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包含孔子八字啟發教學是什麼意思的詞條

解夢佬

當今世界,社會和科技發展迅速,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人的智力的發展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在教學中如何啟發學生動腦思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啟發”,成為我們研究的熱點。

學過教育史的都知道,我們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啟發式教學法的首創者,而西方則公認蘇格拉底是啟發式教學法的鼻祖。

孔子八字啟發教學是什麼意思

孔子和蘇格拉底是東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的思想分別對后世東西方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有趣的是,從時間上看,他們幾乎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孔子比蘇格拉底略早半個多世紀),并分別獨立提出了啟發式教學法。今天呢,我們就二者的“啟發教學”進行一個對比。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處于急劇變革的時代,奴隸制逐漸崩潰,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極度動蕩,出現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

孔子八字啟發教學是什麼意思

《論語》一書是孔門教學的實錄,其中記載了孔子關于啟發教學的至理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現代漢語中“啟發”一詞和“舉一反三”的成語即由此而來。宋代名儒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

即孔子認為,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正在積極地進行思考,一時還找不到解決方法的時候予以啟發;當學生對某個問題已經思有所得,但還不十分明確,還表達不出的時候給予開導。如果教師已就學生所疑的最關鍵一點予以啟發了,卻不能引起學生的聯想、類比和推理,孔子認為教師就沒有必要再講了,因為這說明學生沒有主動積極的思考,僅靠教師的講授是沒有意義的。在教學實踐中孔子也認真貫徹了他的上述主張。

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在實際教學中很善于運用問答法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有時學生問一個問題,孔子只簡單回答,以引起學生的追問和思考,學生一步步追問,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這種答問方式,即有針對性又有啟發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問”。有時孔子對待學生的提問,則不直接作答,而是從學生的問題中提出問題,或反問一句,讓學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見,最后孔子才對學生的意見加以肯或否定。有時孔子對發問者的問題,好象自己一無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復,而是盡量從問題的正反兩面提出問題,啟發問者思考,克服疑異,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即“叩其兩端而竭焉。”這說明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是靈活而生動的。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臘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于平民家庭,父親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將“集中于對物質與自然現象之理則的確定,轉入人生事務、道德問題及人論問題研究的哲學家”。

孔子八字啟發教學是什麼意思

蘇格拉底反對智者所謂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他認為有關道德、正義等定義不是人們主觀的意見,而是客觀真理。在他看來,事物的意義是在人出生之前已存在于人的心靈中;但在人出生時,由于肉體的干擾而使他忘記了它們。所以他認為哲學家和教師的任務不在于從外部向人們灌輸真理,而在于引導、啟發人們倒出他肚子里固有的知識與真理。

蘇格拉底的教學采用的是饒有興趣的談話法,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道德哲學。教學中,蘇格拉底往往是從日常所見、盡人皆知的簡單事物或淺顯的道理開始,向學生提出問題,并佯裝自己一無所知,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后用反詰的方式,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從而促其積極思索,然后再輔之以各種有關事例進行啟發和誘導,使學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的結論。蘇格拉底比喻說這就好比助產婆把胎兒從母親的肚子里催生出來一樣,所以他把這種方法命名的“產婆術”。西方教育史上公認這即是西方最早的啟發式教學法。

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代,正值東西方社會生產力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繁榮,人們的教育實踐活動日益豐富。作為東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蘇格拉底畢生致力于教育事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對教學過程的規律有了初步地認識和思考。因此他們所提出和實際運用的啟發式教學法,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一)主要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

孔子和蘇格拉底生活的時期,學校里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個別教學,即教師要針對個別學生進行教學,而且所教的學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觀條件的局限,問答式教學法是實際教學中最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

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常用設問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加以回答,如回答錯了他則用暗示性的補充提問來引導,最后使學生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正確的答案。

(二)重視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

雖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較保守,有著森嚴的尊卑貴賤的等級觀念,但由于他提倡“仁者愛人”,“有教無類”,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度是非常謙和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而蘇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學生的學費,從未對學生發過脾氣的老師。他和孔子一樣,施教的對象也不分貧富貴賤,年齡長幼。對任何人提出的問題他都認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談話和回答他的問題,他都樂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學通常是在徹底取得了學生的信任的基礎上進行的,其教學態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為是,不好為人師,不強人從已。

