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命運功虧一簣什麼意思

解夢佬

中國青年網武漢3月5日電(記者 潘佳秀子 通訊員 童萱)“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下,骨科收治了一位車禍傷導致的“頭頸分離”的罕見存活者,正是通過醫生和自己的共同努力,獲得新生。如今,她康復順利,即將出院,成為眾人眼中的奇跡。

命運功虧一簣什麼意思

患者與醫護人員合影。童萱 供圖

九死一生的罕見病人:收還是不收?

陳女士今年49歲,黃岡人。2019年12月8日,她不幸遭遇車禍后昏迷不醒,被立即送往醫院。當地醫院診斷為寰枕關節脫位,腦外傷,下頜骨骨折,舌骨骨折,肋骨骨折,肺挫裂傷等。經過治療,陳女士慢慢清醒,已經可以不依賴呼吸機進行自主呼吸。但若不及時開展手術,陳女士就只能臥床,連翻身都不行,而且病情隨時可能加重。

由于當地醫院條件有限,無法開展手術。1月4日,家人帶著她的資料來到了同濟醫院。接診的骨科關邯峰副教授了解患者情況后,大吃一驚,不禁被陳女士頑強的生命力震撼。

關邯峰介紹,寰椎,取自希臘神話中背負著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寰椎(泰坦巨神)與頭顱(地球)上的枕骨構成寰枕關節,我們人類碩大的腦袋就是依靠這小小的關節跟頸椎相連的。

陳女士的情況,通俗來說,就是外傷導致了關節的分離,頭部和頸部僅靠軟組織保持著連接。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在頸椎外傷導致死亡的病例中,有大概1/3都是因為寰枕關節的脫位導致的。但是這種外傷,對醫生來說卻是非常罕見的,即便世界范圍內也是如此。因為寰枕關節脫位很不穩定,絕大多數這類病人,或者是受傷當場死亡,或者在搬運過程中,關節發生進一步錯動,對脊髓中的生命中樞產生壓迫和拉扯,導致呼吸停止而死亡,正所謂生命中無法承受的“分離”。

因此陳女士能實現自主呼吸實屬不易,相當于從鬼門關走了一遭。

“如果不手術,陳女士可能挨不過多少日子。”關邯峰幾乎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將其收治入院。

急轉直下后又看見曙光

就這樣,第二天下午5點陳女士從黃岡轉到了同濟醫院骨科病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6%左右。

“當時病人呼吸功能受損,四肢已經癱瘓,躺在病床上只能輕微動彈手腳,由于做了氣管切開,患者無法說話。”但入院后兩個小時,陳女士情況穩定,大家卻一刻都不敢放松。

“血氧飽和度下降到80%左右”,7點左右,陳女士開始變得呼吸困難。

“血氧飽和度已經到了75%左右……”,9點半,情況繼續惡化。

“立即轉到ICU!”關邯峰當機立斷。憑經驗,他估計是病人轉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作為一個頸椎外傷的患者,陳女士如果無法自主呼吸,很可能難以恢復,所以大家心里也做了最壞的打算。

當晚,關邯峰徹夜難眠,“我當時甚至后悔為什麼把她轉過來,至少她在當地,還能躺著……”

第二天,抱著一絲希望,關邯峰來到ICU病房。讓他想不到的是,陳女士竟然清醒過來,因為用了呼吸機,血氧飽和度也好了。

“當我說眨眼的時候,她能配合我的話,手腳也可以輕微動一下,這簡直又是一個奇跡”,關邯峰回憶起那天的情形,依舊激動不已。

當時陳女士的四肢肌力大概為1+,如果能盡快手術神經功能的恢復理論上還是有希望的,而且肌力就算只是部分恢復,對患者的生存質量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患者發燒,我們該手術嗎?

可是,手術風險不言而喻。

從理論上來說,陳女士的手術方案是寰枕關節復位+枕頸融合,也就是按照解剖結構將頭部和頸椎的關節進行復位。但是對這樣的病人,幾乎所有的骨科醫生都只是聽說,很少有人遇見過。

國外有過這種病例的報道,但是具體細節不得而知:手術前如何翻身、手術中會否出現呼吸心跳驟停?國外文獻也語焉不詳,患者的恢復也有好有壞。

手術團隊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老天放了她一馬,接下來我們能賭贏這艱難的一局,幫助陳女士化險為夷嗎?

