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林國雄八字自批

解夢佬

這本書,給你一個養豬大王的真實故事

原創: 南陽名人研究 伏牛情緣

按:在中國養豬領域,牧原集團的發展堪稱神話,而引領創造這一神話的是返鄉創業的大學畢業生、牧原集團黨委書記、總裁秦英林。如今,在秦英林的創業地——商圣故里南陽,人們在研究著秦英林成功的奧秘。最近出版的《南陽名人研究·企業家卷》以數萬字的篇幅刊發對秦英林的研究文章《秦英林成功秘訣》,字里行間,讓我們品味出牧原的神話,來源于秦英林在艱難創業之中所孕育的現代企業家精神。本公眾號現予以全文轉發,以饗網民朋友。

秦英林成功秘訣

——來自河南牧原集團的報告

“企業是聚合社會方方面面資源的產物,財富的創造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企業是社會的,財富是人民的,我們萬萬不能視為己有,我們要有替人民保管財富的思想,在社會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要舍我所得。”——秦英林

引子 秦英林話豬

豬,是“吉祥”和“福氣”的象征。

在中原大地的南陽盆地,一個以養豬事業為終生目標的創業者,歷經27年追索和探求,坐上了“河南首富”的頭把交椅,而由他一手培育成長起來的農牧企業牧原集團,已成為國內養殖行業的佼佼者、并代表中國進軍國際市場的龐大帝國,企業戰略版圖覆蓋中國17個省(市、區)的80多個縣市。這個人,就是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的、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娃——牧原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秦英林。

秦英林與他的牧原集團,如同“芝麻開門”的神奇故事,藏著太多謎底!我們要進入他的故事,不妨先從拜讀他的“話豬”經典箴言開始——

“豬的一生,是平凡也是偉大的一生。他平凡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又悄無聲息地離開。當人們看不見它的時候,它已經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豬的一生,是快樂的一生。面對付出珍貴的生命,它沒有渴求生命的長度,沒有計較自己吃了多少,依然是樂呵呵地、快快地生長。

“豬的一生,是充滿哲理的一生。當人們還在對生命閔思苦索,對名利難以取舍的時候,豬卻簡簡單單、明明白白,用生命做出了答案。那就是:生命的真諦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能給社會和他人奉獻多少。

“今天,我們不再猶豫,不再把珍貴的時間耗費在對人生價值的討論上,而是堅定信念,像豬一樣少算計,多奉獻,創造價值!”

——摘自秦英林《拜豬文》

序曲 神奇的牧原

2019年,中華民族傳統“豬年”春節尚未到來,一則重磅消息在互聯網迅速躥紅:河南內鄉,中國第二個“千萬級巨頭”企業在這里誕生!

一時間,輿論澎湃,評論、留言迅速霸屏。消息經媒體廣泛傳播后,有網友在微信留言:業精于“秦”,永不滿“豬”!

這個“千萬級巨頭”企業,指的就是注冊地在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的牧原集團。而這“八個字”,則是對牧原集團掌舵人、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的激情褒揚。

秦英林,高高的個頭,邁步矯健,不胖不瘦的身材頗顯精干,眉宇間精神充沛。與他聊天,敏捷的思維如同琴鍵上跳躍的音符,稍不留神,就被他靈動活躍的思維弄得不知所措。

從當初的“個體戶”養殖,到如今燎原大半個中國的企業版圖,秦英林用27年的不懈奮斗,創造了一個“驚天”神話。1992年,他從22頭豬養起;2019年春節過后,牧原股份總市值連闖800億元、900億元、1000億元三大關口,穩坐河南上市公司“頭把交椅”。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當天,總市值達1111億元,比2014年1月登陸資本市場時的58億元增長19倍;而在2018年底,牧原股份就已成為近三年來A股市值增幅全國排名第四的上市公司。

奇跡,真的是奇跡!面對牧原的“幾何式”增長,人們無不豎指贊嘆。

一串串數字,見證著一個癡心養豬企業的豪情跨越。秦英林,這位農民的兒子,這位曾經體制內的大學生,在中國養豬業落后的情況下,揚起了生豬養殖業的深海波瀾,在“三農”的廣闊疆場上,創造出了中國養豬業的美麗神話。

第一章:“學士豬倌”,總理點贊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李白《南都行》

南陽,自古就是一張名片。

南陽,更是商圣范蠡的故里。

秦英林和他的養豬事業,就發端、成長于這片土地。當越來越多的人評價秦英林是“古有商圣范蠡,今有學士豬倌”時,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學士豬倌”的稱謂,來自共和國總理溫家寶對秦英林的親口夸贊。盡管秦英林很不接受把他與商圣范蠡相提并論,但傳媒時代的大眾就是這樣任性。

2009年2月12日,全國“兩會”前夕,秦英林受邀和全國相關代表一起到北京中南海和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起座談《政府工作報告》。在這個座談會上,秦英林不僅暢談了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看法,還對中國發展養豬產業提出了“四點建議和意見”,引起了總理的關注。溫家寶先后18次打斷他的發言,和他交流,勉勵他多養豬、養好豬,為人民吃上放心豬肉做貢獻,并親切地稱贊他是“學士豬倌”。

秦英林的原始創業地在南陽市內鄉縣。內鄉縣城東郊外幾公里處的默河岸邊,就坐落著知名的人文景觀商圣苑。這一紀念商圣的處所,在10年前就被秦英林旗下的牧原集團所收購。

如今的商圣苑內郁郁蔥蔥,生機勃發,人氣異常。在秦英林和他的牧原集團生豬產業引領下,這里儼然迸發出了新的商業文明。來此游覽的人們祭拜商圣,頓生許多念想,頗感“商圣靈氣猶在”!盡管秦英林的“總部”已從內鄉縣遷往70公里外的南陽市,但內鄉作為企業“注冊地”,商圣苑仍然是秦英林接待商界精英的圣地。

距離商圣苑不遠的灌漲鎮水田村的一個小山崗上,曾經是個荒涼的地方,三年前牧原集團的總部就設在這里,而今這里正在改造建設一個現代化生豬養殖培訓實習基地。

站在高崗上放眼望去,這里依然保留著當年秦英林二次創業時的不少痕跡:這里有他親手設計的“筒子形”辦公樓,這里有他居住多年的老房子,這里有聯合國支持建設的沼氣發電項目,這里有他和他的伙伴們供奉的“玉豬”雕塑,這里還有茂密的綠色植被,這里更有場子周圍農民們靠養殖場環保處理過的“沼液”而滋潤著的那一片又一片、各種各樣的綠色產業基地……

在“筒子形”辦公樓里,秦英林有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辦公室,就是在這里,秦英林和大學生們一起,研究出了一項又一項在國內領先的養殖“內核”技術;就是在這里,秦英林帶領大家迎戰亞洲金融危機,完成了第二次創業的戰略部署;就是在這里,秦英林把一個生長在黃土地里、以生豬養豬為核心的農業企業推向了資本市場的軌道;就是在這里,秦英林引領企業實現了養豬環保的“四級跳”,創造出令行業羨慕的養殖環保新技術,讓豬糞尿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而滋養著企業周圍農民們賴以生存的黃土地,不但為每畝田地節省化肥200多元,而且還使糧食、瓜果、蔬菜品質顯著提升,產量大幅度增長。

古時,商圣范蠡曾“三聚三散”為百姓;而今,秦英林不但養出了“牧原豬”品牌,孕育出“豬文化”、“豬哲學”,而且還養出了現代企業家的責任和品質,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責任、腳下有擔當,使自己一手創建的企業始終堅守并弘揚著核心價值理念,為企業周邊百姓謀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福利。所以27年來,他獲得過“全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十佳優秀青年農民”“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等一系列榮譽。

這也許就是人們把他和商業老祖宗范蠡放在一起說事的原因吧!我想,是一定的!

第二章:返鄉創業,逐夢豬海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

1992年,是秦英林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這一年,對他而言有兩件大事發生:一件是國家大事。鄧小平南巡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繼1978年后再掀改革開放春潮;第二件大事,是他和妻子錢瑛義無反顧辭去公職回鄉創業養豬。這兩件大事深深地影響了秦英林的一生,也成就了秦英林的今天。

但所有的選擇都不是一時沖動!對秦英林而言,養豬是他中學時代就萌生的夢想,這個夢一直激勵著他前行。“現在回想自己夢想形成的過程,感覺很神圣。”秦英林多年后如是說。

內鄉縣地處伏牛山腹地,秦英林就出生在這里的馬山口鎮河西村一個農民家庭。這里,有秦英林苦澀的童年記憶。上中學時的節假日里,為給家里掙工分,秦英林最得意的事就是給生產隊割草喂牛。大熱天午后,他早早來到稻田埂上,倆仨小時就把偌大的一個蘿頭筐子里的草裝得跟小山一樣,然后借地勢把蘿頭筐子頂在自己的肩上,沿著并不結實的田埂,不斷地鼓勵自己一口氣扛到幾里外的村里——常常是一筐子草換來兩三個工分的喜悅,但弱小的肩膀每次都會被蘿頭擠壓出一道道深紅的印來。

這里,也是秦英林夢想啟航的港灣。在辭職回鄉之前,他和他的妻子大學畢業后都被分配在南陽市的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南陽,是一個擁有超千萬人口、全國最大的地級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偏遠山區的農村青年而言,這里是多少人向往的殿堂。但秦英林不安于讓自己在這里過四平八穩的日子,他也沒有做官的夢想,他一天到晚想著的就是自己中學時代的養豬夢,他要利用自己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養好豬、多養豬,建設中國養豬強國,為百姓過上好日子做貢獻。

秦英林難以忘卻那艱難的歲月,他的父母靠喂豬獲得生計,供養姊妹幾個上學。但每一次遇上豬瘟傳染,一家人的一切希望都破滅了。上高中時,父親飼養的幾頭豬又一次因疫病而死掉了。秦英林聽說后,心里比針扎還難受,他把被子一卷,課本一收拾,就離開學校回家了,他不想再上學了。他要幫助父母養好豬,來改變家庭的貧窮落后狀況。

“孩子,你怎麼能這樣啊?不好好讀書咋能養好豬啊?”

“趕快回學校吧!只有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學更多的知識,你才能養好豬啊!”

