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頂級天才和超級天才

解夢佬

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實習生 楊娜

“天才!”

看完“90后”青年數學家陳杲的履歷,多數人忍不住感嘆一句。他的身上有多重光環:青橙獎最年輕得主、25歲時就已在美國高校任博導,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幾何與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此前報道:攻克世界難題的26歲數學家,是中科大特任教授)

如今的陳杲,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寧這些偉大的名字 在一起,但誰能想到,他曾經在高中奧數考試兩次失利,本想把他培養成商人。

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頂級天才和超級天才

陳杲(左)與獎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與傳統故事版本中,“虎媽狼爸”嚴苛的家庭教育不同的是,作為陳杲的陳錢林卻反對“雞娃”,反對盲目補課,推崇的是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事情。

在足足兩個多小時的專訪中,陳錢林向澎湃新聞講述了一位“天才”青年數學家非同尋常的成長之路——可以不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從初中開始每天在家自學半天,沒有上過集體補習班,不刻意追求拿獎,不看重平時的考試分數,考試排名沒有進入班級前三、年級前十。

當風氣倒向“考高分,進名校”的教育標準,陳錢林卻這樣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格健全的孩子,如果人格出了問題,即使考上名牌大學也是失敗的。”

“天才”的自由

小學跳級3年,9歲上初中,12歲上高中,14歲考上大學,18歲出國讀博——陳杲的成長求學之路比同齡人跑得更快一些,他成了同學們眼里的“天才”“神童”。

“天才”的之一步是智商超群嗎?不一定。“其實像陳杲這樣聰明的孩子比比皆是。”在多個中小學擔任過校長的陳錢林,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孩子,他并不否認,兒子有一定的天賦,從小喜歡數學,但更多還是依靠后天的努力。

1994年,陳錢林的一對雙胞胎子女出生,姐姐陳杳,弟弟陳杲。略有差異的名字,也寄寓了樸素而又美好的期盼:女兒沉穩,未來當老師;兒子開朗,長大從商。

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頂級天才和超級天才

姐姐陳杳與弟弟陳杲。

浙江溫州人歷來崇尚經商,這也是陳錢林最早為陳杲擬定的培養路線。年輕時,陳錢林當了5年的,后來回到大學讀本科。在大學期間,他受到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的啟發,希望成為教育家。成家之后,他一邊教書,一邊研究家庭教育。

陳杲時,陳錢林發現兒子忙于應付抄抄寫寫的作業,數學思維有所。經過跟老師商量,陳錢林在兒上開啟了一場大膽的“試驗”:培養陳杲的自學能力,允許他從小學起作業自主選擇,自己批改作業,甚至可以不做老師布置的作業。

到了初中,陳杲成績開始越來越拔尖。“證明出效果了”,陳錢林決定加大兒子的自學力度,跟學校溝通商量后,允許陳杲上午在學校讀書,下午在家自學,可以不寫作業,不參加學校的早自習和晚自習。

高中階段,當學生們忙于打疲勞戰、題海戰時,陳杲每天有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一個天才,一個從小學就不斷跳級的跳級生,一個不需要天天報到可以自由來去的高中生,那時候我好羨慕他的自由啊。”這是高中同桌周義星對陳杲的印象。

在這份自由下,陳杲鉆研起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立志要當一名數學家。跟其他家長一樣,陳錢林也曾心存隱憂,當時他感覺學數學的人要麼很成功,要麼連工作都很難找,但他還是選擇尊重,“兒子喜歡,也許真能當數學家呢”。

讀初中時,陳杲就提前看了高中的課本。在進入瑞安中學讀高中前的一個暑假,陳杲就已經自學完高中三年的數理化三門課的所有書本。蘇香妹是陳杲高中的班主任,當時她還不太相信,試著問陳杲幾個問題,沒想到他都理解透徹,還能提出深層的問題。

蘇香妹去陳杲家里家訪時還發現,這一家子氛圍很好,平時一家人一起看書,討論話題,發表各自觀點,家庭氛圍非常,每個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陳杲在高二時就參加了高考,最終以高于重點線84分的成績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兒子的自學成功之后,也開始引導陳杳,姐姐也并沒有讀初三和高三,就直接參加了高考。陳杳16歲時考上了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目前在某名牌大學做博士后。

前些天,陳杲在寧夏參加一個全國數學學術,有一位教授提問,你覺得的教育對你影響更大的是什麼?他回答說,自學,受益終生。

“ 這一點,我們的想法是一致的。”陳錢林很高興,作為他得到了兒子的認同。

讓陳錢林比較惋惜的是,他看到過很多聰明的孩子,但他們被不當的教育或的環境習慣所影響,被培養成應對考試的“做題家”,最終沒有實現太大的成就。

“學習需要有作業,但作業沒必要那麼多,并不是越多越好。”他希望全國有更多學校推廣自主寫作業的,但他也提醒,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走陳杲這條路,因人而異,不能盲從。因為如果家長的教育理念跟學校沖突,孩子會變得另類,從而衍生出很多問題。

“不需要拿之一名”

每一位“天才”背后,是否都有一位“雞娃家長”?

