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命運多蹇的意思

解夢佬

眾人知林則徐虎門銷煙,而不知溫訓是倡導禁食鴉片第一人;溫訓與黃遵憲、宋湘、丘逢甲同稱為“梅州客家清代四才子”,卻鮮有人知溫訓。

溫訓何人?一首《夕陽》轟動詩壇,被稱為“夕陽絕唱”;因寫《弭害續議》論文促成清政府禁煙而震撼朝野,文名揚世;主纂《長樂縣志》,為家鄉留下千古不朽之業。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溫訓是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是五華享有聲譽的文人。日前,五華縣召開溫訓《登云山房文集》點注工作座談會。五華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敬東提出,通過溫訓詩詞研究工作,進一步挖掘客家文化資源,提升五華城市文化品位,助推梅州創建“東亞文化之都”。

命運多蹇的意思

溫訓寫《弭害續議》論文促成清政府禁煙。圖為位于東莞虎門廣場的虎門銷煙浮雕。 受訪者供圖

聲名大噪

創作“夕陽絕唱” 被稱為“溫夕陽”

“萬峰青未了,天半入斜陽。閃爍金銀氣,玲瓏水草光。山河行渺渺,今古去茫茫。無限升沉感,登高眺八荒。”溫訓所作《夕陽》詩,因描寫夕陽景色之傳神,寓意深遠,韻味無窮,被稱為“夕陽絕唱”。

此詩一出,溫訓聲名大噪,名動京城,被稱為“溫夕陽”。

溫訓還著有《登云山房文集》四卷、《梧溪石屋詩抄》六卷。溫訓在世時以木刻本印行,民國庚申春集善堂重刊,重刊本藏廣東人民圖書館。

“嶺南第一才子”宋湘比溫訓大31歲,雖未與溫訓謀面,但宋湘對溫訓的詩文大為贊賞,讀了《登云山房文集》第一卷后,評語:“古大儒千秋俎豆之盛業也。”第二卷評語是:“不失唐宋大家裔派。”

“宋溫未謀面,是因宋湘當時病重到無法起床接待。溫訓去拜訪他,只好留下詩文稿請宋湘指正,屬于緣慳一面。”嘉應學院原副教授丁思深介紹,后來宋湘扶病讀完溫訓的詩文稿,大為贊賞,故有上述評價。

溫訓還著有《四文書》《陽江吟草》《古文遺稿》等。廣東省委、省政府編撰,嶺南文庫出版的《嶺南歷代文選》中收錄了溫訓名篇《西關火》。

溫訓晚年主編《長樂縣志》,為家鄉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命運多蹇的意思

溫訓晚年主編《長樂縣志》,為家鄉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張炳鋒 攝

丁思深不僅對溫訓頗有研究,更是校點五華縣志。經其校點的民國《五華縣志》、道光《長樂縣志》、康熙二年《長樂縣志》和康熙二十六年《長樂縣志》四部見存于世的民國以前的縣志相繼印行。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丁思深介紹,縣志是一個縣的歷史。“縣志包含的廣度有輿地、建置、秩官、選舉、人物、籍產、系年、藝文等方面。”丁思深說,其深度僅舉輿地來說,就涵蓋有沿革、星野、氣候、疆域、村里、山川、古跡等。

可以說,一部縣志不啻一部百科全書。

溫訓在《八月四日夜作》詩中寫道:“淫潦肆縱橫,衙衢斷來往。今夕稍澄霽,星月見疏朗。寂寂居衙齋,寥寥少徒黨。百年文獻缺,編摩歸吾掌……”表達了編纂縣志的艱辛。

而在此前,溫訓還應新寧(今臺山)明府張茶農的邀請,參與了《新寧縣志》的編纂工作。

“這里我要指出的是,如今在介紹溫訓生平事跡的書中都以為‘新寧’為‘興寧’之誤,把《新寧縣志》說成《興寧縣志》,這是一種誤解。”丁思深解釋,今天的臺山縣,在清朝被稱為新寧縣,故為《新寧縣志》。

