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殊命運興衰的意思

解夢佬
殊命運興衰的意思

孔子講學圖軸,繪孔子于山林瀑布之間講學的情景,現藏于孔子博物館。孔子手持如意,懷攬憑幾,端坐在松杏之下的平石上。其前一弟子躬身請教,其左則有侍立弟子三人。另外的十六名弟子沿山道而上,彼此顧盼,交談自若。(資料圖片)

2021年9月28日,是孔子誕辰2572周年紀念日。謹以此文,遙祭中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享有“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之美譽的至圣先師孔丘。

山水造神化圣,天地鐘靈毓秀。尼山的秋月朗照中華大地,華披四表,光亮千年,依然皎潔如初,鮮亮如洗。泗水的波光粼粼漾漾,不舍晝夜,澤潤萬物,依然微瀾不驚,碎浪無言。因為這里誕生了孔子,尼山泗水便成了神山圣水。月光與波光之間,浩渺蒼穹與古老大地之間,構成一個深邃而透徹、明亮且坦蕩、靜謐但永恒的空間,空明澄碧,玄機深奧,只有月華如瀑,洗盡紅塵。

那是孔子的天空。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前479年的春秋晚期,中國社會正由漫長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步履踉蹌而急促、躊躇而堅定。鐵器牛耕技術廣泛使用,農學醫學科技水平普遍提高。政治改革上由分封制向郡縣制轉變,土地改革上從井田制向私有制發展,各國爭先恐后變法圖強;舊有生產關系正土崩瓦解,新興生產力如春筍破土;舊制度被摧毀,新制度尚待建立;主流思想發生深刻變化,從天命思想向人文意識轉移、從尊神敬鬼向天人合一過渡,許多思想觀念被質疑、被拋棄。統一意志尚未形成,思想紛爭、學術紛繁、文化紛呈,必定帶來社會行為的紛亂和意識形態的紛雜。春秋三百年,從周王室衰微到諸侯國爭霸,齊、宋、晉、秦、楚五大霸主國相繼崛起,兼并征戰,合縱連橫,天下烽煙四起、戰火連年;政治松弛,民生凋敝,社會板蕩不寧、矛盾叢生,處處有炸雷,時時有爆點,一觸即發。

天下大亂,亂的是思想;禮崩樂壞,壞的是秩序。春秋時期的社會動蕩為文化激蕩鋪墊了產床,歷史變革為思想解放提供了機遇。仕人階層從貴族宗法壓制下走向精神自由,從宮廷學府的束縛中走向民間底層,引發文化思想的潮涌與私學集團的興起。肇始于春秋末年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先秦時期第一次思想大爆炸、文化大解放、學術大自由,王公貴族招士納賢,學館宮庠林立,諸子百家各執一說,政客仕子各立門戶,門客賢人各顯其能,各種政治學說、學術流派、思想主張競相登場,著書立說紛繁,詰難爭辯風行,這種空前盛況一直延伸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成果,是形成了以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為代表的思想家群體和思潮流派,構建了中國文化史最初的文論框架,建立了中國思想史最早的學術體系。

回望那個時期,文化的天空群星燦爛,知識的銀河波光瀲滟、思想的峰巒山外有山;學術交流、思想交鋒,伴隨政治的爭霸、經濟的爭強、軍事的爭戰,思想文化領域發生著只有量子物理學才能比擬的反應過程,釋放出只有熱核反應才能產生的能量,中華文明的天空絢麗燦爛,世界文明的天空流光溢彩。

蒼穹在上,天光閃爍,有一片星空是屬于孔子的。

孔子的思想是一個浩大的銀河系。他研究闡述的思想體系涉及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文學、史學、美學、語言學、藝術學、醫學等多門學科,知識點多如繁星頻閃,思想性勢如天體高懸,峰巒聳立。孔子雖然論而不著、述而不作,但他的思想體系有著明確的語意、清晰的結構、分明的層次、完整的譜系,輻射出強大的光能、強大的磁場。徜徉在孔子的思想星空、智慧樹下,只感覺那一星一光飽含高超的智慧、淵博的學識、高潔的情愫,那一枝一葉深蘊周密的布局、縝密的思維、嚴密的邏輯。道德文章錦繡燦爛,哲思文理通達曉暢,金聲而玉振,登高而望遠,綱舉而目張。語境瑰麗奇幻,思維廊腰縵回,靈感流光溢彩,有星團錦簇、意象雄奇,有雙星纏繞、能量互補,有星云翻滾、景象萬千,有星系綿延、余韻綿長。