(三)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孔子所主張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的正是學生的主動思維,他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我努力,以進入一定的學習“狀態”,然后教師才能因勢利導,適時點撥,進而使學生觸類旁通。教學中孔子也常常通過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談話中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則常常通過一系列機智地安排好的問題去激發學生探索真理的欲望。他常以“無所知”自勉,為承認自己無知是認識真理的第一步,所以他并不是以一種對答案似乎早已了解的態度來對待教學情境,而是把教學看作是充滿著疑問的,他自己首先扮演了一個主動的學習者的角色。當學生嘗試著問答了一個問題之后,他又會進一步地提出新的問題來證明的答案是不恰當的。通過一步步地反詰,使得學生了解他先前認為是真的東西,原來是假的;他先前認為是對的,原來是錯的。這樣就會迫使學生積極思索,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避免了填鴨式的硬性灌輸,所著眼的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激發人們自覺去探求知識,其教學方法定名為“產婆術”便深刻反映了蘇格拉底的這一指導思想。

(四)注重啟發學生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容易上當受騙;只思考而不讀書,問題仍將疑惑不解,認為只有把學習和思考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有所成就。

蘇格拉底同樣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他認為人們所以不能發現和追隨正當事理的原因僅僅在于沒有審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學中很注重通過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去獲得正確的結論。通常他并不同現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認為是真理的東西提示出來,而是先就學生熟知的具體事物和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他則對學生的回答加以反駁,使得學生的答案顯出荒謬,或迫使對方承認自己的無知,等到對方明白了得出這個荒謬結論的原因之后,不正確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應該說這是一種較好的思維訓練促使學生積極地思考,有助于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由于東西方文化傳統的影響及他們各自哲學認識論上的差異,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學法亦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時,孔子重直觀,蘇格拉底重抽象。

孔子在教學中往往以經驗性的類比推理方式去把握對象事物及其聯系,其思維帶有一定的直觀、感性的特點。

而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則往往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去解釋及把握對象及其聯系,比較強調通過概括和抽象形成明確的概念。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一種歸納法,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個別中尋找一般,從特殊中抽出普遍;它教導人們區分個別與一般,使他了解事物中的個別成分對于事物的本質來說并不能起決定作用,只有一般、普遍才能決定事物的本質。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邏輯地思考問題,把握事物的本質。

其次,在教學的側重點上,相對來說,孔子強調“學”,蘇格拉底側重“思”。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即認為思要以學為基礎,否則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強調在博學的基礎上去發揮思考的能力。而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真理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思索、去發現真理,因此在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相當活躍的,通過層層推理的問答教學,較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這一方法也有片面性,因為它不是在學生注意觀察實際現象和閱讀掌握資料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其結果是對問題的探討很難深化,不易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蘇格拉底的類似詭辯的方法進行“辯論”,學生的思想往往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亂了。

第三,在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學時,孔子采取的方式靈活多樣,蘇格拉底則形式單一。

教學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學生的提問;或采用反詰的方式鼓勵、啟發學生通過思考自己去尋找答案;或與學生展開討論,相互取長補短,共同尋求結論。而且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其教學方式方法生動活潑,靈活多樣。

蘇格拉底慣用的問答法的一個明顯缺陷是千篇一律。他不是根據不同的對象、時間、地點、場合,靈活機動地進行教學,而總是運用那一套刻板的問答,有時顯得十分繁瑣,這樣容易使學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學習的熱情。

簡單對比之后,我們結合兩位大牛的教育思想來看看啟發式教學法對現在教學的啟示:

建立真正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啟發式教學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氣氛,師生關系是否諧調。因此,教學中教師要象孔子、蘇格拉底那樣以真誠坦率的態度和毫無掩飾的表現面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見,不輕易給學生以傷害性或壓抑性的批評,并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師生關系不但能促進學生深入地學習,也是教師有效教學的保證,良好的師生關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

創設問題情景

注重通過問題解決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問題是思考的誘因,是開啟思維和發展思維的鑰匙。而解決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軸心。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形成“憤”、“悱”的強烈需要的心理狀態,讓學生了解和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一開始就不留余地地將答案告訴學生。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捕捉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出現的思維障礙和萌發的靈感,并適時地開導、啟發,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學生思維的僵化、呆滯,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精講巧練,舉一反三

孔子啟發式教學法的實質是舉一反三,即通過教師的引導,引起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研究,讓學生自己去獲得新知識。具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對自己的講授內容、方法等要精心設計,突出重點和難點,使自己的講授成為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楷模,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追根究底。而練習題的布置在個體上說要典型,群體上要科學,數量上要適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根據實際需要

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啟發式教學法是選擇和應用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它可通過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來進行,如講授法.練習法、演示法、實驗法、實習法、討論法、談話法等等,這些方法雖然各有特定的運用要求,特定的作用,但如果教師能根據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而靈活變能,運用得當,都可以起到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孔子八字啟發教學是什麼意思

通過小編對孔子與蘇格拉底關于“啟發教學”思想的比較分析,您有什麼自己的觀點呢?期待您在評論區反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