患者如何上手術臺,避免搬運過程中出現關節錯位是最難的問題。

“可否定制一個保護性的支具?通過現場快速成型,可以貼合、固定陳女士的頭部和上半身,起到基礎性的保護作用?”骨科熊偉教授向康復科支具室的專家提出了難題。

手術時間定在1月10日,康復科關云飛老師將工作室搬到了ICU,花了一上午的時間,在床邊為陳女士專門制作出了專用支具,大家都嚴陣以待。

可是當天,陳女士就發燒到38度。而此時,新冠肺炎已經在武漢張開魔爪。

大家的擔憂可想而知:患者氣管切開后臥床已經一個月了,肺部感染在所難免。病人此時發燒,是否也有可能感染上新冠肺炎?

無奈之下,當天手術取消。

疫情之下的手術,我們看見頑強的笑臉

幸運的是,通過床邊胸片檢查、抗生素控制感染,排除了陳女士患新冠肺炎的可能。1月15日,手術按照計劃進行。

“1、2、3,起!”平時只需要兩三個人配合的動作,這一次為了更穩地將病人轉到手術床上,8個醫務人員一齊上陣。因為寰枕關節平面椎管內是頸段脊髓起始部位,毗鄰延髓呼吸中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脊髓的二次損害。

更難的是——手術時,病人必須趴在手術床上,所以病人還必須要翻身。這意味著要移動并旋轉頭部180度,即使頭和頸部在這個過程產生很小的水平或旋轉移位,都可能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和患者的康復,因此在轉動頭部時要非常輕柔,大家所有的步調都分毫不能差。

“她比普通高位截癱患者更難的是,她還有恢復的可能。所以我們一刻都不敢放松。”麻醉科副主任醫師喻紅輝說。

對主刀醫生熊偉來說,枕頸融合其實是一個比較常規的手術。但是針對這類病人,沒有提供成熟的手術技術細節。“這樣一位經歷了九死一生,還在與命運抗爭的患者,不能因為我而功虧一簣。”加上手術預后具有不確定性,熊偉有著無形的責任和壓力。

19:00,手術正式開始。

熊偉教授只能靠經驗通過精細地操作進行復位固定。手術過程中多次出現生命體征的波動,無法判斷原因,只能停下操作,等情況穩定后繼續調整。

3個小時后,手術結束,病人自主呼吸逐漸恢復。所有人都長舒一口氣。

1月16日上午,陳女士雖然依舊插滿各種管子,全身還是癱瘓狀態,雖然面部嚴重浮腫,但看到醫生來查房,竟然綻放出一個頑強的笑臉。讓一度后悔的醫生們也似乎看到了希望。

劫后余生,卻再三發燒

1月23日,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武漢封城。本準備在ICU病情穩定后轉回當地醫院的陳女士一家又陷入困境。為了避免ICU內的院內感染風險,骨科陳媛護士長親自到ICU評估了陳女士的護理難度,將其轉回了骨科病房,回骨科病房后陳女士的情況好轉得比預期中還順利。

誰知,2天后陳女士發燒到39.5度,這一次,大家的神經高度緊張起來了。此時新冠肺炎已經在醫院內有傳播,而病人由于氣管切開,整個肺處于更加暴露的狀態,比常人感染的風險要大很多。考慮到這些因素,病房將她單間治療,醫生很早就跟陪護家屬強調,一定要呆在病房,不要離開病房,以免感染新冠肺炎。

而陳女士痰液非常多,護士每天都要不停地為她吸痰。吸痰時,病人刺激性咳嗽,氣流噴薄而出,如果陳女士是新冠肺炎感染者,那麼護士也很容易被感染。

但即便如此,相關的護理工作依舊在堅持著。醫生對陳女士的治療、關心和鼓勵也一直沒有間斷。

所幸陳女士做了肺部CT,只是細菌感染,并沒有發現有病毒肺炎的表現。這樣的情況在后來的半個月又出現了兩次,但每次檢查,都不是新冠肺炎。

每一次醫生們甚至比陳女士更開心。

現在,陳女士已經逐漸脫離危險,四肢肌力都達到了4+,氣管切開的位置已經封閉,可以講話了。“謝謝你們”,這是她這些天對醫生護士說的最多的話。

盡管患者下頜骨骨折還亟待手術處理,以后康復的路還很長,但陳女士和家屬一直在努力。

“過兩天,她就可以開始走路了”,大家都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他們也相信,疫情之下,只要堅持,大家的希望也都會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2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