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有雙亥是雙豬同槽

解夢佬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額爾瑾】

豬年來了,十二生肖也算是快走完一輪了。作為“壓箱底”的豬,還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身世”,它們很有可能是十二生肖中并不存在的“龍”的原型,是不是覺得很顛覆?一個是憨厚的“豬”,另一個是騰飛的“龍”,怎麼看都長得不像啊?

可你還別說,雖然我們對龍的來源有很多猜測,比如老輩人都認為“蛇”就是“小龍”,但唯一在考古證據鏈上比較完整的,偏偏就是豬。

關于這個證據,就是來自于鄙人家鄉赤峰發現的“紅山文化”中的玉龍,對,就那個長得像個“C”似的龍。我們可以放大玉龍的頭部來看看:

八字有雙亥是雙豬同槽

內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玉雕龍頭部放大圖

在這條龍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翹,嘴緊閉,鼻端截平,有對稱的圓鼻孔,這個鼻子是不是看起來很像“豬鼻子”?

如果你覺得這個還不夠像,再來看看下面這件:

八字有雙亥是雙豬同槽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是不是跟你認知中的“龍”差別已經非常大了?

在古代,豬有多重要

在中國的古人看來,豬是有靈性的神奇動物,傳說中上古的豨韋氏就是神豬,它有開天辟地的本領。

春秋戰國時期大思想家莊子在他的著作《莊子·內篇·大宗師》里講到了“道”創造世界的事情。《大宗師》第二段有這樣一段文字:“……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

意思是說“道”這種東西是可以感受到的,是誠信的,卻是無形、無為的,可以傳授,可以得到,但卻看不到,“道”有它的根,有它的本,在沒有天地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豨韋氏得到了它,用它來開天辟地。

在莊子看來,豨韋氏首先得到了道,它能剖判天地,然后才有伏羲、黃帝、顓頊、西王母等等這些神靈繼續創造天地。沒有豬神開天辟地,各路神仙便無從展示他們的本領,豨韋氏的創世之功是首當其沖的。

甘肅西南威州有“涂禹山”,相傳是大禹之妻“涂山氏”變來,傳說中,她原就是一頭神豬,瞞著大禹把禹王的兒子們都變成勇猛的野豬,她率領眾豬到威州助大禹治水,被大禹識破,于是帶著豬仔化風而去。大禹緊迫至綿虒地界,忽見一座大山橫亙于前,探問行人,方知這山是剛才一陣大風吹來,大禹細看山形,若一群奮力拱山的野豬。大禹悲從心來,傳令建廟祭祀。

從這個關于夏朝的傳說中可以看到,很久很久之前,豬已經是神仙中的一員了,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八字有雙亥是雙豬同槽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陶豬

周人對豬的崇拜已經到了比較高的地步,《周本紀》記載,周人原本居于“豳”,是“豳人”,后來“豳人悉從曾父”,遷徙到周原,并“作周”。“豳”是會意宇,由兩個“豕”組成,“豳”不是地名,而是文化習俗,“豳”與“坐”字造字方法相同,都是尊者的意思.只是把“人”換成了表示部族首領的“豕”而已,乃是周人有豬崇拜習俗的生動寫照,而金代有“豳王”名號,即是佐證。

我們再重點來講講這個“豕”字,這是豬的原始寫法。清代學者段玉裁考證指出“亥”、“豕”、“涿”等在篆文中是同一字,古人畫的就是一頭臥躺著的野豬。

古代人造字多用六種方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家”屬于假借字,“一”代表房舍,而“豕”就是豬。有學者認為“家”字的本義是宗廟,這一點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根據,如“其侑報于上甲家”、 “饗父庚、父甲家”、 “仔于母辛家”等,其中, “報”、 “饗”、“仔”指的是祭祀, “上甲”、 “父庚”、“母辛”指祭祀的對象,那麼“家”就只能理解為祭祀的地方,即廟堂。

在古人的祭祀當中,豬是上品,是古人心目中的圣潔高尚之物,將“豕”置于“家”中,可見古人對于豬的重視程度。

后來發展的民諺當中,還有“無豬不成家”的說法,這說明在中國長期的農業社會當中,豬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冢”字一開始就兼有“大”或“高”的意思,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山冢幸崩”。山與冢可以并稱,足見其高大。用高山般封土埋葬的人當然不是一般的人,冢原本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墓葬。

在華夏文化早期,“冢”并不專指墳墓里的死者。也可以指仍然活著的繼位者,因為他們是死去祖先的化身。如《尚書·周書·泰誓》有言:“我友邦冢君”,周武王所指的“冢君”,就是軍事盟邦中各部族國家首領。這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大墓中的“豬”雖死猶生,如此才會有“冢君”這種稱呼。

