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解夢佬

最初的構想里,“人文閱讀思想圖譜”只是一次出版建議收集嘗試——業界需要了解學界發現了哪些閃光的作品,學界也希望出版界能夠關注到他們發現的璞玉。于是在2021年的最后一個月,書評周刊集全編輯部之力,向與我們有聯系的人文學者、創作者問出了如下三個問題:

您在2021年持續思考的問題;

您在2021年關注到哪部未引起足夠關注或未引進出版的作品;

您期待看到怎樣的中國原創作品。

最后我們獲得的遠遠超越了“建議”的層次。隨著新年的來臨,編輯部共收回了74份回答,總字數逾5萬字。情感與思辨密度兼具的文字織就一份呈現關聯傳統與現代、未來與當下的閱讀思想圖譜,他們以自身生活或研究為維度的閱讀與追問,記錄下了雖然蜿蜒動蕩,但對真摯的愛、對重塑人與人的連接依然充滿渴望的2021。

——新京報書評周刊編輯部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2022年1月21日專題《思想圖譜:2021新京報人文閱讀》的B02,另附上B04版王敬慧、B06版羅新的回答。在1月15日的2021年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上,我們在現場發布了人文閱讀思想圖譜。如今,我們正式刊發思想圖譜的調查概況,以饗讀者。

「主題」B01丨思想圖譜:2021新京報人文閱讀

「主題」B02丨2021新京報人文閱讀思想圖譜:留給未來的74份回答

「主題」B03丨孫莉莉和朱自強的回答

「主題」B04-05 | 王敬慧、張莉、戴濰娜、馬凌、程一身和胡桑的回答

「主題」B06 | 羅新、高林、陳力衛的回答

「主題」B07丨孫歌、唐小兵、福山的回答

「主題」B08丨王人博的回答:發現行動的邏輯,不僅是書面的規則

整理撰文 | 呂婉婷

變局中的世界技術、災變與疫情之后的關系倫理

2021年的記憶,在2020年乃至更早的時間里都有跡可循——“德爾塔”“奧密克戎”接踵而來,全球化的腳步在病毒的火力之下間歇性停滯,而不確定性的風險并沒有因為系統的暫緩而降低。正如法學學者季衛東在我們的調查中所寫到的:疫情給全球化帶來了一次緊急剎車,世界似乎重回“小國寡民”的割據狀態,網絡成為連接我們彼此的重要方式。“技術雖然能夠打破物理的藩籬,卻也造成了多層多樣的網絡空間,容易形成群體極化以及因多元性而產生的群體間的相互無知。”在“不確定”社會中,這必然會導向更為復雜的認同障礙與溝通問題。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在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上,我們發布了人文閱讀思想圖譜。人文閱讀思想圖譜發布現場。

2020年引發熱議的系統之惑在2021年仍然未解,技術樂觀主義者開始轉向下一個逐利的風口“元宇宙”。風潮迭代之下,是對透支的隱憂。新聞與傳播研究者、書評人馬凌看到我們的生活失去了節制,平臺的快速發展模糊了界限,當下的我們缺乏一種新的幸福哲學。詩人胡桑看到技術對人內心的改造,并把這些思考寫進了詩歌里:《截屏的人》《拉黑的人》《點贊的人》……當社會運轉變成一種算法,當我們的行為成為數據的產物,當各大社交應用造成了我們日常聯系中的“中斷”,新技術烏托邦設想是否是另一種空想主義?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2021年新京報“人文閱讀思想圖譜”收到回答的總體概況。

身處變局中的我們,已經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響。臨床心理學研究者徐凱文看到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難題,缺乏與他人真正的交流已經導致了不少青少年陷入抑郁。歷史學者許紀霖也感受到了難以排解的孤獨——現實中彼此信任、坦誠交流的真實空間遭到瓦解,人以孤獨的身影跨入虛幻的“元宇宙”以求短暫的慰藉。人類群居的天性在呼喚新的關系組織模式和關系倫理打破當下的僵局。

