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天干地支對照表都有哪些的含義

解夢佬

天干地支是八字中的一種規律循環,想要把這些了解透徹,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需要了解很多。那麼關于天干地支的對照表,表達的是什麼含義,這些你都知道嗎?帶著好奇,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八字知識吧!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什麼是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天干地支,是古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后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于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三代。

天干地支的作用
  考古發現,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當時的日歷。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而使用皇帝年號紀年則是漢武帝時期建元年號。

干支法在中國古代一直使用,從未間斷。因此對研究歷史非常有幫助,非常容易推算歷史時間。

如《馮婉貞》:“咸豐庚申,英法聯軍白海入侵。”咸豐,皇帝年號;庚申,干支紀年。

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天干地支紀年;從漢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號加天干地支紀年;民國初期用民國誕生時間來紀年兼或使用公元紀年,民國以后廣泛采用公元紀年。

小結:天干地支中會有時間的計算,還包括了五行的屬性。包括了一些,歷法的循環,還有一些太陽旋轉之類。

以上就是天干地支對照表都有哪些的含義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9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