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康熙辛酉年是公元哪年,康熙辛酉年是公元哪一年

解夢佬

潤城鎮傳統村落最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遺產中,官宅大院、商業會館、富商府宅以及部分商道商業街,其背后都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名人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些歷史文化名人智慧、聲望與財富,促成了這些優秀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成。上莊村“天官王府”,中莊“布政李府”,上伏“三里龍街”中眾多商業會館、“砥洎城”等,正是由一些在當時頗具影響力達官貴人、富商豪紳修建而成。

至今我們在潤城鎮傳統村落的保護中,仍在消費著他們的文化影響力。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文化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明清時期此地“文教事業”的輝煌。并且他們的存在,一直捆綁在這些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是當地集體文化記憶不可剝離的一部分。最能證明這一點的就是一直流傳至今,人盡皆知的一句俗語——“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

“文教事業”的一度輝煌,也致使潤城鎮傳統村落文化風氣濃厚,使百姓生產生活之余的文娛活動也精彩異常。尤其在 20 世紀 60 至 80 年代間,潤城鎮各傳統村落均有自己的劇團,并且有各自的編劇為當地村人編寫編排節目。

潤城鎮作為文化之鄉,自古多出賢士,文臣武將皆有
,有“澤州王氣在陽城,陽城王氣在潤城。”《陽城縣志》記載,明清時期,潤城鎮誕生了 24名進士,為全陽城縣第一;有 60 多位詩人,占據全縣詩人的 60%。只白里巷(上莊、中莊、下莊過去的總稱)便有進士 15 人,舉人 15 人,貢生 45 人和秀才 237人。現在所存詩詞文集占據陽城縣文集的 80%以上,可以說潤城鎮文氣匯聚,賢才輩出,占據了陽城縣文化圈的半壁。

康熙辛酉年是公元哪年

屯城村“文武齊全”

潤城鎮古村落中每個都有著自己文化傳承的代表,屯城村無論從家族傳承還是歷史文化名人數量都當屬之最。元代有鄭家祖孫四代兩封國公,二世平章;明清時期,張家五世之內出三位進士,榮耀非旁人可及;清康熙年間又有陳廷敬長子謙吉遷居屯城,族多在朝為官。眾多進士舉人,文人賢能者中,最為出名,影響最深刻長遠的便是張慎言。

屯城村的空間分布形態也與鄭、張、陳三大家族的分布息息相關,村內“鄭半街、張半道、陳一角”的說法流傳至今。指的是各家族在村中的宅院分布,鄭氏家族占據半條街,張氏家族占據半條道路,陳氏家族占據村落一隅。鄭氏家族中六世祖鄭鄰三子皆為儒學之士,曾在村中建有“麗澤”堂,以文會友,講習道義。

鄭氏后人從文亦從武,有文臣亦有武將,家傳深厚。因鄭鼎父子二人皆被追封為國公和平章政事(鄭鼎——潞國公。鄭制宜——澤國公),所以屯城鄭府府門上有“兩世平章”的匾額。

明清時期張氏家族人才濟濟,明末清初有進士三人,分別是:河南參政張升、吏部尚書張慎言、浙江巡撫張泰交。其中張升為明嘉靖庚戌年(公元 1550年)進士,張慎言為明萬歷庚戌年(公元 1610 年)進士,其從孫張泰交為清康熙辛酉年(公元 1681 年)中舉,次年中進士。清初黃城陳氏家族陳廷敬長子陳謙吉遷居屯城,康熙年間曾有刑工戶禮四部尚書江西吉水人李振裕為陳謙吉題“沁園”二字作為門額。其后多入朝為官,陳廷敬曾孫十八人,有十三人便屬于屯城陳謙吉一支,現村中的陳氏便都為陳謙吉的后人。

鄭、張、陳三個家族人才輩出,世代為國效力,功績頗多。武將為國殺敵奮戰,文臣助君整事,同時也不忘家傳根本。既有題字門匾提醒后人不忘根本,為善為仁,注重耕讀,又有著作詩文流人,彰顯一代文人風采。方志史書中也有鄭、張、陳家族中為官士人的傳記。如《陽城縣志▪鄭皋小傳》、《陽城縣志▪鄭昂霄小傳》、《陽城縣志▪鄭濤小傳》,《元史▪鄭鼎列傳》、《元史▪鄭制宜列傳》、《澤州府志▪張升小傳》、《明史▪張慎言列傳》、《澤州府志▪張履旋小傳》、《澤州府志▪張泰交小傳》和陳廷敬所作《陽城三鄉賢記▪巡撫張泰交》等,記載了他們為官任職期間的成就和功績,無論文臣武將都勇敢剛毅、清正廉明、體恤民情、愛民如子、忠君愛國,深得百姓尊重愛戴。