變局激發我們思考更多本質命題,關于延續,關于意義,關于死亡,關于生命。有人從傳統中追尋信仰,歷史學者唐小兵希望看到在2021年過世思想者身上延續的中國人文傳統能夠得到賡續和發展;有人從文學中找到窗口,比較文學研究者王敬慧在加繆的《鼠疫》和菲利普·羅斯的《天譴》中看到人變動巨大不確定性存在的尊嚴與凝視死亡的意義。

歸根結底,我們之所以感受到壓抑,正是因為我們有所渴望。評論家程一身提到,疫情之下的抑郁來自于對美的沖動和愛的渴望:“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重塑了我們的心態,而我依然對愛,對可能有回應的他人之心,充滿了持續的需要與渴望。”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2021新京報人文閱讀思想圖譜受訪學者名單。

變局中的閱讀具有智識穿透力的紀實,蘊含巨大共情空間的文字

變局之下,閱讀成為一種思考如何應對的方式。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2021年注意到的值得關注的作品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科幻小說《終止沖擊》(Termination Shock),來自“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者尼爾·斯蒂芬森。這部2021年剛出版的小說在福山看來建構了一幅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的具有預測性的地緣政治圖景。社會學學者蘭德爾·柯林斯推薦了2019年出版問世的《崩壞的情景》(Situational Breakdowns),在他看來這本書在短視頻和互聯網大行其道的年代里,是社會學領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學者安妮·納索爾通過研究抗議活動中的視覺表達,展現了遏制潛在暴力發生的可能性。也許是時候視變局為新的日常,共存的圖景呼喚新的思維路徑。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2021年關注的作品是科幻小說《終止沖擊》。

縱覽回答,大量人文學者從專業出發推薦了具有經典價值或現實價值的作品。嘗試概括是艱難的,我們不想用有限的單個詞匯去抹除它們的存在內涵。但在整理中,我們感受到一個方向,那就是當有技巧的敘事與具有穿透力的分析結合,文本將獲得極大的解釋力和感染力。

歷史學者羅新推薦了青年學者呂曉宇的《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這本田野筆記真實記錄了作者參與拉美政治選舉的親身經歷,作者對世界與自我、學術與人生之間緊張關系的持續發問,“不僅會迫使自己反觀過往、蘊結憂傷,還能激發力量,讓我們可以平靜面對現實和未來的一切不確定”。人類學學者范可推薦了《美國人的后世》(American Afterlives:Reinventing Dea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香農·道迪(Shannon Lee Dawdy)用細膩溫柔的筆觸講述了她從全美收集而來的關于喪葬的故事——新興喪葬習俗反映了美國人正在重新思考人生、儀式和代際紐帶。

2021年,以《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站上尋找西南聯大》為代表的兼具分析性與紀實性的非虛構作品和以《置身事內》為代表的通識寫作獲得“破圈”熱議,與調查回答中的推薦方向互相對應。這是世界變局的映射,我們迫切想要了解周遭到底發生了什麼,簡單的紀實已經無法滿足閱讀需求,因此是時候呼喚讓智識介入寫作,同時借助敘事與寫作技巧,讓論述型作品變得更有大眾親和力,業已成為很多研究者的自身追求。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思想圖譜調查中,回答者推薦的系列非虛構作品。

其實在媒介形式日新月異的當下,文本仍然擁有無法替代的共情空間。文學作品體現得尤為明顯。王敬慧推薦的《醒夢活海》是一本在去年被布克獎遺忘的作品,小說講述的一個家庭的三種失去引發她巨大的共鳴。譯者范曄在回答我們的問題時想到了一位在一百年前的圣誕夜,在巴黎結束自己生命的智利詩人Teresa Wilms Montt,她曾經被家人和丈夫當作精神病禁閉起來:

“我走了,去學習如何在別人的痛苦里忍受自己全部的痛。我走了,Anuarí,我發誓直到這一刻我還期待著復活。……我不在乎這世界和衡量我所作所為的平庸天平,像我這樣愛過,活過也痛過的人并不多。”

范曄推薦她的詩文集——《沒有說出的話》。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思想圖譜調查中,回答者推薦的融合性學科寫作或通識寫作。

