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佛法人生,八種人生貴人(中)

解夢佬

佛法從凡間中來,到凡間中去,佛教可以說是最與普通人接軌的宗教了,因為它不僅有修行的法門,更有許許多多的人生道理,其實我們從一些佛教故事里面就不難看出里面蘊含的一些塵世真理,如果我們都能夠領悟,那必然對我們的人生有莫大的幫助,當然佛教還認為,人世間有八種貴人,能遇之即非富即貴。

牽線搭橋的朋友

人生中光靠一個人是不能前進的,如果能夠擁有牽線搭橋的朋友,那么就等于得到了一個“得力助手”,因為他們會很快把我們介紹給志同道合者認識。在我們得意的時候,他們的身影可能并不多見;在我們失意的時候,他們卻會及時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們始終愿意給予我們最現實的支持,讓我們看到希望和機會,幫助我們不斷地得到積極的心理暗示。

給你打氣的朋友

好玩、能讓我們放松的朋友。有些朋友,當我們有了心事,有了苦惱時,第一個想要傾訴的對象就是他們。這樣的朋友會是很好的傾聽者,讓我們放松,在他們面前,我們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總能讓我們發泄出自己的“郁悶”,讓我們重獲平衡的心態。

開闊眼界的朋友

一個人的路是狹窄的,如果路上能夠遇到這種朋友,那么我們的人生路將非常精彩,我們會接觸和認識到許多新奇的東西,讓我們內心不再單調,處處充滿活力,因此這類朋友對于人生也是必不可少。他們可謂是我們的“大百科全書”。這類朋友的知識廣、視野寬、人際脈絡多,會幫助我們獲得許多不同的心理感受,使我們成為站得高、看得遠的人。

閱讀推薦:念佛為什么還會做出魔事 三種不能希求 四種不能修行之人

有一個本質問題是佛教認為人生是痛苦的,這就是一種對人生消極的態度,佛教徒怎么認為?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的,這并非一種消極的態度,而只是從更深入的直接看到本質。

佛法認為人生是苦的,人生的苦大致可以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八苦。生老病死大家很容易理解。求不得不但包括對金錢物質方面,也包括名聲情感等等方面,我們一切希望得到但卻得不到所導致的痛苦。怨憎會則是指一切我們不想要,但卻難以遠離的方面,比如衰老,比如怨家等等。愛別離,則是一切我們已經擁有,但卻要失去的方面,包括錢財情感等等一切。五蘊熾盛,是我們色受想行識所交集而產生的一種痛苦,比方有時會莫名其妙地煩躁苦惱等等。

這一切痛苦無人避免,正視這些,并非消極。只有正視這些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

我們所向往的一切,幸福、快樂、愛、富裕、名利、地位等等,如果得不到,我們是苦的,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得到了,也是苦,大家就很難理解。因為我們人的本性是貪戀這一切,一旦得到,我們就希望永遠擁有。而世間的本質就是無常,無論什么,有開始就有結束。有的一段時間就結束了,有的時間長一些才結束,有的到臨終才要舍棄這一切。不論是哪種情況,因為我們不了解無常的真相,貪著這一些,當無常到來時,我們的痛苦更比不曾擁有之時更盛,更深。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失戀的人輕生,有破產的人自殺等等。即便不至于自殺輕生,當失去時,也難以心平所靜,必然是痛苦的。

