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萊侯之後裔,屬於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
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佔領,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其結果,當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後盾的姜太公。
到了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萊國(今山東黃縣)被齊侯所徹滅,萊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台),因失國而去艹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這是來氏受姓一說,《蕭山來氏家譜》即持此說。
第2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台吉和札賚的後裔子孫終,有取原部族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
第3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後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后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第4個淵源:
源於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後代遏父,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後,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於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於虞城,不久又移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後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後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虞遂的一支後裔被封於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邑(今河南淮陽)。
商王朝統治了大約五個世紀,被周武王姬發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後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滅殷商后,正想尋找舜的後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後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並封地於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以接續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後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
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後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后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
第5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塗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
伎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
第6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族後裔之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來,系齣子姓,殷商之子孫。
在史籍《史記·殷本紀贊》、《唐書·宰相世系表》等中記載,商王族支孫食采於郲(今山東黃縣),建國,其後遂以封地名稱郲為姓氏。春秋時期,郲國被魯國所並,其國人因失國而去邑,稱來氏,再簡化稱來氏。
相傳,商朝的建立者以子為姓,後來進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來姓。另外,在商朝立國期間,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於郲(今河南滎陽一帶),這位王族的後裔後來以郲為姓,再後來又簡寫為來,成為來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紀,夏王桀殘暴無道,眾叛親離。商湯帶領一些諸侯,發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壽縣),被商湯軍隊追趕后俘虜。商湯將夏桀囚禁於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湯大勝,把山東萊州分封於各諸侯。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諮詢我們更多資訊!
以上就是關於來姓的來源的分享,更多姓名常識資訊,請關註解夢佬算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