變局中的期待衡量原創價值的尺度并非只有“填補空白”

什麼才是值得推薦的中國原創?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長久以來我們似乎總在用是否“填補空白”來衡量原創的價值,但真實情況是正如法學家王人博所回答的:“知識的空白領地已寥寥無幾”。缺乏“空白”并非挖掘原創的絆腳石,在變局之中,我們有太多沒有完全開拓的面向。

思想史研究者孫歌在回答中提到我們的社會缺乏有質量的“形式感覺”,我們的文化太過于直奔主題,很難有效提供人生的豐富感受力。形式本身的意義還未得到足夠的正視。培養有質量的“形式感覺”,某種程度上就是將人生的豐富感受與形式結合,以此為徑,我們也可以培養有質量的“問題感覺”——挖掘多面向的問題,將具體的經驗囊括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原創的無限可能。

唐小兵期待深入歷史脈絡和歷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觀照當下中國的著作;王敬慧期待會講故事的作者,能寫透中國的小人物艱辛努力的人生,激發人性向善的力量;孫歌期待在具體經驗里討論原理的作品,有理論想象力但不天馬行空;王人博希望中國學術界能夠在研究者與出版人共同努力之下,創造出真正屬于中國人的概念和理論范疇體系……

在2021年最后一個月,74位受訪者游蕩于閱讀之中,寫下了這些留給未來的回答。問題或許最終都難有答案,追求解釋的路程注定蜿蜒反復,但還有這樣一群人與你一同期待著尋找認定的終點。

我們將會為大家陸續推薦思想圖譜的精彩回答。下面,我們挑選了羅新和王敬慧的回答,看看他們在2021年里,都在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推薦什麼書籍以及期待什麼樣的原創作品。

不平等問題,是歷史學家的研究使命

回答者:羅新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系教授)

持續思考的問題

我這幾年一直在考慮的問題之一是,在中國的歷史學研究中,特別是我自己從事的中國古代史研究,該如何參與到國際學界關注度越來越高的關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議題里。

顯然,不平等是一個巨大的現實話題。歷史學家參與現實的方式是回望過去,回到現實話題的歷史源流。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在歷史上,不平等都是不均勻分布的,但現實中的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主要關注的不平等是經濟收入上的不平等,歷史學家應觀察更基礎、更具決定意義的諸般不平等,如政治、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平等,以及這些不平等在歷史上所發生的變化。比如,不平等程度的變化及其原因。

從這個角度出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都會有較大不同。比如,過去研究政治制度,我們關注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基本上屬于國家視角,會特別在意統治效率、政治秩序和社會穩定。現在,我們研究不平等問題,就要采用下層視角、邊緣視角和弱者視角,在意社會階層的非流動性、義務與權利的非對稱性以及經濟關系的非正義性。

其實,我們的很多前輩都研究過這類話題,比如,中古史的經典作品唐長孺先生的短文《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只有理解了唐先生所揭示的那種近乎奴隸制的士家制度,我們才能真正讀懂那篇收入《文選》的《趙景真與嵇茂齊書》。只是,以前的學者還沒有明確地把這類研究與對抗不平等的史家使命聯系起來,這應該是我們今天的歷史學家無可推卸的責任。

值得關注的圖書

有一本書似乎不大引人注意:《利馬之夢——曉宇的拉美筆記》。作者呂曉宇現在是北大國際關系學院的青年教師。幾年前,他還是在牛津讀政治學的一個博士生。這本書寫的是他的一個特殊經歷。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利馬之夢》,作者:呂曉宇,版本:單向空間 |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1年8月

在準備博士論文時,他得到一個參與2016年的秘魯總統選舉的機會,加入某位有土著背景的前總統的競選團隊,深度觀摩了在外界看來相當混亂的拉美民主實踐。他的專業訓練、文本學習、人生體驗和職業準備,都在這一田野過程中面臨一而再、再而三的拷問。這些拷問成為這本乍看似乎只是一本田野記錄的小書最大的亮點。