所以佛法,并非是消極的,而是正視真相。因為能正視真相,當無常來臨時,我們能坦然面對。擁有不喜,失去不悲,身心自在輕松。

人生八苦和七情六欲是什么?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后,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后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對于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發,老態龍鐘,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癥,癌癥,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于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
既然如此,則死之于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里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凄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些善的,無愧于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凈?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計算機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吧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愿望求得,第二個愿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后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佛教中有時又把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
苦苦:是我們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經中既使沒有指出,我們也是認為是
苦的,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變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會環境引起的愛別離苦:即親愛的人不能廝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
能如愿;怨憎會苦:是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
心不平衡的痛苦。
壞苦:是指我們通常快樂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來看,我們所謂的快樂受并
非真正的快樂,其實質也是痛苦的。例如我們饑餓時想吃,吃飽了就覺得快樂,
但如果繼續吃下去,還會覺得快樂嗎?身體臟了,洗澡覺得快樂,但長時間在水
里泡著覺得快樂嗎?無聊時看電視覺得快樂,但沒日沒夜的看下去覺得快樂嗎?
由此可見我們的所謂快樂,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欲望之后,通過外境的刺激得到
滿足心理上出現暫時的平衡,于是我們覺得快樂,然而吃飯的實質并非快樂,倘
若吃飯的實質是快樂的話,無論吃多少都應該覺得快樂,然而事實不然,當我們
帶著強烈的欲望吃饅頭時,吃一個、兩個、三個感到快樂,吃到四個、五個、六
個時,你會發現此時已由原來的快樂轉變為痛苦了。吃飯是這樣,世間上一切通
過欲望得到的快樂莫不如此,因為這種樂受能變壞,因此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化義。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這乃是宇宙人生之規律。
但世人不識這種規律,追求永恒:希望身體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業永
恒、人際關系永恒、愛情永恒,事實上世間沒有一樣永恒的東西,世事無常,美
好的事物往往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由于我們的認識與世間的事實——行,相
違背,因而就有了行苦。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東西?東漢哲人高誘對此作了注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嘗,眼要觀,耳要聽,鼻要聞,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后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論》的說法與此相去甚遠,認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對異性天生的六種欲望,也就是現代人常說的“情欲”。
現代人似乎更喜歡籠統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體的區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詞記不太清楚了,但有幾句印象很深,說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斷腸”,“陪你走過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嘗/愛你的苦不要你扛淚不要你擋/七情六欲打翻/笑著哭哭著笑去想你的模樣;……”具體哪七情六欲歌者雖然沒有說清楚,但卻把現代青年失戀后醉生夢死的心態和感覺唱得淋漓盡致、死去活來了。
說到這里,情與欲似乎已經得到了統一。也就是說,情與欲是不能分開的,沒有情哪來的欲?沒有欲又哪來的情?沒有情,沒有欲,六根清凈,四大皆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兒女情長,沒有悲歡離合,這樣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觀之,七情六欲是人類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動態,是人性基礎的基礎,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間生活的最基本色調。但人與人并不一樣,七情六欲的表現也就有五花八門,正所謂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萬別各不同。正因為如此,如何表現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學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和氣象萬千的話題。
然而情畢竟不等于欲,在現代漢語概念里,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于人的心理活動范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屬于生理活動的范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屬于“心”與“身”兩個聯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于欲的滿足。但如果非要對情與欲排個坐次,分個先后,不妨展開一場辯論,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辭,說得頭頭是道,討論起來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熱鬧而有趣。不信你去問熱戀中的青年男女,他們雖說身臨其境,但肯定很難說清楚情與欲到底是怎么個關系。文學藝術作品如果無情無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學藝術了,但如果你想從文學藝術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撲朔迷離,云遮霧障,稀里糊涂了。

http://www.ffkan.com/

佛說有七苦,是什么?

佛家對人生組成的七種痛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

生苦。生苦有五種:

一者,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凈。

二者,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

三者,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臟之下,熟臟之上,間夾如獄。

四者,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

五者,種類。謂人品有貴富貧賤,相貌有殘缺妍丑,是名生苦。

老苦。老苦有二種:

一者,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寧。

二者,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是名老苦。

病苦。病苦有二種:

一者,身病。謂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

二者,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是名病苦。

死苦。死苦有二種:

一者,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

二者,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是名死苦。

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擴展資料:

對于佛家,一切皆有緣,一切皆有果,緣起緣滅,因果輪回,只有今生吃了足夠多的苦,來生才能獲得好的回報,此所謂不修今生修來世。人一生下來就是吃苦的,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弘一法師開示:佛說人生是苦,這苦是什么意義呢?經上說:“無常故苦”一切都無常,都會變化,佛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說人生都是苦的。

譬如身體健康并不永久,會慢慢衰老病死,有錢的也不能永遠保有,有時候也會變窮,權位勢力也不會持久,最后還是會失掉。

以變化無常的情形看來,雖有喜樂,但不永久,沒有徹底,當變化時,苦痛就來了。所以佛說人生是苦,苦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參考資料:佛家七苦-百度百科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