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高原,孔子思想是人類文明的高峰。一部《論語》,區區萬言,行文要言不煩,簡若微信微博,卻站位高深、內涵專博,微言大義巍如醒世恒言,句句是治國理政的秘笈,篇篇是定國安邦的寶典。評點興衰治亂如開濟世良方,字字點穴、條條切脈;表達褒貶抑揚滿懷赤誠坦蕩,其情也真、其意也切、其言也諍,是孔子的政治宣言書、治國策。思想的能量在這里聚集、交換、轉化,文明的光和熱在這里加熱、升溫、傳導,一個民族的高度、深度、厚度、溫度在這里找到基點,所以后世評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一罐心靈雞湯,其香也醇、其味也正,既適合全民共享又宜于獨自品嘗。論道說理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又如飲珍醪陳釀、耐人尋味,帝王將相能用,才子仕人能學,婦孺童叟可誦,每一個讀者都能從中讀到自己,蕓蕓眾生又能讀出不同的“論語”。雨打芭蕉夜,鼓敲三更時,沐浴焚香凈心,合掌捧讀《論語》,那每一個字都是敲落在琴弦上的音槌,每一章語意都像小提琴G弦的旋律直抵人心。孔子語錄乃人間之指南、人生之信條,大道至簡、真水無香,是泱泱華夏民族世代子孫做人做事的教科書、求知求學的思想庫,一讀幾千年,百讀不厭。

孔子的天空,綻放著仁愛之光。

“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粒種子,儒家思想大廈的第一塊基石、第一個原點。儒家學說的核心是“仁愛”,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政”。他蘸“仁”為墨,執“愛”為筆,為蒼蒼眾生畫了三道線。

第一道是著重線。《論語》萬言二十篇,“仁”字出現了110回,他在“仁”字下畫了重重的一筆,表明這是關鍵字、高頻詞,為“仁”字下了一個定義:恭、寬、信、敏、惠,注釋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君子之“仁”上通下達、惠濟四方。“仁者先難而后獲”,是謂先有奮斗才會有收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仁者的胸懷;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是仁者的目標;仁者愛人,仁者無敵,是人生的高境。

孔子思想的星空里有無數顆星在發光,其中最亮的恒星是仁、義、禮、智、信。五星閃耀,普照中華,五常定天下,一掌執乾坤,一切的鴻篇巨制在這里啟筆,一切的光芒與溫度從這里出發;溫、良、恭、儉、讓,五星閃爍,聚星成團,仁愛的光芒照耀碌碌的蒼生、指點迷茫的心靈。

“百事孝為先,孝是百善源”,在孔子看來,尊孝道、守孝悌乃仁之始、愛之初,德之本、行之道,是至德、本根、要道;只有從侍奉雙親、心守孝道開始,才能忠君愛國為民、建功立業報國,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愛國愛社會,一個不孝順長輩的人不可能遵從國家、服務社會,是謂不仁、不愛。

第二道是警示線。“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狀態,更是心性;處尊位而不聞其過,得志便傲驕,聞天下之大道卻不實踐,都是不仁的表現。孔子致力辦學教書,但教書是手段,目的是愛人、教人、勸人、育人、度人,是“垂世立教”“務乎政術,存乎勸戒”。他認為,傳習經典、研習禮樂、服習孝道是必不可少的教化過程。他時而瀟灑地佇立杏壇傳道授業解惑,時而狼狽地奔突于陳蔡之間、尷尬地護著自己的書囊;時而孤獨地守在雨夜的渡口,撫一支更加孤獨的老槳,等候一身泥漿的過客做迷茫的覓渡。他執著地站在歷史的斷壁前、社會的殘垣處,為躁動的社會、煩惱的人生、困頓的心靈們,在利與義、善與惡、智與愚、文與質、治與亂、欲與剛、憂與樂、勞與怨、進與退、周與比、欲與矩、樂與淫、儉與奢、驕與泰、本與末、始與終,君子與小人、益者與損者、有道與無道、興邦與喪邦的分界處,畫下一道警示線,深刻而分明,森森然,危危乎,灼灼焉。