親身參與拉美政治的特殊經歷已足夠炫目,而作者對世界與自我、學術與人生之間緊張關系的持續發問顯然更富意義、更加動人。因為,不論對作者還是對讀者來說,不僅會迫使自己反觀過往、蘊結憂傷,還能激發力量,讓我們可以平靜面對現實和未來的一切不確定。

在疫情結束之前,希望大家能理解人性的本真

回答者:王敬慧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王敬慧(清華大學外文系,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翻譯研究方向教授)

持續思考的問題

我這一年持續思考的問題是“瘟疫與死亡”。死亡本是生命的必然,但是瘟疫將可見的死亡實例與頻率增加,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比如個人的那種渺小無力。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我開始重讀加繆的《鼠疫》。目前為止,我已經重讀多遍,最后一次是去年10月,我與清華世界文學經典課上的同學一起閱讀。在新冠時代,這本書不僅是存在主義的典型文本,書中很多人物,特別是里厄醫生和他母親在瘟疫中泰然處之的態度,還可以給讀者提供非常有效的心理安慰和生存指導。

另外,還有一本給我啟發和慰藉的書是菲利普·羅斯的《天譴》(Nemesis),它讓人感受到,越是近距離地凝視死亡,越是能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感受善即是美、生命即是美的內涵。

我一直在思考,這次的新冠疫情能否讓人們更加意識到善意和互助的重要性?因為善良互助是消滅病毒之道。如果一定會有瘟疫,能否讓幸福感成為一種瘟疫——一種完全不可控的傳染病?讓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在死去之前,回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夠感到滿意,因為自己的存在曾經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在我看來,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可能不是瘟疫,而是心理問題。我希望在瘟疫結束之前,或在死亡最終到來之前,大家都能理解與回歸人性的本真。

值得關注的圖書

澳大利亞作家理查德·弗萊納根2021年年初在英國出版的《醒夢活海》(The Living Sea of Waking Dreams),以它的內容深度和現實意義,我以為它會入選英國布克獎長名單,但是很遺憾并沒有看到這樣的結果。這部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主題是失去,表面上是一個澳大利亞家庭所面臨的一種失去:三個成年孩子的母親患老年癡呆,即將離世,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至親因為意外車禍離世。但是,它也在展現其他方面的失去:這些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的子女,在物質富足中,卻要因為自己或他人的各種心理問題而亂了陣腳。

當代學者八字預測書籍

《醒夢活海》(The Living Sea of Waking Dreams),作者:理查德·弗萊納根(Richard Flanagan),版本:Knopf Australia,出版時間:2020年9月

澳大利亞這個富庶平和的國家要如何應對肆虐的山火、氣候與環境問題愈發嚴重的威脅?小說出版之際,新冠疫情也引發各種更大規模的失去與無奈:很多國家因為新冠疫情而關閉了國門,世界各地有更多的人被迫與親人天各一方,出現至親去世,自己卻不能回去奔喪的揪心事例。

我關注到這部小說先是出于個人原因——我指導的一位博士生在做關于此作家的博士論文,我希望與她保持閱讀同步。在閱讀中,小說中的部分內容引起我的強烈共鳴。其中,正在逐漸失憶的母親和女兒的一段感人對話讓我在疫情煎熬中有理由痛快地大哭一場,然后還可以淚流滿面地把感動自己的英文段落翻譯給中文系畢業不懂外文的姐姐,通過網絡交流、一起思念親人,探尋更多文本共情的可能。

總體來說,我認為這部小說值得翻譯和引進,書里有對當下世界需要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的思考,也有關于文學價值、文字意義和生命尊嚴等抽象問題的真誠討論,特別是它氤氳著一種無可奈何的困惑,比較契合瘟疫時代人們的心態,是一本值得關注的作品。

期待的原創作品

我期待會講故事的作者,用吸引人的文字來描寫與分析小地方的小人物——他們艱辛但努力的人生與心理,讓中國的讀者能夠從中找到獲得美麗人生的靈感與方式。讓國外的讀者能夠從中讀到中國人的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文學的力量在于不論它刻畫的是美還是丑,最終都是在激發人性中向善、奮進的力量。

整理撰文|呂婉婷

編輯|徐悅東

校對|薛京寧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8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