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易的易啥意思

解夢佬

傳統的解經師,有個相同的癖好,就是喜歡“摳字眼”。比如:解讀《論語》,他不是先介紹《論語》的成書過程,也不是先介紹《論語》的篇幅結構,而是先琢磨“論”是什麼意思?“語”又是什麼意思?到了《道德經》也一樣,非得把“道”、“德”、“經”三個字都解釋一遍后,才能進入主題。作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又怎能逃脫這種命運呢?

周易的易啥意思

1、關于“周”的兩種解釋

1.1、周遍說

東漢的鄭玄在《易論》中解釋道:《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也。

清代的姚配中在《周易姚氏學》中進一步解釋道: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謂“周流六虛”者也。

“周流六虛”,其實是《系辭》里面的概念。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尼綸天地之道。又曰:知周乎萬物。又曰:周流六虛。姚氏據此認為:“周”是始終本末,上下四旁,無所不周的意思。

周易的易啥意思

王弼注

1.2、周代說

唐代初年的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解釋道:《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這個“岐陽”就是西周的“龍興之地”,孔氏又臆斷,文王演《周易》尚在羑里拘禁,當時“周德未興”,還處于殷商王朝的統治之下。文王以“周”命名,則是表達了“以周代商”之心。

宋代的朱熹在《周易本義》中說:周,代命也。《易》,書名也。

在《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來聘,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可見在公元前540年,當時的《易》只有“象”,而沒有“傳”,當時孔子只有十二歲。孔子五十觀《周易》,是公元前502年。

周易的易啥意思

孔穎達注

2、關于“易”的五種解釋

2.1、蜥易之易說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作《說文解字》時說: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

宋代的洪邁看道了許慎的說法,在《容齋筆記》中進一步解釋道:易者,守宮是矣,亦名蜥蜴。身色無恒,日十二變。以“易”為經,取其變也。

2.2、日月為易說

兩漢時期的《緯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

東漢魏伯陽所著《參同契》說: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周易的易啥意思

2.3、變易之說

《易傳》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

孔穎達注曰:易者,變易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2.4、三易之說

西漢末年緯書《乾鑿度》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變易其氣也,不易其位也。

鄭玄注曰: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周易的易啥意思

2.5、三代易之說

清代文字學家朱駿聲提出一種新說法: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朱氏又說:三易之“易”,讀若“覡”,(xí,男巫師的意思)。周易之“易”,讀若“陽”。

3、綜上所述

3.1、《周易》之“周”,當從周代說。

韓宣子觀書后論:“周禮盡在魯矣”。把《魯春秋》和《易象》統稱為“周禮”,看作是周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朱熹的見識是正確的,而鄭玄和姚配中的推斷均有附會之嫌。孔穎達見識不錯,然妄自揣測古人心境,實在不是做學問的態度。縱然文王已有反意,身陷囹圄又豈敢表露?

周易的易啥意思

3.2、《周易》之“易”,當從變易說。

蜥蜴,俗名變色龍。雄為青綠色,雌為淡褐色,并非“身無恒色”。其變色是隨環境變化而隱藏自身,亦非“一日十二變”。2.1說中,洪邁附會并不確切。然取其變說,亦算得當。

日月為易,乃取上“日”,下“月”合成“易”字。然考察甲骨文“易”為左右結構,本字是“錫”,表示以錫來熔鑄器皿。金文簡化后,另造“錫”來區別。“易”本意消失,開始表示鑄錫為易,容易的意思。上日下月,倒也卻又其字,是乃“冒”字,表覆蓋之意思。故2.2說不成立,缺乏文字學依據。

周易的易啥意思

三易之說,文理不通。簡易之易,讀去聲。周易之易,讀入聲。此音韻之不通。簡易之易,為簡單容易。周易之易,為變易。才義理不通。故此2.4說不成立。

三代易之說,自說就很矛盾。朱氏先說《夏易》以《艮》為首,艮為山,是為《連山》。《商易》以《坤》為首,坤為地,《歸藏》萬物。又說《周易》以《乾》為首,乾為六陽爻,所以稱《周陽》。前后邏輯沒有一貫性。夏商都不以“爻”來說事,沒辦法證明周就是這層意思。男稱“覡”,女謂“巫”,也無法證明周代就是《陽》。又《周禮》之中,“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不稱“三易之法”。

周易的易啥意思

3.3、易,從“變易說”,非當理也,實無奈也。

按魯《易象》,有卦象,而無系辭。

又按“三兆”之說:凡龜卜看裂紋,有似玉紋,有似瓦紋,有似原田紋。這些紋理統統稱為“兆數”。《周禮》中記載,兆數有一百二,兆辭有一千二。每兆十辭。后來棄用龜卜之后,改用蓍草,配套的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辭,每卦六爻,乾卦多一用九,坤卦多一用六。

用蓍草占卜變易之數,應有“變易”之意。只是用《易傳》來佐證,有則倒果為因之嫌。“易官”之論,亦不可為證。當知,春秋有《易象》,戰國至漢才有《易傳》,漢初才有“易官”之說。后果不可以為前因之因。

讀《易傳通論》筆記:《易傳》的形成和編纂

讀《易傳通論》筆記:《彖傳》的形成和編纂

道與易:儒道兩家在認識宇宙問題上的根本分歧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