第三道是標高線。根往深里扎,人往高處走,人生要有自己的高度。孔子是教書先生,認為思想比知識重要、品格比成就寶貴。他標定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品格,當立志于求仁道,立足于修仁德,立身于講仁義,游走于學技藝;他傳授的理念是君尊民親的“仁學”,倡導的觀念是行大德大道之事、做大忠大勇之人,堅守的信念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是一個民族傳承千年、接續萬代的精神高地。

孔子以仁施愛、因愛施教,從上古經典遺籍中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作為教材,經中有史,論中有藝,詩中有學,述中有理,博覽群書之后你能做的姿勢只有一個:仰望星空;掩卷而思時你大徹大悟的只有一個字:道。在這里,孔子教誨你要對親愛、對人仁,要志于道、始于學,為你提煉了許多溫暖的詞匯,道與德、愛與親、富與貴、賢與能、寬與恕、善與誠、孝與悌、恭與儉、敬與慈,一組組、一隊隊泛著柔和溫婉的星光,讀得你慈眉善目、溫情滿滿;然后為你準備了許多勵志的詞匯,學與思、志與行、忠與勇、敏與慎、知與識、使與事、和與同、修與齊、治與平,一對對、一串串貯滿強勁能量,如槳如翼,如風如電,讀得你意氣風發、心勁滿滿,立志做仁人志仕,只等一聲“出發”。

三道線三道關,有為、有守、有目標,孔子的仁愛之光成就人生、溫暖人心。

孔子的天空,綻放著道德之光。

君子當以道自立、以道立人,“朝聞道,夕死可矣”是求道之精神;修己、安人、安百姓是君子之道;“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是志士仁人之道;孝悌忠恕是凡人之道,貴和中庸是處世之道。“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德”是孔子思想的硬核,德治思想貫穿孔子思想的全部,道德教化、道德標準、道德規范、道德約束構成孔子德治思想的四梁八柱。孔子學說中德目眾多,歸納起來可分三類,即政德、公德、私德。

他強調政德為先,推崇為政以德、以德治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馭民之術當以仁德為先,禮、樂、刑、政各有其用;既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更要講禮樂教化,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仁生義,由仁及德,做到恭敬、寬厚、誠信、積極、恩惠在懷,“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方能政通人和。孔子的政德觀構成最早的政治觀,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天空上明亮的星。

中國人有自己的信仰,同樣講求心靈的凈土、精神的樂園、靈魂的懺悔,無須教堂彌撒,無須晚禱鐘聲,無須牧師神父,“六經”就是《圣經》,“論語”便是教義,“仁愛”就是“博愛”,修德便是禮拜,修身就是修善,天人合一便是天道與神性的天堂。只要心誠意徹,個個都是道德的教民,人人都是自己的牧主。

孔子強調公德為要,德治當從統治階級開始。他要求君王、官吏、貴族做道德自律的表率和模范;“大旨談人”“以德取人”,是選官用人的原則、法則、準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心正方能行正,德高才能望重。孔子注重道德引領,把上古司法鼻祖、為官典范皋陶所推崇的“為政九德”送給文武百官,告誡做官者當“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君子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提醒說,君子說話要防止三種錯誤,沒到該說的時候說了,是“躁”;該說而不說,是“隱”;不看時機場合就亂說,是“瞽”,是謂“三愆”;君子要少時戒色、壯時戒斗、老時戒得,是謂“三戒”;君子要敬畏天命、敬畏高貴之人、敬畏圣人之言,是謂“三畏”;君子要做到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凡事皆思,才能保持君子的智慧、君子的儀態、君子的素養、君子的高貴,是謂“九思”;孔子告誡正人君子們,要行必恭、事必敬、養必惠、使必義,要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告訴凡夫俗子們,要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之人;鼓勵強健奮進者要“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語重心長,苦口婆心,其言諄諄,其心拳拳,其意眷眷。

