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濟南八字硬醫托

解夢佬

當「26歲女孩當職業陪診陪上百人看病」的新聞映入大眾眼簾,「陪診」一詞一度沖上熱搜。

輿論中,陪診是一個「高薪、低門檻、不困難」的職業,月入過萬不是夢。

但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作為某陪診平臺的聯合創始人,黃先生面對突然「火」起來的陪診業務,興奮的感覺只持續了不到一周。

「后來就想『逃了』」這個39歲的男人,多次用「撕裂」來形容自己當時的生活狀態。

最讓他介意的有兩件事——其一是部分媒體對陪診師高收入的「光鮮」報道;其二是陪診業務壓力大,與黃牛競爭、初次接觸患者時不被信任,以及面對急危重癥患者,陪診師往往要承擔很多無形壓力。

身處陪診洪流,陪診師面臨著外界難以想象的局面。

風雨20年

王海英現任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皮膚性病科主任,在首鋼醫院供職多年。

隨著醫院的發展,各家醫院大樓越來越高、部分醫院面積越來越大、醫院學科功能分化越來越細,連在醫院工作多年的「老醫務人員」到新醫院也會感到手足無措。

「分布在樓宇之間的檢查治療多了,沒人告訴你心電圖在哪、檢驗科上幾樓。病人要奔波打聽、排隊、擠電梯……」出于對患者需求的敏感,王海英在當時預判,未來需要一個陪人看病的職業。

不曾想,這一預判在未來二十年里被三度證實。伴隨著的,是陪診業務在社會變遷下的不斷演變。

陪診業務首次進入大眾視野,是在2006年。多個中心城市,如成都、福州、太原、揚州等地都開展了相關服務。

《中國商報》2006年11月報道里這樣描述陪診:全程陪同患者掛號、看病、交費、拿藥、代取化驗結果等,甚至還能幫助患者免去醫生處方中“不必要”的高價藥和一些檢查,從而為患者降低醫療費用。

報道里統計,「福州健康之路公司的陪診服務采取統一收費,一次 120 元;成都康惠爾公司的陪診服務在 50 元上下;而揚州一家提供陪診服務的家政公司則按處方金額的10%計提陪診費用。」

很顯然,難以厘清的醫療服務鏈關系,成為當時陪診業務待解決的「盲點」。有媒體提出質疑「陪診:是便民服務還是合法醫托?」

這一質疑聲持續了近10年,直到2015年O2O的創新野火「燒」到了醫療領域。線上線下聯動、移動互聯網降本增效的暢想,讓「陪診」業務再度站上風口。也是借著這個風口,包括e陪診、安心陪診、貼心小護等在內的多個陪診業務創業公司走向臺前。

然而好景不長,2016年,頭部企業e陪診「賣身」拍醫拍,創始人離職;貼心小護的中心業務也遷移至陪護和養老大健康。

面對行業變動,貼心小護CEO周游對媒體表示:國內的陪診市場并非想象的那樣需求旺盛,涌入這麼多同質化公司,服務類型單一,洗牌在所難免。

資本和創業者開始重新審視陪診的價值。

沒想到,2021年「26歲女孩當職業陪診陪上百人看病」的新聞報道再度把陪診推到了大眾面前。

在王海英看來,人口老齡化加劇、疾病圖譜改變、醫院大如迷宮、院內診療程序復雜……尤其對于外地患者而言,陪診作為一個新業態,有真實的市場需求。

濟南八字硬醫托

需要看到的是,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64億人,占比達18.7%。這從側面反映出老年人對陪診需求的市場數據之大。

鐵打的需求,流水的公司

2020年,濟南的劉先生還是某國企中層領導,37歲的他正是公司的中流砥柱。

由于劉先生母親的身體不太好,他要時常陪母親到醫院就醫,這讓他犯了難。「事情都是隨機發生的,醫院掛上號你就得去,保不齊會耽擱工作的事。」

劉先生意識到,像他一樣的職場人不在少數。他從「麻煩」中看到了需求和機會。

于是,2020年下半年,劉先生辭職創業,成立「愛馨陪診」。

無獨有偶,優享陪診的出現也源自患者的陪看病需求。

「我們有一個醫療界的朋友,他一天到晚接各種電話,都是托他找關系到醫院看病的。其實也沒啥關系,無非是外地的朋友對醫院不熟,問能不能帶一帶這樣的簡單需求,不辦還不行,但辦的話,這一天天不用干正經事兒了。」優享陪診創始團隊的盧先生也從需求中看到了機會。

兩者觀念一致的還有,都將自己定位于「家政服務」公司,而非醫療服務。

劉先生介紹,當初注冊公司時專門到稅務局了解了陪診所屬行業類別。「稅務局沒有明確答案。我感覺,它畢竟提供的還是一種服務,所以注冊了家政公司。

盧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將陪診歸于家政服務行業。「但是,真正屬于什麼行業,他也不知道。‍他能做的是盡量和客戶之間建立信任,不被誤會為黃牛或者醫托。」(《河南青年時報》,2021年6月)

為了盡量跟黃牛或醫托分割開,陪診公司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建立平臺、透明價格、標準服務。

