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印比

解夢佬

《淳化閣帖》是摹刻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的一部十卷叢帖。由宋太宗趙炅下詔王著甄選漢至唐帝王、名臣、名人和王羲之、王獻之法書,計一百零三人,四百余帖,刻于河南開封內府。今年是北宋淳化閣帖刊刻1030年。然遭疫情,病毒環伺,居家清靜,回顧經歷過的事情,梳理積累的想法,分兩個方面寫成此文。

四十年前故宮淳化閣帖的全面排比

博物館征集碑帖入藏時,必須經過專家鑒訂。但是,當有成批碑帖由上級撥交,或者為收藏家所捐贈時,就未必對每一件都做過仔細的鑒定。況且時過境遷,看法也會變化。馬子云先生(圖1)早有對碑帖藏品做系統的排比鑒定的想法,但這件事只有到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才有機會作為碑帖組工作做起來。先做的是碑刻類,然后再做法帖類,首先就是對淳化閣帖的全面排比。

八字印比

圖1 上世紀五十年代,馬子云先生在為青銅器拓立體器形

當時,古書畫部庫房還在延禧宮,碑帖組庫房(又稱銘拓庫)位于東庫樓下。(圖2、圖3)故宮收藏閣帖60余種,其中清朝內府留下來的42種,十卷全者50種。組長是艾志高先生,這項研究由馬先生主持,每天上午進庫校帖和討論。排比不同版本的順序,采用哪部閣帖作為校勘對象等事由馬先生定奪。大案子上同時攤開幾種同一版本和不同版本的閣帖各一冊,從首葉開始,逐帖、逐行、逐字一一看過去,對其書法面目,字形結構,筆畫姿態;對其帖序、帖文,分行和標題;對其卷號、版號、銀錠紋、斷裂紋和損泐處;對其所刻題跋,年款、印章和紙、墨、拓工、裝潢、印章題跋等注意點,都仔細比較其異同。從異同分析各本的特征,從特征再分析屬于哪種版本或版本系統。相互詰問,彼此啟發,商榷是非。每有發現,則請先生再驗,判斷是非短長。校帖過程表明,幾個人的觀察往往比一個人要仔細和周全,團隊作用在此尤顯重要。

八字印比

圖2 延禧宮,道光25(1845)年遭火焚毀。宣統元年(1909)在院中修建西洋式建筑水晶宮,隨清帝退位而停建,留下遺址至今

八字印比

圖3 延禧宮東側下層為碑帖庫,上層為法書庫(西側為繪畫庫)。延禧宮于1931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文物庫房,采用傳統宮殿式

校對有四個目標,其一,鑒別是否屬于同一版本(即出于同石所拓);其二,如屬于同一版本,則鑒別拓本的早晚。其三,如兩種拓本雖非同石拓出,但它們之間有刻意摹仿的關系,特征大體相同,那麼它們即屬于同一種版本系統。譬如宋刻的潘允諒本和明刻的顧刻本、潘刻本即屬同樣的版本系統。其四,如果某種閣帖和已知各版本都有很大差別,那麼可能是未知的版本。

上面列出排比中的各個注意點,各有其重要性(在著文時只能列舉幾個點為例)。對于卷末有重摹刻款的閣帖,版本較容易鑒別。對于陌生的,卷末無重摹刻款的閣帖,要確認為某版本應根據許多點,才不至于片面。但是,根據幾個點卻可以否定屬于某種版本。有下述情況:1、帖石損缺。2、失拓。3、裝裱過程中的剪裁、粘接。便會引起某些點情況的改變,如帖文缺失、文序錯亂,印章,題跋、年款的移位,卷號版號的遺失等等。這些不應影響版本的歸屬。

每天下午則研讀前人論述,核對拓本,做好校帖記錄。我們所寫記錄有:1、懋勤殿本宋拓閣帖與明拓閣帖比較;2、宋拓大觀帖與宋拓閣帖比較;3、顧刻本與潘刻本比較;4、顧刻早本晚本比較;5、潘刻早本晚本比較;6、袁刻本與潘刻本比較;7、肅府本與費甲鑄重刻本比較;8、肅府本早本晚本比較;9、薛所蘊刻本與顧刻本比較;10、泉州本不同版本比較;11、王著模本不同版本比較。

排比的結果,院藏閣帖主要有下面七種版本系統:

