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算命的說犯青龍地溝什麼意思的簡單介紹

解夢佬

算命的說犯青龍地溝什麼意思

吉祥滿族 2017-10-16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

我們青龍家鄉的村名很獨特 均與祖先再次落腳時有密切關系,下面給家講講青龍部分村子的來歷

八道河 :村名、鄉鎮名。【名詞】

位于青龍縣城西14公里。公元1671年(清康熙9年),邢、劉二姓由遷安至此。 出冷口至此需過八條河,故名八道河。

八道河 :村名。【名詞】

位于七道河鄉北1公里,沙河西岸。公元1671年(清康熙9年),金、高二姓由遷安逆八道沙河而上至此立莊,故名八道河。

八里地溝 :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鎮西南2.7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趙、呂二姓由山東逃荒至此,因溝長八里,故名八里地溝。

白土山 :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鎮東北5、3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張姓由撫寧至此立莊。村后有山風化為白土,取名白土山。

白城子 :村名。【名詞】

位于茨榆山西2.2公里,青龍河東岸。清乾隆年間有人至此,村后有山石灰巖構成,白色,故名白城子。

白家店 :村名。【名詞】

位于青龍縣城西南23公里,屬于肖營子鎮。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徐、白、朱三姓由灤縣至此。白家在這關口要道開一旅店,故名白家店。

半壁山 :村名。【名詞】

位于雙山子西北3.4公里,青龍河東岸、京建公路穿村而過。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申、李二姓由灤縣至此。因村西的山是半拉,故名半拉山。公元1840年(道光20年)改半壁山。

雹神廟 :村名。【名詞】

位于大巫嵐東北6.5公里,星干河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孫姓由河南開封至此,因村里有座雹神小廟,故名雹神廟。

北臺子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北,星干河北岸,曾經是木頭凳公社的駐地。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劉、王二姓由撫寧逃荒至此。因地處星干河北岸的臺子上,故名北臺子。

北干樹 :村名。【名詞】

位于位于龍王廟鄉北3公里,秦青公路穿村而過。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宋、李二姓由山東逃荒至此,因位于南干樹的北邊,故名北干樹。

北山根 :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西北6.7公里,青撫過來穿村而過。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立莊。因為建莊于北山腳下,故名北山根。

冰窖子 :自然村名。【名詞】

祖山鎮花廠峪村所在地。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王姓由山東逃荒至此。因為村南有一池塘結冰久日不化,人稱冰窖,故名冰窖子。

位于三撥子鄉東南3公里。公元1871年(清乾隆45年),陳、韓二姓由山東逃荒至此。因滿山桑樹,當地以采桑養蠶為生,故名采桑峪。

草碾 :村名。【名詞】原草碾公社所在地。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朱姓由山東逃荒至此。因為有一搗谷子的槽碾子,取村名槽谷碾,后演變草碾。

草碾 :村名。【名詞】

位于大石嶺鄉北6.5公里,青龍河北岸。公元1872年(清同治11年),王、劉二姓由山東逃荒至此。早為高麗人居住,遺有搗谷槽碾,故名草碾。

岔溝 :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鎮西北10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樊姓由山東逃荒至此。 因為在兩條溝的交叉處,故名岔溝。

岔溝 :自然村名。【名詞】

青龍鎮平頂山村所在地。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肖、金、崔三姓從北京逃荒至此。因為座落一條北西走向的溝岔里,故名岔溝。

長溝門 :村名。【名詞】

位于八道河鄉西10公里。公元1874年(清同治13年),張姓遷安逃荒至此。因地處溝口,故名長溝門。

茨榆山 :村名。【名詞】

位于青龍縣城東南20公里,青撫公路穿村而過。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姓由撫寧至此。因山上多荊棘灌木,時稱刺兒山,后為茨榆山。

達子溝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東南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薛氏自灤縣逃荒至此。其乳名達子,當地人叫薛達子溝,后簡稱達子溝。

大院兒 :村名。【名詞】

與大巫嵐鄉比鄰,青龍河東岸。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滿族翟姓由山東大水坡至此,為豫親王管理田莊,是當地的皇糧莊頭。院落很大,內設古義堂、善德堂等,每堂占地十畝,取名翟家大院,偽滿簡稱大院。