就這樣,在母親的勸說下,秦英林又返回學校。自此,讀好書,上大學,養好豬,幫助父母和鄉鄰們過好生活,建設中國養豬強國,成了秦英林越來越清晰的夢想。

當年考大學,按照秦英林的分數完全可以上所更好的大學,但他背負著的養豬夢讓他說服自己:必須上農業大學,學與養豬有關的專業!他如愿以償地被河南農業大學錄取,讀了畜牧專業。在大學期間,他發奮學習,常常是提前完成規定課程,然后把自己一天到晚關在學校圖書室里,學習與生豬養殖有關的專業知識。每年放暑假,他不乘公交車回家,而是借輛自行車,沿路尋找養殖戶搞調查研究,為人家提供養殖服務。開學前,再提前幾天騎上自行車,邊實習、邊服務、邊返校。

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南陽市內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但他在這里卻度日如年。因為他心底里有一個養豬夢,他怕自己在大學學到的理論知識被耽誤了。

當秦英林辭職丟掉“鐵飯碗”回到家鄉,世俗的偏見讓街坊鄰居投來異樣的目光。要知道,在那個年代,“鐵飯碗”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目標啊。

盡管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心里有“夢”,但一貧如洗的家庭,好不容易培養出個大學生,端上了“鐵飯碗”,豈有無緣無故再回來當農民的道理啊?父母不厭其煩地誘導他,想讓他再回到大城市,但秦英林像吃定了秤砣,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在父母姊妹和親戚朋友們的幫助下,秦英林借來了2萬多元,在村子里租賃土地,拉電線、打機井、建飼料庫……蓋起了養豬場。因為沒有錢,首批只投養了22頭小豬仔。艱難的創業歷程就這樣開始了。

在老家建起的這個場子盡管不大,養的豬盡管也不多,但秦英林養豬的夢想就此起航,他和妻子都很踏實、很幸福。

秦英林善于學習,除了養豬方面的,還有建筑等方面的,所以,這里的豬舍、糧倉、飼料倉儲等建筑都是按照他自己的設計建起來的,為此節省了不少開支。

剛開始那些年,秦英林外出參觀豬舍身上總裝著一把卷尺,看到一些自己感覺有用的地方,他就會掏出卷尺量一量,記下尺寸,用在自己的工程建設中。這也為他日后的筒子樓和如今別具一格的總部雙子樓、金字塔和員工公寓設計,打下了深厚基礎。

27年過去了,如今秦英林原始創業的這些建筑依然保存著當初的風貌,并繼續發揮著價值創造作用,唯一變化了的是他當年栽植在自己養殖場辦公樓前的石榴樹、橘子樹等已長得枝繁葉茂,每到收獲季節,累累果實綴滿枝頭。

在這里,秦英林發揮出大學生養豬“不一樣的方法”、“不一樣的水平”、“不一樣的收益”。很快,一個名叫“早期隔離斷奶”的技術就在這里誕生,在提升仔豬成活率、降低養豬成本等方面發揮出突出效用,在全國養豬界產生巨大的轟動效應。這項“早期隔離斷奶”技術至今仍然是他企業的“內核”。

在這里——

秦英林連續創造出了中國養豬業一個又一個創新成果,讓中國、也讓世界投來關注的目光,吸引著美國、丹麥等養豬發達國家的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在這里——

秦英林成為中國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向往的楷模。1999年,秦英林獲得第三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緊接著,又獲得“中國十大杰出青年農民”榮譽稱號。

在這里——

秦英林邁開了開放發展的步伐,讓牧原集團走出了小山村,走出了內鄉縣,走出了南陽市,走出了河南省,走向了全國。目前已在全國17個省(區)擁有下屬公司120余家、員工30000多人、固定資產450億元,在當今社會財富“風水輪流轉”的現實下,秦英林、錢瑛夫婦已連續5年穩坐“河南首富”寶座。

從農民的兒子到大學生、國家干部,從國家干部又到農民、企業家,從企業家到“河南首富”、全國人大代表,并獲得象征著責任和擔當的國家一項項崇高榮譽,秦英林的養豬夢想伴隨著自己的艱難創業,伴隨著承擔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社會責任而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在艱難的人生道路上,秦英林實現了成功。而成功的背后,蘊藏著的是秦英林那卓越品質的力量。

第三章:把脈時代,順勢而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

順勢而為,是一種果敢的品質。小成功來于勤奮,大成功成于胸懷。只有心懷大格局的人,才能洞察世事,順勢而為。

從秦英林的企業名字,就可以略見一斑——牧原,“牧野千里”,一個敢于壓倒一切困難的名字,一個勇于面向未來而氣勢恢宏的名字。

實際上,秦英林的企業,起初也就是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眾多的個體戶一樣的“小門店”而已。而秦英林之所以把企業的名字定為牧原,體現出的是他“大氣磅礴”“不落俗套”的氣魄和追求。如今,牧原集團這家以生豬養殖為核心的農牧企業,不但真的已擁有了“牧野千里”的發展格局和氣派,而且真的是讓豬也“飛”了起來。

就在2014年1月28日,當“牧原股份”在深交所敲響登陸資本市場的鐘聲后,秦英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各位股東,登上深圳蓮花山頂,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向鄧小平塑像舉行了莊重的瞻仰儀式。此時此刻,秦英林登高望遠,望著當年的小漁村,也思考著自己的一路創業,思緒萬千……

秦英林深知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在國際社會贏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掌聲。而中國的養豬業剛剛起步,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勞動。

秦英林的夢想不是“小打小鬧”,他知道,只在自己家門口這個山旮旯里養豬是養不出多大名堂的。因此,在家門口養豬成功后,他就決定走出自己所在的村鎮,面向內鄉全縣布局養殖產業規模。

1997年,他選址縣內灌漲鎮水田村開建規模化養殖場。這里盡管也是一個偏僻落后甚或是荒涼的地方,但翻過一道嶺就是312國道,距內鄉縣城只有幾公里,出行也很方便,所以秦英林就決定把當時的企業總部也一同建在這里。

秦英林把之前在自家門口村子里的創業成為“第一次創業”,而把走出家門口、面向全縣的發展稱之為“第二次創業”。“第二次創業”之難不亞于第一次創業。秦英林經常是開著桑塔納轎車四處借錢,“挖東墻、補西墻”。

在這里,秦英林迎戰亞洲金融危機,經歷了企業建設停工的難堪;在這里,秦英林曾有1元錢裝在口袋里好幾天而不舍得花的可憐:在這里,秦英林曾“是老板,卻不像個老板”,有時連吃的面條都是在街上給人家賒欠;在這里,秦英林也曾擔心自己的企業就此倒閉而一去不復返,他給員工們講“如果企業倒閉了,我們也不能失去養豬人的良心和信念。”

……

見證秦英林二次創業艱難的牧原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曹治年講述了曾發生在這里的一個很經典的借錢故事。有一次,秦英林和他一起到縣城找一個朋友借錢,但沒想到這個朋友遇到的困難比牧原更艱難,最后的結果是,秦英林錢不但沒借來,反而把自己身上裝的、在別處借的1萬多元錢給了這位朋友應急、應難。

如果說秦英林這個借錢故事讓人更多的是感動的話,那麼,現任內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峰講述的另一個故事,讓人更多的是心酸。王峰1998年在內鄉縣灌漲鎮任黨委書記,這年春節,他陪縣主要領導到水田村考察秦英林邊建設邊投養的生豬生產線,但當他一踏入項目區,看到的則是一座座半拉子工程的豬舍,還有一個個登門要債者的責怪,聽到的是一群群被餓的“嗷嗷”直叫的豬們……他感受到了秦英林無言的難堪。

“聽著他們餓的‘嗷嗷’叫的聲音,我心里難受啊!”秦英林說。

王峰從來沒有感受到企業家創業有如此艱難,他來不及考慮鎮財政的捉襟見肘,就趕緊給鎮財政所所長打電話,“我不管你現在有沒有錢,趕緊給我抓5000元,送給秦英林老板!”

“我當時真感覺老秦會崩潰,但沒想到他竟然走過來了,成功了!”談及今天的“老秦”和今天的牧原,王峰一臉的尊重和敬佩:“我佩服的人不多,但我真的很佩服老秦!”

盡管亞洲金融危機給秦英林的發展帶來了災難,但秦英林并沒有發出老天待我不公的吶喊,更沒有選擇放棄。他經常對手下的員工們說:“艱難磨煉是牧原人最大的精神財富。沒有昔日的艱難,就沒有今日的牧原!”

就是這樣,艱難一直伴隨著秦英林的養豬夢想,但無論那些年有多大的困難,秦英林總是胸懷膽略,豪氣在肩,一路向前, 用現在最時髦的話說,是因為他堅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他更堅信,中國的改革開放好政策、中國龐大的生豬市場、黨和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關懷和支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定會成就自己的養豬夢想。

憑著這樣的意志,通過二次創業,秦英林全面完成了創業地內鄉縣的生豬養殖基地布局和建設,先后建設現代化養殖場20多個,實現年出欄生豬130多萬頭,使內鄉生豬養殖產業擺脫落后,成為國家商品豬調出大縣,顯著拉動內鄉縣的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在創業地內鄉縣,秦英林還在荒坡荒溝上破天荒地建設成了當時亞洲單體養殖規模最大的養殖場——“內鄉17分場”,年可出欄生豬32萬頭,創造出中國規模化、集約化生豬養殖的“模板”奇跡。

林國雄八字自批

時代在飛速跨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在轉型升級,而給人類帶來財富的產業和企業更需要隨市場和環境的發展變化而轉型升級。

秦英林適時推動的轉型升級,絕不是迎合時務唱高調。面對國際化、多元化、市場化,轉型升級的步伐需要不斷加快,“每一個‘豬周期’的到來,都是過篩子,一些規模小的企業,都會慢慢被淘汰。”因此,近年來,在完成創業地內鄉縣的生豬養殖基地建設的同時,秦英林引領企業髙擎開放發展的大旗,把發展的觸角伸向更多更遠的地方。

南陽鄧州,是秦英林第一個在縣外簽約發展生豬養殖產業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環境復雜,但他堅持“發展依靠百姓、發展為了百姓”,創造出了“不與農民爭利益,不與政府爭條件,不與員工爭薪酬”的“三不爭”發展原則和緊緊依靠當地黨委政府、緊緊依靠社會賢達、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三依靠”工作方法,組合社會力量,實現了旗開得勝,建成了超百萬頭的生豬養殖基地,創造出了域外項目發展的成功經驗。

南陽臥龍,緊鄰南陽市郊,這里也是秦英林的先行先試區。在這里,無論是工程建設水平,還是環保水平、管理機制、人才培養、資金使用,既是對牧原過去發展經驗的總結和光大,又是一種新的探索和提升。目前,這里不但建設了超百萬頭的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而且還建設成了以企業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商務中心而支撐的牧原總部。