上莊村“王天官”

上莊村在明朝中葉到清初這段時期內,陸續有進士 5 人,舉人 6 位,貢生和監生員數百人。尤其是清順治三年,上莊王氏一門走出了王蘭彰、兩位進士。上莊王氏一族的六世祖,是有記載以來村內最早的舉人,于明成化年間(1474)中舉。但是他中舉后卻不入仕途,而是在村內開設學堂,傳道授業。在他與王冕(王氏六世祖的兒子)的引導下,明嘉靖年間共走出了三位進士和數位舉人,王國光便是其學生之一。

王國光,字汝觀,號疏庵,明嘉靖甲辰年(1544)進士,以家、財政家聞名于世,為官 40 余載,官途坎坷。歷經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三朝,期間經歷過辭官、免官又復官,幾起幾落,兵部、戶部、刑部、吏部等都曾任職。王國光任戶部和吏部尚書期間,正值內閣首輔張居正朝政,至張居正去世后,他被反張派罷官,后皇帝感念其功績,令其復原致仕。

他曾兩次出任戶部侍郎右總督倉場(負責糧食的倉儲和出納),對全國糧食的控制和管理展現出他非凡的經濟頭腦。面對人口增長、邊疆不寧、農民偶發的狀況,他推行“天下撫按官”的,對各糧食流通渠道進行整體性統籌安排,使得以將糧食調配的權利牢牢掌控在手中,緩解了用糧緊張的局面。在其任戶部尚書期間,整理吏治,面對簿籍文書名目繁多,手續負責,費用雜亂的現象,王國光請奏裁并,去掉了十分之三的繁文,方便了下層辦公;針對戶部公署地方狹窄,辦事人員數量不夠導致辦事效率低下等弊端,王國光責令全部人員入署辦公,提升了戶部 13 司的行政效率。

在調度錢糧方面,面對邊防開支不足的境況,他請奏由專人核實,減少了糧食的損耗。同時讓全國的撫按督促下屬將收入存欠悉數上報戶部統計,用多余部分支援邊防;設立“坐糧廳”這一官職,用于解決通州糧食驗收發餉的難題;針對戶部各司錢糧數目散亂的現象,他推行歸并責成法(如將京城附近的府、州、縣歸福建司,歸四川司,鹽稅歸山東司,關稅歸山東司等),突破地緣的界限,減少了浪費,因推行效果良好,之后便形成了定制。[3]他作為“萬歷中興”的肱骨之臣,在任期間萬歷國庫充盈,太倉粟可用 10 年,國庫錢財達 400 多萬兩。

王國光為官廉政清明,出任吳江知縣時將刻有“山西王國光,初任到吳江,若受一文錢,客死不還鄉。”的石碑豎立在衙門前,以表心志。任吳江知縣期間,王國光減免漕運消耗,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賦稅負擔。他嚴于律己,作風清廉嚴謹,任儀封知縣時期,體察民情,秉公執法,為百姓追回了 120 多頃長期被王府霸占的田地。

在儀封任職一年后,便因“循良第一”得以升職入京,當地百姓自發在城西為其修建生祠,并《王侯生祠碑記》。王國光深受“君子慎獨”思想的影響,上莊村中一直流傳著他慎獨修身的故事。處理公務時,使用官家提供的蠟燭照明,閑來夜讀書之時便使用自家蠟燭。家人不解,又無人看到,何必多此一舉,王國光則認為,自己的作為不是為讓旁人看到,而是對自己無愧于心的要求。在其致仕后,所居住的正堂之上懸掛有明神宗的親書匾額“正己率屬”,這是對他為官功績的褒獎,亦是對其嚴于律己品行的認可。