大丈子 :村名。【名詞】

**時期為偽青龍縣公署所在地,1945年抗戰勝利,隸屬青龍縣政府,現青龍滿族自治縣所在地。清嘉慶年間,滿族楊、馬二姓由本縣肖營子分丁撥戶至此。因當地人多勢眾,故名大丈子。

大丈子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鎮西2公里,大新丈子村所在地,京建公路穿村而過。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滿族周姓由山東至此,為滿族貴族管理莊田。因附近遍地紅草,取名紅草溝,后因人多村大,故名大丈子。

大營子 :村名。【名詞】

位于青龍鎮西北9公里的都山深處。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有人遷來立莊,后人口增加,村莊擴大,故名大營子。

大石門 :村名。【名詞】

位于青龍鎮西南6公里。公元1809年(清嘉慶14年),本縣肖營子楊、李二姓分丁撥戶至此。因冷口要道、山路如門,故名大石門。

大石嶺 : 村名。【名詞】

位于縣城東北22公里,鄉所在地,青龍河西岸。公元1740年(清乾隆5年),孫、周、謝三姓由山東逃荒至此。因南北有嶺,故名大石嶺。

大河南 :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鎮西5公里,京建公里穿村而過。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朱姓由撫寧逃荒至此。因地處星干河南岸,故名大河南。

大巫嵐 :村名。【名詞】

位于縣城東22公里,青龍河東岸,京建公里東側。明朝崇禎年間,為蒙古游牧人居住,東山巖石皆為紅色,巫嵐為蒙語紅色,故名大巫嵐。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于、翟二姓由山東大水坡至此跑馬占圈,仍襲用大巫嵐。

大鹿溝 :村名。【名詞】

位于婁丈子鄉被3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周、王二姓由灤縣逃荒至此。見北山兩只鹿相斗,故名大鹿斗溝,后簡稱大鹿溝。

大匯河 :村名【名詞】

位于雙山子鎮西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崔姓由撫寧逃荒至此。因青龍河、起河在此相匯,故名大匯河。

大馬坪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西南6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張、馬二姓由遷安至此。原是一片草坪用于牧馬,取名大漫坪,后叫白了為大馬坪。

大梨園 :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鄉西3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李、王二姓自山東逃荒至此。見有一棵大梨樹,故名大梨園。

大森店 :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鄉西北1公里。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鮑氏自山東逃荒至此,在森林路邊開店,故名大森店。

大葦峪 :村名。【名詞】

位于官場鄉東2公里。公元1760年(清乾隆25年),王氏自撫寧逃荒至此。此地全是野生蘆葦,故名大葦峪。

大廠溝 :村名。【名詞】

位于草碾鄉北4公里。公元1772年(清乾隆37 年),陳、岳二姓自盧龍富神莊逃荒至此。看見此地很寬敞,故名大廠溝。

大獅子溝 :村名。【名詞】

位于大巫嵐鄉西南3公里、青龍河東岸。公元1670年(清乾隆9年)薛姓有撫寧至此。因村里廟前有兩個獅子,故名大獅子溝。

靛池子 :村名。【名詞】

位于七道河鄉西北1.2公里,沙河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朱姓自遷安至此。該村東南有一很大水池,水承蘭色如靛,故名靛池子。

東河 :村名。【名詞】

位于祖山鎮西北3公里,起河南岸。公元1770—1778年(清乾隆)立莊,原名哈螞河大莊,又在哈螞嶺腳下,取名東

哈螞河。又因地處河東,故名東河。

東地 :村名。【名詞】

位于婁丈子鄉東1公里,沙河東岸,獅子坪村所在地。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董姓自河南逃荒至此立莊。因在獅子坪以東,故名東地。

東馬道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北7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滕、王二姓自灤縣至此。清兵守長城,常到此牧馬,稱馬道。馬道東邊的村莊故名東馬道。

東干河子 :村名。【名詞】

位于大巫嵐鄉北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于氏自撫寧逃荒至此。因星干河趕到村南入青龍河,有處在河東,故名東趕河子,后方便稱東干河子。

