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人喜歡打麻將?
麻將是中國的國粹,中國人總是愛以搓八圈或是以桌上游泳來稱呼,近來更有醫學研究發現,老年人多打麻將可以預防老人癡呆癥,不可諱言,麻將是一件令人不能自己的博奕游藝,但是你知道麻將的由來嗎? 麻將本名應是「抹將」,抹的是水滸傳的108個好漢。
相傳元末明初有個名叫萬秉迢的人,非常推崇施耐庵筆下的梁山好漢,欲將水滸傳的故事讓達官貴人也知水滸故事,進而愛民護民遂發明麻將,將水滸英雄融入這個游戲中。
麻將以108張為基數,分別隱喻108條好漢。
如牌中九條喻為「九條龍」史進,二條喻為「雙鞭」呼延灼,一餅喻為「黑旋風」李逵。
之所以分為萬、餅、條三類,是取其本人姓名的諧音。
每類從一到九各有四張牌,剛好108張。
108條又是從四面八方匯聚梁山,所以加上東、西、南、北、中午個方為各掭四張牌計20張。
這些好漢有富貴貧窮各階層,所以再加上「發」、「白」隱喻富有及窮白,加上八張牌,整副牌共計136張。
后來又加上各種花牌,整副牌共計144張。
另有一種民間趣話,打麻將用四方桌既是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也是指春夏秋冬四季,每人十三張牌,因為一季有十三個星期。
四季合五十二周,共三百六十四天,加上贏了時的那一張,代表一年最后一天共三百六十五天,恰好一年。
這也是另一種趣話。
由來二 麻將起源於護糧倉,麻將牌起源江蘇太倉,這是蘇州雜文作家"谷新之"研究得出的結論。
太倉在古時是皇家糧倉,倉內常年囤積稻谷,以供「南糧北運」。
糧倉既設,雀患便生。
守倉兵丁以捕雀取樂,倉官變鼓勵為獎勵,發給竹制籌牌記數酬勞。
這籌牌上刻有字,可用來作游戲的工具;這牌子又是賞錢,有證券價值,於是便可以用來作輸贏。
這種游戲流傳下來,演變定型,便成了麻雀牌,即今天的麻將。
其玩法,術語等都與捕捉麻雀有關。
譬如筒、索、萬。
筒的圖案是火槍的象形符號(截面圖)。
幾筒表示幾具火槍。
索即束,是細束捆串起來的鳥雀,所以一索圖案的是鳥,二索上像竹節,表示鳥雀的腳,官吏驗收時以鳥足計數,兵丁將鳥雀集合成「束」。
萬,即賞錢。
另外,東、西、南、北為風向,土槍無力,發射時要考慮風?。
中,即打中,故涂紅色。
白,即白板,打空槍之謂。
發,即得賞發財。
「碰」, 即「砰」,槍聲。
成牌之「胡」,實為「鶻」;屬鷹的一種,有高強的捕鳥本領,有了鶻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每局牌勝皆曰「鶻」。
除此,麻將中的「吃」,「杠」等術語幾乎都要與捕捉麻雀聯系起來。
那麼,麻雀牌又怎麼叫作「麻將牌」呢?原來太倉方言的「鳥雀」就叫作「麻將」,「打鳥」或者「打麻雀」統稱「打麻將」,故麻雀牌也叫「麻將牌」。
由來三 我國最早有關麻將的計載,是宋朝楊大年著的「麻將經」。
其中的內容和現今的麻將差不多。
麻將發展到了清朝,沒有「一鳥」(一索),并且七個字是「公」、「侯」、「將」、「相」、「文」、「武」、「百」,清廷懷疑這七字和反清復明有關,於是下令禁之。
到了道光年間,秀才陳實門坐他哥的船四處游歷,船上的船員無聊聚賭,陳實門日日觀之,於是起了改進賭具的念頭,船行時風向時常改變,於是他把公侯將相改成東南西北風,當時船在各處交易的貨幣制度是,十筒相當於一索,十索相當於一萬。
其中「筒」即是中間有洞的銅幣,索就是把一堆銅幣串起。
於是他將這些用在麻將上,但一索和二索極易混淆,某日他看到了船上養的鳥,靈機一動將一索改成「鳥」。
麻將至此已大致成形,但文武百這三字要改成什麼呢?陳實門為此傷透了腦筋。
有一次船員在下棋時用炮將軍對方,說道「吾炮百發百中也」。
陳實門聽了就將文武百取百發百中之中發百改為中發白替之,這就是我們今日的麻將了。
號稱“國粹”的麻將雖風靡已久,可起源問題似乎仍困擾著不少人。
《書屋》雜志二零零五年第一期中就有一篇《麻將學發微》,其作者在文中感慨時至今日,麻將仍是“妾身未明”。
是否果真如此呢?且先來梳理一下至今仍比較流行的幾種麻將起源說。
麻將的起源說可分為“湖說”、“鄭和說”、“太倉鶻說”、“寧波說”等。
“湖說”派以清代文學家戴名世和民國歷史學家瞿兌之為代表,認為“麻將當為馬將之訛,馬將又源于馬吊。
”馬吊中多天罡地煞的梁山好漢形象,宋江是萬萬貫的最大牌,成牌曰“湖”,這“湖”即指梁山泊。
“鄭和說”則根據麻將中的一些叫法如北風、索,以及東非沿岸有人會打麻將的事實,推斷出是鄭和七下西洋時的發明。
說水手常年在海上漂泊,閑暇之余漸漸玩出了這種風靡世界的游戲;而且成牌時曰“和”(音胡),恰好和三寶大人的名對上了號。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太倉鶻派”則斷定麻將的發源地在江蘇太倉,理由是該地曾是皇家糧倉,作儲米之用,因患雀災,遂有打麻雀之游戲,其中有索筒餅等,先在兵丁中流行,后慢慢傳入民間,成牌時曰“鶻”(音胡)。
鶻是老鷹的一種,想那麻雀見了老鷹當然就玩完,因此當某人叫出“鶻”字成牌后,其他幾家就只能乖乖俯首就擒。
立論新穎證據充分,一時和之者眾。
寧波派則起用了暗渡陳倉之術。
向來善于商賈的寧波人信奉捷足先得,當旁人尚在為麻將的起源爭論不...
中國為什么喜歡打麻將?
麻將起源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
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
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于何時,準確年代很難說清。
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6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制品,相當于今天打麻將牌時 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
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
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
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
又用魚兩枚,置于水中。
。
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瓊的大小,借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
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
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
獲六籌為勝。
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
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有沒有喜歡打麻將的呢
說句實話,四川人打麻將太過頭了。
隨便走到哪里都能看到麻將桌。
身為四川人我真的感到悲哀。
如果作為平時的休閑也就罷了,可是很多人把這項娛樂都當做了工作了,更為嚴重的是不惜犧牲自己的睡眠和自己的身體來做賭注,有的還有賭博性質,比如一晚上就能輸或贏1萬元左右人民幣。
要是大家把這種積極心態用在工作上,我想我們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的步伐都可以快些! 哎````````難道是`中國國情的體現嗎?人太多沒事干`````````
打麻將財神方位我老公比較喜歡打麻將,有朋友邀請就去,但每去必...
屁股朝門,只輸不贏。
O(∩_∩)O哈哈~ 他在給自己找臺階下,別聽他這套。
還是他技法不精,或者太執拗。
麻將圍成圈打,風不風干什么事,倒是坐誰下家有關系,如果有吃牌,那就還得看下家是什么水平。
是不你氣管炎?小來來,就無所謂了,如果動大的,堅決戒掉!你一定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