孔子強調私德為本,主張以德修身。幽蘭君子性,虛竹學士風,是古代仕儒們崇尚的品格與風度,是孔子推行德教想要達到的境界和高度。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孔子對君子修身的要求,好學、自省、改過、力行、克己、守善、行道,是修身的方法。他為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確立了一系列道德標準、精神標高、行為標本。對內講仁德,對外講義德,父圣、子仁、夫智、婦信、君義、臣忠,此“六德”搭建成社會關系的橋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綱常織成社會秩序的紐帶,圣生仁、智率信、義使忠,“六德”相互關聯、交織耦合,維系著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夫敬婦順的道德社會與和諧世界,“忠”“恕”“孝”“悌”“愛”“義”則是賦予這“六德”的具體內涵,德撫人心,德服人心。

孔子認為,官有官德,民有民德,君子之德如風,小人之德像草,風吹草動,草隨風行。愛、惠、恕、孝、信、勇、儉、無怨、直、剛、恭、敬、寬、莊、敏、慎、遜、讓,是社會個體應該保持的品德;教化民眾要向善去惡、尊德守法,見義勇為、待人忠恕,上下同德方能萬眾一心,君民同心方能無堅不摧。雖然孔子勘定的一個個人生覘標和道德高度凡人難以企及,但作為人人心中皆有的纖繩,它們牽引了一個民族整體素質和人文高度攀升的方向。

星星點燈,月光指路。銀河落九天,月霞鋪滿地。人在月光中走,心在星輝下讀,道德之光牽引人心。站在道義制高點的民族,不惑。

孔子的天空,綻放著人性之光。

孔子思想的基礎是民本,民本思想的底色是人性,人性觀念的張揚是對上古神本思想、鬼神文化的反叛。“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的君民觀,既是孔子對上古傳說中“撫萬民、度四方”等人道意識的挑燈撥捻、鑿壁借光和撥云見日,對三皇五帝、賢王明君們人本意識的提煉、梳理和厘清,對夏商周民本意識濫觴的引流、擴源和澄清,開掘了“君輕民貴”思想體系的源流,也是對奴隸社會以來君本思想的反思與批判,代表了那個時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孔子躬耕《詩》《書》,皓首《禮》《樂》,從“重民”“安民”“富民”“教民”“為民”“愛民”出發,整理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理念,呼吁制定寬政于民、德政于民、仁政于民、藏富于民、施教于民的政策,對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與承繼,發揮了奠基性作用,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孝悌忠信是人之四本,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教化人心、馴化人性、尊重人道,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主體。知識、德行、忠誠、守信是孔子施教的重點,他是古代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教師,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術授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個層次。孔子認為當官者要崇尚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五種美德,要摒棄對人不加以教導只知道殺戮、不加以警醒而坐視其成、政令遲緩卻要求限期完成、送人以物卻非常吝嗇,這一虐一暴一賊一吝,是四種惡行。君子做到尊五美、摒四惡,才能從政當官,這是人性的溫度、人性的方向。

孔子設壇開講、誨人不倦、樂此不疲,是想讓人性回歸蒼生、讓社會走向有序;他試圖把仁義道德等元素注入人心的營養素、品格的培養基,培植起人格的參天大樹;他是第一位發現社會的一切不公平首先源自教育不公平的政治家,他的“有教無類”觀念和首開私學的創舉,以及招生不分對象、授學不問出身、學問不求一律等舉措,表明他能因材施教、培苗助長,正一鋤一鎬地填埋人間溝壑、鏟平世上坎坷;他周游列國、施愛布道,試圖以人性的暖光縮小一切尊卑、貧富、貴賤、智愚、善惡、孝逆、雅俗造成的溫差;他主張“師道尊嚴”,讓教師有尊嚴、讓知識有價值,是想讓教育受重視、受教育的人有體面的人生;他蹲守在黑夜的河邊、迷茫的渡口,用思想的星光點亮文明的航標燈;他跋涉在叢林與沼澤的蠻荒之地,開辟蹊徑,插上路標,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使命感,讓混沌的社會、野性的群氓在朦朧的月色下走向人性的曙色。