東轉城號 :村名。【名詞】

位于三星口鄉西北3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丁、李二姓自撫寧至此。因周圍山勢陡峭似城墻,取名轉城壕,后西邊又建一村,又取東轉城壕。由于壕與號音近,故叫白為東轉城號。

東桲欏灘 :村名。【名詞】

公元1670年,鄭、王、許三姓自撫寧至此。因周圍都是茂密的桲欏樹林,樹林附近有兩個荒灘,東桲欏灘故此得名。

東螞蟻灘 :村名。【名詞】

位于草碾鄉西南5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立莊。駐河流口的清兵經常到此放牧,稱為馬場灘,有人居住后作為村名,后叫白東螞蟻灘。

都石 :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鄉東南9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立莊。村西有一巨大孤石,人稱獨石,后叫白了為都石。

達子溝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東南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薛氏自灤縣逃荒至此。其乳名達子,當地人叫薛達子溝,后簡稱達子溝。 大院兒 :村名。【名詞】 與大巫嵐鄉比鄰,青龍河東岸。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滿族翟姓由山東大水坡至此,為豫親王管理田莊,是當地的皇糧...

二道河 :村名。【名詞】

位于平方子鄉西3公里,起河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張姓自撫寧至此過了兩道大河,故名二道河。

二道河 :村名。【名詞】

位于安子嶺鄉西2公里。公元1879—1882年(清光緒),劉氏自永平府寨各莊逃荒至此立莊。因起河曲折回繞,拐彎處必須截斷道路,到此村必過兩道河,故名二道河。

二撥子 :村名。【名詞】

位于三撥子鄉南1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龔姓自灤縣至此,已經是第二撥了,故名二撥子。在青龍,凡是叫撥子的 大多數與遷徙有關。

樊家店 :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鄉東南6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樊氏由昌黎逃荒至此,以開店為生,故名樊家店。

干溝 :村名、鄉鎮名。【名詞】

位于縣城東北48公里。 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馬二姓自遼寧建昌逃荒至此。因有一季節河雨水漲,雨

過河干,一年大部分時間無水,故名干溝。此地為與遼寧往來的貨物集散地,貿易興隆,有拉不敗的干溝之說。

干樹溝 :村名。【名詞】

位于安子嶺南5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呂姓自山東逃荒至此立莊。村西有廟,廟旁有一棵大柳樹,樹老干枯,故名干樹溝。

高麗鋪 :村名。【名詞】

位于肖營子東南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立莊。早年高麗人在此開店鋪。滿族馬姓自遷安至此開荒。故名高麗鋪。

隔河頭 :村名、鄉鎮名。【名詞】

位于縣城35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王氏自撫寧至此立莊。因該村地處起河支流曲折處,向東向西都有河相隔。故名隔河頭。

蛤子汀 :村名。【名詞】

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劉姓自遷安至此立莊。南山腳下有個水汀,蛤蜊很多,取名蛤蜊汀,后叫白蛤子汀。

公廠 :村名。【名詞】

位于八道河鄉西6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 年),龔姓自遷安至此蓋簡陋房屋居住,以姓取名龔廠。后為了書寫方便,龔寫為公,故名公廠。

溝口子 :村名【名詞】

位于雙山子鎮東2公里。公元1773年(清乾隆38年),張氏自撫寧逃荒至此。因該村地處鐘響溝溝口,故名溝口子。

孤山子 :村名。【名詞】

位于馬圈子鎮西,都源河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肖、胡、孔三姓自山東濟南至此開荒。因村北有一孤立的小山,故名孤山子。

官場 :村名、鄉鎮名。【名詞】

位于縣城30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滿族張姓自灤縣至此跑馬占圈立莊。原此地為清朝八旗牧馬場,取名官馬場,后簡稱官場。

廣茶山 :山名、村名。【名詞】

位于縣城東5公里。傳說,早年山上有一棵茶樹,只有南蠻子能夠辨認采摘,一放牧人帶瓦罐粥放在樹下,茶葉落罐,滿粥皆化為湯水。牧人大怒,將其砍倒。第二年,南人復來不見茶樹大哭不已。告知村民此茶為神茶,具有消食化瘀強效。后此山此村故名廣茶山。廣茶山從多角度看,還是雄獅山、茶壺山。因有過道人居住,又稱老道山。