1、懋勤殿本、宋刻。2、泉州本,版本特征復雜,明清刻。3、顧刻、潘刻和袁刻同源,明刻。4、肅府本明刻,有御制墨本初拓。費甲鑄刻本,清刻。肅府、費刻同源。5、王著模本,明刻。6、薛所蘊刻本,清刻,又稱小銀錠紋本,石在新鄉。7、乾隆年,欽定重刻淳化閣初拓數套,其規制與其它版本顯然不同。馬子云先生的《談校故宮藏宋拓<淳化><絳帖><大觀>三帖》[1]一文概述了校帖研究的成果。該文扼要講述了八種版本的閣帖,并指出一些不可信的“宋拓本”。

對懋勤殿本的深入了解

馬先生在文章中這樣說:“該帖刻石,非木,與‘摹勒上石’符合。宋紙、宋墨,宋拓無疑。有懋勤殿與乾隆御覽印。自清初至解放之前,并無人談及,因在大內,難以得見。故無名人題跋與印章。我們以這部宋拓與其他各明拓本,以及所謂‘宋拓’本同時校對,因此,才得出許多以前不知的真實情況。經過校對,認為懋勤殿本是可靠的,以此為準,校出明拓各本的許多錯誤。”

下面抄錄《懋勤殿本宋拓閣帖與明拓閣帖比較》部分內容,具體說明。第一卷

東晉簡文帝書慶賜帖,第五行“正當斟酌”的“當”字下部懋本作“田”,肅本等作“曰”,五石山房本(即顧刻本)同。(圖4、圖5、圖6)

八字印比

圖4 懋勤殿本慶賜帖“當”字下部作“田”

八字印比

圖5 肅府本慶賜帖“當”字下部作“曰”

八字印比

圖6 顧刻本慶賜帖“當”字下部作“曰”

唐太宗使至辱書帖,第七行首“揀”字,懋本作“揀”,余本作“揀”字,右“柬”少下一橫筆。

唐太宗書所疾者帖,“所”字前懋本多一“卿”字,余本均空一字。(圖6、圖7、圖8)

八字印比

圖7 懋勤殿本所疾帖“所”字前有“卿”字

八字印比

圖8 肅府本所疾帖“所”字前無“卿”字

八字印比

圖9 顧刻本所疾帖“所”字前無“卿”字

唐太宗八柱承天帖第二行第三字,懋本作“四”字,余本作“曰”字。

從上面引文來看,記錄的只是帖文和字形結構方面的差異,還有其它方面未得顯示。

那時我們尚未了解到兩個情況。明代潘祖純題跋閣帖十卷在文革期間曾寄存上海博物館,后來藏家后人轉讓上博。該本宋代閣帖,和故宮懋勤殿本同出一石。[2]此其一。另一套宋代刻拓閣帖,明時為潘允諒藏并鈐印。其中第九卷于1963-64年被朵云軒購得入藏上海圖書館。其它九卷1980年為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購入。[3]此其二。因不知詳情,我們排比未能參照這兩部閣帖。

關于閣帖版本研究的想法

下面略說故宮排比閣帖之后發生的幾件事情,詳情可見早先發表的各種專文。

2001年至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成立林業強館長為首的宋拓淳化閣帖綜合研究小組,成員還有李潤恒、許忠陵、莫家良,何碧琪,他們校勘約40部閣帖。2001年曾來故宮校帖和交流數日。后研究成果出版了《秘閣皇風》論文集。[4]他們認為存世閣帖可區分為六種版本系統:1、懋勤殿本系統;2、潘允諒本系統;3、上博司空公本系統;4、泉州本系統;5、肅府本系統;6、欽定重刻淳化閣帖系統。在此次交流中我們得知關于潘祖純舊藏本和潘允諒舊藏本的具體情況。

1997年啟功先生撰文《真宋本淳化閣帖的價值》,時安思遠先生所藏司空公本四卷閣帖在故宮博物院展出。2003年上海博物館從安思遠手中購回司空公本四卷,在汪慶正副館長帶領下進行匯校研究,參加者有孫慰祖、陶喻之、顧音海、仲威、許全勝。汪先生以為卷六屬泉州本,卷四、七、八則閣帖祖本。[5]他曾來故宮校帖并討論數日。同年上博舉辦展覽,出版了該本書名《淳化閣帖最善本》和論文集《淳化閣帖與二王書法藝術》。