王國光為官之時政績顯著,為官之余的著述《萬歷會計錄》、《司農奏草》、《司銓奏草》、《王疏庵率意稿》也頗具歷史價值,其中前三者都為政書,最后一書為詩集。《萬歷會計錄》是王國光辭去戶部尚書之職前交由朝廷的,當時的萬歷皇帝贊他“留心國計”,下令將其冊訂成熟,全面推廣,并且下詔書褒獎。作為一部重要的財政典籍,全書共 4 套,43 卷,現只存 42 卷,現***于圖書館。

王國光的功績和精神思想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吸引了眾多后來學者和文史愛好者。2022
年 9 月 24 日,中國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辦了“王國光與萬歷學術研討會”,得到了眾多團體和高校學者積極響應和參與。

陽城縣收錄了不少有關王國光的傳說故事,如“神像掃地”、“王國光還愿”、“城隍借筆”等。因王國光的卓越的歷史功績,他被當地百姓奉為“天官”。王國光及族人所生活居住過的宅院府邸便被人們奉為“天官王府”,目前成為了 4A 級景區,陽城縣的旅游勝地之一。

中莊村“以商養仕”

同有莊河流經的上、中、下三莊,明清時期統稱為“白巷里”。在文化源流上,上中下三莊并無二致。中莊李氏族人人才輩出,為潤城鎮氏族大家之文化典范。上文提到上莊村王氏六世祖與其子開設學堂,招收學子,明嘉靖年間曾出進士 3 人。三人中,除上莊王國光外,便是中莊李豸和下莊楊樞。李氏一族步入仕途,離不開李氏族人李思孝的支持。陽城鐵礦石豐富,明清時期冶煉業發達,鐵制品小手工業發展迅速。李思孝曾將鐵貨生意發展至豫、魯、皖等地,“家累巨萬”,還曾出巨資修建了海會雙塔。

從商之余,他也非常重視家族子弟的教育問題,鼓勵扶持兄侄讀書入仕。自己“以貲授品官”,還盡力為家族子弟營造好的讀書環境,村中設有私塾,海會辦有書院,除李氏子弟外,還吸引了很多周邊村落的學子共同學習。李豸與其子李可久便是在海會的書院中苦讀詩書,最終一舉及第,走上仕途。李可久《重修龍泉藍中殿記》中記:“家君西谷大夫舊游與茲,潛心大業,余少時亦嘗讀書于中,先后相繼登第,發軔于此。”

“西谷大夫”指的便是李可久的李豸。嘉靖十三年(1534)李思孝的弟弟為全省鄉試第六名,成為了李氏家族子弟入仕的開端,官至湖廣鄖陽府同知。嘉靖二十年(1541)李豸中嘉靖辛丑科進士,比王國光還要早三年,官至山東左布政使。此后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李豸之子李可久中進士,開陽城父子同中進士之先河。之后李氏族人便接二連三步入仕途,入朝為官,自明嘉靖十三年到清康熙,興盛有 145年之久。

李家崇儒重教的風氣,不僅影響了相鄰的兩個村莊,而且影響了周圍十幾個村落,像陽城的潤城、屯城、沁渡、上、下,沁水的端氏、郭壁、竇莊、湘峪、王街等村,都持續了數百年的科舉輝煌。在這一片方圓不過二三十里的河濱山谷,明清兩代出過 50 多名進士、上百名學者詩人。

潤城村——砥洎小城有貴人

砥洎城作為潤城鎮潤城村的“城中城”,自建成以來,內多住官宦顯貴以及商賈富人。沁河流域注重耕讀文化,重視家育和追求讀書入仕的文化風氣同樣也彌漫在砥洎城中。砥洎城中至今還留存有著名數學家張敦仁的故居。張敦仁,字仲蒿,號古愚,又號胡臾,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和漢學家。張敦仁年少父母雙亡,由叔父張章撫養,自小天資聰慧,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進士入朝為官,年方 20。為官 40 載,清正廉潔,寬仁待下,政績卓著。在與其余入仕才子不同,張敦仁屬于復合型人才,不僅,而且在文史、數學方面造詣頗深。入仕多年,輾轉各地為官,但從未放棄過對數學的熱愛和研究,其一生著述頗多。

潤城古鎮歷史文化深厚,除上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人,還有許多進士舉子,學者詩人。為官者皆廉潔清政、德才兼備、寬仁待下,不僅政績功績顯著,其德行品德也深得百姓崇敬,并且多有詩文。他們的生平事跡、傳說故事、詩詞
、精神,百年來對后世的文人學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周周,喜歡請
,咱們下一篇
見!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7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