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解夢佬 0

1.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00字

《種樹的牧羊人》觀后感 在這部短片里,我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偉大,也看到了一個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群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

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

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短片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污染環境的行為,合起來就可以為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 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為卻和嘴里說的大相徑庭。

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小;手里要有個空塑料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人”在生態鏈中的角色差異所帶來的不同結局。

主人公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普羅旺斯高原穿行,途經一個破敗荒廢的村莊,村莊泉眼干涸,房屋崩塌,沒有一個人。在又一段長途跋涉后,他穿越了幾十里昏暗的黃沙漫天的高地,在沒有生氣人跡罕至的高原見到了一個牧羊人。

從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們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莊之前是人丁興旺的,村民們靠燒炭砍柴為生。能以伐木燒炭作為生計,可想而知這片土地曾經樹木成林,它曾經是人們理想的家園。

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種,在有限的資源耗盡后,人們的生活面臨困境。為了生計村民們搶奪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樹木,私欲、爭吵、病疫和瘋狂伴隨著資源的枯絕肆意橫行。

當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東西后,他們選擇了離開,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這是影片前面部分對故事的敘述,通過畫面的昏黃、風聲的呼嘯和主人公行走的艱難我們得知這的確是一片已淪為廢墟的土地。

村莊頹敗、房屋坍塌、飛沙走礫,曾經的美好家園成了一片荒原。這是村民們自己種下的苦果,當大自然再也無力承受人類對她的一味索取后,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現被人類肆意虐剝的傷痕。

環保先鋒雷切爾?卡森說:“人在他自己發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遠了。他用鋼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與大地的真實、水的真實和發芽的種子的真實隔離開來。”

普羅旺斯高地的人們被利益羈絆后,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而當大自然表現出了她的不可擔負后,眾人選擇了遺棄。

這體現出村民缺乏對人與自然持續發展關系的反思,不能正視失去家園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有明顯的對比手法運用。

“我”所見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莊的變化,默默地選擇了以植樹來逐漸改變區域的環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余,前3年種下了10萬棵橡樹。

一戰后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訪老人,他之前種下的樹木已經繁盛如森林,干涸的河床恢復了生機,流水環繞。二戰爆發時,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險遭采伐,終因地處深山運輸不便而免遭此劫。

可見這時的森林已具相當規模了。老人年復一年地植樹,堅持了近40年,終于他憑借一己之力使被遺棄的高原成為綠洲,良性的生態形成。

之前逃離的村民們紛紛回到這里重建家園,昔日的村莊恢復了生機。 布菲耶老人的行為給身處逆境的人們發人深省的啟示。

故事的前后有幾種轉變:從索取到給予、從舍棄到守護、從破壞到重建。在這些轉變中,最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轉變。

生態美學中的人類中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1323635心主義在伐木燒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居于自然之上,可以對生態鏈上的其他物種進行肆意的虐剝。很顯然,這種任意的宰割很快為這片高地帶來了生態危機。

而牧羊人的行為則暗示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隱退,要想重建家園,人類必須要思考與自然的關系,改征服、支配自然為尊重順應自然。將人與自然置于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中,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這個整體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擁有自身存在的權利。

3.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l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樹籽,第二天帶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鐵棒掘洞,種完了一百顆種子。

我了解到原來三年前,他就在種樹,雖然已種下十萬顆,但存活下來的只有兩萬棵,其中一半已被動物破壞了,剩下約一萬棵。牧羊人五十五歲,名字叫艾爾哲艾勒·普菲爾,以前是經營一個農場,后來兒子和妻子去世。

他就決定一個人在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為朋友,把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別了。

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隨軍戰斗,戰爭結束后,我又來到此地。

牧羊人還活著,他只養了4只羊,養了一百個巢的蜜蜂。他一點都不關心戰爭,悠閑的種著樹,1910年種下的橡樹,現在已有10年的樹齡了。

整個森林綿延不斷,像海洋一樣,以前干涸的河床,現在流著潺潺的流水。 從1920年開始,我每年都必定會拜訪艾爾哲艾勒·菲普爾一次,他的身體漸漸地變得虛弱,但他從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1933年,森林保護員慌慌張張地去找他,規定了絕對不能在森林里用火,他也只是第一次看到那座由人手造出來的森林。1935年,政府派了正式的代表團,來這座森林做調查,他們高談闊論,除了禁止在森林里燒炭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的事被規定下來,但幾乎所有的年輕人都被這座森林的魅力吸引住了。

