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五十嵐智子生辰八字運勢

解夢佬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參考消息網特稿。

原標題《日本皇室與中日關系》,原文刊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2019年第5期(全文約3.0萬字)。

【作者】劉江永,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2019年4月30日,年逾85歲的明仁天皇退位,改稱“上皇”,美智子改稱“上皇后”,5月1日,德仁即位,稱為“上今天皇”,成為包括神話傳說在內的第126代天皇,雅子妃成為皇后,日本進入令和時代。

日本天皇制的變遷與中日關系

日本古代史的記載主要源于中國的古籍。例如,漢代《史記》中記載秦朝的徐福東渡日本求仙而未歸,被視為中日交往的歷史發端。據日本最早的古代文獻《古事記》記載,日本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但這實際上是神話傳說。《古事記》記載的前33代天皇均無生辰年月和在位時間。自推古天皇(554—628年)起,日本天皇制的變遷可以說就是一部日本史的寫照。中國文學家郭沫若曾把中日關系概括為“歲月兩千玉帛,春秋八十干戈”。這種說法并無不可,但若籠統地把中日關系說成擁有兩千多年友好交往的歷史則不太恰當。從有記載的日本皇室變遷的角度看,中日交往大體經歷了以下八個階段:

五十嵐智子生辰八字運勢

一、中日正式交往與日本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這一時期大約100年,日本處于飛鳥時代(593—710年),正值中國隋唐時期。日本第一位女皇推古天皇的侄子圣德太子攝政。他根據儒學思想于603年制定“官位十二品”,604年頒布“憲法十七條”,提倡以和為貴。607年日本遣使小野妹子與隋朝建立關系。圣德太子去世后,日本通過“大化改新”,建立起古代天皇制和以天皇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倭國”改稱“日本”,首次使用年號“大化”。663年,日本支援百濟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中日圍繞朝鮮爆發了白村江海戰。這是中日首次交戰,以唐朝和新羅聯軍獲勝告終。

五十嵐智子生辰八字運勢

二、日本古代天皇制國家的興盛與中日友好交流的繁榮期。這一時期大約持續了80多年,貫穿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94年),是歷史上中日最友好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盛唐時期,是唐代文化輸入日本的鼎盛時期。當時,圣武天皇酷愛佛教、儒學。自630年至894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9次,真正到達中國13次;日本遣唐留學生有26人,加上留學僧90人,共計116人。阿倍仲麻呂、鑒真等中日友好佳話傳頌至今。

三、日本古代天皇制國家的衰落與中日官方交往的疏離期。這一時期大概持續了390年,中日雙方和平相處,不即不離。日本進入平安時代(794—1185年),天皇大權開始旁落到藤原家族手中。其后,日本從模仿唐朝的律令政治轉向武家政治,遷都平安(京都)。906年唐朝滅亡,代之而起的五代十國,與日本沒有正式來往。

四、鐮倉幕府掌權與中日對立期。這一時期大約120年,日本進入鐮倉時代(1183—1333年)。1192年擊敗平氏的源賴朝迫使天皇封其為“征夷大將軍”,在鐮倉建立起幕府統治構架,天皇被架空。1271年元朝建立后,1274年發兵日本失敗而歸;1281年又派兵伐日,再遭慘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兩次均遭遇臺風,日本稱之為“神風”。

五、皇室衰落的戰亂時代與中日從海禁到勘合貿易期。這一時期從1333年到1603年,其間中日兩國不睦約70年,通過勘合貿易交往約140年。明太祖朱元璋于1369年遣楊載出使日本遭拒。其后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沿海,明朝政府被迫實施海禁。1401年足利義滿開始與明朝政府修好。明成祖同意中日開展“勘合貿易”。1404年至1547年,日本共派出17次勘合船隊。后因日本國內矛盾上升及倭寇盛行而終止。

六、德川幕府統治與中日從交惡到恢復交往期。這一時期大約270年,中日交惡約50年,恢復交往約220年。豐臣秀吉1590年統一全日本。1592年和1596年,豐臣秀吉兩度率軍侵朝,欲占中國,結果兵敗病故。其后,德川家康于1603年遷都江戶(東京),建立德川幕府,天皇被架空。1609年薩摩藩入侵琉球國。日本國內穩定后,中日重開交往。1654年,中國福清萬福寺大和尚隱元應邀赴日,其傳授黃檗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