南陽唐河,一個農業大縣,秦英林在這里規劃出200萬頭的養殖規模,創造出了在全國同行業“三個最快”的建設記錄,目前已建成100多萬頭的養殖規模,顯著帶動著該縣農業轉型升級。

在南陽,秦英林目前已在內鄉、臥龍、鄧州、唐河、社旗、方城等縣市區建設了規模化養殖基地。

在此基礎上,秦英林及時將投資重點轉向南陽以外的河南其它區域以及湖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山西、陜西等省。

在河南,牧原目前已在周口、安陽、平頂山、駐馬店、開封等地20多個縣成立了農牧子公司,建設了大批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在帶動農業大省轉型升級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投資不過山海關”,這一唱衰之音針對的是這些年經濟走勢低迷的中國東北地區。但牧原進駐東北地區擴張發展,以自己的實實在在的投資贏得了當地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不但膨脹了生豬養殖事業,而且有力支持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2016年春,李鵬、孫志強、齊志、孫坤等20幾位年齡在20幾歲到30出頭的大學生員工挺進東北,在這里擺開了發展的主戰場。如今3年過去,這里已發展子公司30多家,并已有一批子公司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見效。

齊志,這位黑龍江的小伙子,2011年大學畢業后選擇了牧原,立志在牧原成就自己的人生。近年來,他先后在牧原河南總部、牧原湖北鐘祥子公司打拼。2016年7月,根據企業發展需要,他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任牧原黑龍江大區負責人。

“生豬養殖事業發展恰逢其時,回歸家鄉,有利于為企業開放發展做貢獻,更有利于為家鄉人民造福。”齊志對自己返回家鄉發展生豬養殖事業、造福家鄉信心滿滿。

李鵬飛,這位生長在秦英林原始創業地河南省內鄉縣、不滿30歲的大學畢業生,在龍江子公司成立之前就來到這里做籌備工作,目前是子公司老總。僅1年多時間,他就在這里完成了數10萬頭養殖規模建設任務。

黑龍江林甸牧原子公司老總楊貴說:“這里的縣委縣政府對牧原入駐的關注和支持力度不亞于內地,他們說秦英林老總是實實在在投資做事業的,一定不能錯過好的發展機會。”

近年來,在各地經濟發展緩慢、固定資產投資減弱的情況下,盡管融資貴、融資難,但秦英林旗下牧原的擴張發展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著人們的眼球。

目前,秦英林已在全國17個省(市區)發展有下屬公司,其中在14個省(市、區)的80多個縣市區建設了自己的養殖基地。特別是湖北鐘祥、山東曹縣、黑龍江龍江的牧原子公司單體養殖場規模達40萬頭以上,創出了世界之最。

環保一直是制約養殖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但秦英林把環保視為企業的生命,在擴張養殖規模的同時,加大投資,追求環保精細化管理,同時,利用厭氧發酵專利技術,對干濕分離的豬糞尿進行集中處理后實施的種養結合、循環生產,實現了零排放,不但給企業帶來了再生效益,而且方便了企業所在地發展有機農業、減少化肥投入而深受百姓歡迎,國家畜牧協會豬業分會發布報告,稱之“實現了環保最佳目標”,是“可供養殖企業復制”的環保經驗。

“奮斗是幸福的!”秦英林一路走來,體會頗深。他從22頭豬養起,發展成目前以生豬養殖為核心,集科研、糧食貿易、飼料加工、生豬屠宰、生態農業、金融投資等多領域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在國內率先建成了完整封閉式生豬養殖循環產業鏈,集約化養殖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全自養生豬供應商、中國工業化養豬航母企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國農牧行業卓有影響的上市公司。

秦英林那一代體制內的人,被后來人總結為“九二派”,有的被冠以“新士大夫”企業家。秦英林盡管沒有泰康人壽的陳東升和“地產三君子”出名早,但“隱藏”在曾不起眼的行業里,他是地地道道的“后發者”,他同樣是那一代人中的代表性人物。我們不難看出,牧原之所以有今天,是他深刻把握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大勢,他是這個時代造就的真英雄。

第四章:專注專一,守正創新

“盡力做好一件事,實乃人生之首務。”

——富蘭克林

這些年,在牧原的年度報告中,不斷重復著一句話:“公司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為生豬的養殖與銷售。”

27年來,秦英林始終專注于這項產業,心無旁騖地“養好一頭豬”。

“我們是抓機會,還是做事業?抓機會是內部價值,為的是內部利潤;做事業,看重的則是外部價值,要看對公司以外的消費者和社會的價值。”秦英林說。這些年各種各樣的“機會”不少,但從外部價值需求來說,養豬就是牧原的發力點。

為“養好一頭豬”,秦英林身上發生了許許多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創業初期,秦英林請不起專家指導,為掌握第一手資料,頂著冬日的寒風和夏日的蚊蟲叮咬,幾乎整天和可愛的豬們生活在一起,依靠自己的觀察和實踐攻克了一道道國內養殖技術難題,為成就今天打下了堅實的技術根基。

外出學習,秦英林的標配是一臺攝像機,他把學習過程全錄下來,放給員工收看學習。公司發展壯大了,他仍然把學習當作最重要的事情,無論國內國外的大型養殖場、技術報告廳、實驗室,經常有他的足跡。他致力將牧原員工打造成世界一流團隊,一次在外培訓時,他發現一課程特別適合自己的團隊學習,便安排直接刷卡500萬元,把自己的團隊輪訓了一遍。500萬元,對現在的秦英林而言,不算個啥,但在早些年,那確實是需要一股勇氣的。

2018年2月,馬云宣布開始養豬,并對ET大腦針對性訓練與研發,最終全面實現人工智能養豬,項目投入的費用將達數億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面對行業這一變化,秦英林說,“在產業鏈上,有市場化的標準來評判,現在是,有人說往前走的快了,是‘無人區’,就是你每前進一步都是一個臺階,你每一次突破,都是一個利潤的增長。”“要用開放的眼光來看,主動擁抱變化,主動變革,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態度。”

回顧這些年產業升級的歷史,秦英林說,養豬這個行業還有很多個臺階要爬,換句話說還有很多機會,還有很多利潤機會;從傳統的手工勞作,到機械化、自動化,現在,智能化已經在路上。

在秦英林心里,正勾畫著智能化的養豬夢:公司上千個廠區,每天都能實時發布天氣變化、豬成長速度、健康狀況等信息。通過智能養豬平臺,及時給養殖一線推送相關信息與技術……“過去我們是有好的飼養員,現在要逐步改成機器人,機器人,誰來管理機器人,就是工程師,所以說,未來,我們要有跨界工程師來做這個養豬人。”

從創業時的22頭豬,到2018年出欄1101.11萬頭生豬,秦英林說,是創新支撐了企業的發展。目前,牧原集團培養出的8000余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分布在各個管理和研發崗位。為鼓勵創新,公司成立了創新研發獎勵基金,重金獎勵創新。

這些年的創新,秦英林有許多“得意之作”——

以豬舍為例,早在創業之初,秦英林就設計了雙曲磚拱結構豬舍。如今,牧原的豬舍已經更新到沒有“代”的概念了。“因為我們幾乎是每蓋一批豬舍都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和改進。” 他說,“有專業團隊專門設計豬舍,把豬舍設計像設計車一樣。”

在牧原豬舍里,有空氣過濾系統,前端過濾是防止疫病,后端過濾除臭、分解大分子物質,把空氣中顆粒物降下來,對PM2.5、PM10都有貢獻,把臭氣控制在更小的范圍內。

在東北寒冷地區養殖生豬,采用熱交換系統進行豬舍內的空氣流通以及溫度控制,取代了傳統鍋爐,實現了溫控不用煤。既達到了生豬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又減少了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推動創新,不是一時興趣,是關乎企業生死的壓力。”秦英林說,“一開始,小的創新,為的是節省成本、提高利潤。一步步走到今天,方方面面的創新,都是為了給企業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

其中,重點攻關的環保創新已歷時20余年。

1998年,他把環保工作列上公司重大日程,最初是要找處理豬糞的環保做法。因為找不到這方面的專家,找得大家都很尷尬,甚至好多人冷嘲熱諷,笑他是無病呻吟。

為了找環保養殖的新技術,就連參加學術討論會,他都借機去找聯合國的環保官員問答案。那幾年間,他的案頭書,都換成了專業的環保書籍。他說:“我們都需要學習,不是專家,也要成為行家,才能支撐我們發展。”

秦英林如今已培養出了擁有一批國家級養豬專家的牧原技術團隊,在豬的營養研究、豬舍建設、養豬設備、獸醫技術、生產工藝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引領著中國同行前行。

在育種方面,他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從美國和丹麥大批引進種豬,大規模研究育種,創出了“品質更高,看相更好,銷售更暢”的牧原品牌。

在營養方面,堅持站在全球第一類的平臺上做研發,既保證飼料的營養需求,又確保飼料的成本更低,使牧原多年來的飼料成本遠遠低于同行業、比較效益高與同行業。

在疫病控制方面,建立了以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國內攻關協作團隊,鍛造出世界一流的獸醫技術,確保了在疫病控防方面的技術攻關和管理,并建立起了從豬肉追溯至斷奶仔豬的生豬批次質量追蹤體系,既抵御了風險,又保證了食品安全。

在豬舍設計方面,僅用豬舍的熱交換系統,每頭豬就可節約能源費用15元,還節省了大量的設備和管理費用。

在環保治理方面,實現了種養結合,在臭氣治理方面已取得突破,走在世界前列,得到了國家環保部、農業部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推廣應用。

因為專注于研發創新,他吸引來了以美國前獸醫學會主席莫瑞森為代表的世界級專家團隊,聘請到了世界管理大師拉姆·查蘭為企業的總顧問,將世界頂尖的管理理念、方法等傳遞給自己的企業。因為專注創新,他引領的團隊累計獲得國家專利300多項,使企業發展實現了由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向信息化和智能化邁進的數級跳。

“行業,你跑在前面,你才有競爭力。”在豬年的全國兩會上,媒體采訪秦英林,最熱門的話題仍是企業創新。秦英林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非洲豬瘟,對行業影響非常大,可以說它是一個颶風,我們要把它變成轉型升級的風口,這是考驗企業實力的時候;我們的改造方案都已經開始實施了,我們設備裝備這個層面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我覺得任何一個危機,它都真的是一個機會,那就看我們如何去駕馭,如何去管控了。”

實際上,一個企業,它存在于一個環境,它對環境做什麼貢獻,才是它存在的價值,讓我們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我們的事業就可以做的更長久。

秦英林引領牧原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嶄新的創新史。27年來,他一心一意專注養豬、創新推動,為引領中國成為世界養豬強國而不懈奮斗!