我的一個朋友成了這座森林的管理者之一,我向他透漏了牧羊人的事跡,友人分別時說:“那個老人已經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諦”。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因為此處地處深山,砍伐對國家沒有好處,于是采伐計劃就擱淺了。

牧羊老人對世間所發生的事一無所聞,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他都不知道,只是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戰爭使我和老人又分離了八年。 1945年6月,我再次來到這兒,1913年的廢墟里,現在建起了無數的農家,以前住在這里的人們和新近搬進來的人們,總計大約有一萬人,他們所享受的幸福,全都是靠艾爾哲艾勒·菲普爾得來的。

1947年,在巴朗的養老院里,老人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4. 讀植樹的牧羊人有感200字

當我們用這樣的視線去看事物時,就可以發現我們和觀眾的共通之處。

那是一種來自深處且長期累積的人文觀點。片中的普羅旺斯爺爺有一張哲學家的臉,而拜克選擇這張臉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這是一個很長的繪本,不需要太多的展開進行講解,光是讀,就幾乎需要一節課的時間。

在繪本中這本書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實故事很平淡,講述的就是一個男人在種樹的故事。

1913年我在普羅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五十五歲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種樹,每天選出一百顆橡樹子,然后種下去,每天如此,種了一年,種下了三萬多棵橡樹,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種縱樹,就這樣一年一年,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老人還在種樹,老人種的樹距離他住的石頭房子越來越遠,幾十年過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這位老人,每次都發現這里的樹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環境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老人也越來越老了,唯一不變的是老人一直在種樹。

最后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當年的荒原上,已經通了公共汽車,已經形成了一個城鎮,已經有了泉水。而老人種樹,已經要到距離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

這里被發現的這片森林,已經有了護林員來管理。人們在這片曾經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

可是這一切和老人并沒有什麼關系,老人依舊在種樹。在遙遠的遠方在種樹。

這位種樹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夠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開始,在平淡中結束,可是卻在每一個聽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

5.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l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樹籽,第二天帶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鐵棒掘洞,種完了一百顆種子。我了解到原來三年前,他就在種樹,雖然已種下十萬顆,但存活下來的只有兩萬棵,其中一半已被動物破壞了,剩下約一萬棵。牧羊人五十五歲,名字叫艾爾哲艾勒·普菲爾,以前是經營一個農場,后來兒子和妻子去世。他就決定一個人在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為朋友,把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別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隨軍戰斗,戰爭結束后,我又來到此地。牧羊人還活著,他只養了4只羊,養了一百個巢的蜜蜂。他一點都不關心戰爭,悠閑的種著樹,1910年種下的橡樹,現在已有10年的樹齡了。整個森林綿延不斷,像海洋一。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晚上牧羊人拿出袋子挑好橡樹籽,第二天帶我爬上海拔200米的高地放羊,他用代替手杖的鐵棒掘洞,種完了一百顆種子。我了解到原來三年前,他就在種樹,雖然已種下十萬顆,但存活下來的只有兩萬棵,其中一半已被動物破壞了,剩下約一萬棵。牧羊人五十五歲,名字叫艾爾哲艾勒·普菲爾,以前是經營一個農場,后來兒子和妻子去世。他就決定一個人在這片高地上,以羊和狗為朋友,把這片土地改造一下。

第二天我和他告別了。第二年,也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之后的五年,我都隨軍戰斗,戰爭結束后,我又來到此地。牧羊人還活著,他只養了4只羊,養了一百個巢的蜜蜂。他一點都不關心戰爭,悠閑的種著樹,1910年種下的橡樹,現在已有10年的樹齡了。整個森林綿延不斷,像海洋一樣,以前干涸的河床,現在流著潺潺的流水。

從1920年開始,我每年都必定會拜訪艾爾哲艾勒·菲普爾一次,他的身體漸漸地變得虛弱,但他從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6.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600字范文

漆黑的天空,有幾點閃耀的星光,那是精靈提著智慧之燈。而我們人間也有這樣一盞智慧之燈,它便是——《伊索寓言》。

《龜兔賽跑》,《農夫與蛇》,《烏鴉喝水》,《狐貍和葡萄》……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寓言,已被我細細品味過十幾遍了。在字里行間,我總能感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

