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關于算命生女兒隔山隔海什麼意思的信息

解夢佬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此乃古人所謂人生四大喜事。其中,與“洞房花燭夜”息息相關的婚俗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客家婚禮習俗從中原婚俗發展而來,保留著許多中原的傳統禮儀,但也頗具客家特色,其“六禮儀式”向世人展示了這個民系獨特的追求幸福的過程。雖然由于地處山區,物資匱乏,客家地區在以前也出現過“童養媳”“等郎妹”等畸形的婚姻形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客家婚俗在擯棄糟粕的同時也傳承了更多美好的部分,從而衍生出融傳統與現代于一體的獨特的客家婚俗。

算命生女兒隔山隔海什麼意思

男行冠禮女盤發代表可成婚

在古代,男子一般到了二十歲會舉行冠禮,而女子一般十五歲也有相對應的成人禮——笄禮。到了那一天,女孩的家長會替她把長發盤起,加上一根簪子,改變發式表示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在以前的客家地區,到了婚嫁年紀,男方的父母便托人做媒,尋訪門當戶對人家的未婚女子。托媒婆向女方父母說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齡、品貌等,若女方父母同意,便可進行相親,這就是當地所謂的“啦(看)屋舍”(客家方言)。而如今這一程序已經簡化在婚禮前夕與送聘禮一起完成了。

所謂“啦屋舍”就是女方母親再加幾位至親內戚(以女性為主)前往男方家具體了解家庭境況和人品,男方在家中設宴款待并贈送禮品,舊時女兒本人不出現在這一儀式當中。“現代婚禮中依然保留著這一習俗,雖然有些男女不是通過相親認識的,但還是要走這一程序,現在女兒是可以陪著一起去男方家了,是女性解放或地位上升的表現之一。”從事多年婚慶工作的鉑菲時刻婚禮策劃師張健蔚介紹。

“男人八字無假,女人八字無真。”了解了男方的情況后,若雙方無異議,女方便將女兒的出生年、月、日、時(俗稱“生辰八字”)寫在紅帖上送往男家,謂“送庚”。“看日子”是將雙方的“八字”交神靈審核的環節。相傳女方會在上面做文章,即盡量把自己的生辰八字改好,以迎合男方需要。男家將“庚帖”放在祖牌位前,若三天內諸事順遂,則進一步請日課先生“合八字”,如認為“合”,婚姻就算定了。“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一般都不會算兩個人合不合,提供雙方的生辰八字主要是為了挑選結婚的日子、進門的時辰。”張健蔚說。

接下來便是“送聘禮”,這一程序在今日的婚俗中仍有保留,是男方將聘金等禮物送往女方家。家住在梅縣區隆文鎮的李增華夫婦是當地有名的“金婚”夫婦,今年已經84歲的他和妻子攜手走過了60多年的風風雨雨。他說,當年由于家境貧苦,他們的婚禮一切從簡,但他看過不少當地有錢人家的婚禮,至今印象深刻。“解放前,大家都還遵循傳統,聘禮除了聘金身價銀外,還包括生豬一頭及雞、鴨、熟盆、生盆和果盆等,聘禮用‘禮樓’(或稱豬羊樓)送去,很是壯觀。”

據了解,客家人的禮金要逢“九”(如999元、699元、99元,勿齊頭),“九”諧“久”,意即長長久久。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給男方,從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當年我爸就是用99.9元把我媽娶回家的!”如今也正在籌備婚禮的小王笑著說,現在的價格可能要高一些,不過都是圖個好意頭,錢多錢少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兩情相悅。

“備嫁妝”一直以來都是傳統婚禮中的重要環節,一般是女方根據男方送來的聘金、禮物等置辦嫁妝。據李增華老人回憶,他當年結婚的時候要準備一只“雞亂哩”(鄉俗又謂“祖婆雞”)和男家帶來的雄雞(又謂“帶路雞”)共籠帶回男家,意為傳宗接代,還有長命草和五谷,表示女方到男家后,生根、開花、結果,五谷豐登。“還要配上拜箕,裝上紅棗、蓮子、花生等喜糖喜果,以示連子連孫,這些東西在結婚時放在洞房里,講究的還得配上衣櫥梳妝閣等。”

算命生女兒隔山隔海什麼意思

大婚之日喜迎花轎儀式感強

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客家人也一直承襲中原之風,保持著“六禮”的習俗,除了上述的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最重要也是最后一步便是——迎鸞,即舉行婚禮。

