人,不會利用別人的善良得寸進尺。以達到卑鄙的目的。你看那些表現激進的人,哪一個不是有利可圖才放棄自己的信仰尊嚴?滿口胡言不著邊際,只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和這種人真生氣,那你就輸了!

最好的辦法,就是冷漠,遠離,斷交。既然你對我不安好心,那我就讓你有多遠滾多遠。不想在看那些拙劣的表演,惡心!

與人為善沒錯,但首先要看對方的人品,以及到底是不是人。有時候真的很難說,不遇到難處你是看不出來的。這種人擅長演戲,又坑你沒商量。

生活中、工作職場里的你,是不是覺得有時候,很多事情不順利。雖然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自己。

即便是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改變。雖然人的性格各異,人生經歷和習慣也很不相同。

但是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好像總有人與你格格不入,總有人與你面和心不和,也總有爛人爛事糾纏著你,經常讓你煩躁不安。

有時候,你覺得好像很多人都在和你作對,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對,做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甚至情緒低落到極致。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根本原因是我們經常會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對錯。

也許只是別人隨口一說,也許是他另有別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也許是他剛被上司、家人罵了一頓,正沒有出撒氣,正好遇到老實和氣的你,直接拿來撒氣。

于是他借一些莫須有的名頭,來說你如何如何。這個時候,你不要認為一定是自己哪里錯了。也許是他在故意找茬。

這種事情,具體要看不同的情況,可以據理力爭,就事說事,原則上的問題不要退讓。就算他是上司、老板,也不能讓他認為你是好欺負的。

實際生活工作中,有時候可能我們的選擇很少,可是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活在別人嘴里,選擇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事方式,自在地活出自己。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個適合一定是自己制定的標準。要是跟著別人的思維跑,也許你一輩子都處在自卑之中,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人要自在地活出自己,不要因為外物或者外人的好壞喜惡,來左右自己的人生。這是我們每個人要畢生追求的。

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時寫下,也會有被遺忘的危險,再也無法挽回;最心愛的人如果我們不與之結婚,也難逃被遺棄的命運。

當人們都在奢談人生觀的時候,我也常常在思索,人生觀究竟指的是什麼?我想了一輩子,卻總也想不明白。因為,我接受過太多的人,衣冠正經地在訓導并大談人生觀,而后,卻在權力、金錢、物質、名利的誘惑下,紛紛敗下陣來,成了不恥于人類的狗屎。而對他們曾經津津樂道的說教,我信,還是不信?

今天,當我已經是耄耋之年時,我心中的人生觀,那便是做人的道理。至于人生觀到底是什麼呢?也許誰也說不清,也道不明。有人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有人說:鴨吃稻,雞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的福……

又譬如:窮人說:前世欠債太多,八字生得不好;富人說:祖上積德,必有余慶;道學先生則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寺廟和尚又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生意人更是現實: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自私者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有詩人卻在無限感嘆,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當然也有一些醉生夢死的玩世不恭者,他們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至于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哲學家們的人生觀,更是玄幻空靈、繁花似錦。所以,這人生觀,究竟誰對誰錯,又有誰能說得清、道得明呢?

我們都從歷史中走來,又將從歷史中消失。環顧世態,人們在信念與現實之間,永遠不可能是無縫對接。因為每個人的出身和門第不一樣;貧者與富者的活法不一樣;成長的環境與文化熏陶不一樣,人們的理想與追求也都不一樣,所以,導致人生的目標也就自然而然地會不一樣。

至于命運,那更是無常:禍福相依、瞬息萬變。但這做人的道理,我以為應該是一樣的,因為,人,生而平等。所以,所有人的尊嚴與人格也都應該是平等的,而且都應當得到同樣的尊重。

但無論是何種活法,這做人的道理,應該是人人都必須守住的人性與道德底線:誠實信用、善良包容、仁愛和諧。為人一世,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這就是我的人生觀。共勉!

作者:青苗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