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經建筑風水中醫藥與和諧社會

解夢佬

易經、建筑風水、中醫藥與和諧社會

中國在經歷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有中國特色而區別于其它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以易經、風水和中醫傳統文化三駕馬車最為有特色。

中國在經歷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有中國特色而區別于其它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以易經、風水和中醫傳統文化三駕馬車最為有特色。傳統文化三駕馬車的主要組成為:以易經為代表包括《周易》、《道德經》、《老子》、《莊子》、《論語》等中國古代哲學或國學,以建筑風水為代表的城市建筑、民居等住的文化和以疾病治療與健康等中醫藥文化等,共同作用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發展,即易經及其分枝指明其發展方向,建筑風水、中醫藥文化、技術分別為其住、健康發展左右動力,使其健康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三駕馬車的精髓是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也就是和諧共處。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人的和諧問題,包括自然間和諧、自然-人和諧、人-人之間也就是社會之間的和諧,其宗旨是和諧相處,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諧是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其要求即使強調以人為本也是在自然、人和諧為條件的,否則肆意利用自然、掠奪自然等必然會帶來自然不可恢復的破壞,破壞自然-人的和諧。陰陽平衡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其和諧程度是由低到高發展的,猶如由金字塔的底部向頂部發展,其平衡在金字塔中的位置越高,自然間和自然-人之間的和諧度也越大,當然需要的能量也越大,需要的資源也越大;如果自然-人存在極大的不和諧,必然破壞陰陽平衡,則向下尋找新的和諧平衡點。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強調和諧即天地人合一和陰陽平衡,為什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會被重新提及?因為現代社會也同樣遇到了許多不可回避的問題,并且許多是非和諧的、不可再生或者是對自然的大量掠奪而建立起來的繁榮。西方世界在主客二元對立的理念下征服、主宰自然,發展了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卻忽視了價值理性,造成了現代化之后的一系列危機如環境惡化(全球性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失調)、高技術發展中的預測困難、科學與人文發展不平衡。

現在一些思想家如李約瑟開始從中國傳統中尋找智慧,也包括李遠哲在內的諾貝爾得獎者呼吁回到孔子、一些西方人提出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口號,世界宗教會議《世界倫理宣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普遍倫理計劃,都試圖改變當代世界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不平衡的狀況,這從一個側面顯示了中國傳統和諧思維的價值所在。

在尋求價值觀的努力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被關注。學者們有關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表明,它既不是人類中心主義也不是自然中心主義,而是以兩者的關系來思考人類和自然的問題。
2005年2月,***總書記指出,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本領、協調利益關系的本領、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本領。成思危指出深刻領會并認真貫徹這一重要理念,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成思危:和諧社會理念的哲學基礎,來源:光明網)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發展也向以和諧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戰,即如何解決和諧中的不和諧問題,如癌癥、AIDS等遠偏離平衡的現代疾病是中醫面臨的新問題。中國傳統文化除沿原有的發展方向之外,如何在現代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中重新定位,特別是非在平衡問題研究中達到一個新的和諧平衡,則是在新條件下的必然要求,否則不能與時俱進,就有被裝進歷史的可能。

1 易經與和諧社會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周易的產生是源于自然、感受自然,并與自然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天人合一則是在由游牧社會向農業社會的轉型時期的創造性思維的結果。

和諧思想在《周易》中表現為:宇宙整體是和諧而有序的;在人-自然關系上,天地為自然,人為自然而生,又反過來體悟和確證自然。在人-人關系上,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保合太和與同人之道。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即孔子認為天是一種自然存在,與萬物相通;并用命表達自然界和社會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章句上》)這表明他把天和人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天道即自然。

《老子》用道對天人合一思想進行了弘揚,并抽象為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普遍原則。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體現出中國哲學和諧的思想光芒;以不爭的方式走近自然和社會。

墨子雖主張非命,但卻保留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

中國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一切新生事物都可被融會、協調并合二為一。漢唐時對佛教容納和改造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科學等同樣也能接收、容納和提高。

陰陽來源于對客觀世界的抽象,潛龍勿用,陽氣潛藏;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陰凝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在陰陽的內在關系中,協調、統一、和諧是其基礎和底蘊;陰陽相互聯依存。在陰與陽的關系中,尤其凸顯和諧與統一的方面。

2 建筑風水與和諧社會

古文化搖籃大都誕生在大河之濱,古巴比倫文化發祥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文化發祥于尼羅河流域;古印度文化發祥于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中華民族文化發祥于長江和黃河流域。正是這些河域提供豐富的水源以及兩岸的肥沃土地孕育了早期農業的發展,獨有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建立了生命力頑強的建筑風水文化,遠可類比于古埃及金字塔等。

建筑風水學的核心就是天地人合一,即人與自然融合,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肆意破壞,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并指導人們的建筑選址乃至營建,其人與自然環境間和諧思想,這也是現代生態建筑學或環境友好建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說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反過來,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古代建筑學也體現出和諧思維,古建筑物十分講究對稱、平衡、協調的風格。北京故宮堪稱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從天安門到神武門,整個龐大的建筑群,以中軸為基準,前后左右處處展現出對稱性。

3 中醫藥與和諧社會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調和觀念,既指人體與自然界之間應該有一種協調關系,也指人軀體內各系統功能應當維持一種平衡關系。內外調和,邪氣不能害,表明人身體健康;當失調或失和,則意味著人身體有疾病,陰陽離決,精氣乃滅。因此,中醫治病的基本原則是調整已受到破壞的生理機能,使之重新恢復到陰陽平衡協調狀態,即陰病治陽,陽病治陰。陰陽調和觀念顯然與和諧思維方式有直接的關系。

中醫天人合一觀的核心內容是考慮天時(自然)與人特性的五運六氣學說。五運六氣學說是《黃帝內經》中總結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天文學,氣候學、歷法及物候學等運用于醫學領域的一門學說。

人體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要與自然和諧共處,應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相反。人體氣血的活動和質量都受外界氣候、日照、月亮、地勢、電磁場等的影響。適應能力強者可適應較大環境變化而仍維持體內平衡;適應能力差者,則當外界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常因不能適應而使機體平衡受到破壞而發生疾病。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