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大家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凝結著歷代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與智慧。從春秋戰國起相繼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前后持續達兩千余年,總長度超過100000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
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后,齊、燕、魏、趙、秦等國基于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筑自己的長城。
秦始皇為了修筑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御韃靼、瓦剌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歷,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