第五章:堅守良心,擔當責任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朱熹《孟子集注》

良心,是儒家名詞,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的行為規范的價值標準,更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在時代呼喚良心的時候,說明良心已被不少人丟在腦后。但在秦英林的創業生涯里,有“三個故事”宛如時代樂章,早已在華夏大地奏響。

“二次創業”中,秦英林盡管想盡千方百計籌集資金,但仍然是杯水車薪,遠遠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一方面他需要繼續貸款上項目,另一方面他要還銀行貸款。而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貸款又是相當的難。

1999年,農業銀行股改上市,為了處理不良貸款,國家出臺有規定,一些企業欠銀行的貸款可以完善手續,打包剝離,不用還。消息傳來,人們都說秦總“走運”,關鍵時刻老天爺也來幫忙,自己頭疼的貸款可以“一風吹了”。

這些年來,為了發展,秦英林已累計欠國家農業銀行貸款2540萬元,如果不用還,秦英林完全可以輕裝上陣、卸掉企業發展的資金包袱了。

當銀行工作人員找到秦英林說明情況后,秦英林卻說:“我是做企業的,我們要講責任,更要講誠信、講良心!企業雖然需要錢,但我欠銀行的錢不能不還!我現在錢是有些緊張,但我會想辦法盡快還!”

企業領導層中有人也找到秦英林,說:“秦總,別傻了,我們養這麼多年豬也賺不了這麼多錢啊。況且這是國家政策規定,這樣我們就可以輕裝上陣,對公司百利無一害啊!”

秦英林斬釘截鐵的說:“這事沒商量,還,一定要還!沒有錢,我們可以靠雙手去掙;但如果沒有了誠信,丟掉了良心,你掙來的就不是錢了!”

就這樣,在企業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秦英林主動找到有關部門辦理了還款手續,與銀行簽訂了還款計劃,一邊發展,一邊還款,終于在兩年多時間內還請了全部貸款。

秦英林還貸款的故事不脛而走,贏得了金融部門的廣泛信任。在秦英林發展需要資金時,各家專業銀行都紛紛伸出“橄欖枝”,一開始是500萬元、1000萬元,接著是3000萬元、5000萬元、8000萬元,到后來是1億元、3億元……只要秦英林的企業需要,銀行就大膽地給他貸,各家銀行都把能為秦英林的企業提供貸款當做榮耀的事去做。

當秦英林把所有能抵押的都抵押上了而仍需要貸款時,農業銀行河南省分行還創新貸款支持民營企業的方式方法,破天荒地允許牧原將活豬做擔保抵押。還有的時候,秦英林需要資金還沒來得及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銀行卻主動把貸款送上門來了,他們認為,秦英林和牧原本身就是“信用和擔保”,就連國際金融公司(IFC)也看好牧原,主動上門合作,投資1000萬美金參股牧原。

2015年以來,金融機構支持牧原更是大手筆,無論是10億元、20億元,還是30億元、50億元,他們都信得過——他們信賴的是秦英林的誠信品質,看好的是秦英林用品質支撐起來的養豬事業。

秦英林有一句經典原創:養豬要先養良心。

早些年,養豬行業添加瘦肉精喂豬是潛規則。盡管使用瘦肉精可以增加瘦肉率,讓豬的體型長得好看而增加賣相,但對消費者健康不利。所以,秦英林的企業堅決不用瘦肉精,可結果是,同樣的豬,價格比別人低很多,一年下來少賺幾百萬元。

2000年,亞洲金融危機后的周期性豬價大跌,秦英林的豬因沒有使用瘦肉精而根本賣不掉,造成大量積壓。眼看著自己喂養的大批該出欄的豬賣不出去,虧損量在一天天加大,秦英林和企業的上上下下都急得團團轉,生產經理埋怨銷售經理,而銷售經理卻委屈地掉下了淚……終于有一天,當瘦肉精銷售商又來到牧原推銷瘦肉精時,銷售經理找到秦英林說,我們還是試一試吧,不然,這樣虧下去不得了啊!

銷售商也找到秦英林談合作,說:“秦總,你只管放心,我免費給你提供瘦肉精,豬,我負責收購;我賺點小錢,你賺點大錢,何樂而不為啊?”

就連飼養員也紛紛找到秦英林說,“我們自己私底下試一試,秦總你權當不知道!”

“誰敢!誰用我開除誰!”秦英林堅定而語重心長,“我們養的不僅僅是豬,是肉,是食品,更是良心啊!是要給自己的爹媽吃,給自己的孩子吃的啊!”

秦英林召開員工大會,教育大家說:“養豬一定要先養良心,如果良心養不好,你的豬也一定養不好!一定要用良心去做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我們的父母孩子,才能對得起吃我們豬肉的老百姓。”就這樣,在秦英林的嚴格要求下,牧原人自覺抵制住了瘦肉精曾經的誘惑。公司組織科研人員加大技術攻關,通過改良育種和全套飼料營養配方,使商品豬賣相和肉質大幅提升,給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更多的時候,良心與擔當是一對“雙胞胎”。

2009年夏收期間,秦英林企業所在地內鄉縣的周邊縣市區遭遇連陰雨,農民們辛辛苦苦大半年,換來的卻是發了芽的小麥。

“這出了芽的麥子誰都不會要,一分錢換不來,下一季子的地靠啥種,生活可咋辦?”農民們唉聲嘆氣。芽麥處理不了,難免“無糧不穩”,地方黨委政府也十分熬煎。

關鍵時刻,秦英林出現在內鄉縣政府常務會議上。“請縣長放心,老百姓的芽麥我收了!”秦英林話語堅決,大義撼人。

秦英林認為,農民是養豬業的上游生產者,自己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兄弟的支持,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的關心和幫助,在農民有難、政府有憂的關鍵時刻,自己應該勇于擔當社會責任,該出手時就出手!

秦英林的想法得到了公司高層的一致響應。

讓政府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秦英林并非是自己隨便定個價格收購,而是按高于當年國家規定的小麥正常收購價敞開收購。沒有場地,企業租賃;資金不足,企業就貸款2億多元。既保證了農民們送來的芽麥都能及時收購,又保證了農民們一手出售芽麥,一手拿到現款。

賣芽麥的農民們很是感動,紛紛說:

“現在的企業家就是不一樣!”

“這要在過去,真不知該咋辦了啊!”

開弓沒有回頭箭。這一年,秦英林頂著收購芽麥資金的壓力,不但收購了內鄉縣周邊縣市區老百姓們送來的芽麥,而且連湖北省老河口市、鐘祥市等地的農民們聞訊送來的芽麥也都全部收購了。

然而,當企業把收購來的芽麥做成飼料喂豬時,豬只吃了兩三天就不吃了。“這可咋整啊?如果豬不吃,就憑收購芽麥這麼多貸款,就足以讓企業倒閉啊!”

秦英林聽說情況后,蹲在豬舍里觀察,一天一夜沒吃沒喝沒休息。他也嘗試著多種辦法,可豬只用嘴拱拱飼料,還是不吃。

“當初英林給縣長立保證,把胸脯拍的砰砰響,可這會兒,他是真有點坐不住了!”妻子錢瑛事后回憶說。

是啊,貸款2億多元收購這麼多芽麥,如果豬不吃,企業倒閉那是一定的事。盡管如此,秦英林也沒有為自己的擔當而后悔,面對公司高層會議,他說:“收購芽麥,是我們企業應該的責任擔當,如果企業因收購芽麥而倒閉了,請大家在我的墳頭立上牌子,寫上‘因收芽麥而死’!”

秦英林照樣在豬舍觀察。看著豬們餓的只叫喚,可就是不吃,他急的用自己的手掰開豬嘴,往豬嘴里塞喂飼料,但就是這塞喂飼料的“情感動作”,讓秦英林找到了其中的緣故——“原來是因為這芽麥做的飼料太粘,你們張不開嘴啊!”秦英林笑了,自言自語地對豬們說。

秦英林立即安排相關部門改進生產工藝,把芽麥做成的飼料變成顆粒狀的,遂解決了這一難題。

之后,秦英林也常常拿收購芽麥這件事來教育和鼓勵企業員工們:“勇于擔當,難免會有風險,但你總不能為避免風險而不去擔當?……有些事,就是死了,也要去做;而有些事,就是死了,也不能去做!”

人們常說,“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天”一般不會讓那些勇于擔當的人吃虧的。就在秦英林收購芽麥的第二年,豬飼料價格大漲,秦英林的企業反而從中受益了。

無論是創業投資、生產經營異常艱難的昨天,還是事業和財富蛋糕越做越大的今天,秦英林自始至終把良心和責任體現在方方面面:社會上哪里出現見義勇為的先進典型,他第一時間組織員工前往慰問、學習;那個家庭貧困需要救助,他第一時間組織送上錢物和技術;哪家學生上學困難,他指導企業建立救助檔案,定期送上學費、生活費;就連自己出差在外,也常常要就近看望一些貧困大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哪個村建設公益事業缺乏資金,無論10萬元、20萬元……他都無償捐助,毫不心疼。

2011年,內鄉縣趙店鄉花洼村年已70的老奶奶柴小女,為連續救助4名落水兒童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秦英林帶領員工們為貧困的柴小女家庭捐錢捐物,并把學習弘揚柴小女無私擔當精神的事跡報告會開到了柴小女的墳頭。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近年來,無論是公司員工楊新耀勇斗盜賊身負重傷,還是通許分公司經理吳捷冒著生命危險、跳入冰冷的湖水救助落水女子……只要是公司員工家屬、子女有了見義勇為的行為,秦英林都要親自看望,并在一年一度的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給予經濟獎勵并授予“標兵”稱號。

秦英林就是這樣,用良心、誠信、道德的力量,用無私無畏的責任擔當,構筑起人生價值的心靈高地,帶動身邊人腳踏實地、從我做起,培養出“創造價值、奉獻社會;責任來臨、勇于擔當;內方外正、推進社會進步”的企業精神和核心價值文化內涵。正是這看似平平常常、簡簡單單的價值追求,滋養著秦英林和他的團隊走過艱難,讓美麗的養豬夢想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第六章:脫貧攻堅,不忘初心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張載。

進入本世紀來,脫貧攻堅可謂牽動舉國的民生工程。在這項惠及億萬群眾的 “ 民心 ” 工程里,秦英林與他的牧原團隊,高擎大旗,忠誠擔當!

