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祥安閣鄒老師戲說《龍圖》

解夢佬

戲 說《龍 圖》

一、引 子

《龍圖》是《易經》中河圖、洛書、太極圖的統稱。因《龍圖》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歷史的塵埃,在傳播中歷經艱難,致使歷代文人雖感興趣,但因史料甚少,所以猜測頗多,反對者也不少。現在傳至今日之信息,異常寶貴。由此我們可推出其來龍去脈,其中并無一句廢話。但因歷史上各代文人觀點所限,只能管中窺豹,見之個別片段,得不出整體之觀。我且略加假設,使其前后貫通,成其一完整歷史。

二、《龍圖》史

相傳在華夏大地氏族公社初期之時,文化落后,沒有文字。生產落后,只知刀耕火種。上天玉帝派神仙太白金星(又名太上老君)下凡幫助人間。老君騎龍駕云下到人間,找到氏族頭領伏羲并交給他三副圖。老君說:這是玉帝寶庫中最重要的三件寶貝。這副有五十五點的圖叫河圖,那幅有四十五點的圖叫洛書,還有一副象兩條互相咬尾巴的魚的圖叫太極圖。你好生收好。人間要問起此事,只說河圖是由白龍馬從黃河中馱出,洛書是由烏龜自洛水中浮出而得即可。不可漏我真名。老君又對伏羲附耳傳授一番,伏羲只是點頭稱是,想是領悟了一些東西。

老君走后,伏羲日夜思之,加上仰觀天文、俯查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終于發明了八卦,以供后人使用。三個寶貝秘密收之,好生保護,并不示人。三個寶貝因是老君騎龍駕云下凡送之,所以統稱龍圖。

至此,《龍圖》開始了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極其艱難的旅行。在其旅行中知其名,不見實物者有之;把河圖錯認為八卦者有之;把河圖洛書認為是經典書籍者有之;河洛與實物辨認相反者有之。真個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絢麗多彩,把各代的歷史文人弄得迷迷糊糊。堅信者,也推不出河洛與八卦的關系,只堅信傳之幾千年而不滅,必是真經。反對者,大罵河洛無用,早應拋于荒郊野外,否則亂其朝綱、誤人子弟、遺臭萬年。

據說當初老君給伏羲的《龍圖》是畫在紙上的。伏羲怕《龍圖》存不長久,就派人用玉石刻之存放。古河圖洛書刻錄在碧玉、龜甲之上,原稱錄圖,只有天子才能擁有,故又稱皇圖,古之天子禪位時要舉行一個河出圖、洛出書的交接儀式。這是后世帝王舉行禪讓儀式時將人為地刻出的玉版圖書沉于河中的,又稱沉壁禮。《宋書•苻瑞志》、《竹書紀年》、《水經注》、《論語•比考》、《帝王世紀》等記載了這個儀式。

以上神話般的記載,清楚地告訴我們河出圖、洛出書皆人所為。所謂出圖書,皆是事先將《龍圖》、禪位之天意等刻于玉壁之上,沉于河中,系以青繩,然后將其慢慢拖出,以愚弄旁觀的百姓,也表示天之授政。

到了先秦時代,取消了禪讓之法,《龍圖》也就不知藏于何處了。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如《管子》、《墨子》等書也提到過河圖、洛書,但都沒有繪出圖形。可以肯定它們的作者是沒有見過真《龍圖》的。

由于有古人對天子禪讓儀式的記載,所以河洛一直被當作祥瑞之象。春秋時代的孔子出于對世風衰敗的感慨,曾悲嘆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史記•孔子世家》雖都不懂河洛,但都知道那是天賜之神物,是寶貝。就象西方耶穌的圣杯,誰能得到它,誰就是基督教的最高統治者。《龍圖》,誰得到它,誰就是真龍天子。那時中華民族更看重的是《龍圖》所具有的天賜神物的意義。

孔子老年才看到《易經》。他非常感興趣,愛不釋手,韋編三絕連接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斷三次。孔子對《易經》感受頗深,于是寫出了《易經•系辭》。這是孔子一生唯一自己寫的著作,即《易經》讀后的論文報告。

到了西漢時期孔安國注解《論語》中河不出圖時說:河圖,八卦是也。楊雄《霞靈賦》也說:大易之始,河序龍馬,洛貢龜書。劉歆《洪范五行傳》以《周易》八卦解釋河圖,以《洪范》九疇解釋洛書。并且明確提出河圖就是八卦,洛書就是九疇。

這一段歷史正反映了《龍圖》由于喪失了天子寶物的意義,而流落民間。那時也正是中華民族由沒有文字走向有方塊字的階段。《龍圖》傳入民間,大家都只是抄錄原物,并不敢妄加文字。所以上千年的傳承還是只有圖而無名稱。因此才造成了一些認知方面的偏差與誤解。但即使如此,千年傳承河序龍馬,洛貢龜書。還是被準確無誤地傳承下來。形式呢?肯定是傳說。人們雖不解其意,但千年的傳承,這些主要信息是絕對不能丟失的,因為那是神的語言!