蒿村 : 村名。【名詞】

位于土門子鄉西2公里,青龍河西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滿族李姓莊頭自山東文登至此,為豫親王管理王莊。當時人煙稀少,蒿草遍野取名蒿村。以后東部為東蒿村,西部為西蒿村。

和平莊 :村名。【名詞】

位于大巫嵐鄉東北3公里,星干河東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寧姓自山東逃荒至此立莊,當地人稱其侉子,取名侉子莊。后覺得不雅,該稱和平莊。

紅旗桿 :村名。【名詞】

位于大石嶺鄉3公里,青龍河東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邢、顧、王三姓自山東知州至此開荒。三姓各立墳地,豎一紅色旗桿,故名紅旗桿。

紅石嶺下 :村名。【名詞】

位于雙山子鎮東2公里,起河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許氏自撫寧逃荒至此立莊。該村座落在山嶺下,山石全是紅色,取名紅石嶺根,后改紅石嶺下。

后拉馬溝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馬圈子鎮西7公里,唐丈子村。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唐姓自灤縣至此開荒。當時山林茂密、溝壑縱橫、只能拉馬而行,因在前拉馬溝之北,故名后拉馬溝。

后白棗山 :村名。【名詞】

位于朱丈子鄉西南5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張、劉二姓至此立莊開荒占地。當時此地皆為白棗樹,取名白棗山。因白棗山南部又立莊,為前白棗山。先建者為后白棗山。當地人叫白了,前白三兒,后白三兒。

后尖山子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茨榆山南12公里尖山子村。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王、劉、徐三姓自灤縣至此。有一山尖如立錐,取名尖山子。因居住山后,故名后尖山子。

胡家坡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鄉東南5公里草場村。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胡姓自昌黎逃荒至此立莊。在北山坡上蓋一小房居住,故名胡家坡。

花果山 :村名。【名詞】

位于隔河頭鄉東南15公里旅游名勝區,與撫寧交界、有水簾洞等十幾處景點兒。因山花果品豐盛,故名花果山。

荒地溝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鳳凰山鄉何臺子村。公元1774年(清乾隆39年),張、王二姓自山東逃荒至此立莊。當時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未墾,故名荒地溝。

荒山溝 :村名【名詞】

位于肖營子鄉1.5公里。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武、張二姓自遷安石人莊逃荒至此。當時此地荒山野地,故名荒山溝。

黃土坡 :村名。【名詞】

位于土門子東南2公里,青龍河南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于、宋三姓自遷安逃荒至此。此地土壤皆黃褐色,故名黃土坡。

黃土坎 :村名。【名詞】

位于祖山鎮北5公里。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董姓自山東逃荒至此。該村建在一個很大的黃土坎子上,故名黃土坎。

夾腳石 :村名。【名詞】

位于官場鄉西北3公里。公元1772年(清乾隆37年),王、陳二姓自山東逃荒至此立莊。此地溝深谷窄、山石裸露、道路崎嶇、行走極為不便,故名夾腳石。

架子山 : 村名。【名詞】

位于土門子鄉西7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王性自山東濟南逃荒至此立莊。村西的山,很像牲畜馱物品的架子,故名架子山。

救軍炮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東南3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段姓自河南逃荒至此立莊。因該莊接近白羊峪口和擦崖子口,戰事不斷,遺有鐵炮一臺,取名舊軍炮,后來改為救軍炮。

侉莊 :自然村名。【名詞】

位于干溝鄉東北2公里東溝村。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傅、馬、張、王四姓自山東濟南逃荒至此立莊。因其說話為山東口音,稱其山東侉子,故名侉莊。

老李洞 :村名。【名詞】

位于朱丈子東南4公里,青龍河西岸。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姓自山東逃荒至此。因暫時居住南山一山洞,故名老李洞。

老嶺灣 :村名。【名詞】

位于大石嶺鄉北8公里,青龍河西岸,是青龍河入境青龍的第一行政村。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徐、周、李三姓由灤縣逃荒至此。因該村座落在青龍河一個山腳大轉彎處,故名老嶺灣。