盧先生強調,雖然優享陪診也有代掛號服務,但這是通過醫院公開渠道和患者本人真實信息掛號,不保證一定掛到號,且不提供加號等特殊服務。在他看來,陪診的核心競爭力在服務。打通院內全套就診流程,服務做的好,患者復購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這跟黃牛有本質的區別。

「我們提供的就是人員的服務,就像月嫂一樣。月嫂剛興起的時候大家也會問,明明可以自己帶孩子,為什麼要請月嫂?不就是因為它的專業度嗎。現在陪診也是如此,我們熟悉院內就醫流程和就醫環境,能幫客戶節約時間。」劉先生也堅持認為陪診跟黃牛是「不沾邊的」。

從「參謀」處方到陪人看病

眼看一波三折的陪診業務走過20年風雨,讓王海英最覺遺憾的是,陪診的服務團隊始終沒有建立起來,規范性還是很差。「人員參差不齊導致服務流程不規范,患者的認可度就不會提高。」

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服務收費模式。

陪診剛出現時,新醫改還未開始。當時,「以藥養醫」下醫生慣用大處方。

在這一背景下,陪診公司主要有三種盈利點包括——「賺患者的錢」「賺患者掛號的錢」「賺為患者省下的錢」——對應的是高昂的陪診費用、和掛號機構合作、減少大處方并從省下的費用中抽成。

濟南八字硬醫托

但無論哪種模式,都離不開對醫療服務關系鏈的重構,其最終導向都是模式是否合規的問題。

根據《市場報》當時的報道,福州健康之路公司的陪診業務是公司主營業務「掛號通」的延展——繼預約掛號、名醫咨詢之后,為患者提供陪診服務。

揚州某家政服務公司則斥巨資招聘已經離職退休的老醫生,給病人做「參謀」服務,以此盈利。根據《新華社》2006年報道,該公司會收取刪掉的處方金額的10%作為服務費。對患者而言,被刪掉的處方價格在30%-50%間浮動,可以節省20%-40%的就診費用。

這一模式存在「伴隨式」風險。

時任揚州衛生部門的有關人士表示,「如何界定治療是否過度?『陪診服務』的建議與醫生處方產生矛盾時,究竟誰更權威?如果因『陪診人員』刪改處方造成后果,該由誰承擔責任?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新醫改步入深水區的今天,上述兩種模式的問題不言自明,到現在已經沒有了生存空間。

時下的陪診,褪去了過往的復雜妝容,成為最單純、樸素的服務售賣者。從新聞中,我們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人參與到陪診業務中來。有三甲醫院的護士、前國企退休職工、寶媽、剛畢業的年輕人……他們都在提供一項最樸素的服務——陪人看病。

月入過萬的誤解

2021年7月的一天,黃先生跟用戶在微信朋友圈爭執了起來,起因是微信好友發布的一則「水滴籌」的求助信息。

由于求助人是優享陪診服務過的患者,黃先生就在底下留言稱,「情況屬實,我們幫忙取過檢查報告,大家盡一份愛心。」

不曾想,這則留言引起了一些客戶的質疑:「都用上陪診服務了咋還差錢呢,求助是不是真的?」「網上曝出過不少假的」。

水滴籌的發起者,是家住甘肅省平涼市某縣城的求助人康先生。

6月份,他陪母親到西京醫院檢查,母親確認為左側乳腺癌,在醫院完成一期治療后,暫時返家。出院前,要進行一系列檢查。但檢查結果要在出院后三天才能領取。

「你就算住宿一天100塊錢,吃飯50塊一天,三天就是450元。加上他是陪患者來看病的,患者一個人回家往返需要有人陪。回了家再來拿報告,還得多一個來回的路費。在這等著,又增加患者的食宿費,而且對其恢復也有影響。」黃先生估算稱。

在優享陪診地推員的介紹下,康先生購買了「取送結果」服務,49元訂單費,外加10元左右的快遞到付費用,60元就解決了原來可能近千元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還節省了3天等候時間。

當看到朋友圈有人質疑陪診服務很「花錢」時,黃先生很委屈「我們是普惠大眾的服務,從定價上就能看出來,已經非常低了。」

黃先生的委屈,與部分媒體報道的陪診師是「高薪」職業形成鮮明對比。

「很多年輕人以為這是個賺錢的活,要來應聘。半天賺200,一天賺300,最多一天接4單。怎麼可能?」盧先生也表示,以優享陪診的收費標準來看,遠遠達不到輿論宣傳中的盈利能力。

通常,一對一的陪診服務基本一天只能服務一個客戶,單量較多的情況下,一天兩單已經是極限。一天跑上四五家醫院的情況,「既不現實,也不真實。」

除了薪水落差外,陪診員常常面對急危重癥接待,往往還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

護士史紅梅,已有十余年護士從業經驗,并曾在家鄉某縣級醫院ICU任職6年。當分享起她的一次陪診經歷時,忍不住感嘆「壓力」。

「那是個31歲的年輕媽媽,有一個三歲的小孩。體檢的時候,發現耳朵上疑似長了惡性細胞瘤。我陪她在301醫院取病檢結果,因為當時醫院不讓我進,我只能在門口等著。她自己取的病檢查結果,出來的時候就哭到不行。」