考古發現紅山文化大墓主人都是“仰身屈肢葬”,即勾起雙腿。作“交”字狀,意思可能是與天相交。“冢”字上的豬之所以要在豬腳上加上一點,意思可能是“交”天,與天相交的人當是“天子”。

紅山文化的“冢”也是祭天之壇,祭天之壇與祖先之冢建造在一起,代表了“天人合一”。在華夏文化中,祭天與祭祖是同樣重要的,祭壇總是高聳如山,因為埋在里面的都是“天子”,天子死后從此登天而去。

紅山文化還有更古老的源頭,那就是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遺址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村。考古學家在該遺址中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軟玉耳垂。在興隆洼文化一個中心大墓中,墓主人身邊還陪葬著兩頭完整的野豬。葬俗把“冢”的文化內涵完全呈現出來。

八字有雙亥是雙豬同槽

興隆洼文化人豬合葬居室墓

考古學家在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一個位居中央的祭祀坑中,發現了一條長約20米,用紅褐色石塊擺塑出來的豬首龍,呈S形,石龍的頭部直接擺放著一個完整的野豬頭骨。在考古學者看來,這進一步證明龍的前身真有可能是豬,原始的龍確是豬龍。

離興隆洼文化遺址不遠處有“趙寶溝文化”遺址,距今已有7000年,考古工作者在那里發現了大批祭祀用的陶尊,其中一件陶尊上刻畫著一只神化了的豬。還有多個陶制品中出現豬首形象。所有這些都表明,在那個時代,豬在當地部族國家中的重要地位。

我們再來看另一地區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最大的特點就是玉器多,陶器相當精致,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明程度之高。在眾多的玉器禮器里有著較多的玉豬龍形象,造型敦厚,也是豬頭龍身,體現了良渚文化對豬的崇拜。

在良渚玉器里有一種造型酷似野豬的牙叫玉沖牙,用來鉆孔、解繩結,也可以佩戴,是精心打造的。良渚文化中大墓主人骷髏上有成排的豬獠牙,還有出土的豬面神徽,這些都說明良渚文化的豬崇拜之深廣。

從豬到龍

《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記載:“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在很多專家看來,紅山文化玉豬龍確有蛇一樣的身子,也是尾巴與豬頭相連。由此有些人認為,玉豬龍與軒轅國有關。

而考古可以證實,紅山文化中這樣的豬龍后來傳承有序。在殷墟婦好墓中就出土了很多玉龍,形狀酷似紅山文化玉龍,比如本文開始的第二張圖。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韓城梁帶村發掘西周“芮公”大墓,墓中出土了紅山文化特有的玉豬龍。這個玉豬龍個頭很大,制作精美,器型非常典型。

芮公是西周貴族,這個玉豬龍也表明周人與紅山先民存在淵源關系。兩周時代不存在文物市場,當時古人也不一定有“收藏寶物”的概念。所有玉豬龍都是神器,是部族最高權力的象征物,它們基本是通過血緣關系一代代傳承而來,或者是通過征伐兼并,從權力的更替中傳承下來。

八字有雙亥是雙豬同槽

梁帶村芮國墓地26號墓出土的玉豬龍

到了漢代,諸侯王、平民百姓皆能用玉豬陪葬。東晉首都建康地區,偶有玉豬出土,但出土最多的還是滑石豬,反映出玉豬的使用已有等級差別。富裕的貴族使用玉豬,平民只能使用滑石豬。

那麼,龍的形象又是如何從青面獠牙的豬變成今天這副模樣的呢?

雖然現在我們可以從紅山文化中找出龍初始的狀態是與豬有關的,但在一些記載中,也提到部分少數民族,存在魚原型或者鱷魚原型,還有老虎等動物作為原型的龍。而龍最終形象的定成,與千百年來各民族的不斷遷徙和融合分不開。

縱觀各個朝代與龍有關的繪畫作品,基本可以看出漢代龍才由蛇形尾演變為鞭型,大體到了唐宋時代,龍才定型為我們熟悉的龍的形狀。但龍爪、龍尾、龍首、龍須的形狀此后一直在不斷變化。到了五代出現獅尾,明清時又變成了魚尾。

因此,雖然我們在眾多的考古發現中得知豬與龍曾經相連,也只能是說明我們的先人對于“豬”的崇拜與“龍”不相上下。這其實并不難理解,在古代社會并不發達的時期,像豬這樣生猛的動物與老虎、獅子一樣,都是人們敬畏的神物,特別是在一些靠漁獵為生的民族中,對于這些猛獸的崇拜就更加明顯。當然這里的“豬”肯定也是指的“野豬”,而不是經過馴化后的“家豬”。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6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