落地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東北4公里。公元1881—1883年(清光緒),李、段二姓至此建莊。此地低洼多水,取名澇地,叫白了為落地。

李臺子 :村名。【名詞】

位于三星口鄉東5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李姓自撫寧逃荒這些立莊。當時在一個土臺子上蓋房居住,故名李臺子。

涼水河 :村名、鄉鎮名。【名詞】

位于縣城西南30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王、李二姓自灤縣至此立莊。西有一河水涼刺骨,故名涼水河。

柳資峪 :村名。【名詞】

位于涼水河鄉北3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唐、劉二姓自河南逃荒至此。該處柳樹滿溝,故名柳資峪。

六撥子 :村名。【名詞】

位于三撥子鄉北4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姓自遷安溫莊逃荒至此立莊。來人多以撥子計算,該村為第六撥,故名六撥子。青龍地名中凡是撥子的,均與此有關。

六珠坪 :村名。【名詞】

位于位于涼水河鄉東北2公里。公元1882—1888年(清光緒),此地為地主場院,存放碌碡,取名碌碡坪,后改為六珠坪。

六柱坪 :村名。【名詞】

位于三撥子鄉東5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 年),王姓自遷安逃荒至此。此處原為曬谷場,存放碌碡,取名碌碡坪,后為六柱坪。

六柱溝 :村名。【名詞】

位于草碾鄉西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立莊。傳說一將軍領兵路過此地,和小卒因為路線爭執,小卒們未聽指揮走了自己選的路,取名扭主溝,后來叫白了為六柱溝。

龍頭 :村名。【名詞】

位于三星口鄉南3公里。公元1771年(清乾隆36年),張、楊二姓自撫寧逃荒至此立莊。附近有一座山似巨龍,故名龍頭。

龍尾 :村名。【名詞】

位于木頭凳鎮西北5公里。公元1771年(清 乾隆36年),王姓自撫寧至此立莊。村東南有一龍尾山,該村居于尾部,故名龍尾。

龍王廟 :村名、鄉鎮名。【名詞】位于縣城東南50公里。公元1611—1618年就有此村,原名龍王廟。清康熙年間,李姓自山東逃荒至此,仍用龍王廟。

樓子店 :村名。【名詞】

位于肖營子鄉東北5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滿族李姓自北京至此圈地立莊。該村原有一處小樓,故名樓子店。

亂泥溝 :村名。【名詞】

位于平方子鄉西南2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陳、張二姓自灤縣至此立莊。因地勢低洼、土粘積水、泥濘難行取名爛泥溝,后為亂泥溝。

亂梨溝 :村名。【名詞】

位于肖營子鎮南4公里的長城腳下。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李、王、周三姓自遷安至此立莊。由于野生山梨很多,無人采摘,地上日久腐爛,取名爛梨溝,后為亂梨溝。

亂石碴 :村名。【名詞】

位于茨榆山鄉東南8公里。公元1670年(清康熙9 年),韓、李、闞三姓自河南洛陽逃荒至此立莊。村南有嶺亂石成堆,取名亂石碴嶺后,后簡稱亂石碴。

上下打虎店 :村名。【名詞】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清嘉慶年間(公元1811--1813年),滿族楊、于二姓由肖營子分丁撥戶遷此定居。因在此村附近曾經打死過老虎,故取村名打虎店。后因人丁繁衍,又分出一村,為了區分上下兩村,遂改稱上打虎店和下打虎店。

瓦房:村名。【名詞】

雙山子鎮瓦房村是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建村。最初有莫、孫、李三姓由灤州一帶遷此定居,先祖為滿州正藍旗人,祖籍鐵嶺。當時圈地時,這里曾有一處破舊瓦房,遂取村名“瓦房村”。

唐槐溝村名。【名詞】

青龍鎮向陽村唐槐溝,唐槐溝原名“躺槐溝”,因此溝兩旁長有很多古槐,有歪的、臥的、躺的,故名躺槐溝。后來叫白了有叫“唐槐溝”的,還有叫“唐懷溝”的。該溝住有宋姓人家,滿族正白旗。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