陳錢林覺得自己也有“激娃”,但是激勵他們要有夢想,樹立遠大的志向,“志向能夠產生引力,自學產生推力,孩子如果具備這兩種力量,不成功都難。”

而對于孩子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他提倡“家長和老師的手不要太長”,要給孩子留空間。

“其實考試分數沒那麼重要,我們不追求之一、第二。”陳錢林說自己并非“凡爾賽”,他只看孩子是否養成自學的習慣,至于平時的考試分數可以忽略不計。

在自學的之下,陳杲的小學成績一開始并不理想。有一次他的語文只考了80分,而班級的平均分在95分。小小的陳杲哭著鼻子回到家,沮喪緊張,拿著試卷不敢找家長簽名。

出乎意料的是,反過來安慰他,“沒關系,別人做過老師出的題,自然會考高分,你這是自學考的,不一樣。”陳杲黯淡的眼神里又有了光。

到了初中,陳杲的一次考試在年級排名第101,算是中等水平。起初回到家,他有些難過,沒想到奶奶高興地開起了玩笑,“這個數字好啊,出頭了”,陳錢林也笑著附和。后來,陳杲考了年級51名,奶奶再次安慰他,“又出頭了,比101名還進步了呢。”陳杲一聽,樂了。

在基礎教育階段,陳杲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霸”,英語和語文是他的薄弱學科,他的考試名次甚至沒有進入班級排名前三、年級排名前十。

“可能別人會說,這麼聰明的孩子怎麼只能考這種名次,一定要努力啊。但我沒有追求這個。”陳錢林還有一重身份,他曾經是兩個孩子所就的校長,“我不覺得子女考試成績不好就‘丟臉’”。

他跟子女說,孩子你放開了學,要是上不了大學,咱們就去做生意,你看樓下開店賣衣服的阿姨過得也很幸福。

陳杲在家自學時,身為教師的父母并非放棄工作在家陪讀,而是正常上班。家里只有爺爺奶奶陪著陳杲學習,但兩位老人是文盲,偶爾提醒他要活動休息一下。至今,兩個孩子都沒有近視。

“雞娃”能否決定孩子的未來?這是教育界長期爭辯的話題。陳錢林毫不猶豫地回不能。“學習是長跑,而‘雞娃’是短跑,意義不是特別大。家長要抓住教育的核心才對。”在他看來,教育的核心是:自律、自學、自立。

談及近來推行的“雙減”,陳錢林非常贊同。他反對“唯分數論”,認為教育首先是立德樹人,如果學業有成是錦上添花,如果學業一般,那就做一個人格健全幸福的普通人。

如今,陳錢林擔任廣東順德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兼浙江義烏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他將二十多年的教育經驗總結出版成書《教育的本質》《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

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頂級天才和超級天才

陳錢林演講。

“他生活在夢想里”

今年二月底,26歲的陳杲攻克復微分幾何領域世界難題,在《數學新進展》期刊上發表了《J方程和超臨界厄米特-寧-米爾斯方程的變形》論文。

消息一出來,有記者問陳錢林,你覺得孩子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他給了這樣的答案:具備自學能力,努力刻苦,有毅力,還有一點那就是感恩的心。

很少有人會強調一位科研工 的“情商”,但陳錢林覺得自己的兒子“懂事”“情商高”。其實,陳杲從小性格內向。陳錢林也曾擔心過,跳級的孩子會因不適應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為此,他不斷鼓勵兒子多跟別人溝通,教導他要學會感恩,尊重周邊的人,這個好習慣也讓陳杲一路上得到高人相助。

2012年,陳杲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數學博士,師從微分幾何界更高獎韋布倫獎得主陳秀雄教授,并與其合作解決了1977年提出的“引力瞬子”問題;2022 年獲菲爾茲獎得主唐納森爵士等推薦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師從菲爾茲獎得主文卡特什教授。

“如果沒有 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所以首先要有感恩之心。”陳錢林說道。

陳杲在求學路上也并非一帆風順,高二時他本想通過奧賽保送清華北大,但考了兩次均以失敗告終。“自己的數學是不是不行?”陳杲陷入自我懷疑。幸好及時觀察到他的負面情緒,勸他退出來,“條條大道通羅馬”。最終,陳杲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