著論禁煙

《弭害續議》論文 促成清政府禁煙

溫訓詩文雙絕,一生熱心功名科舉,但命運多蹇。

“溫訓畢生精力,無論以拔貢身份參加優選,還是以舉人身份參加會試,均未能入仕,是命運給他開的最大玩笑。”丁思深感嘆道。

盡管時運不濟,溫訓仍努力與命運抗爭,多次赴京考進士。“男兒生世會有用,不朽之業可力勥。”溫訓這句話,展現了作為五華阿哥的男兒氣概。

溫訓因一首《夕陽》轟動詩壇,更是因《弭害續議》論文促成清政府禁煙而震撼朝野。

“溫訓一生最光輝的亮點是在政治上堅定地反對外國的鴉片侵略。”談起溫訓著論禁煙,丁思深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1839年6月3日,在南海之濱,虎門灘上,林則徐一聲令下,禮炮響起,銷煙開始,一箱又一箱的鴉片被逐一切割,滾滾濃煙騰空而起。

這一震驚中外的禁煙壯舉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因虎門銷煙這段雄壯歷史,虎門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篇地。

事實上,虎門銷煙的背后,也有溫訓的身影。

自道光初年起,鴉片流毒全國,愈演愈烈,以致白銀大量外溢,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朝野議論紛紜。

信宜縣訓導吳蘭修著《弭害》論,聲言鴉片應當解除禁令。溫訓憤而反對,特寫《弭害續議》批駁,“當今外國鴉片大量運銷中國,民吃了不能種地,官兵吃了不能打仗……”

文中引周書、據堯典,外國鴉片輸入中國荼毒生靈,長此下去不僅無可籌之餉,亦無可練之兵,朝基不穩,國之不寧。

因此,溫訓指出,對種食鴉片者,當嚴令勒限使戒,對違者處以刑律,才可共安太平。溫訓之說,得到其好友、時任鴻臚寺卿黃爵滋的贊賞。

“黃爵滋主要以溫訓的觀點,向道光皇帝上了一個主張嚴禁鴉片的奏折,這便是有名的《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丁思深說,黃爵滋主張對吸食鴉片者,限期一年戒掉,否則即“置之重刑”。

這個奏折,對道光帝最后決定采取嚴禁鴉片的政策,派遣林則徐去廣東禁煙起了重大作用。

當時盛傳:溫訓著論禁鴉片,黃爵滋奏之,林則徐行之。

“疇昔著書,曰續弭害……有大鴻臚,聞言而拜。封事朝入,玉音夕沛。維古立言,不為一時……庸言草茅,著論之私。揚于帝庭,尺一風馳。”晚清經學名儒陳蘭甫在溫訓逝世后所寫祭文中的一段話,記錄了溫訓著論禁煙這一事實,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保護傳承

研究其詩文造詣 規劃打造紀念園

筆者驅車前往龍村鎮登畬下灘村,尋找溫訓故居,但未果。

據記載,溫訓因母死辭歸,又遭父喪后,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下灘村有一塊寬和高都是數丈的大石塊被雷劈為二半,可容五六個人的“石屋”。因其靠近登云山,又稱“登云山房”。溫訓所著的《梧溪石屋詩抄》,其中所涉地名梧溪石屋原位于龍村鎮梧溪村,石屋是溫訓潛心鉆研文學、創作詩文的居所。

“溫訓的梧溪石屋可以望群山,俯清流,通觀山水泉石之勝,月星雨露風煙云物之奇,風落群山而泉鳴石澗之妙,是讀書寫作的好去處,難怪溫訓在此著述甚豐。”丁思深所寫的《梧溪石屋景清幽》詳細介紹了梧溪石屋。

如今,梧溪石屋、登云山房已不復存在,屋址也無從考證。

據溫氏后人指認,溫訓故居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留存于世,后不知什麼原因被拆除,僅剩一堵長約3米、高約1.8米、厚約60厘米的夯土墻。

這是溫訓在家鄉留下的僅有的一塊“袍衣跡”,即出生地。

溫訓一直受到當地人的敬仰和愛戴,他們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其詩文進行傳承保護,其部分文學詩詞得到了收藏,但都沒有進行系統的挖掘和傳承。

早在30年前,溫氏后人就自籌資金發起成立溫訓詩文研究學會并籌建溫訓紀念館,但受多種因素影響,溫訓詩文研究學會已被民政部門注銷,溫訓紀念館基本處于閑置狀態。

在登畬墟場一間店鋪的門邊,可以看到簡陋的溫訓紀念館,其牌匾由五華縣文學大師、國家一級作家陳國凱題字,館內存有《登云山房文集》四卷和《梧溪石屋詩抄》六卷復印件,一塊溫訓親筆題字給廣東巡撫朱桂楨的“文魁”實木牌匾,該牌匾被腐蝕嚴重。