“過去,我們村沒有一條成樣路,天一下雨,人們想出出不去,想進進不來。地不少,都是荒坡寥溝,基本不長莊稼,所以老光棍(單身漢)多……牧原在俺們這兒一建起養豬場,一切就變樣了!”這是內鄉縣余關鎮黃楝村黨支部書記王建國的真實感受。而在早些年,這個曾經的國家級深度貧困村,還流行著“有路不走黃楝,有女不嫁黃楝”的說法。

眼下,這里已儼然成為一個旅游景點,吸引著不少企業家和黨政干部到這里考察調研,感受集約化養豬的震撼場面。站在黃楝村后的高崗上,你就會被眼前的壯觀景象所迷戀:一眼望不到邊的豬舍在滿眼的綠色中若隱若現,宛如繁星點點;郁郁蔥蔥的綠色中,成群的鳥兒在低空飛翔;山下瀕臨的村莊,悠悠的岱軍河水在歡唱,座座別墅版的民房拔地而起,柏油馬路縱橫交錯,廣場游園散發著沁人心扉的花香……

這一切的改變,皆緣于牧原的“內鄉第17分場”。這個開建于2009年的養豬場,在當年以年產32萬頭生豬的單體規模,雄居亞洲第一。

“牧原給俺們村帶來了陽光雨露,閑散勞力不再出門打工,而選擇就地入場就業,所有的荒山都在企業的幫助下披上了綠裝,薄殼核桃生產基地既美化了生態,又給農民增收帶來了幫助,村子實行整體搬遷,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樓房,各種公共服務也進到村里,給村民們帶來了眾多便利……”王建國說起黃楝村的變化,滔滔不絕,話語間掩飾不住欣喜與感慨。“我們黃楝村,現在已形成為一座靚麗的小集鎮,縣里的公交車一天幾趟,給村民們出行也帶來了方便;我們黃楝村,已成為全國首批最美鄉村……”

王建國一口一個“我們黃楝村”,看得出,他很自豪。

和王建國一樣自豪的還有王廷會。王廷會身體多年有病,是黃楝村的“老光棍”。前幾年娶了一個智障媳婦,生了一個女兒,一家人住在三間土胚房里,自己和媳婦常年吃藥,沒收入來源,是典型的貧困戶。而自打2016年以來,王廷會的家里大變樣了,不但脫貧“摘帽”,而且也通過置換的方式住上了好的房屋。王廷會還趁勢添置了衣柜、沙發、茶幾、空調等家具,過年也買來了豐盛的雞、鴨、魚、羊、豬肉……

“剛開始有人問我一年的收入,我不敢說,現在我收入多少就說多少,因為在農村,收入多,是好事,別人能看得起!”

王廷會扳著指頭喜于言表,“常年在鄰近的牧原養豬場管理花草,每月工資1800元,一年21600元;參加“5+”養豬扶貧,每年3200元;每年獲得牧原公司流轉土地地租金1000元……全年收入輕松過3萬……”

王廷會還經營有5畝地的果園。“如果老天幫忙,還能收入大幾千元。現在看,我是不會再返貧了,我還有信心致富奔小康哩!”王廷會很自信,也很踏實。

王廷會在牧原從事的工作是企業為像他這些身體不好的貧困戶而設置的“公益性崗位”;“5+”,則是牧原聯合內鄉縣委、縣政府創新實施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秦英林把脫貧攻堅視為企業最大的政治擔當。他經常給員工隊伍講,擔當就是為人民扛起責任,誰缺失了這種品質,誰就難以成功自己的事業!

秦英林把脫貧攻堅當做份內的事情,要求企業長短結合、全面規劃,高標準推進。企業內部建立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秦英林任組長;整合融資部、社會責任部等部門精干力量,成立扶貧辦,專門從事扶貧工作;制定扶貧方案,建立和考核企業利潤一樣的考核機制,將企業120余家下屬公司的扶貧目標納入年度任務,和企業的生產經營一道安排部署,一道督查通報,一道考核獎懲。

內鄉縣是國家秦巴片區扶貧開發重點縣,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萬多戶,而內鄉又是一個剛剛走出“經濟洼地”的“吃飯財政”縣,脫貧攻堅壓力大、困難多。秦英林急當地黨委政府之所急、想百姓增收脫貧之所想,積極主動在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框架內謀劃扶貧事業、擔當社會責任、創新發展路徑、主動尋求作為。

內鄉的貧困戶中,70%多是因病、因殘、無勞力而致貧,這是脫貧攻堅的難點,也是全國貧困地區的共性。這個難點做好了,內鄉的脫貧攻堅任務也就不難如期完成。秦英林帶領牧原團隊,發揮龍頭企業的資源優勢,與地方黨委政府實現無縫對接,形成扶貧合力,讓廣大貧困戶在企業產業鏈上實現增收“0—1”的突破,進而為貧困戶實現“1—N”打下堅實基礎。秦英林的“共建共享”扶貧思路與當地黨委政府實現高度契合。

于是,一個由政府和牧原聯合增信,引導全縣所有貧困戶成立“聚愛合作社”,由合作社為每戶貧困戶向金融機構申請扶貧貸款,利用扶貧貸款建設養豬場,然后把養豬場租賃給牧原養豬,牧原租賃養豬、還本付息、給貧困戶分紅的“5+”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在內鄉誕生。

就這樣,“龍頭企業+金融機構+黨委政府+合作社+貧困戶”的“5+”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很快在內鄉推廣開來。以牧原養豬為平臺的產業扶貧對全縣貧困戶實現了“全覆蓋”,不但可安排貧困戶勞力優先在養豬產業鏈上就業、非完全勞力在牧原設立的“公益性崗位”就業,而且確保每一家貧困戶每年獲得不低于3200元的穩定增收而如期脫貧。

南陽金冠電氣受此啟發,也用同樣的方法,與內鄉縣聯合實施了光伏扶貧全覆蓋,確保全縣每一家貧困戶每年實現光伏分紅3000元。

按照“5+”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內鄉全縣累計落實扶貧資金貸款33.5億元。

“5+”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僅牧原,在2016年9月該模式推出實施以來的兩年多時間內,就累計向全縣貧困戶兌現分紅近億元。有不少貧困戶利用“5+”分紅發展新的項目,涵養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堅實基礎。

而像王廷會一樣,既享受了“內鄉5+”扶貧模式帶來的穩定收益,又在牧原為非完全勞力而“量身定做”的“公益性崗位”上就業,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的貧困戶還有許許多多。

董景彥,42歲,內鄉縣湍東鎮董堂村貧困戶,腿部動過手術落下后遺癥、不能干重活;母親年邁,妻子殘疾,女兒幼小,生活艱難,曾對生活失去信心。在“5+”養豬扶貧模式中,他不僅獲得了牧原集團專為不完全勞力而設置的公益性崗位,成為牧原“內鄉20分場”的一名勤雜工,每月可獲得工資性收入3500元,并參加了“5+”養豬扶貧和光伏扶貧,每年可獲得穩定收入6200元。

現在的董景彥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對脫貧致富奔小康充滿信心,他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讓自己一家人過得幸福,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能考上大學,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5+”帶動內鄉成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縣委書記李長江在河南焦裕祿干部學院為全省受培訓的領導干部講授“5+”扶貧模式,縣長楊曙光為南陽市委中心組學習輔導“金融扶貧”。在2018年全省上半年可退出貧困縣綜合考核中,內鄉名列第一。

眼下,內鄉正在全面接受上級考核驗收,將在2019年上半年宣布脫貧“摘帽”。

在內鄉取得扶貧經驗后,秦英林又決策利用企業子公司遍布全國各地的優勢,將“內鄉5+”扶貧模式復制推廣到更多的貧困縣。

如今,烙印著“牧原擔當”的扶貧樣本已走出內鄉,成為南陽乃至全省、全國一大批貧困縣(市)區“復制”脫貧攻堅的創新力量。截止2018年底,全國已有10省(區)38個貧困縣復制推廣“內鄉5+”,直接幫扶近13萬個貧困戶30多萬貧困人口,目前已累計向貧困戶分紅3.15億元。

2017年全國扶貧日,秦英林作為河南唯一的代表,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最高獎“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牧原集團榮獲全國“萬企幫萬村”優秀民營企業獎。

2018年全國“兩會”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聽取了秦英林有關牧原參與社會扶貧和“內鄉5+”扶貧模式實施情況的回報。劉永富對牧原扶貧成果給與充分肯定,稱贊“內鄉5+”見效快,覆蓋面廣,且多方共贏,并對“內鄉5+”提出了指導意見。之后,豐富完善為“3+N”的扶貧模式模式在南陽13個縣市區整市推進,創造出一個扶貧模式在一個地級市整市推進的全國典范。

中國社科院、國家農業部、國扶辦相關領導和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內鄉5+”扶貧模式,找準了破解基層發展難、脫貧攻堅更難的理論遵循,抓住了精準扶貧的難點和關鍵點,使處于增收弱勢的貧困戶在“5+”再造的“合力優勢”中獲得穩定增收而如期脫貧,并能涵養長期效應,有效解決了市場經濟規律下的主要矛盾,創造出了利用優勢資本、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可復制”、“易復制”的有效方法。

中國社科院將“內鄉5+”扶貧模式帶動的金融扶貧作為課題,多次深入牧原和內鄉調研;國扶辦社會扶貧司、市場開發司等多次深入牧原和內鄉調研。

劉永富在深入遼寧牧原,調研“5+”扶貧時說,秦英林是個社會責任感很強的老板,“我走到哪里,都在為牧原點贊。”

全國各地先后有100多個縣前來牧原和內鄉調研、考察、學習,以期借鑒“內鄉5+”,推動扶脫貧攻堅和縣域經濟發展。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多次深入牧原和內鄉調研扶貧和可持續發展,已將內鄉作為聯合國“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并于2019年1月13日在內鄉舉行了項目啟動儀式,聯合內鄉縣委、縣政府和牧原集團,計劃利用3年時間完成項目建設,使“內鄉5+”為主體的“中國扶貧故事”得到豐富完善,成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而走向全球,為世界減貧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立足“三農”成功創業,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歷程中,秦英林對農民朋友的情誼愈加深厚。如何攜手地方黨委政府更好地利用企業優勢資源平臺,既完成脫貧攻堅的政治任務,又能帶動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秦英林經常在深入思考著……