今天的人類天空,烏云翻滾,硝煙彌天,月顫星抖。霸權主義災難、強權政治行徑攪得周天寒徹,恐怖主義災禍、人道主義危機如幽靈游蕩。比疫情更嚴重的是人災,比病毒更險惡的是禍心。物質的豐富與經濟的發達,不一定帶來文明的進步和人性的高貴,人類翹盼潔凈的天空上灑滿和平的陽光,飄著吉祥的云朵。人心思和、人心思穩、人心思進的趨勢不可逆轉,世界的目光投向東方,西方少數政客對中國孔子學院的歧視、敵視,是對人類共有文明的短視、漠視,是世界之悲哀、人類之不幸。天空是人類的,孔子是世界的,人性之光不會泯滅,相信中國的月亮依然朗照乾坤。

孔子的天空,綻放著理想之光。

“天下大同”是政治理想,以德治國是治政方略。孔子是中國歷史路線的初繪者、人類命運走向的指引者。國與國之間彼此尊重,人與人之間相互敬重,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則天下和諧、海內承平,這是理想世界的愿景。孔子是有政治抱負的文化人、有文化思想的官員,他創立的思想體系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有鮮明的國家觀、社會觀,有正確的發展觀、價值觀,經得起風吹雨打、天長日久;他制定的綱常倫理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理論基礎,有廣泛的民心基礎、文化基礎,是國之大者、民之本者,導引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政治取向、思想導向、社會走向。孔子的“克己復禮”,是試圖復興昔日堯舜禹、湯文武的盛世景象,這是中國人最早的復興夢。

中國古代每一位帝王都是偉大的理想家。秦始皇嬴政實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能打天下、得天下,卻不能守天下、治天下,根本原因在于他不善于駕馭“法治”與“德治”的雙輪戰車,他的“焚書坑儒”碾壓了知識分子,也導致了大秦王朝的傾覆,二世而亡。一個錯誤的指導思想,葬送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漢高祖劉邦也有遠大理想,雖然無知少識,卻善聽擅斷,受到儒生幕僚陸賈和叔孫通的儒化教育,采納儒仕們的治國之諫,還專程到曲阜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祭孔的皇帝。兩個儒生,改變了一個皇帝;漢武帝劉徹接受大儒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結束了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理論五花八門、人心四分五裂的局面,用儒家思想一統民心,緩和了階級沖突與矛盾,推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國力強勁,國勢興旺。他乘勢揚鞭,攘夷拓土、國威彰昭,奠定版圖、開鑿西域,開創了西漢王朝的鼎盛期和中國封建王朝全面發展的高峰期。他是有理想也實現了理想的帝王,大漢王朝賡續發展420年之久,與董仲舒倡導、歷代漢王漢帝們推行儒家思想打底不無關系,此所謂“秦行霸道而亡,漢行王道而興”。一個大儒,幫扶了一個王朝。

孔子的價值沒有被他那個時代的君王們所認識、所重視,他的理想沒有立即兌現,但開啟了后世的夢想。秦始皇立朝以來的2200多年中,無論朝代如何更替,400多位帝王都在接力描繪孔子擘畫的藍圖,努力實現天下一統、江山永固的帝國夢,但他們的帝國夢是帝王的夢、權貴集團的夢、統治階級的夢,不是人民的夢,注定要幻滅。

孔子生在春秋、存于千秋,功在古代、利在萬代,是中國古代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締造者、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早期規劃者、全人類共同命運最初的構建者。他設計的理想社會,不同于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虛設的“理想國”,有別于英國古代思想家莫爾虛擬的“烏托邦”,區別于意大利古代哲學家康帕內拉虛構的“太陽城”,也不是中國東晉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夢中仙境、太虛幻景“桃花源”,孔子試圖在春秋社會的現實泥漿里搭建一座理想大廈,盡管像古希臘神話里推石上山的西緒弗斯,像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筆下持長矛與風車對戰的堂吉訶德一樣徒勞,但他畢竟腳踏實地、扎根實際,只是無力改變沉重的現實罷了。孔子深耕于政治思想、國家意識、文化觀念、哲學思想、社會倫理、道德建設領域,錘煉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特質,繪制出中華文化的基因圖譜,涂抹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色,澆鑄出中華民族的性格模樣,激發了中華兒女的理想追求,雖經風雨、久歷磨難,卻彌足珍貴、青史留存。孔子也因此而雄踞中華文化的寶座和中國思想的高峰,他的地位無可撼動、不可替代。