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中說:《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劉歆認為:伏羲氏繼天為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保其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疇,互為表里。 

唐代孔穎達說:若八卦不則《河圖》,余復何所則也?這是唐代文人對河洛可推導出八卦的一種認可,但沒有實際行動和推導過程,所以也談不上有破譯之功能。可見,先秦、兩漢時期形成的觀點一直延續到唐代,但是這長達千年之久中,歷代思想家在談論河洛時并未講明其真實內容,因此是典型的只聞其聲,不見其形的有名無實論說。而這自然又為原本神秘的《龍圖》又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莫測的色彩。

最早揭示《河圖》真實內容的仍是《尚書》。《尚書•洪范》中最早論述了五行學說,其中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當中的一、二、三、四、五之數并非按五行生克關系排列的。如果按五行相生關系應是:一水、二木、三火、四土、五金;如果按五行相克關系排列則是:一水、二火、三金、四木、五土。所以《尚書•洪范》中的五行之數另有所出。五行之數出自何處?《尚書•洪范》中未有說明。這種無來頭且堅信者,必是天賜也!我這里倒有一個出處,雖與《尚書•洪范》中不同,但也可導出一個河圖。而且這個河圖更容易表明其與洛書的關系。它就是一金、二木、三水、四火、五土。現代人只要知道五行的就會張口就來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這是民謠,是傳說,是口口相傳而又未上書的東西。它由何代傳出?不知。排序為何如此?不知。這種東西必是神授才可說的通,因為它沒有道理。

在唐朝幾百年中,儒家道家都研易,也寫出過不少文章,雖標以各種名稱,但實質上都是文人們的讀后感。那時儒家有一個習慣,對于有文字的文獻,傳于后人,后人起碼可以心記,于是傳播較廣,歷史也較長。但對于《龍圖》之類,因無文字,又不好形容描述,亦不好記憶,況且又加上文人對之理解不深,認為無用,所以造成儒家傳文不傳圖的習慣。其結果《龍圖》又消失了。雖然道家有個別人還是保留下來《龍圖》,但是在絕大多數文人中間,就只剩下了空名而已。

《龍圖》再現世時已是北宋。大家并不知《龍圖》模樣,所以《龍圖》一出,爭論激烈,各種觀點均現于市,不信者也大有人在。因為此時《周易》已經成形,文人在使用《周易》中也已經形成一整套較完整的觀點與方法。所以對于《龍圖》的作用,很不以為然。而且事過千年,《龍圖》作用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破譯,難免有人對此大加懷疑,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北宋陳摶道士傳出龍圖和八卦圖。陳摶,字圖南,生于五代,年輕時仕儒,并考過科舉未中,以后退隱修煉成就甚大,曾被宋庭邀請為官,被其所拒,但其在北宋時期的學術影響極大,因此后來的學人多以其學術思想出自陳摶為憑。

陳摶傳出《龍圖》,但卻未對《龍圖》進行深入研究,大概只起了包管作用。因此陳摶未言出自何處,何者為圖,何者為書。傳至劉牧,倡導其說,方以四十五點為河圖,五十五點為洛書。這段歷史,正反映了只傳寶,不研究,不使用的現象。所以才導致河洛反認,張冠李戴的事情發生。河洛到了邵雍手中也未認真研究,他以圓者為河圖,方者為洛書,并不言四十五或五十五數。也還是一盆糊涂漿子。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首先激烈反對河洛。歐陽修認為《易傳•系辭》中伏羲則《河圖》、《洛書》始創八卦,與伏羲俯仰于天地,觀取于人物,然后畫八卦之說相互矛盾。用此不必用彼,用彼不必用此。其失于妄以《系辭》為圣人言而不敢非,故不得不曲之說也。

但蘇軾、王安石是認可河洛的。蘇軾認為:夫《河圖》、《洛書》其詳不可得而聞矣。然著于《易》,見于《論語》,不可誣也。這是名人效應,名牌效應的典范。既然是名人所說,必有其理!王安石更是在《河圖洛書義》中對河洛來源做過中肯的分析。其書中云:孔子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圖必出于河,而洛不謂之圖。書必出于洛,而河不謂之書者,我知之矣。圖以示天道,書以示人道故也。蓋通于天者,河而圖者以象言也,成象之謂天,故龍負之,而出在于河。龍善變,而善變者天道也。中于地者,以法言也,效法之謂人故使龜負之,而其出于洛。龜善占,而善占者人道也。此天地自然之意,而圣人于《易》所以則之者也。善變者龍天也,善占者龜地也。這似乎是抓住了一點河洛的本質。圖以象言,書以法言,也是如此。但這些都是在河洛的名稱和出處上作的文章,是在外圍下的功夫,對河圖洛書本身還未展開研究。張冠李戴后的河洛也可以這樣解釋么。

到南宋時期理學之圣朱熹的思想在宋明以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那時《河圖》、《洛書》等圖書早已傳出多年而又失傳,因此朱熹派自己的弟子蔡元定四處訪尋,最后終于在四川從民間用重金購得。朱熹得之如獲至寶,將其置于自己所著的《周易本義》之前,以示其為天地自然之易,乃易學之源。

朱熹在《周易本義》中糾正了河洛張冠李戴的錯誤,有撥亂反正之功。他說:夫以《河圖》、《洛書》為不足信,自歐陽公以來,已有此說。然終無奈《顧命》、《系辭》、《論語》皆有是言,而諸儒所傳二圖之數,雖有交互,而無乖戾,順數遞推,縱橫曲直皆有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疑古派的學說疑《河圖》、《洛書》是后人偽作,熹竊謂生于世,讀古人之書所以能辨其真偽者,一則以其義理之所當否而知之,二則以其左驗之異同而質之未有,舍其兩途而能以臆斷之者也。熹于世傳《河圖》、《洛書》之舊,所以不敢不信者,正以其義理不悖,而證驗不差爾。然而朱熹只是堅信,并無真憑實據,自己并未在河洛上作出更多的貢獻。朱熹故此嘆道:《河圖》、《洛書》于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則固自疑卦與數不相比附,雖強為扭合,終不安于心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