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解夢佬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臨漕河,人家曲折隨水,彼屋如繡,樹色郁然,風景可戀。”楊柳青誕生于大運河、子牙河二水之間,因水而興,因水而盛。隨著京杭大運河的南北貫通,彼時的楊柳青十里長堤,楊柳依依,碧草茵茵,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象。如今,徜徉楊柳青古鎮景區,建筑精美,雕梁畫棟,鎮內畫莊林立,字號滿街。

  江南建筑沿河北上

  自古以來,京杭大運河猶如一條流動的彩帶,串聯沿岸各地的物資和文化。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的楊柳青鎮,就是因為這條彩帶,得以孕育和成長。

  古時楊柳青的建筑風格也與大運河密不可分,楊柳青的民居大都隨運河而建,沿河房屋與街巷幾乎沒有正南正北的,而是垂直于運河。河沿大街的房屋更是沿著運河蜿蜒曲折,臨河的一面是門,方便接收船只運來的貨物,臨街的一面也是門,方便貨物的售賣。

  老石階,灰院墻,青石請上梁。大運河運來的不只是貨物,還有運河沿岸的建筑藝術。楊柳青有一些建筑風格,北方非常少見,而南方卻非常多。由花檐、瓦臉和滴水三部分組成的瓦當結構就是如此。

  在楊柳青留存下來的大院中,常見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形式——石庫門。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紳為安全起見,修建住宅時把門戶改小,追求簡約,把多進改為單進,以求門戶嚴謹,于是中西合璧的石庫門住宅應運而生。

  這種門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樣,用石條圍箍而成,地上是石門檻,兩邊是石柱條,頂上是一條直的石門楣,或是“一”字形石門楣,兩端呈弧形。它形態精致,蘇州、上海保留較多。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石庫門結合了中西方院門建筑的風格,安全實用,并不失美感。石庫門是一種江南特色建筑,但遠在數千里之外的楊柳青也有這種建筑形式。原來石家的宅院,后來做過天津地區銀行的楊柳青曹家胡同五號院就是這種門。

  為什麼楊柳青有那麼多華北罕見,而外地甚至江南才有的建筑形式呢?這是因為楊柳青是運河重要碼頭,而大運河連接著諸多江南城市,這些建筑形式就是從大運河上來到楊柳青的。可以說,楊柳青雖然是五方雜處,但建筑風格卻不是簡單的大雜燴,而是借著運河匯集了南北建筑的精華。

  津西第一宅——石家大院

  “青青楊柳堤邊,且系住烏篷小船。”蜿蜒而過的南運河為楊柳青鎮帶來了靈氣,岸上,石家大院老街木門,古巷幽深。一座古老的宅院,訴說著一個家族的興衰,見證著運河建筑文化的交匯,散發著濃濃的楊柳青風情。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祖籍山東的石萬成,曾是運河上漕運中的一員,靠撐船運糧為生,來到楊柳青后定居。他曾在運河邊搭救過一位落難的年輕女子,繼而將其嫁給了自己的兒子。誰知該女子身份并不簡單,她原本是和珅家中的侍女,和珅被抄家后,她便攜帶大量的金銀首飾逃了出來。自此之后,石家靠著這樣一筆資金,靠漕糧運輸,兼營萬興糧行,終成津西首富。至道光年間,石家四子開始各立門戶,老大寶善立門福善堂,老二寶慶立門正廉堂,老三寶苓立門天錫堂,老四寶珩立門尊美堂,而尊美堂正是石家大院的前身。

  舊時代大戶人家,喜歡把蘇州園林風格融入自家庭院的造型和裝飾,石家大院亦不例外。樓、亭、榭、廊在石家花園里各展姿容,一應俱全。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方圓72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2900余平方米,由12個院落組成,皆為正偏布局,四合套成,整體設計結合了王宮官邸與大戶民宅的建筑特色,既豪華高貴,又祥和親善,且有著濃郁的家庭氣氛。