2015年,在一次會議上他和內鄉縣縣長楊曙光一起產生“碰撞”,兩人不約而同地把思維定格在同一個平臺上。

隨著牧原事業的發展,其上下游項目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建設一個新的平臺,吸引遍布在全國各地、與牧原主業配套的項目企業到牧原總部所在地,再造新的發展優勢,拉動更多的人就業,不但對縣域經濟發展有利,而且對上下游企業也有利。

于是,創意、設計、建設一個農牧裝備制造產業孵化平臺,很快由設想變為現實。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內鄉縣農牧裝備產業孵化園已吸引總投資30多億元的10多個項目入駐,將提供數千個就業崗位。

秦英林還與內鄉縣委、縣政府結合,利用內鄉的農業生態自然稟賦和牧原的循環產業優勢,聯合以色列索力集團,利用以色列世界一流的高端設施農業技術,在內鄉建設了“以色列農業創新示范園”,在帶動內鄉乃至周邊縣市農業轉型升級方面,已顯現出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內鄉以色列農業園一期已建成投用,高端設施農業蔚成風景,吸引著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們前來參觀學習。

秦英林說,我們要構筑一個行業生態,讓我們發揮更大的價值,我才有更強烈的成就感、幸福感;要通過不同渠道,把他們嫁接到我們的產業業務中來,讓他們能充分發揮勞動力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秦英林還優先選擇全國各地貧困縣投資建設養豬扶貧產業。近幾年間,已在全國13個省(區)55個貧困縣完成現代化生豬產業扶貧基地投資220億元,顯著拉動著貧困縣貧困勞力就業增收和當地縣域經濟發展。

“企業要想更好地造福人民,必須把企業蛋糕做的足夠大;而一個企業如果牢記人民利益,人民就會為企業發展呼風喚雨。”

秦英林事業成功的背后,蘊含的正是這樣一個內在邏輯。在這個邏輯思想的引領下,秦英林的目光看的更遠:未來10年,牧原將堅持把企業利益和農民利益緊密結合,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并強力推動,以幫扶更多的貧困落后村成為小康村,使更多群眾享受到牧原發展帶來的紅利!

第七章:情牽教育,力嶄“窮根”

“奉獻乃生活的真正意義。”

——阿德勒

“ 培養一名優秀學生,就能溫暖一個家庭、播種一份希望,就能成就一個未來,為繁榮整個社會做貢獻。 ” 經常掛在秦英林嘴邊的這些話,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境界,而是發自心底實實在在的感情。

的的確確,農村的孩子們是秦英林的最愛,盡其所為,改善農村教育落后現狀,是秦英林創業以來矢志不移的目標和方向。就像有人問他,脫貧攻堅的關鍵是什麼?他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讓農村的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學,徹底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窮根。”

他從小生在農村,深知農村孩子的不容易,也體會到了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才能成就一個家庭、乃至社會的未來。

從創業之初,秦英林就把扶持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建設當作自己的義務。他下定決心,再難不難教育,一定要讓農村越來越多的孩子們上好學、讀好書、上大學,并力所能及地為企業周邊的貧困家庭孩子上學提供幫助。每年開學前,總是想盡千方百計,捐資幫助企業所在地的小學和困難教師,幫助貧困戶大學生如期報到……

無論創業有多艱難,秦英林和他的企業捐資助教的善舉從未間斷,這些年到底為教育捐助出多少錢,就連秦英林自己也說不清楚。

在企業發展“漸入佳境”時,秦英林考慮的是如何讓捐資助學、捐資助教形成制度化。于是早在2007年,牧原集團就成立了“牧原教育基金”,通過獎勵企業所在地優秀教師的辦法,激勵教師獻身教育事業、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水平,同時不斷加大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力度。

坐落在內鄉縣馬山口鎮默河西岸的河西小學,是秦英林曾經就讀過的小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常年忙于企業的秦英林回到了母校,看到學校依然落后、教學質量比較差的狀況,他有些心酸。之后,秦英林就先后投資該校建起了辦公樓、綜合樓、標志性大門,加蓋了教學樓,硬化美化了校園、操場,增添了教學設施等,使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教學條件顯著改善。

為做好教育扶貧,秦英林創意在企業內部建立了管理教育基金的社會責任部,將企業績效考核機制引入對學校的資助獎勵。此舉,曾被國家有關部門稱為“企業責任的創舉”。

秦英林明確要求社會責任部與地方教育部門搞好結合,指導學校按照企業績效管理考評模式來對教師的教學成績進行全面科學的考核,按學年綜合成績評出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并舉行頒獎儀式,對優秀教師給予獎勵。

“我已先后8次接受牧原教育基金的獎勵了。”2019年春節前,河西小學教師牛小平和記者一談起2018年教師節接受牧原集團教育基金獎勵時,依然是那麼的興奮。

牛小平今年32歲,從2011年她開啟小學教學生涯起,每年都享受到了牧原教育基金的獎勵。今年她享受的獎勵有12400元。她說,是牧原教育基金的獎勵,緩解了自己的家庭困難,激勵自己教學水平不斷提升,使自己所教的6年級數學和英語成績穩居全鎮30多所小學前列。

僅2018教師節期間,像牛小平一樣而受到牧原教育基金不同程度獎勵的有全國8省20縣(市區)169所學校的2831名優秀教師,共發放獎金1216.4萬元。同時,牧原集團今年還資助13省72縣優秀大學生5296名,其中貧困戶大學生1493名。

該校三年級數學教師王麗娜曾多次獲得一等獎。她說,“秦總的獎金,減輕的是教師們的經濟壓力,但激勵的是我們對一心一意教好學生的良心堅守。”

對優秀教師的獎勵,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工作。河西小學不但變得越來越漂亮,成為內鄉縣的“文明單位”,而且教育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多年來,連年都被評為內鄉的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學校,由此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這里。在校學生已由以前的不足200名增加到目前的近800名(不含幼兒園),教師也由原來的10名增加到30多名(含代課)。

“尊敬的秦總,您近年來對老莊村小學的幫助和支持,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我村小學教學質量連年上升,今年教學成績名列全鎮18所完全小學第1名……”

秦英林手機里類似這樣的短信有不少。每年一到暑假,不少中小學校所在地的校長、村支書都會主動給秦英林發發信息、打電話報告本學期的教育教學成績。

每每看到這樣的短信,秦英林就特別地開心、特別地幸福。

老莊村,伏牛山區一個典型的山區偏僻小山村。村小學面貌差,老師不愿來,來了又急著調走,教育質量落后,但農民們的孩子又不得不在這里上學;另一方面,為了讓孩子不再過貧窮的日子,這里的家長們一個個都外出打工掙錢去了,留下的都是被稱為“留守”的兒童和老人。

有點兒文化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沒文化的“留守老人”們怎能教育好孩子?而承擔小學教育任務的村小學教育質量這麼落后,全鎮小學排名總在倒數第一,這怎麼能行?秦英林在這里建設項目時了解到的該校現狀讓他心中很不是滋味。

“山區的孩子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小學教育抓不好,從小處講會貽誤孩子的終生,從大處講會影響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啊!”秦英林在企業領導層會議上說,“小學教育是基礎,教師是關鍵,培養更多優秀學生,是一項長期工程,這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我們企業的責任!”

秦英林立即把該村小學納入牧原教育基金覆蓋管理范圍,堅持對優秀教師給與重獎,不但激勵教師舍小家顧大家投身教育、創新教學的積極性,而且吸引調出的優秀教師又申請調回,促使學校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三年過后,該校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教育教學成績穩居全鎮30多所小學前列,并獲得過“全鎮第一”。該校校長趙新洲介紹說。

“一年又一年的獎勵,讓我們看到一個企業家對小學教育真誠無私的支持,使我們教師的心靈受到震撼,大家在一起議論說,我們再教不好孩子,就對不起家長,對不起社會,更對不起關心支持教育的企業家!”年年獲得獎勵的老莊小學李老師這樣說。

像支持河西小學、老莊小學一樣,秦英林近年來先后支持了縣內外、全國各地100多所中小學建設。

2015年,內鄉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建設內鄉“區域教育高地”戰略,讓秦英林倍加振奮,他個人一次性拿出198萬元,對百年名校內鄉高中的100多名教育教學成績優秀的功勛教師進行獎勵,其中所設的“高三突出貢獻獎”,最高獎勵單個教師5萬元;出資1500萬元,將牧原教育基金上升為政府層面,聯合內鄉縣委縣政府,設立了“內鄉縣牧原教育基金”,面向全縣教育戰線,播撒“教育基金”的陽光雨露。通過建立扶貧幫困、獎優助學的長效機制,確保貧困家庭的學生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邁進大學門檻、從而斬斷貧困的根源。

秦英林對內鄉高中優秀教師的重獎,做了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們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促使教育質量明顯提升。近年來,該校高考連續取得了全市理科第一名、重點本科上線率大幅度增長、每年都有多名學生考上“北大”“清華”的驕人成績。

2016年,秦英林又啟動了他的10億元教育扶貧計劃,兌現對內鄉“每年捐款5000萬元、連捐20年”的莊嚴承諾。該項費用包括向農村貧困地區教師發放補助、教師培訓及引進優秀教師等,全面提升農村教育水平。同時聯合政府引進“北師大”走進內鄉,通過建立牧原支教團的辦法,吸引優秀教師,壯大師資隊伍;開展優秀班主任、優秀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建設示范性學校計劃,為打造內鄉教育強縣奠定基礎。

秦英林對內鄉教育的無私貢獻,讓縣委縣政府一班人非常感動,而當縣委書記李長江、縣長楊曙光問秦英林有何要求時,秦英林卻說:“我沒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內鄉有越來越多的名師,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等更好的大學,在較短時間內爭創全市教育質量第一名!”