在客家地區,女方在出嫁前一天下午要敬天神、拜祖宗等,用男方所送聘物中的肉菜請親朋吃晚飯,俗謂“轎下酒”。

在以前,客家女子出嫁當天的梳妝打扮是極具儀式感的。新娘在出嫁的前日,要請一位好命的至親叔婆、伯姆“擲寒毛”,并用線夾面頰上的“冬瓜毛”。出嫁那天早上起床后,先由本屋懂禮節、有生活經驗的中年婦女給新娘梳妝打扮,比較傳統的是頭戴鳳冠,身穿蟒袍,足著繡花鞋,臉上垂掛珠簾,使人看不到面部。如今,許多儀式都已簡化,新娘子只需要美美地出現即可。

算命生女兒隔山隔海什麼意思

“我是用花轎抬到丈夫家的!”這是舊時婦女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資本。以前的人們迎親用的是花轎,在結婚的當天,女方要備辦早上的酒宴款待接親者,酒宴結束后,由哥哥或叔叔拿一只米篩遮在姑娘的頭頂上,由房間送到大廳,祭祀祖先。

據了解,新娘出屋時,撐傘站在門邊,其長輩一般會叮囑曰:待人處事,切記“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由父親向傘頂灑茶、酒各一杯,并念祝福詞:“茶香酒香,子孫滿堂。”然后在大門外上轎,跟著迎親隊伍到男家去,伴送者有祖母或胞弟。新娘胞弟是婚禮送嫁隊伍中的男性代表,謂“做阿舅”。送嫁隊伍中共有三頂轎,一為新娘轎居中,在路上如遇另一位出嫁新娘,則雙方換手巾,以示吉利;二為阿舅轎斷后;三為媒人在前面“徑”露水。

在平遠縣,一個小孩會托一茶盤,上置檳榔、茶葉、紅儀請新娘出轎,新娘會以一紅包和原茶盤上的紅包互換。新娘下轎后會將預先準備好的糖果、紅棗、花生、銅錢等撒于地上。圍觀孩童在爆竹聲中一哄而上,忙著撿錢、糖,一邊撿一邊說“我撿到很多錢”,歡天喜地。“在我小時候,記得我小姨出嫁的時候我還去撿過硬幣,非常熱鬧,很是好玩!”今年25歲的李穎說。

新人來到圍龍屋的上堂后,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夫妻對拜,后入洞房。洞房內點雙盞燈,桌上放兩個紅雞蛋,一碗圓板紅棗蓮子湯。長輩敲去蛋殼,需要邊敲邊念:“打卵(蛋)團團圓,生子中狀元;打卵康康確,生子滿司角。”由新娘喂新郎吃紅雞蛋,意為團圓。當他們飲交杯酒吃蛋時,牽新郎、新娘的人會說“早生貴子”之類的好話。爾后,新人返回祖公廳拜同尊輩,但婆婆要到祭拜灶君那天才能拜。

拜完堂后便是宴請賓客,稱“喝喜酒”,禮節甚為隆重。現代客家婚禮中這一環節也是最為隆重的,一般都會把場地定在酒店,邀請親朋好友出席,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

在客家地區,婚禮后的第三天,有個儀式叫“三朝回門”。在這一天娘家要設宴席請女兒、女婿。女兒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當眾脫去紅衫,改穿普通新衣裳。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無論遠近都要趕回夫家。

禮節化繁為簡卻不失客家特色

“五十年代一張床,七十年代一包糖,九十年代星級賓館講排場,二十一世紀特色婚宴個性揚。”短短幾句話形象地總結出客家人的婚俗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婚慶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禮節化繁為簡,但依舊保留有客家特色。

“老板娘,幫我準備一份新娘的嫁妝。”“沒問題,皮箱、紅傘、九九帶和一些生活用品都要吧?”“都要。”梅城老街的婚慶百貨店老板娘余蘭輝正有條不紊地幫客人準備嫁妝。在中華街與油羅街交叉口處,映入眼簾的就是掛滿大紅燈籠和對聯的門店,讓人一下子融入到十分喜慶的氛圍。

在客家婚俗中,辦嫁妝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個習俗,嫁妝豐厚儉樸相差很大。舊時一般嫁女的妝奩有五色衫褲、梳妝臺、腳桶、尿桶、門簾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貴人家則加綾羅綢緞、被褥毛毯、金銀首飾等,招搖過市,極盡炫耀。嫁妝送到后,男家宴請親朋“看嫁妝”。

客家女兒出嫁時父母必鄭重其事地把一些諧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蔥、韭菜等等,逐樣用紅繩或紅布條捆扎,作為陪嫁,以表示對女兒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還有用“長命草”為陪嫁的習俗。長命草為一株野草,用紅繩扎好,陪嫁到夫家,掛在洞房床頭竹籃里,第二天栽于菜園中,以示扎根。

