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鈴就是古代的銅鐘的縮影,而銅鈴的避邪概念,也是出自于古代銅鐘。銅鐘是銅鈴之母,所以要談銅鈴,就必須從銅鐘說起。古代的銅鐘,若依其功用來區分的話有四;一是樂鐘;例如,《論語.陽貨》:「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說文解字》:「鐘,樂鐘也,秋分之音。」,以及《九陽鐘銘》所說:「鐘乃吉樂,制于圣人;不可不播,可扣可聞;固將設之,以饗嘉賓;固將奏之,以和鬼神;豈特于斯,仍告朝昏。」;《漢書.律歷志上》:「五聲之本,生于黃鐘之律。」;《金史.禮志》:「以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大簇為征,應鐘為羽。」等。二是朝鐘,例如,《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天工開物.鐘》:「凡鐘,為金樂之首,其聲一宣,大者聞十里,小者亦及里之余。故君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等。三則是法鐘,也就是佛道兩教所常用的銅鐘;例如,南朝庚信《陪駕幸終南山和宇文月史》所說:「戍樓鳴夕鼓,山寺響晨鐘。」;唐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李成用《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等。四是報時鐘,例如,《周髀算經.卷上》:「冬至、夏至,觀律之數,聽鐘之音。」;《群談采余》:「鐘聲晨昏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一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節氣,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數。」;《百丈清規》:「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目前人們常用的「鐘頭」,就是銅鐘報時的由來;即使是現代校園內的上下課,依然以銅鐘聲報時;等。五是警示鐘,例如,《唐制》:「學士院深嚴,懸鈴索備警,長慶中,河北用兵,常夜作聲以鳴緩急。」;《清史稿.禮志》:「警蹕鳴鐘鼓。
我國各地方不乏一些紀念性的警鐘,告示世人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如靜海寺內的警鐘,就是提醒世人莫忘公元1842年,被脅迫簽定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中英《南京條約》;威海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內的銅鐘,是警示中國人記取教訓,勿忘國恥;當然,其它諸如火警、盜匪等,也都幾乎是用鐘聲警示。鐘和鼎一樣,都是古代皇權的象征;所以有「鐘鳴鼎食」及「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之說。銅鐘也是古代禮制中,也是表示社會階級的地位的;《周禮》所謂:「正樂懸之位,王宮懸(注:四面懸鐘)、諸侯軒懸(注:三面懸鐘)、卿大夫判懸(注:兩面懸鐘)、士特懸(注:一面懸鐘)。」,尋常百姓根本沒有懸鐘的資格;因此,銅鐘在古代的社會里,也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表征。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西來,以及道教崛起后,寺廟道觀增多,銅鐘也成為佛道兩教用以法事的法器。
相傳南朝期間,京城近五百間大小的寺廟,幾乎是寺寺有鐘。銅鐘在制作的過程中,往往會在銅鐘的表面,鑄上各種不同意義的圖案、花紋及文字等;而這些圖文,還是離不開代表著吉祥、祈福、警世、避邪、驅魔的意義;而佛道兩教所用的銅鐘,往往會將經文、咒語等鑄作于鐘上;因此銅鐘在魏晉南北朝以后,就與佛道兩教的信仰關系密不可分;久而久之,銅鐘在民間信徒的心目中,就是可以趨吉避兇除鬼崇的吉祥物。由于古代的尋常人家,一來受限于禮制規范,二是銅鐘的制作成本過高無法負擔;故而從大銅鐘的形狀及其代表的思維,依樣地制作而發展成為較小的鐃、鉦、镈、鐸、鈴等種類;而所制作出的這些小「銅鐘」,也同樣會鑄上各種不同意義的圖紋,或是佛道兩教的經文咒語。因此,民間百姓就以銅鐘所代表的趨吉避兇概念,將這些小「銅鐘」懸掛于大門進出口處,或是各角落的屋檐下,每當風吹而銅聲起,就代表著有如寺廟道觀鐘聲的祈福、驅邪之意。
而這些代表銅鐘的小銅鐘,最常見的就是銅鈴;所謂《廣雅.釋器》所云:「鐘,鈴也。」的思維。事實上,無論是鐘聲或是鈴聲,除了上述的作用外,在古人的心中,也有聲威警示及平和靜心的功用;例如,《左傳.桓二年》:「錫鸞和鈴,昭其聲也。」;《爾雅.釋天》:「旌旗有鈴,曰旗。」,是屬于聲威警示的功用。而《宋史.禮志》:「明堂庭樹松梓檜,門不設戟,殿角皆垂鈴」,則是有平和靜心及養性的意涵。當今「理氣」派的風水師們,多見有以各種不同材質的風鈴,用于風水上的制煞或是避邪,其理論的依據,也僅止于所謂理氣五行生克的關系,而決定風鈴材質;卻鮮有人知道銅鐘,所流傳于后人的實際意義。
以上就是風水學中銅鈴(風鈴)的意義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9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