我和尹一梅參加了閣帖排比而熟悉懋勤殿本。2002年我們帶著校帖記錄專程到上博細校潘祖純本,驗證了兩者同石所拓而又有先后。2006年,共同研究確認浙江圖書館(孤山館)所存淳化閣帖帖石是懋勤殿本和潘祖純本的底本,帖石為宋代刻成。此后王祎又查出懋勤殿閣帖于雍正十二年(1734)入藏宮廷重新裝裱。乾隆三年(1738)被認為宋拓,后著錄于《欽定石渠寶笈續編》。[6]

2019年,《故宮博物院藏淳化閣帖版本展》[7]用網上展覽形式以饗社會,得到交口稱贊。原本是要辦閣帖拓本展并配合出版圖書以體現多年研究的成果。碑帖科許國平和王祎、黃愛民、馮小夏盡力做了研究和籌備,后來因計劃改變而推遲展期。

我們看到由于受考古學理念的影響,由于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閣帖研究與時俱進,更具活力。多種閣帖善本相繼被高清影印,便于賞鑒。2009年水賚佑先生編纂《淳化閣帖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是閣帖歷史文獻資料的集大成者。學者們對于幾種宋時翻刻本,對于廣為流行的明清時翻刻本的特點,認識逐漸趨同。江蘇溧陽別橋虞氏宗祠保存的明末清初所刻的淳化閣帖重新受到重視并影印出版。[8]閣帖研究對于其它碑帖研究也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

不能以為只有北京、上海的大館才有好的閣帖,其它地方則無。也不能以為后刻的帖一定比早刻的帖水平差,價值低。刻帖之水平取決于底本之優劣和摹刻技藝之高下。近些年古籍普查工作中,筆者有個突出的印象,即淳化閣帖古舊拓本在各地比比皆是,版本紛紜。這里僅以重慶圖書館為例,略談一二。該館藏閣帖有十五、六套,包括肅府刻的明拓本,順治補石后拓本,有清初費甲鑄刻本,各分早晚不同。有帶“臣王著模”款本多套。此外還有以往不曾見過的兩種:其一,與潘刻本有相似處,然摹刻精彩在一般潘刻本之上。卷一首開有“賈似道印”、“悅生”葫蘆印,卷十尾有“齊周密印章”,(陽文,非陰文)“封”字印,卷五末有元至正廿五年年周厚以載跋。但帖文書法卻有較多不同于潘刻的特點。其二,清蘄水本,亦摹勒精良,附有帖目與釋文一冊。帖末刻題跋云:“道光甲辰(1844)版自蘄水歸涪陵石氏麟士記。”清代蘄水,今浠水縣,在湖北東部,與黃石市隔江相望。刻帖重書法和摹勒,上述兩種皆清雅可玩一新眼界,值得進一步研究。

北宋初鐫刻的淳化閣帖其作用和影響延續至今,它被一刻再刻,次數之多和持續時間之久,其它叢帖遠遠不及。淳化閣帖的版本流變和版本溯源成為長期以來的兩個題目。發現未知的閣帖版本,發現已知版本中更早更精的拓本,發現淳化三年祖帖,發現遺存的閣帖帖石等等,這些都關乎淳化閣帖一千多年的歷史及其現狀。注釋:1.馬子云《談校故宮藏宋拓<淳化>、<絳帖>、<大觀>三帖》《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馬先生有《校帖隨筆》一部遺稿,但只找到早年復寫稿本,有很多字模糊難辨。至使該稿一直難以復原全貌付印出版,十分遺憾。尹一梅主編《懋勤殿本淳化閣帖》(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2.李潤恒《淳化閣帖傳世宋本辨》,載《秘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年紀念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年,頁79。3.馬成名《有關淳化閣帖點滴》,載《秘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年紀念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年,頁201。4.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秘閣皇風——淳化閣帖刊刻1010年紀念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年。何碧琪《淳化閣帖史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頁71。5.上海博物館編《淳化閣帖最善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上海博物館《淳化閣帖與二王書法——研究論文稿》,上海博物館,2003年。參加研究者人名據《淳化閣帖與二王書法——研究論文稿》。仲威,沈傳鳳《古墨新研——淳化閣帖縱橫談》,上海書店,2003年。6.施安昌《浙江圖書館藏宋刻淳化閣帖考》,《書法叢刊》2007年第3期。尹一梅《浙圖藏淳化閣帖帖石與懋勤殿本閣帖》,《書法叢刊》,2007年第3期。王祎《懋勤殿本淳化閣帖入宮,鑒定和著錄的相關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4期。7.《故宮博物院淳化閣帖版本展覽》,故宮博物院網站,2019年1月。8.崔文敏編《淳化閣帖溧陽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公司,2020年。

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44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