我曾讀到這樣一篇寓言,《騾子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一只騾子不慎掉進一口枯井里,農夫救不了它,只得將騾子埋葬在井里。騾子感到絕望時,本能地將身上的土抖掉,再踩踏幾下。沒想到,它竟因此逃離了枯井,獲得了新生。

7.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4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人”在生態鏈中的角色差異所帶來的不同結局。主人公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普羅旺斯高原穿行,途經一個破敗荒廢的村莊,村莊泉眼干涸,房屋崩塌,沒有一個人。在又一段長途跋涉后,他穿越了幾十里昏暗的黃沙漫天的高地,在沒有生氣人跡罕至的高原見到了一個牧羊人。從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們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莊之前是人丁興旺的,村民們靠燒炭砍柴為生。能以伐木燒炭作為生計,可想而知這片土地曾經樹木成林,它曾經是人們理想的家園。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種,在有限的資源耗盡后,人們的生活面臨困境。為了生計村民們搶奪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樹木,私欲、爭吵、病疫和瘋狂伴隨著資源的枯絕肆意橫行。當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東西后,他們選擇了離開,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這是影片前面部分對故事的敘述,通過畫面的昏黃、風聲的呼嘯和主人公行走的艱難我們得知這的確是一片已淪為廢墟的土地。村莊頹敗、房屋坍塌、飛沙走礫,曾經的美好家園成了一片荒原。這是村民們自己種下的苦果,當大自然再也無力承受人類對她的一味索取后,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現被人類肆意虐剝的傷痕。環保先鋒雷切爾?卡森說:“人在他自己發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遠了。他用鋼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與大地的真實、水的真實和發芽的種子的真實隔離開來。”普羅旺斯高地的人們被利益羈絆后,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而當大自然表現出了她的不可擔負后,眾人選擇了遺棄。這體現出村民缺乏對人與自然持續發展關系的反思,不能正視失去家園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有明顯的對比手法運用。“我”所見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莊的變化,默默地選擇了以植樹來逐漸改變區域的環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余,前3年種下了10萬棵橡樹。一戰后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訪老人,他之前種下的樹木已經繁盛如森林,干涸的河床恢復了生機,流水環繞。二戰爆發時,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險遭采伐,終因地處深山運輸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見這時的森林已具相當規模了。老人年復一年地植樹,堅持了近40年,終于他憑借一己之力使被遺棄的高原成為綠洲,良性的生態形成。之前逃離的村民們紛紛回到這里重建家園,昔日的村莊恢復了生機。

布菲耶老人的行為給身處逆境的人們發人深省的啟示。故事的前后有幾種轉變:從索取到給予、從舍棄到守護、從破壞到重建。在這些轉變中,最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轉變。生態美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伐木燒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居于自然之上,可以對生態鏈上的其他物種進行肆意的虐剝。很顯然,這種任意的宰割很快為這片高地帶來了生態危機。而牧羊人的行為則暗示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隱退,要想重建家園,人類必須要思考與自然的關系,改征服、支配自然為尊重順應自然。將人與自然置于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中,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這個整體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擁有自身存在的權利。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2】

人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愛是一種德行.崇高的愛.不但能體驗美.還能創造美.愛是種子.誰播種愛.誰就能收獲美麗.點評:孤獨.寂寞是人生的陰影.愛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滿溫暖.充滿力量的源泉.文章從一本書中的一個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證實了“愛讓生活多份陽光的道理.牽帶引出當今社會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靈世界的干涸.提出社會應該關注.思考的問題.然后引用蘭德暮年的一首詩.告訴人們人生應有的態度就是淡泊寧靜.讓生活充滿愛.充滿陽光!文章語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當.名言的引用則如畫龍點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間閃光.

一個人幾十年來做著一樣的事情而沒有質疑沒有抱怨,猶如神一樣的存在,沒有奢求沒有私欲,那種平凡而不平凡的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計也只能有這樣無私的心靈心無旁騖才能接近這樣的理想~!我不說他很偉大,因為他只是追隨自己的所思所想,猶如苦行僧一樣內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別無他物。

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單純。

這種幸福看似平凡卻又難以到達。

求置頂!

8.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植樹的牧羊人讀后感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群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作品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污染環境的行為,合起來就可以為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