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於氏起源

解夢佬 6 0

於氏

分佈地區

河南河南郡,山東東海郡。

歷史來源

於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

「於」源出

於(Yú)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於姓正宗。2、出自古複姓淳於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於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複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於姓人,后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於姓。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得姓始祖

於邘叔。為周武王姬發之次子(一說第三子),武王滅商后,大舉分封諸侯,他把於邘國分封給於叔,起初於叔為於邘叔,其名得於封地。後來於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於邘,後來乾脆去掉邑旁姓於,稱為於姓,史稱於姓正宗,是為河南於氏,後世於姓尊於叔為於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繁衍播遷河南沁陽市北部一帶,是古於邘國所在地,當然也是於姓的發祥地。在於邘國滅亡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於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遷基本是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秦漢時期,於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北遷山西、河北、東遷安徽、山東,西遷陝西、甘肅,此期於姓主要是以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由此,東遷入山東的於姓也開始興旺起來。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造成“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於姓人跟隨着逃難大軍,大舉南遷於東南廣大地區,五胡亂華,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而戰爭又使中原地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為躲避戰亂,處於河南南部的於姓則就近南下湖北,后輾轉於四川、湖南。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戰亂減少,也由於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於姓遷徙有等於無,卻繁衍昌盛起來,於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並擄走徽、欽二宗,有於姓人隨往黑龍江。南宋後期,於姓開始由浙入閩,由閩入粵。元末农民起義軍四起,社會動蕩不安,江南人口銳減,由於山西表裡山河的特殊優越位置,所受影響不大,朱明王朝建立,遷山西人於人口蕭條處,則山西於姓也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其分別遷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此前有河南於姓遷順天府(今北京市)(據《於氏宗譜》所載)。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東的於姓人為多,闖關東謀生並定居。至此於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於姓分佈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陝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於姓約佔全國漢族於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家族名人

於慎思(1531—1588)字無妄,號航隱,又號龐眉生,小字襕衫。山東東阿人(今屬平陰縣)東阿諸生、太學生。善古歌行,尤工古賦,有《龐眉生集》、《群書題跋》等。留有著作《龐眉生集》,於慎行為其作序。所作《石淙記》、《游監山記》,是描寫洪範山水的好文章。

以上就是於氏起源的匯總,希望對各位小夥伴們有一定的幫助哦!更多資訊信息請繼續關注八字詳批網熊掌號!

上一篇樂氏起源

下一篇常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