“現在的人沒有以前那麼講究,為了方便簡約,大部分人會到我們這種婚慶百貨店一次性準備好嫁妝。”余蘭輝告訴記者,她們所辦的嫁妝都是寓意佳的用品,并非現代意義指的金銀首飾、車房之類的嫁妝。余蘭輝介紹道,新娘除了準備鏡子、梳子、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還需要準備紅傘代表滿堂紅、針線代表從頭到尾和和睦睦、九九帶代表長長久久等有象征意義的用品,屆時把這些裝進皮箱帶去新郎家中。

算命生女兒隔山隔海什麼意思

這些嫁妝何時何日帶到新郎家也是有講究的,這時候就需要日課先生的幫助。在客家婚俗中,梅州人特別注重八字、屬相等問題,因此少不了請教日課先生。

“一般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雙方父母都會拜訪生辰八字方面比較有研究的民俗人士,聽聽他們的建議。”日課先生朱文榮講道,婚俗在客家人中是十分重視的,婚姻關系到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因此不能馬虎了事。

朱文榮介紹道,如果日課先生提供的方案合乎雙方的見地,隨即可以互定終身,一般在媒人帶領下男的上門見女方,要出面花錢請女方親戚吃一頓飯,大家互相溝通了解,歡聲笑語中把八字互換,這就達成婚姻第一步。

第二步雙方溝通開心如意,愿以身相許之時,選取雙方最佳結婚的日子,由男方在選好的時辰內到女方家踢門,直到女方愿意開門之時,男方就娶得美人歸。

最后,新婚入男家大門時比較隆重,當入門時辰到了,女方由娘家送嫁的親戚來到男家門口,送嫁娘手捧鏡花,先入大門,新娘由男方請來的好命叔姆牽手入大門,大門口放一盆火或一張紅紙,新娘由好命叔姆牽過火盆或紅紙后,進入大門,上到大堂。

“客家的婚俗流傳幾千年,大部分都沒有改變,比較潮流的青年男女都會去認真對待婚姻,只是把一些不太重要環節省略,比如請媒人等。”朱文榮說。

相關

特殊的客家婚俗形態

童養媳

童養媳是典型的客家婚俗形態,即男孩很小的時候就買一個女孩來一起撫養,待兩人長大成人后,經過簡單的儀式結婚,一般不用再請客,也不用再拜堂,只需要在除夕那天吃過面等便可同房,俗稱“圓房”。鄉俗稱“圓房”為“上頭”,因為童養媳在年幼時都留長發并梳成辮子,到“圓房”之夜,童養媳便第一次把辮子盤成“髻”掛在腦后,與丈夫在“洞房”中點燃香燭進行“對拜”而開始同床共枕。從此她不再垂辮,而天天“掛髻”,故曰“上頭”。

等郎妹

等郎妹是舊時客家山區的一種婚俗,幼女被嫁到沒有男孩的婆家,等待婆婆生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就是她的丈夫。這個做妻子的,不但要操勞家務,還要每晚像撫育孩子般地服侍丈夫。

如果等郎妹日久未能等到郎出世,有些人家允許她們外嫁他人。一般認為,等郎妹是一種象征性的婚姻,并不具備一般婚姻的所有要素。但在古代,它是獲得客家社會認可的婚姻形式之一。等郎妹這種婚姻的結果,一是女大男小,有的甚至是老妻少夫;二是日久未見郎,而轉嫁他人。

在梅州,許多客家山歌、歌謠唱出了這種婚俗所產生的悲劇。一首《十八妹子三歲郎》歌謠唱道:“十八妹子三歲郎,夜夜要我抱上床。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兒還是郎。”

隔山娶親

隔山娶親是僑鄉的一種特殊婚俗。僑鄉男子年輕時就出洋謀生,在家的父母便托媒人找個媳婦娶回家中。這種婚姻形式,俗稱為“隔山娶親”,也稱“隔山嫁郎”“隔海嫁郎”。因新郎不在家,入門拜堂時,一般用一只公雞代替新郎,新娘則與公雞拜堂成親。

該女子成為了男方家的一員,婚姻也被族人認可,負有家庭勞作和看管財產、照顧家娘家公等責任,娶回家的女子俗稱“看家婆”。舊時采用這種婚姻形式的多為中等以上的富家,還有的是家中有年老父母需要照顧,而勞動力又少的,需要娶個“看家婆”,以維持家中勞動或看管財產。“看家婆”承了某人之妻的虛名,實際上卻是守活寡,甚至長年操勞,終老一生都未能見上丈夫一面。

【來源】南方日報

【文字記者】陳萍 汪思婷

【攝影記者】何森垚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