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當代易經研究的新特點與發展趨勢

解夢佬

"易經"是中國群經之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源頭。"易"自從誕生于中華大地,就與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相伴隨,大到社會的發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小到細小的發明以及生活瑣事,無不閃爍著"易經"思想的光輝。

19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歐美漢學家和漢學研究機構的涌現與"易經"熱的出現,老莊熱、禪宗熱、孔子熱,以至于針炙熱、中餐熱、武術熱、中文熱熱潮迭起,國內的"易經"熱與中國傳統文化熱才自外而內地熱了起來。各地"易經"學會相繼成立,一些大學的"易經"課次第開設,各個層次的"易經"研討會紛紛召開,研易隊伍空前壯大,研易熱潮空前高漲,研究范圍逐漸擴大,研究力度不斷增強,"易經"對現代國內人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廣泛,越深入。

就國內外易學研究的現狀與筆者先后五次參加國際"易經"研討會的親身感受而言,當代的"易經"研究呈現出以下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是易理與易術研究出現融合趨勢。2001年之前,研"易"隊伍與研究走向基本上是兩條線,一是易理研究,一是易術研究。研易理者不重視易術,研易術者亦不重視易理,甚或有各張門戶、互相排斥的現象。到2003、2004年間,這種陣線已不甚明顯。2005年曼谷第八回世界易經大會上,不只是兩大陣線不分明,而且還出現了易理研究者與易術研究者相互看重、相互認同與相互融合的新動向。這個動向就是:研易理者也在了解并研究易術以及易術顯性形式之下的隱性原理,研易術者也由易術操作中被動的遵循操作規范而轉向自覺主動地了解并探討易術顯性操作背后的天人合一這一隱性原理。這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新氣象。這一氣象表明:易理、易術兩大研究隊伍已經由各自的基點上,共同向太極所揭示的天人合一的哲學高度進軍了。換言之,易理與易術兩大陣線在"易經"天人合一思想的照耀與指導下,正在靠攏融合。雖然這種融合還只是一種趨勢,但它卻是研易隊伍向太極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高度提升的標志。盡管現代易學研究出現過千軍萬馬齊上陣的現象,諸如科學易、人文易、考古易、軍事易、象數易、哲學易等等,似乎門類極多極雜,然只要都向天人合一的高度進發,最后就必將融合為一路軍馬,就像從同一座山的四面八方無數條路分別攀登,最終將會師于山頂一樣。對研易者來說,這座山頂,就是"易經"太極所象征的天人合一的高層次、高境界。而向這個層次與境界進發,正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因此值得我們大書特書。

二是"易經"研究與古今科學技術研究出現融合趨勢。20世紀前半期科學易拓荒而出,至20世紀末治者成風。其主要研究傾向有三:一是研究"易經"與中國古代自然科學的關系,二是用現當代科學的某些成果重新解釋傳統的易學,三是用現代科學比附傳統易學。按理,科學易已經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現在應該是成熟期,本不該以趨勢冠之。但是,所說的科學,其實是指近代以來的西方科技,并不能涵蓋古今的全球科技,而且,以現當代才出現的科學技術重新詮釋遠古時代甚或是史前文明的"易經",就好像沒見過老虎的人照貓畫虎一樣,怎么可能畫出老虎的原貌來呢?如今,易理與易術已經在"易經"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逐漸融合,"易經"研究與古今科技研究也必將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真正走向融合。因此,對已有近百年易齡的科學易,這里只以趨勢冠之。正確與否,對錯的因素能有幾分,且待后人評說。

三是易理研究橫向面廣,縱向度不深。當前的易理研究涉及的橫向面極廣,正如劉大鈞在"20世紀易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一文中所言:從哲學、文化學、人類學、詮釋學、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學、美學、社會學、計算數學、生物學、醫學、天文學、光電學等相關學科的學術視野和方法出發,多角度、多層面、多渠道地綜合交叉研究易學,已成為一股強勁的學術風尚。"易經"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遍地開花,打眼看去,蔚為壯觀,這對易學的復興繁榮無疑是可喜的現象。然正如孩子在成長發育期應加強營養一樣,易學在繁榮的同時,應該及時培植根本,向"易經"與各領域各學科的深層與高度進軍,以保證今天我們繼承弘揚并留傳給后人的是"易"之真經。就這一點來說,當前的易理研究的深度顯然是不夠的。當然,承前啟后并非易事,對蹕路藍縷者本不該求全責備。這也許正是前行者劃給后來的易理研究者的起跑線吧。