如今,牧原教育基金已滿13周歲,它助力著內鄉教育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使內鄉教育成為一種現象:高考成績連續15年大幅增長。2018年,全縣本科以上進線3536人,進線率為74.93%,其中一本進線1074人,首次突破千人大關,進線率為22.75%,其中4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

近年來,秦英林還建立了貧困大學生檔案,跟蹤管理,確保貧困大學生圓夢大學。

秦英林,支持教育,不圖名,不圖利,只圖教育質量得以提升,他播種的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他倡樹的是一種責任,是一種胸懷,是一個現代企業家的崇高思想境界。

伴隨著企業開放發展的步伐,“牧原教育基金”的覆蓋面越來越廣。特別是在中央脫貧攻堅偉大戰略中,秦英林把企業教育扶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復制推廣“內鄉牧原教育基金”的方法,擴大對貧困地區的教師和貧困戶大學生的獎勵范圍,使越來越多的縣開啟了牧原“聚愛助教”“聚愛助學”模式。

“一個外來企業能對我們本地的教育這麼關注,對教師給與重獎,確實難能可貴。”在今年教師節獲得牧原“聚愛助教”獎勵的山西省聞喜縣馮村小學特崗教師李亞琴說:“這個獎勵,不僅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工作的激勵和鼓舞,使我在工作上不敢有絲毫懈怠。”李亞琴還說,牧原豐厚的獎勵,不但會留住優秀教師,而且還會吸引更多的年輕教師到落后地區任教,從而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目前,秦英林和他的企業已累計捐資2.1億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共獎勵300余所優秀教師4000多名,資助大學生12526名、中小學生76370名。教育扶貧惠及13省72縣。

秦英林支持教育事業也收獲到了意想不到的果實,近年來,盡管大學生就業難,但有不少過去受到牧原資助的大學生畢業后,紛紛在家長們的支持下走進了企業,成為一名牧原人,這實乃是是對秦英林的感恩回報。而秦英林對貧困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則是暢開綠燈、優先錄用。

第八章:內方外正,價值育人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

——墨子

秦英林的成功,還在于他有一支優秀的團隊,一支用“內方外正”的企業核心文化理念而造就出的“價值團隊”。

“秦英林是用良心和道德在養豬,他所做的一切都在深深地影響著我,我堅信,此生跟著這樣的人干,心里踏實,不會走錯!”1995年初中畢業的蘇黨林,堅定跟著秦英林學喂豬。

蘇黨林在秦英林的影響下,靠著良心和道德的支撐,從開始一人飼養15頭豬,到后來一人飼養50頭母豬;從開始在哺乳舍,到后來在懷孕舍;從單純的喂豬,到后來做人工授精、豬舍設計;從普通飼養員,到后來當段長、公司飼養總監、公司副總經理……他和企業一同成長進步,跟隨秦英林一同創造財富。

在這期間,蘇黨林到丹麥、美國、德國等國家考察學習,掌握了國際上許多養豬先進技術,帶出了一大批養豬場場長。

如果說蘇黨林這個起初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七尺男兒”,堅守在這里跟隨秦英林養豬創業容易讓人理解的話,那麼楊瑞華,一個走出大學校門的“弱女子”的養豬堅守,贏得的則是人們的由衷欽佩。

實際上,楊瑞華起初只是南陽農校四年制的中專生。1996年,她和6名同窗一起到秦英林的企業實習,盡管當時企業創業初始還很艱苦,但楊瑞華在這里除了養豬,更多得到的是秦英林怎樣用良心養豬、怎樣利用自己的專業和愛好承擔社會價值、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

在實習期間,楊瑞華就抱定了要跟隨秦英林養豬創業的心愿。1997年畢業后放棄父母為自己安排在老家淅川縣畜牧局工作的機會,成為一名真正的牧原人。

楊瑞華在牧原學到了許多在學校沒有學到的東西,1997年就為牧原建起了至今還不落后而仍在使用的實驗室;同年,她和秦英林一起到國內同行豬場引種豬,回來后又親自養育種豬;她既養豬,又搞實驗,從1999年開始儲備,2000年就承擔了企業“早期隔離斷奶技術”試驗,獲得國家專利;緊接著,又引進并提升技術,使“分胎次飼養”技術在牧原生根、開花、結果;2005年9月,她帶團隊到加拿大,空運回國內第一批國際上先進的7種種豬,改良了牧原種豬結構,也為日后將這些種豬推向全國打下了基礎……

幾年前已是集團副總經理的楊瑞華說,最開心的事,就是看著這些年來拜她為師的大學生們,一批又一批成長為“區域獸醫總監”,并儲備有一批隨時可擔當重任的大學生,因為“他們才是企業的未來”。

曹治年,1998年南陽理工大學畢業后正趕上牧原第二次創業。他說,那些年牧原資金本來都很緊張,亞洲金融危機讓企業雪上加霜,幾乎讓牧原倒下。而我們之所以堅守下來,并和秦英林、錢瑛夫婦一起邁過那道艱難的坎兒,關鍵是牧原有一種向上不彎腰的氛圍,有一股摸不著的強大力量。

在牧原原始創業地內鄉,凡是了解牧原的都會說牧原的老板、牧原的員工都很有個性。

“啥是牧原人的個性?我們內部叫品性,國家層面叫價值觀。正因為如此,我們有什麼困難,很快就會贏得社會多方面的支持,這就是我們能堅守牧原的真正原因。”曹治年說。

“早些年,一些不了解牧原文化的人們在聽說‘還貸款’‘不用瘦肉精’‘收芽麥’故事后,直說秦英林董事長是個‘書呆子’,難成大事!但現在,看看秦英林的擔當和作為,看看企業的發展和影響,人們再談起牧原,有的只是佩服和尊重!”

多年前已是牧原常務副總經理的曹治年在企業一直從事財務、融資、項目、采購、銷售、企業文化建設等工作。他說,是企業文化成就了自己。

多年來,曹治年靈活運用出各種金融工具,確保企業發展的資本需求,被業內外稱之為“融資專家”。2017年,在南陽市選配縣市區掛職“金融副縣長”時,他破例成為內鄉縣的掛職副縣長。

像蘇黨林、楊瑞華、曹治年等一大批學歷并不高而跟隨秦英林的創業者,如今不但已成為可觀財富的擁有者,而且都已成為國內外同行尊敬的“專家型人才”。

秦英林批量招錄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是從2007年開始的。這時的企業可以說是已邁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如何讓優秀的大學生在牧原的平臺上實現人生價值,為牧原做大做強、走向國際化奠定堅實的力量?秦英林堅定選擇:用價值觀選人、育人、用人!

平時與秦英林對話,你會不時地聽到他愛說的“善根”、“根性”、“品性”、“表相”、“實相”......這與他喜歡從中國古代人文經典里學習汲取智慧營養有關。

秦英林說,在經營和管理上,給與他智慧與營養的除了在學校學的還有兩本書,一本是《金剛經》,另一本是《道德經》。

近年來,跟隨秦英林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盡管企業發展需要人,但如果他發現不了你的“善根”,或發現你的“根性”不好,他是不會用你的。而只要你有“善根”,沒經歷,他可以給你經歷,沒經驗,他可以給你機會鍛煉。

怎樣發現“善根”?評判“根性”?公司選人的時候,他的團隊會給應試對象講一些故事,聽你的評判,就能判斷出你有無“善根”“根性”好壞。

秦英林致力用先進的文化武裝團隊,提拔使用干部“不惟忠誠重品性”。

牧原企業文化涵蓋有責任文化、感恩文化、利他文化、師徒文化、勤儉文化、家人文化、愿景文化,等等。秦英林還制定了《牧原基本法》,堅持利用各類載體,使企業文化傳承弘揚規范化、制度化、具體化,以實現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而培養出可以接班擔當重任而具有“純正品性”的員工。

牧原有個拜豬大典,弘揚的是一種感恩文化。秦英林說,不懂感恩的人,是最不受尊重的人。他就是要通過拜豬,讓員工感恩豬,因為是豬,讓他們從窮困走到了富裕,獲得了幸福感;因為豬的一生,是傻乎乎的一生,是樂呵呵的一生,是默默無聞的一生,是不求索取的一生,是只求回報的一生,是給人帶來豐盛幸福的一生。所以,秦英林要讓他旗下的員工感悟“豬的哲學”,學習豬身上忘我奉獻、利他利天下的高貴品質。

牧原團隊“純正的品性”,不是建立在企業利益至上的品性,而是包容在“創造價值,奉獻社會;責任來臨,勇于擔當;內方外正,推進社會進步”的企業核心文化之內的根本品性,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上的先進品性,是成就牧原人養豬夢想的智慧所在。

有了“純正品性”,你不想成功都不行。

褚珂,2007年大學畢業走進牧原,數年前已提拔為企業副總經理。袁合賓,2011年大學畢業走進牧原,三年后就成為企業法務部經理,目前已是總裁助理、法務總監。李翀,2012年大學畢業走進牧原,盡管現在還不到30歲,但已在山東牧原總經理的位置上干了5個年頭……

林國雄八字自批

聞名全國的南陽作家群曾到牧原創作采風,對牧原的“內方外正,推進社會進步”很好奇,他們說,人家強調的都是“內方外圓”,促進發展啊,“內方外正”,行得通嗎!?“這麼多年一路走過,秦總你辦事順利嗎?”有作家試著問秦英林。

“有不順利的時候!”秦英林頓了頓說,“無論企業發展到哪,找政府哪個部門辦事,不卑不亢,你一次不辦,我二次再去,你二次不辦,我三次再去……你真不給辦,我就把事放下來,堅決不做‘外圓’的事。”

秦英林1985年在高中上學時,曾在課桌上書寫下自己的勵志信條:我不可能成為一個偉人,但我要以偉人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幾年前,妻子錢瑛在整理秦英林的書籍時無意發現了他上大學時寫給高中同學的回信。“靠自己的努力,為別人創造幸福,不是只有偉人們才能做得到的,只要我們心存善念,努力拼搏,我們也一定能做得到。”

這麼多年來,秦英林就是這樣在用偉人來激勵自己、嚴格約束自己。他還把這些用偉人激勵自己的話教給企業的員工們,讓他們記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中,和牧原大業一起傳遞下去。

近年來,遠離牧原總部的大批子公司的老總大都是由20幾歲、30出頭的年輕人擔任,他們每人每年要完成的項目投資額都在幾億元、十幾億元。他們說,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碰壁的事情過去有,以后還可能有,但我們不改初心,我們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展現企業存在的價值,從而贏得尊重、促進公司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一個企業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這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秦英林在接受相關媒體記者采訪時說。牧原集團作為一個在全國養殖界享有較高聲譽的行業龍頭,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發展,逐漸積淀和形成了獨特的企業文化。“牧原基本法”“豬的哲學”可謂涵蓋了企業的發展觀、價值觀和財富觀,也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我們做企業的,都應該思考,企業在社會上存在的價值到底是什麼?是自己為了賺錢,還是社會真的需要企業?為什麼我們的國家、民眾都在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后來漸漸地想明白了,企業的發展壯大與社會需求脫不了關系。政府、民眾支持企業發展,讓企業發展壯大,是希望企業最后能夠回饋社會、能夠帶動更多群眾富裕起來。所以,社會需求的存在,才是企業能夠持久生存下去的理由。這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由此,我們的企業才有了‘三個不爭’和‘三個有利于’,即‘不與政府爭條件、不與農民爭利益、不與員工爭薪酬’;‘有利于地方經濟發展、有利于農民社區生活、有利于牧原可持續發展’。”