命運多蹇的意思

溫訓親筆題字給廣東巡撫朱桂楨的“文魁”實木牌匾。 受訪者供圖

溫訓是有成就的文人學者,其歷史貢獻主要體現在促成清政府當局下令禁煙、繁榮文學詩詞文化、編撰五華縣志等,是五華文化之鄉的關鍵人物。

日前,五華召開溫訓《登云山房文集》點注工作座談會。目前,《登云山房文集·卷一、卷二》點注初稿已完成,計劃于2022年6月出版。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和根。

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統籌創建“東亞文化之都”,通過打造文化名城,展現世界客都魅力。劉敬東表示,推進溫訓詩詞研究工作,進一步挖掘客家文化資源,提升五華城市文化品位,助推五華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

根據梅州市“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五華縣委宣傳部在調研的基礎上,已向上級宣傳文化部門提交初步設想,規劃打造溫訓紀念園(暫定名),打造成集愛國主義教育、溫訓詩文研究、古詩詞文化研學、禁毒普法宣傳教育、五華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為一體的紀念園。

與此同時,溫訓紀念園將與登畬烈士紀念碑紅色革命遺址、古建筑燕翼樓、梅州(五華)抽水蓄能電站旅游景點等串珠成鏈,進一步充實豐富龍獅湖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彌補龍獅湖生態文化旅游區文化元素的不足。

■人物簡介

溫訓(1787—1851年),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字宗德,號伊初,別號登云山人,五華縣龍村鎮登畬下灘村人。他與黃遵憲、宋湘、丘逢甲同稱為“梅州客家清代四才子”。

命運多蹇的意思

20歲時為縣學生員。30歲入廣州粵秀書院,后讀兩廣總督阮元所設的學海堂,受阮元獎賞,獲保舉為拔貢,入太學,卻屢屢不獲優選。45歲,在鄉試中舉人。48歲以舉人身份北上會試,又是不第,所詠《夕陽》著稱京都。

52歲參與《新寧縣志》編纂工作,知縣侯坤元聘請其總纂《長樂縣志》。63歲仍赴京參加會試。

咸豐元年,溫訓病逝于家中,終年64歲。病逝后葬于龍村鎮洞口村,墓碑記仍完好。

■人物軼事

以陳無己為榜樣

溫訓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當地知名的文人。他天資聰敏,從小勤奮好學,有自己的理想追求。 據溫訓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結集《梧溪石屋詩抄·自序》中云:訓生七歲入鄉塾,十歲學制藝。成童后,稍學為古歌詩雜文。弱冠補博士弟子,始一意于古文。當其時,伯子嘗語余姐曰:“汝矢志希古,欲到何人?”訓笑曰:“二十年后,會當作陳無己。”夫無己之詩,宗仰老杜,其文亦具體昌黎,在宋人中甚為卓卓者。即其所造,豈易及哉。且兼才之難也,如少陵圣于詩,而文鮮可傳者。子固長于文,而詩少可誦者。以二子之才,尚且如此,況訓谫陋,何敢兩營乎。顧心實好之,如蝜蝂然。力不能勝,猶多取而負之。 陳無己,即陳師道,是北宋詩人,“蘇門六君子”之一。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溫訓以陳無己為榜樣,作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想在詩歌、古文上雙修并取得驚人成就,可見其抱負不凡。

多次赴京考進士未果

“一十二萬年,人生能幾時。努力身后名,經史以為資。”溫訓作的不少詩句,展現了他志存高遠。

為了考上舉人、進士,很多文人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不幸,溫訓也是如此的命運。

清道光五年(1825年)溫訓選取拔貢,取得了參加朝廷考試的資格。道光十二年(1832年),鄉試中舉人,這時的溫訓已經45歲了。

為了參加進士考試,溫訓多次進出京城。據溫訓《待潮京口感懷》詩中的自注:“丙戌(1826年)出京,渡江至陽湖,復回揚州,是二度;癸巳(1833年)入都,又出江南;甲午(1834年)入都,又出江南,是四度。”溫訓先后于1826年、1833年、1834年到京,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有關工作。

由于當時種種非個人努力所能改變的原因,溫訓落第了。

道光三十年(1850年),63歲的溫訓,仍然抱著無限的希望,再赴京參加禮部主辦的博學鴻詞科考試,社會都普遍認為溫訓當能“應詔而出”,最后卻因“部議不行”而無法得償夙愿。

溫訓這次京試落第回到家鄉不久,就逝世了,終年64歲。

原標題:

一詩轟動詩壇 一文震撼朝野

五華縣加強溫訓詩文研究及傳承保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汪思婷

【通訊員】張炳鋒 郭思敏

【作者】 汪思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2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