七、日本近代天皇制與軍國主義統治下的中日戰亂期。德川幕府垮臺后,1868年日本確立了以明治天皇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1871年中日剛簽署《中日修好條規》,翌年日本便開始侵吞琉球國。1889年日本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天皇統帥陸海軍。”從1874年首次入侵臺灣到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幾乎每隔十年日本就發動或參與一場對外戰爭。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嘉仁天皇即位,日本進入大正時代。1914年日本企圖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取代德國占領山東半島;1915年大隈重信內閣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后,裕仁天皇即位,日本進入昭和時代,建立起以天皇為核心的軍人法西斯統治,迅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直至1945年戰敗投降。戰后美國為有效控制日本而采取了庇護政策,才未深究天皇責任。

八、二戰后日本象征天皇制與中日和平期。二戰后日本天皇制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天皇作為虛位元首不掌實權。1947年5月3日生效的《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是日本國和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征。戰后的《日本國憲法》不僅在客觀上挽救了因侵略戰爭慘敗而瀕臨崩潰的天皇制,而且使日本極右勢力企圖再度利用天皇制復活軍國主義成為幻想和泡影。

從鄧小平與裕仁天皇的握手到明仁天皇訪華

二戰后,裕仁天皇沒能實現訪華。1975年9月,裕仁天皇曾表示,日中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后,若有機會訪華將很高興,但此事應由日本政府決定。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同年10月23日鄧小平副總理訪日,出席互換和約批準書儀式。中國領導人歷史上首次與日本天皇會面。裕仁天皇表示:“在日中兩國悠久的歷史中,雖然其間發生過不幸的事情,但正如您所說,那已成為過去。今后兩國要永遠友好下去。”

1989年1月8日,明仁繼承皇位,定年號為“平成”,并決心要做致力于和平的天皇。早在1973年7月,明仁作為皇太子就曾向中國駐日大使陳楚表示:日中兩國有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曾經一段時間里,日本對中國做了非常有愧的事情,希望兩國永遠友好下去。在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下,1992年10月23日至28日,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訪問中國。明仁天皇在歡迎晚宴上的致辭中提及歷史問題時表示:“在兩國關系悠久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災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戰爭結束后,我國國民基于不再重演這種戰爭的深刻反省,下定決心,一定要走和平國家的道路。希望日中兩國的良好關系進一步發展為不可動搖的關系。”這次訪問開創了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皇后訪問中國的先河,意義十分重大。

然而,天皇訪華后的中日關系并未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向良好穩定的方向發展。主要是中日之間的歷史認識矛盾、臺灣問題及釣魚島主權歸屬認知爭議等相互關聯的結構性矛盾,再次嚴重影響了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其重要的國際背景是20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蘇聯解體,這導致日本國內政治力量對比的結構發生根本變化。日本右翼勢力在政界失去制約,使日本政治右傾化抬頭,原有矛盾再度集中爆發,影響了中日關系健康發展。

德仁天皇對中國充滿善意與好感

德仁天皇1960年2月23日出生。2015年德仁在他55歲生那天時表示,在戰爭記憶逐漸淡去的今天,謙遜地回顧過去,向對戰爭沒有直接認識的下一代正確傳遞悲慘經歷和日本走過的歷史道路,十分重要。同年5月,他指出:“日本戰后正是因為以和平憲法為‘基石’,重建國家,才享受著和平與繁榮。我希望,戰后70年成為把和平的珍貴銘記于心,重申我們和平信念的機會。”2019年8月15日,德仁作為天皇首次表示,在此回顧歷史,“深刻反省”的同時,殷切期盼戰爭災難不再上演。

未來三年,中日關系改善與發展將迎來新機遇。2020年日本將主辦東京奧運會,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明仁天皇訪華30周年。屆時,將舉行北京冬季奧運會、杭州亞運會。中日可以通過多樣化的紀念活動和友好交流,促進兩國關系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中日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通過對話、溝通得到緩解和解決。防止這些結構性矛盾引發不測事態或激起民族情緒的對立,是中日危機管控的當務之急;跨越結構性矛盾的干擾,就生態環境、防災減災、醫療養老、經貿合作等進行務實合作,是中日兩國的明智選擇;努力扭轉中日兩國民間感情改善的不對稱性和兩國人員往來的不平衡性,是中日關系進一步改善面臨的現實問題。關于未來中日關系的前景如何,日本能否在《日本國憲法》下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是關鍵。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9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