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五行學說的產生來源

解夢佬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五行學說肇始于夏商之際,完善于春秋戰國,影響持續至當今社會。它雖隸屬于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范疇,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卻廣泛地滲透到中國的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學與語言文字等各個領域。龐樸《稂莠集》認為:陰陽五行迷漫于意識的各個領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陰陽五行圖式,幾乎就無法理解中國的文化。因此,探討五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追本溯源的意義。

古人認為,萬物由五種相關的基本物質構成,這就是五行

最早記載五行學說的是夏商時期的《尚書·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革,最早出現在金文,用刀剝獸皮之意。后指剝下的獸皮。如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獸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穡。潤下作咸,(水為咸,因鹽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為苦,因火焚物變焦,則現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結之果實,初皆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區);從革作辛,(金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為,本指平頭刀具,與‘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穡作甘,(土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這里不僅提到了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還介紹了它們所具有的特點以及與之相聯系的五種味道。

至春秋時期,古代思想家們進一步探索這五行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論,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戰勝、克制另一行。其內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戰國時期,繼五行相克理論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謂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種不同的觀點

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抽象。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認可。

關于五行學說的產生以及五行的本質含義,歷代學者一直仁智互見,認識不一。主要觀點有以下幾種。

1.源自五種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

五行物質說的產生依據是《尚書·洪范》的相關記載,此書記載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另外,漢代《尚書大傳》解釋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左傳·襄公27年》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傳·昭公25年》載生其六氣,用其五行,《國語·魯語》載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從五種實際物質來認識五行。而這五種物質之間又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如相生關系:木生火,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火燃燒以后會留下灰燼,就是所謂的土;金屬礦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說土生金;對于金生水,通常解釋為:金屬在高溫下可以融化為液體;而所有的植物生長時都需要水,所以說水生木。相克關系:植物種子最初埋在地下,當它發芽生長時就會破土而出,或一般的農耕工具均為木質,可以松土,意味著木戰勝了土;用金屬可以制成鋒利的工具,用來砍伐樹木,是金克木;金屬礦石雖十分堅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溫加熱,便會熔為液態,這便是火克金;水能滅火,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擋住水流,就是土克水。

五行物質說在歷史上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傳入,特別是唯物論的普及化,這種學說的影響愈加深入而廣泛。但這種觀點目前在學術界受到空前的質疑,一則由于五行并非構成自然社會的五種必需物質,如金,屬于可有可無之物;二則,以五種物質解釋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亦存在一定的牽強之處,如木生火,需燃木或鉆木后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釋為遇高溫加熱則金屬變為液態;這種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關系,不符合自然規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問題,屬于概念的偷換。因此,關于五行的起源與涵義,又有以下幾種觀點。

2.源自殷商時期的五方觀念

行在甲骨文中代表著方位,所以,有人認為,五行的原始涵義是指五方。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萬物的基本形式。按東、南、西、北、中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的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辭。河南安陽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圖及上古明堂宗廟平面多半呈字形,這種字形的構造,建造起來不僅費力,而且費時、費料。因此,有人認為取這一形狀構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義的,這種意義,應是早期對方位空間的膜拜。

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張其成教授認為即東、南、西、北,逐漸地四方變成五方,因為四方觀中已經蘊涵了五方觀,要確定四方,必須首先確定中央,《詩經·商頌·玄鳥》中就有古帝武湯,正域彼四方,即從中央看四方。因此,說四方,就已經意味著五方。與此相關的,五時最早也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只是為了與五方門當戶對,故在四時之外畫蛇添足地生造了一個長夏,用來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認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對五方的崇拜。

3.源自天之五星

在生活單純、對自然界缺乏足夠認識的人類早期,變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發人們的關注,伴隨著星象的變化,大地出現的季節、氣候、農作物的生長,亦進而使人們對天象、星象產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術一直占據著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學者顧頡剛認為,五行一詞的最初含義是指五星的運行,是人們對天空中呈現的不斷變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觀測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體中是有規律運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稱作五行。當時的勞動人民根據天象來定季節、律歷,總結探討四季時令氣候變化的規律,為生活和生產實踐服務。

4.源自手指的計數

郭沫若先生則認為,五行之五與人身的手足之數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對人體的觀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釋五十》中指出:數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橫書?曰,請以手做數,于無心之間,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為一,次指為二,中指為三,無名指為四,一拳為五,六則伸其拇指,輪次至小指,即以一掌為十。這個說法符合漢民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物取象認知把握客觀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

北京中醫藥大學高思華教授提出,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認可。《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認為氣候的變動,伴隨著規律的發生。高思華教授認為五行學說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河中下游流域,這一范圍內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長于其他三季。通過長期觀察,古人發現春季氣候溫暖,且萬物皆由春溫之時而生發;夏季氣候炎熱,且夏熱之時萬物長大繁茂;長夏氣候潮濕,且萬物多在雨濕之時變化結實;秋季氣候干燥,萬物收斂凋零;冬季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根據這一特點,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概念來取象比類,以木的升發的特性來代言春天溫暖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而生機勃發的物候特點;以火的炎熱向上的特性來代言夏季炎熱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而長大茂盛的物候特點;以土的孕育變化萬物的特性來代言長夏之季濕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由禾而變為秀實的物候特點;以金的沉降清肅的特性來代言秋氣涼燥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而收斂凋零的物候特點;以水流于何處必然會滲藏于地下的特性來代言冬氣寒冷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閉藏的物候特點。由此可見,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質的名稱,而只是春、夏、長夏、秋、冬的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一個抽象用語。正如《尚書·洪范》所說: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從這一角度來說,五行中的木,表達的是春季的氣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氣候特征,土是長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氣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時五季氣候的自然轉換,如春溫變生夏熱,夏熱生長夏濕,長夏之濕生秋涼,秋涼變生冬寒,冬寒變生春溫。而五行的相克,則是異常的氣候相互制約:木克土,是風氣對長夏之濕的制約;土克水,是濕對冬寒的制約;水克火,是寒冷對夏熱的制約;火克金,是熱氣對秋涼的制約;金克木,則是燥氣對風氣的制約。五時氣候通過相生,完成氣候的自然轉化,通過相克,完成氣候的制約。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五行學說的產生來源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算命,請多多關注紫微府。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