  石家大院的整體建筑是向院外大運河微微傾斜的,原因是大院的青石階梯下,有一個龐大的排水系統,雨雪天氣,大院的水順著地下水道流向大運河,完全不會有積水的問題,據說這一技術當時是向故宮學習的。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西青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文史組副組長馮立告訴記者,石家大院院中主體建筑之一石府戲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封閉式民宅戲樓。石家大院建筑用材考究,做工精細,磚木石雕精美獨具特色,其磚瓦大部分來自蘇州、臨清,木料分為楠、樟、楸、柏等硬木,均來自云南、貴州。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石家大院保存完好的石墻也是一個具有特殊功能的墻面,全部采用磨角砌成,嚴絲合縫,下方夾有排水層和吸堿層等,才能使院墻至今保持均勻好看的純灰色。另外,石家大院還利用巧思將雕刻精美的石板鑲嵌在房頂之上,這也是在歷史建筑中很少見的。

  漫步在大院內,看到南北方各具特色的門檐,做工精細的磚雕、石雕、木雕,以及三道不同形態圖案的垂花門、與其他建筑風格迥異的西洋門、形似花瓶的“寶瓶門”、形狀似“八”字而得名的“八字門”、具有蘇州風格的小花園……讓人看到通過運河,南北建筑文化在這里交匯。這座古老的宅院,訴說著運河文化的千年來的興衰,也譜寫著天津的歷史。

  崇閣巍峨楊柳青 蒙雨霏霏文昌閣

  馮立是地地道道的楊柳青人,說起記憶中的楊柳青,自豪感油然而生,“小時候走在楊柳青的街巷間,兩旁的青磚瓦舍、腳下的磨盤路,人們的言談話語,到處都散發著文化的氣息。”

  透過重重的楊柳,在古運河南岸有一個楊柳青“三宗寶”之一的文昌閣。這一座磚木結構亭式樓閣,三層六角,設計精巧,始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在設計過程中吸收了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等經典樓閣的建筑風格,集其精華于一身。

  建成后的文昌閣,高15米有余,為磚砌基座(地基與樓閣總高近20米),正面設券門,閣內有木制踏梯。二層的正面開有木隔扇門,另五面為磚墻,墻上有八角形、圓形透窗。三層較為開敞,每面均有隔扇門窗,還有木結構的回廊。登高至此可憑欄遠眺,目之所及令人心曠神怡。

  值得一提的是,閣頂為六角攢尖式,在六脊瓦頂上的6只吞脊獸各銜一脊,正中設球形寶珠,造型別具一格,奇巧生動。特別是六脊檐角所懸的銅鈴,風吹鈴動,鈴聲悠遠。文昌閣頂飛檐高翅,螭臥架頭,檐角銅鈴,為昔日運河一景。

  根據《西青區志》記載,民國年間,楊柳青鄉賢姚浚源著有《芹洲筆記》,書中載有清末邑人所寫楊柳青十景詩。其中,十景之一的“崇閣蒙雨”指文昌閣建筑宏偉,周圍環水,每到雨季,常細雨綿綿,閣外如煙如霧,猶如蓬萊仙境。

八字門綜合服務樓

  楊柳青文昌閣為古時天津地區祭祀掌管文運功名之神和天津文人雅士聚會的場所,那時的文昌閣十分繁盛,每逢春秋丁祭之節祭祀孔子,是楊柳青人崇文的一大盛事。祭祀期間都要舉辦“吃字紙會”,地方上的社會名流、騷人墨客聚集于此,以資望身份分先后,拈香跪拜文祖,而后談論詩文,飲宴揖別。

  楊柳青文昌閣在大運河沿途很有名,吸引南北方眾多文人墨客前來祭拜。明清時期,進京趕考的舉人路過此處,都要下船登岸,去文昌閣層層祭拜后,才能心里安然地進京參加科舉考試。文人們都會認為有文昌帝君和孔子、魁星的保佑,才能金榜題名。《西游記》作者吳承恩,進京科考路過楊柳青,也曾下船去文昌閣祭拜,并在此寫下“村旗夸酒蓮花白,津鼓開帆楊柳青”的著名詩句。如今,它的古樸氣息,還有它引人入勝的建筑藝術,都在詮釋著它的魅力。

  津云新聞記者 郭強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