史紅梅無法釋懷的是,想要體恤患者的不易說點安慰話,但「自己精神壓力也很大,既要陪著聊天,又怕說不對,給患者心理壓力。」

除了這些,有時候陪診師還要刻意規避和患者交流中的一些「表達」。

黃先生曾接診過一位60多歲的肺癌患者,「到了病房,患者看到其他幾個病友都光著頭。那一刻,患者充滿了急促感,可能已經對自己的病情有判斷了。」

但真實病情的窗戶紙沒有捅破,陪診員就不能告知真實情況,「一般這種重癥客戶家里都有人陪,只是因為對就醫流程不熟悉,需要我們幫助更好的完成治療。我們跟患者交流的時候,也會刻意淡化病情的真實性。」

黃牛的「溫床」?

在專業人士看來,現在的陪診更像是醫院里的「導游」。而給患者就醫加一個導游,正是陳文雄所在公司切入陪診行業的最初理念。

「像導游一樣,把每一個就醫流程串聯起來,服務患者。」陳文雄是南京美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子公司總經理。這一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主營業務是院內HIS系統。2017年,看到醫療服務的價值,南京美橋開始切入「智慧陪診」領域。

「以前,分診臺的護士也好、路過的醫生也好,患者在醫院看到他們,就會拉著問各種問題。每個人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患者回答同一類問題,給醫護人員造成了很大壓力。」南京美橋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建立一套智慧陪診服務,打通患者就醫全流程。

院內導游理念也得到了醫學人文培訓師諸任之的認同。但他認為更合適的服務方可能在醫院。

「有點像我們去故宮的時候,工作人員會問你要不要一個導游?有專門的人做導游,也有電子導游租賃。」諸任之解釋。放諸醫療場景,老年患者就醫時,就可以詢問其就診需求,如果需要陪診服務人員,醫院可以派一個人陪同看病,但需要患者自費。

不過,想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醫療資源短缺、護士缺口較大,都使得醫院很難提供更多的服務。

在《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醫院亟需全方位提高醫療服務能力。對陪診等社會力量支持的服務也有更高包容度。

作為醫院管理者,王海英認為醫院要敞開心態,包容陪診業務的介入。「雖然是商業行為,但陪診提供的是公共服務。醫院沒有那麼大精力提供服務,就要允許陪診的介入。」

更為親近的互動關系,某種程度上,有機會讓陪診成為醫托、黃牛的「溫床」。這也是醫院管理者們最擔心的。

黃先生告訴健康界,黃牛做陪診員,往往價格不透明,收費較高,賺一筆是一筆。甚至還可能在陪診過程中發現「商機」,比如幫人排隊、加塞。

這些潛在隱患讓醫院對陪診的態度更加謹慎。據了解,早期為了正規運營,優享陪診還曾定制了帶有公司品牌形象的統一陪診著裝。「醫院很排斥。反對的理由就是在醫院里穿著宣傳陪診的衣服,會給患者帶來誤導,默認陪診團隊和醫院是有關系的。回頭出了矛盾,還是要找到醫院。」盧先生介紹。

在媒體的報道中,不少人表示,陪診對醫患矛盾的緩和大有裨益。陪診人員也這麼認為。

劉先生給健康界分享了一個陪診故事:

有一次我們接待一個年齡很大的四川老太,她年輕的時候就到了濟南工作,但說話還是有口音,聽不懂。老人本身說話就慢,需要溝通的人格外有耐心。但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醫生說的患者聽不懂、患者說的醫生也聽不懂。可能老太太身體也不太舒服,所以就特別地煩躁。我們陪診員在中間,跟老太太和醫生溝通,這樣效率就很高,患者也很滿意了。

諸任之也認為,陪診一定程度幫患者解決了問題,患者心情好了,醫患矛盾可能有所緩解。但從本質上說,始終無法解決醫患矛盾中的關鍵問題——信任。

「難道因為有了陪診師,患者就無條件相信醫院了?其實很難。除非陪診師對醫療有更深的介入。但介入深了,又可能產生新的醫療風險。」

除此之外,對于當下陪診這個新服務模式,服務的優劣并不好界定。

在問及是否已建立服務評價指標時,盧先生無奈道「評價指標的建立需要很長時間」。他提出要有針對陪診員標準化服務的培訓。

「但是要把培訓做好,離不開長期數據積累。我認為,至少還要2-3年的時間。」在盧先生的設想中,陪診師要能清楚患者訴求,并且提供其真正需要的服務。「比如不同患者到醫院時有哪些注意事項?前中后期需要什麼檢查?沒有全程跟蹤是沒辦法知道的。」

2021年8月底,優享陪診開通「北上廣深」的服務,收費也水漲船高。這家扎根于西安的小團隊,首度擴張版圖。

只是這一次,陪診是否仍曇花一現呢?

來源:健康界

作者:和星星 任平生

圖片提供:圖蟲創意

#健康明星計劃#@頭條健康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2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