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易》與儒家的和諧模式

解夢佬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儒家更是關注社會的和諧。儒家歷來看重《周易》,將其奉為五經之首。孔子有天假數年以學易的渴望,宋明理學家更是從周敦頤、張載到朱熹都深諳《周易》。對于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家來說,《周易》最大的魅力在于,通過天、地、人三個世界奠定了以道德完善為宗旨、以上下尊卑為秩序的和諧模式。利用和發揮這一理念,宋明理學家們通過將社會秩序化、宇宙秩序化和家庭秩序化,論證了宗法等級制度的合理性,在君臣父子的人倫日用之間將蘊涵上下尊卑的和諧理念付諸實踐。

儒家所追求的和諧是各處其位的等級和諧,也就是說,和諧在現實社會中具體表現為維護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正是在天、地、人三個世界的轉換中,通過宇宙秩序而家庭秩序,家庭秩序而社會秩序,《周易》將上下尊卑的和諧之道不露聲色地表達了出來。

在《周易》的視界中,宇宙是一個生命整體,其目的是生,而宇宙、天地的生生之德是通過人即人道之仁義完成的。可見,《周易》建構的宇宙生成模式傳遞出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并使天人合一成為人與天地合其德的過程。這用書中的話說便是: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周易·乾卦》)。

進而言之,《周易》所講的與天地合其德奠定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方式和價值取向,其具體方法就是將宇宙秩序(天道)轉化為家庭秩序和社會秩序(人道)。在這方面,《周易》一面把整個世界說成是一個有機整體,一面強調整體中的尊卑等級;由天地之尊卑演繹出萬物之等級,進而推導出人類社會的夫婦、父子和君臣關系,致使宇宙秩序轉換為家庭秩序和社會秩序。其書不止一次地寫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周易·系辭上》)。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周易·序卦》)。

在這里,《周易》把自然與人事、自然秩序與社會秩序連為一體,致使整個世界成為由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組成的多層次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各個子系統都處于不同的等級之中;由于各種存在具有不同的功能,各司其職,整個世界才和諧有序:自然秩序即物則,天地的目的是天生地養,天覆地載,日月同明,四時合序,風行雨施;萬物的目的是盡性遂生,同生共育,和諧相處。社會秩序即人倫,人的目的是各安其位,各盡其分,除盡好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的五倫之道外,還要參與萬物的生長。只有人和自然萬物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盡了職責,完成了自己的目的,這個宇宙整體才能實現自己的目的。

《周易》開啟的和諧思路引領了后續儒家和諧理念建構的基本走向。受《周易》的影響,早期儒家推出了天人合德說。在這方面,孟子和《中庸》是典型代表: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

理學以性與天道為中心問題,本質上是對《周易》開啟的天人合一的繼承。事實上,理學家對《周易》開啟的與天地合德的天人合一模式的推崇早在北宋就已經初露端倪。例如: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下而未始遺人(張載:《橫渠易說·系辭上》)。

生生之謂易,是天之所以為道也。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個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卻待它萬物自成其性須得(程顥:《河南程氏遺書卷2上》)。

不僅如此,在以道德完善與上天合一的過程中,理學家重申并且細化了《周易》將宇宙秩序轉化為家庭秩序和社會秩序的主題。為此,他們在與宇宙秩序和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約中淋漓盡致地彰顯了社會秩序的天然合理性,并且通過社會秩序向家庭秩序甚至生理秩序貫徹,將和諧理念轉化為實踐操作,致使整個社會宗法等級秩序的和諧建構過程落實為個人的道德修養功夫。在這方面,張載的民胞物與說和王守仁的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說是其典型形態。

張載認為,氣是世界萬物的本原,人與萬物都是由氣凝聚而成的。這表明,天地是人類共同的父母(干稱父,坤稱母),人與萬物則是朋友(物,吾與也);人與人是同胞兄弟(民,吾同胞),整個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君主是天地父母的嫡長子(宗子),大臣是輔助嫡長子管理家務的家相,社會上的精英(圣賢)是同胞中的杰出分子,諸多弱勢群體(殘疾、鰥寡)則是同胞中的顛連無告者。這樣一來,宗法等級社會上下、尊卑、貴賤的等級關系就成了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在此基礎上,他進而主張,在這個大家庭中,人人都應該尊敬長輩、敬仰圣賢、慈愛孤幼、同情幫助弱者,彼此之間保持高度的溫情和諧。至于個人,如果你已享受到富貴福澤,應該看作是天地父母對你的厚愛;如果你尚處于貧賤憂戚,則應該看作是天地父母對你的磨練——目的是為了庸玉汝于成。對此,你應無怨無悔,甘心順受。基于這種認識,張載大力弘揚孝道,極力提倡對父母的絕對順從。可見,民胞物與說反映了張載試圖通過倡導傳統

孝道把家庭秩序化為穩定的社會秩序的愿望。

王守仁認為,天下一家,中國一人是仁心發泄的結果,也是理想的社會秩序。在他看來,天地萬物與我原本是一體的,因為對于人來說,其心之仁本若是:在仁的支配、驅使下,人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甚至見草木之摧折、瓦石之毀壞也有憫恤、顧惜之心。這樣,在仁的溝通下,人與他人以至與鳥獸、草木、瓦石連為一體,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王守仁不僅把人與萬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定位為洋溢著愛的一體、一家,而且著重強調一體、一家乃至一身之中的等級之分。王守仁指出,人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一體之中的條理使人對人類、禽獸與草木的愛顯示出厚薄,進而分別對待:人與禽獸同是愛的,宰禽獸以養親,與供祭祀、晏賓客;人與人都是被愛的對象,一家、一人之中的厚薄又使愛先由至親后推及路人。例如,至親與路人同是愛的,如簞食豆羹,得則生,不得則死,不能兩全,寧救至親,不救路人。王守仁強調,對天地萬物以及家人路人分別對待完全是自然而然、天經地義的。這種關系和位置不可顛倒或改變。如此一來,通過將社會秩序說成是基于血緣關系的家庭秩序乃至生理秩序而使宗法等級秩序具有天然性,王守仁論證了上下、尊卑的合理性,進而為宗法等級制度張目。

至此,《周易》開啟的和諧模式在宋明理學中臻于完備:第一,在理念上,天人合一的模式轉換為宇宙秩序—社會秩序—家庭秩序的三位一體。通過這個三位一體,理學家一面將和諧說成是宇宙本體的題中應有之義,一面通過道德踐履把宗法等級制度落實到君臣父子之間。第二,在操作上,將宗法社會的和諧建構具體化為社會秩序、家庭秩序,不僅以最切近、最通俗的形式貫徹著天人合一,踐履著仁義道德,而且在家庭秩序中猶如生理秩序一般不容顛倒地強化了宗法等級制度的天經地義、萬古永恒。正是在這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中,理學家將《周易》奠定的和諧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并且拓展為和諧建構。

本文《周易》與儒家的和諧模式為紫微府原創首發,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