在成長和科研的路上,陳杲會經常跟分享自己的故事,父子倆無話不談。出國留學期間,有一回,陳杲找到菲爾茲獎得主威騰教授暢聊自己 數學問題的猜想,沒想到威騰跟他聊完之后,就開始發呆,坐在那里像睡著了一樣,接著開始一連串奇怪的數碼,“嘟嘟嘟”。過了一會兒,威騰突然睜開眼睛,像驚醒一樣,一股腦向陳杲分析這個猜想是否合理。

“有趣!”陳杲發現,原來想問題的時候會這樣發呆。為了讓陳杲專注于科研,父母也讓他無憂無慮發呆。偶爾有親戚朋友到家里來,陳杲跑過來打一聲招呼,又立馬回到房間關上門。

有的朋友會不解地問,“這孩子怎麼不跟我們多說幾句?”父母趕忙解釋,“他生活在夢想里,時間非常寶貴”。

為了實現科研夢,陳杲既爭分奪秒,又沉得下心“長跑”。陳秀雄是陳杲的恩師,早在陳杲讀大三時,陳秀雄就在中科大選中了這棵“苗子”。當時陳秀雄把“引力瞬子”的難題拋給他,“這個問題很簡單,你去琢磨吧”。

領到任務的陳杲心無旁騖,查閱了大量文獻,甚至不惜花上三年時間琢磨一本數學著作,頻繁主動找導師和相關的學術專家。命運眷顧這位努力的年輕人,陳杲意外發現了菲爾茲獎得主阿提亞教授和他學生希欽教授提出的磁單極子模型和引力瞬子之間的 ,終于攻克下這一世界難題。從16歲開始,直到21歲,陳杲整整花了5年時間。

“搞數學研究失敗才算常見”

在同齡人眼里,陳杲顯得“少年老成”,即使小小年紀,但說話嚴謹老練。看穿了他的“小心思”,因為長期跟比自己年長的人打交道,陳杲有意模仿著身邊的人講話方式,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成熟一點。

在陳錢林的眼里,他永遠是一個孩子,笑起來就是孩子般的笑,做科研成功了就歡欣雀躍,失敗就著腦袋。

“搞數學研究本身就應該是失敗才算常見,成功才是意外的。”對于兒子說出這樣的話,陳錢林并不意外,印象中陳杲心態好,幾乎沒有生過氣。

陳杲回顧自己的科研之路,也曾這樣寫道,“數學研究非常考驗人的毅力,通常嘗試幾十種,可能只有一種有用。”

如何在重大 性論文和論文數量中找到平衡點,很多科研人員為之所困。陳杲卻是個例外。

不驕不躁,讀書時期的那份自由,延續到陳杲的科研生涯。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當博士后期間,沒有人對他定期進行考核,他要研究什麼完全憑自己的興趣。

陳錢林認為,陳杲的自學能力強,在這樣的自由環境下,不需要面對論文數量考核的,有利于他專注去解決的難題。

25歲時,已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擔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的陳杲,選擇辭職回國任教,理由也簡單:想回家了,想跟父母距離更近一些;這個“家”也是。

“別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時,我們做父母的,關心的是子女飛得累不累。我們希望他不要太累。”陳錢林提醒兒子,研究學術是為生活服務的,要對生活熱愛,如果沒興趣就沒必要研究了。

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頂級天才和超級天才

陳錢林(左)與兒子陳杲(右)。

因“創造了新的工具,解決了復幾何領域的重要猜想”,陳杲拿到了2022 年院青橙獎100萬元的獎金。當記者問及這筆錢打算如何處理?陳錢林笑了笑,“秘密”。

留學歸來,陳錢林想到了兒子安家的問題,不由得感嘆,“現在房價太高了”。科研人才留學歸來,在哪個城市落地安家,也是個選擇難題。如果到一般的城市,科研環境不一定理想,但北上廣深的房價高昂,也讓不少因經濟條件發愁的人才望而卻步。

“如果到了40多歲還是租房子,多少會影響做科研的,安居才能樂業嘛。”陳錢林說,兒子忙于科研,生活要求不高,吃飯從簡,穿衣也不講究,從未向父母提到過生活壓力的問題。

如今,陳杲在數學領域的研究走到了世界前沿的“無人區”。重新回到中科大,他希望能選出一些“好苗子”,就像他當初得到的成長機會一樣,培養出更多“科研拓荒者”,解決難題,造福人類。

: 澎湃新聞

以上就是與世界上最厲害的天才是誰相關內容,是關于數學的分享。看完天才和超級天才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41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