四是易術探索種類繁多,工具理性明顯。當今對實用易術的探索,人數多,類型多,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只就各種國際"易經"大會的參會人員以及易理、易術的分會場布局就可看出,易術研究者明顯多于易理研究者。易術研究有占卜預測、起名、看風水、測病、治病、測字、看車牌號等等,東南亞各國各地區幾乎絕大多數都是這一類。其方法更是花樣繁多,有用耳朵聽的,有用眼睛看的,有起卦預測的,有胸腔呈八卦太極圖預測的,有看面相的,有看手相的,有觀云氣的,有觀星象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至于起卦方法就更多了,有用筮草起卦的,有搖錢起卦的,有用時間起卦的,有用方位的,有按時空的,有論筆畫的,有聽聲音的,有看顏色的,有靠手感的等等等等。似乎很奇怪,實則很正常。神無方而"易"無體。這些種類方法比起易道范圍天地之道而不過的廣大悉備來,實乃冰山一角。然僅此一角,就可以窺其"易經"冰山之全貌。然而現代對易術的探索是在"易經"作為經學本原角色被切換后工具理性片面發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起易理研究來,功利色彩過于明顯。功利眩花了人們的雙眼,誤導著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就去追功求利,從而忽略了易術深層的道義因素。故而長期以來,人們多重功重利,而淡漠了道義,甚至完全忘記了道義。

五是易理研究多集中在專家層面,百姓仍是日用而不知。易理研究目前仍集中在哲學家、易學家、專家、學者的層面,其傳播擴大也只是在部分知識分子之中。廣大百姓參與者鮮有,自覺以易理為指導的幾無。易術研究者雖相當一部分人靠近下層或就在下層百姓之中,但是,一則相對百姓來說,人員過少,二則研易術者也多數不知其所以然之易理,故而普通百姓只是被動地聽從易術者的指導,雖日日生活在易理的制約之中,但卻不明其理,恰如"易傳"所云: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矣!這是一種令人惋惜的狀況。"易傳"云:形而上者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今天,我們真正應該措之天下之民的,是"易經"所揭示的易理道義、天道規律,而不是功利。

六是"易經"與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的關系研究尚屬薄弱環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1]道散而為器,器收而為一,一即是道。"易經"承載天道,指導人道,是天道在人間的代表之一。易道推而廣之,即散變為儒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傳統文化無不閃耀著易道的光輝,亦無不在易道的范圍之下而接受易道的制約與規范。易理規范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也自覺地實踐著易理,二者密不可分。研"易"如果不結合傳統文化,則成空中樓閣,研究傳統文化不結合易理,則成膠柱鼓瑟。兩者互參互證,才能加深對"易經"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使傳統文化的研究不再只上到半山腰就裹足不前,使"易經"走下神壇,更好的指導社會,指導人生,引導人們更快更穩當地上升到易道的天人合一的高度。這一點,在當前的易理研究中尚屬薄弱環節。

總之,在時代的推動下,在一代又一代研易者的努力下,"易經"又一次沖破重重障礙,復興并繁榮了,易學的百花園出現了。這是"易經"以及研易者對世界人類的貢獻。然而,一陰一陽之謂道, 20世紀的易學研究仍有待發展,其不足之處或者說是留給后來者的任務,概括起來有三點:

1.研易的大方向與根本出發點——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不夠明確,無論是易理、易術研究還是科學易,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工具理性的色彩,有的甚至非常明顯。因此,就現象說現象的多,多問一個為什么、挖掘真正根源的少,或者把中流當作本源,致使其研究停滯于中流而止步不前,不想向易理天道再邁進一步。

2.易學原理局限在專家的書房、大學的課堂,而弘揚于廣大百姓,使其都能掌握天道、自覺實踐天道這一真正偉大的事業,幾乎還不曾起步。

3.就"易"研"易"者多,研究"易經"與科技文明及其他學科的關系者多,而研究"易經"與傳統文化關系的很少,僅有的研究也不夠深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弘揚天道,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把它當作一項最偉大、最神圣的事業來做。愿我們都能夠找回自己本來就合天的善性,上達天道,下通萬物,然后推己及人,引導身邊的人得其天道,止于至善。


以上就是當代易經研究的新特點與發展趨勢的所有內容,更多算命資訊請關注紫微府熊掌號,為您提供第一手內容。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