“一個企業要有價值,首先要把員工養好,企業不能與員工爭薪酬。企業應該把心思全部放在創新上,放在積極開拓市場上,放在高質量發展上。其次,也不能和農民爭利益,企業有本事就多創造價值,讓大家伙都賺錢、都享受到紅利。當然,也不能與所處的社會環境去爭。如此,一個企業才能受到社會的尊敬。”秦英林說。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牧原集團建樹的企業文化與掌舵人秦英林從小在南陽農村長大、深受商圣文化和淳樸民風熏陶是分不開的。深深根植于南陽熱土的牧原集團,在走向河南、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征程中,始終帶著“仁厚”的印記。

走進牧原總部,大廳正面“祖國頌”的巨幅油畫,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牧原兒女“沒有祖國,就沒有我們,祖國永遠在我們心中”。左側書寫的是“牧原基本法”,其中寫道,“外部價值高于內部價值,長遠利益高于當前利益;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共同價值高于個體價值;社會價值高于利潤價值,用戶價值高于生產價值。”

平常成就非凡,良心、誠信、責任和擔當始終是牧原的底色。經營企業任何時候都會有風險,但正是這些‘正念’,始終支撐著牧原集團走在‘正道’上,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牧原大廈大廳右側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桿大秤,這桿大秤形象地展示出“個人創造價值—自己占有=奉獻社會”的“價值公式”。

多年來,秦英林激情實踐著自己創造的這一“價值公式”,教育員工要努力創造價值,讓“個人創造價值”這一“被減數”大些、大些、再大些;要謹慎享用,盡力使“自己占有”這一“減數”小些、小些、再小些;只有這樣,“奉獻社會”的價值才能大,才能多,才能讓社會更多地享受到我們每個人的創造給社會帶來的幸福。

秦英林在激情實踐“價值公式”的同時,一方面表現的是“吝嗇”,另一方面贏得的則是“大方”:

他教育自己的家人養成節儉的好習慣,至今,他的孩子每次使用餐巾紙時都會先撕下一半,另一半下次再用。他有一個時時處處思考的好習慣,每當思考時,他會隨手從手提包里取出紙張記下所思所想,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裝在手提包里的多是廢紙:每當他開會看到會議桌上有用不完的紙張,他都會裝進自己的包里,這樣一來二去,紙張就成為他手包里最多的隨身物品,而每一張紙,他都要堅持正反兩面都用完。

在一次公司大會上,相關部門花了300多元準備了幾十份裝訂精美的花名冊,被秦英林當作反面典型,多次進行批評:“這麼好的花名冊有價值嗎?能給公司帶來一分錢的利潤嗎?”他告誡公司員工,一分一厘的利潤都是“算”出來的、“摳”出來的,他認為,公司是一個利潤組織,內部管理的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到是否能節約成本、創造利潤。

秦英林對自己、對家人、對企業是這樣,但該花錢的地方,秦英林則是大方的讓人始料不及。7年前,為支持河南省貧困地區建設,他個人一次性捐助6000萬元,認捐到期后,他又捐款5000萬元;2018年,中國社會扶貧網創立伊始、經營困難,但秦英林感覺中國扶貧網為中國的扶貧可做的事太多,就直接捐助1000萬元,國扶辦副主任洪天云夸贊說,“秦英林董事長給我們趕來了‘5萬頭豬’啊,太難能可貴了!”;2018年,當西湖大學宣告成立時,秦英林又慷慨捐贈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1億元的股票…..

對創造和分享所持的態度反映出的是人們在價值觀和財富觀面前的境界高下。秦英林經常對牧原人說,“人生最大的意義和快樂就在于最大化地創造價值。”“創造價值是本事,敢于分享是勇氣;只有更多地創造價值,才能更多地和社會分享財富。”

近年來,國家對養殖環保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把關注點也更多地放在了畜牧行業生態上。他說:“自律和自信,是對自己負責,對公司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他希望,能夠通過行業自律等方式,構建起畜牧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

“現實是整個養豬生產方式還是比較落后,生產效率也比較低。環保也有待于改善,食品安全標準有待于升級。”他在接受有關媒體采訪時說:“無論什麼產品,在滿足老百姓需求的同時,對資源消耗最少,對環境負面影響最小,才符合美好生活的需求。”

他認為,畜牧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有更高的環保標準,更高的食品安全要求,更高的勞動效率,甚至需要更先進的技術支撐未來的智能化。

“牧原很多方面為行業做了貢獻,這是我另一份驕傲自豪的地方。我們一直開放,并和大家分享。”他說。不論是環保模式,還是豬的育種,牧原都向社會公開,行業推廣。早在瘦肉精被禁之前,他就倡導通過優良育種、技術進步替代瘦肉精。

秦英林激情創造、大義于天下,讓人感覺到他的格局、胸懷、氣場不一般。有人說,這實際上就是他“成功心法”的外在效應。

每年,秦英林都要拿出時間,對新員工和公司中層以上的干部進行“三個模塊”的講解和培訓,這其中的一個模塊就是“成功心法”。

“把目標和成功放在自己的心里去‘養’,把自己的愿望裝在自己心靈里當做神去敬,你就會成功。”

“你要先定下自己的目標,然后拿一支筆畫出5年后你的模樣,比如高管的樣子、有車子、有房子……一切,你可以盡情想象,然后,你就照著這一目標去奮力前行。”

秦英林說,為什麼會有異想天開、心想事成、夢想成真這些詞?做企業,做多大?一定要有野心,一定要先把非分之想“畫”下來、“裝”進去,這樣,異想天就開,心想事就成,夢想就成真。

牧原內部有個“愿景板”,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這個部門未來五年想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都寫出來、畫出來,然后,你就朝著這個方向、目標走,督促自己,提醒自己,去努力,去沖刺。

秦英林說,正是這種方法,過去我一筆一筆畫出來的目標,今天都如愿以償了。我們已制定了“百千萬”財富創造計劃,即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在公司內實現100個億元富翁、1000個千萬富翁、10000個百萬富翁,創世界級公司,建設百年牧原。實際上我們已部分實現了財富創造計劃,“我堅信我們的愿景目標一定會實現。”

尾聲:放歌胡楊精神

秦英林熱愛胡楊,還親手寫了一首詩《胡楊贊》。

在牧原每年的大型文化培訓會上,總有一節課特別重要,那就是激情暢享胡楊精神,他和員工們一起朗誦《胡楊贊》,聆聽粗獷豪放的胡楊樂章。

這首出自他親手創作的《胡楊贊》,或可作為他精神世界的探求和解讀,他的力量之源,抑或可在這首詩里找到蘊藏的答案——

干枯的沙漠上,

有一個生命,

默默地忍耐著干旱,

頑強地抗擊著風沙。

冬去春又來,

你是一棵偉岸的胡楊!

用頑強的意志,

譜寫著對生命的熱愛和歌唱;

用平和的心態,

享受雨露陽光。

你為大地添彩,

不屈的信念與日月同輝,

繪就生命的華章!

生,一千年不死!

死,一千年不倒!

倒,一千年不朽!

這就是不朽的胡楊!

這是秦英林2008年8月14日凌晨4時寫下的詩歌,無論當時他是怎樣的心境,但我們絕對愿意把那一棵棵胡楊視為他本人的形象——不屈不撓,勇敢堅強,平和樂觀,屹立不倒。

秦英林,其實就是一棵偉岸的胡楊!

秦英林對胡楊的深情禮贊,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人生的思考。

這是一種文化,這是一種信念,這是一種品質,這是一種力量!正是這一切,才孕育出了響徹華夏的“牧原現象”。

責任和擔當是一種文化,守諾和良心是一種文化,舍棄和奉獻是一種文化,上善若水是一種文化,厚德載物是一種文化,大道無形、大音希聲更是一種文化……秦英林倡導的牧原核心文化理念,培育出了大格局、大胸懷、大氣場的牧原人,贏得了社會,贏得了事業,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尊重,更贏得了光芒萬丈的成功!

文化是永恒的,品格是堅韌的。秦英林是個大智慧者,他知道只有用文化和品格武裝起來的團隊才能傳承牧原大業,所以,他孜孜不倦地涵養一棵文化大樹,去支撐著牧原越來越雄壯、越宏偉的事業。

一個企業家無論掙錢再多,如果境界上不去,只能叫有錢人,不能叫企業家,更不是人民心中的企業家。像秦英林這樣的企業家,事業做得越大越好,掙的錢越多越好,因為他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眼中有溫情,胸中有大愛!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牧原,一個越來越傳之久遠的名字,正伴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中心大舞臺的步伐,直掛云帆,滄海遠航——

據2019年2月26日發布的《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消息:牧原股份秦英林、錢瑛夫婦以420億元的財富再次位居河南首富,也是唯一入圍全球TOP500的河南富豪,排在全球榜單第293位。

春雷初響,喜訊頻發——

2月15日,秦英林兌現承諾,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無償捐贈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1億元人民幣股票,資助西湖大學及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籌建和發展!

3月1日,牧原股份發布公告:出資3億元在內鄉縣設立全資子公司,建設生豬屠宰、分割和肉產品加工項目;投資5億元在河南省正陽縣建設200萬頭生豬屠宰及肉食品加工項目;分別出資2000萬元在江蘇省新沂市、山東省平原縣設立全資子公司——江蘇省新沂市牧原農牧有限公司、山東平原縣牧原農牧有限公司!

3月2日,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回到內鄉縣馬山口鎮履職調研,他現場決定設立4億元的“鄉村振興基金”,表示在繼續做好脫貧攻堅的同時,立足產業振興,在這里開啟鄉村振興的試點建設!

……

一個個重磅消息,一條條驚人喜訊,一種種無畏擔當,正伴隨著這個“豬年”的春天,在沃野大地上鋪展開秦英林和他的牧原事業的壯麗畫卷!(作于2019年初春)

據《南陽名人研究·企業家卷》作者 徐海林

文章已于2019-11-14修改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3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