理想是星,點亮你的心燈;理想如月,透亮你的心空;理想之光照亮你夜行的路,理想之舟載你駛向成功的彼岸。孔子是一位理想堅定、人格高貴、道德完美的先賢、先哲、先師、先驅,他對理想社會的設計、理想人格的建樹、理想制度的創立,以及他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如光如炬,亙古不泯,照耀著中華兒女一路向前,高山仰止,星空仰望。

孔子是思想圣人,更是亂世英雄。重大的社會轉型必定造就偉大的思想、成就偉大的思想家。作為沒落貴族階層、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孔子要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封建統治,作為先進文化、進步思想的發言人,不得不在先進與落后、理想與現實、黑暗與光明中尷尬前行、躑躅移步,但他是烏云之上的皓月當空、迷霧之中的北斗導航。

沒有孔子就沒有“論語”,沒有《論語》就沒有“孔子”。客觀地說,孔子并不是句句皆真理、字字皆秤星,他超越不了歷史的局勢、政治的局促、文化的局限,挽救不了理想的頹局、制度的敗局、現實的殘局。孔子對周禮的過分尊崇導致了后世對復古循舊的固守;他對官本位、權力遵從、綱常等級的過分強調禁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對愚忠愚孝愚貞的過分點贊被后人用作束縛和剿殺人性的桎梏;“愛親”與“利國”、“忠君”與“愛民”、“德治”與“法治”、“精神”與“物質”、“人文”與“技術”等諸多兩難,一直無以解題;儒學的入世導致儒家對政治的干預,給了秦始皇一個迫不及待要焚書坑儒的理由,而漢代對儒學的過分推崇,又使經書、經師、經學被過度追捧,導致了對經學的繁瑣注釋和離經叛道。孔子著經,秦人滅經,漢人尊經,唐人注經,宋人疑經,今人讀經,一些要素被提煉、被光大,一些精華被毀滅、被異化,一些糟粕被渲染、被放大,甚至成為文化垃圾。

但這不是孔子的過錯,更不是孔子思想的污點。烏云蓋月不是月的錯,月隱星稀也不是月的過;孔子的論點不一定都站得住,但他的《論語》經過了后人的提煉,是智慧的結晶,價值不容低估,作用不可否定,孔子思想是崇高而圣潔的。孔子不齒于“怪力亂神”,從來沒有把自己當神,儒學是人學不是神學,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論壇的主角,但不是政治舞臺的主角;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卻不是中華文化的全部代表,更不是唯一代表。研析孔子思想,要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把精華加以圈點畫線、標點注解,把不屬于孔子的表層剝離,把濺潑在孔子衣袂上的污穢洗去,月本潔來還潔去。中國只有一個孔子。

天下一輪春秋月。

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更是人類的,中國的月亮也是世界的月亮。公元前500年前后人類文明的天空,群星閃耀,古希臘先哲、以色列猶太教先知、古印度佛祖、古波斯先知與中國的孔子、老子等先賢幾乎同時出現,各自綻放、相互輝映。中國的孔子,點亮世界文明的東方圣火,溫暖人類,照亮環宇。世界只有一個孔子。

孔子的天空是開放的。大約在400多年前,《論語》等儒家經典就以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出現在歐洲,影響過一批西方思想家。100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在自己的故土“接待”了一位同樣著名的西方思想家,這位蓄著大胡子德國人的一本書,轉道日、法、俄傳入中國,與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握手相知、推杯問盞,共同打造了中國化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屬于中國人民和無產階級的政黨。這個人叫馬克思,這本書叫《共產黨宣言》,這個政黨叫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文化相融合的過程。最新理論成果之所以生機勃勃,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底蘊深厚。陽光普照,萬物蔥蘢。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尼山的月光,穿越歷史煙塵,行走亙古長河,潔凈、明亮而堅定;孔子的天空,因高遠而圣潔,因博大而雋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星空,是中華兒女的心靈禪房。一路走一路走,便是一個日月同輝的清朗世界。(作者劉漢俊系中宣部“學習強國”總編輯,寫于2021年秋分時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6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