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玄學之道與道家成仙文化

解夢佬

玄一之道。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構成道教主體部分的內容,無疑是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原初宗教信仰,至于比較精致的原型,可以上溯到戰國期間的方仙道。由于道教教義的核心部分是神仙信仰,因此,其基本內容首先是精、氣、神三者渾一長生的神仙法術,稍后,隨著教義的擴展,也進一步涉及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廣嗣興國之教。這幾方面的宗旨,決定了道教思想必然具有氣性論的傾向。也就是說,道教哲學與新道家的玄遠之學從一開始就有著不同的理論取向。然而,隨著玄風的興盛,東晉、南朝的道教理論不可能全然置身事外;玄學從體系的構造到概念的辨析,都對這一時期道教神仙思想的重組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玄學之道,從東晉到南北朝,道教所關心和討論的中心問題是成仙是否可能。從表面上看,這對道教來說不過是一個老問題。過去,黃老學派的仙學家己經從五谷、藥石、金丹、導引、行氣等等技術手段出發,對此作了經驗性的解答。譬如,《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斷言,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成象》),人能抱一,使不離于身,則長存(《能為》)。類似說法,魏晉間個別實行藥石、導引的玄學家也是相信的。竹林名士嵇康就曾在一篇題為《養生論》的文章中承認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但是,東晉后期,這個問題重又引起關注,卻顯示出新的時代意義。前此,玄學家們曾經認真討論過圣人問題,王弼主張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郭象也認為學圣人者,學圣人之跡;總之,玄學的結論是:圣人不可學也不可至。不過,道教有著自方技一系而來的神仙由積學所致的傳統,這是它同漢、晉儒家學說間的一個重要差異,也是道教正面回答成仙可能與否的依據。關鍵在于,如何照應時代的精神特征,將神仙由積學所致的命題予以深化,并以此完善道教的神仙信仰體系。東晉方士葛洪精心撰著的《抱樸子內篇》,便是體現這方面努力的產物。

成仙觀念,在早期道教中主要表現為一種方術,這與儒、佛兩家同為偏重境界形態的圣和佛有所不同。因而,隨著道教理論的展開,成仙的問題被歸結為神、形的關系問題;這方面的討論,在魏晉之前己然開始了。葛洪論述這一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在于,他吸收了玄學關于本末有無的分判,用無和有來詮解神和形,這就使得道教的神、形關系問題超越了一般氣性論層次,在理論的抽象性和統攝性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夫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靡則火不居矣。身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根竭枝繁,則青青去木矣。氣疲欲勝,則精靈離身矣。夫逝者無反期,既朽無生理,達道之士,良所悲矣。(《抱樸子內篇?至理》)
不過,從葛洪上述議論中也不難看出,至少在東晉之際,道教對有無問題的辨析更多還只是流于一種形式,一旦具體涉及形、神關系的分析,仍然是回歸氣性論的經驗主義立場。從結論方面看,葛洪主張形、神得以相衛(長生)的關鍵在于守真一。然而,這里的一卻不是玄學中作為本體的不用之一,而是方術化了的氣性論中的元一之氣。這樣,無和有、神和形的抽象重又返回了具體的才性生命,從而直契道教神仙學歷史悠久的法脈。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用氣性論的宇宙生成說來補充本體論的抽象玄理,似乎是東晉后期的一種學術風氣,當時的玄學家張湛和佛學家道安均是如此,倒也不是唯獨葛洪在這方面顯得特別籠統。

以上就是小編給您帶來的玄學之道與道家成仙文化,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更多指南,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玄學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87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