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算命里秦書是什麼意思的簡單介紹

解夢佬

《智囊全集》作者馮夢龍。該書初編于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余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算命里秦書是什麼意思

646、劉巴

【原文】

備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劉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評]

無官市則直百錢不能行。但要緊在平價,則民不擾,而從之如水矣。

【譯文】

劉備攻打劉璋(三國蜀人,初為曹操振威將軍,后降劉備)前,曾對士兵宣布:“只要獲勝,府庫中所有財物都歸各位所有,孤王不取一物。”

戰事結束后,兵士們果然紛紛放下武器直奔府庫,造成劉備財政窘困,劉備為此煩惱不已。

劉巴(三國蜀人,字子初)說:“王不必為此事煩惱。先下令鑄大錢直百錢,穩定物價,再設立官市,財政問題即可解決。”劉備接納這建議,幾個月后府庫充盈。

[馮評譯文]

不設立官市,那麼光鑄大錢也不能流通,真正的關鍵在于大錢的通行能穩定物價,安定民心,因此,其他的政令也能順利的推展。

647、黃炳

【原文】

嘉熙間,峒丁反吉州。萬安宰黃炳鳩兵守備。一日五更探報:“寇且至!”遣巡尉引兵迎敵,皆曰:“空腹奈何?”炳曰:“第速行,飯且至矣。”炳乃率吏輩攜竹籮木桶,沿市民之門曰:“知縣買飯。”時人家晨炊方熟,皆有熱飯熟水,厚酬其值,負之以行,于是士卒皆飽餐,一戰破寇。由此論功,擢守臨川。

【譯文】

宋理宗嘉熙年間,峒丁(峒蠻兵)在吉州造反。萬安宰黃炳召集軍隊嚴密防守。

五更時分,巡邏兵前來報告峒丁即將發動攻擊,黃炳命尉官帶兵抵御,可是士兵尚未吃早飯,黃炳說:“你們只管前去御敵,早飯稍后一定送去。”

接著黃炳親自率領手下帶著木桶,竹筐,沿街敲民家門,說:“知縣買飯。”這時正是百姓煮早飯的時候,所以各家都有熱騰騰的米飯,黃炳付給他們比市價高出許多的價錢,滿載米飯而去。

前去御敵的兵士都飽餐一頓,也因此打了一場勝仗,黃炳也因這次戰功而擢升為臨川太守。

648、趙從善 辛棄疾

【原文】

趙從善尹京日,宦寺欲窘之,敕辦設醮紅桌子三百只,內批限一日辦集。從善命于酒坊茶肆取桌相類者三百,凈洗,糊以白紙,用紅漆涂之。

又兩宮幸聚景園,夜過萬松嶺,立索火炬三千,從善命取諸瓦舍妓館,不拘竹簾蘆簾,實以脂,卷而繩之,系于夾道松樹,左右照耀,比于白日。

高宗南渡,駐蹕臨安,草創行在。方造一殿,無瓦,而天雨,郡與漕司憂之。忽一吏白曰:“多差兵士,以錢鏹分俵關廂鋪店,賃借樓屋腰檐瓦若干,旬月新瓦到,如數賠還。”郡司從之,殿瓦咄嗟而辦。

辛幼安在長沙,欲于后甫建樓賞中秋,時已八月初旬矣,吏曰:“他皆可辦,唯瓦不及。”幼安命先于市上每家以錢一百,賃檐瓦二十片,限兩日以瓦收錢,于是瓦不可勝用。

[評]

二事皆一時權宜,可為吏役之法。

【譯文】

趙從善剛任命為京城百官長時,宮中宦官想讓他難堪,就將皇帝下令設醮,道士設祭壇祈禱-所需的三百張紅桌交 給他籌辦,并限令一日內要辦齊。趙從善派人到京城中各酒樓.茶館搜購式樣相仿的桌子三百張,清洗干凈后,桌面糊上白紙噴上紅漆,圓滿交 差。

又有一次,皇帝及太后駕臨聚景園,晚上將路過萬松嶺,需要三千支火把照路。趙從善立即派人到各妓院取來竹簾,涂上油脂卷起后用繩拴牢,綁在萬松嶺道路兩邊的松樹上,點燃后如同白晝般明亮。

高宗南渡后以臨安為都,想蓋一座宮殿,但不僅欠缺瓦材。偏偏又逢大雨,郡守與漕司(漕運官)都煩惱不已。有一名小官建議道:“不如多派些士兵拿著錢,分別到城外的商家向他們借屋瓦,至于屋頂的漏空則用錢俵補,等一個月新瓦運到后再如數賠償給他們。”郡守照這方法,果然解決了殿瓦的難題,

辛棄疾在長安時,想在后花園搭一座塔樓賞中秋月,這時已是農歷八月初了,小官說:“塔樓在中秋前完工沒有問題,只是塔頂瓦片可能運送不及,影響進度。”辛棄疾命人到街市宣布:“凡借瓦二十片給錢一百,愿意者限兩日內攜瓦片至郡守。”于是郡府前的瓦片堆積如山。

[評譯]

兩件事都是為一時權宜之計,但仍可做為具體辦事人員參考。

649、周忱

【原文】

正統中,采繪宮殿,計用牛膠萬余斤,遣官敕江 南上供甚急。時巡撫周忱以議事赴京,遇諸途,敕使請公還治,公曰:“第行,自有處置。”至京,言“京庫所貯牛皮,歲久朽腐,請出煎膠應用。俟歸,市皮還庫,以新易舊,兩得便利。”王振欣然從之。

時邊事緊急,工部移文,索造盔甲、腰刀數百萬,其盔俱要水磨。公取所積余米,依數成造,且計水磨明盔非歲月不可,暫令擺錫,旬日而辦。

【譯文】

明英宗正統年間因繕修宮殿,預計需一萬多斤牛膠,命人傳令江 南立即籌集。當時江 南巡撫周忱因公進京,途中巧遇使臣,使臣請周忱立即返回江 南,周忱卻請使臣先行,他自有打算。周忱來到京城后,便求見王振(宦官首領,深受英宗寵 信),說:“京城庫房中所貯藏的牛皮已有多年,其中多半腐朽,不如清理出來煮煉牛膠,等下官回到江 南,立刻買新牛皮歸還庫房。”就京庫而言是以舊換新,就周忱而言是節省時間,圓滿交 差,雙方相互得利,于是王振很高興的答應周忱的請求。

有一次邊境發生動亂,工部下達緊急命令,需打造數萬具盔甲和腰刀,并注明頭盔要用水磨打造,周忱認為用水磨打造耗費時日,因此下令選用錫材,不到十天,就完成工部所需的數量。

650、張愷

【原文】

張愷,鄞縣人。宣德三年,以監生為江 陵令。時征交 趾大軍過,總督日晡立取火爐及架數百,愷即命木工以方漆桌鋸半腳,鑿其中,以鐵鍋實之。已又取馬槽千余,即取針工各戶婦人,以棉布縫成槽,槽口綴以繩,用木樁張其四角,飼馬食過便收卷,前路足用。遂以為法。

[述評]

后周文襄薦為工部主事,督運大得其力。嗟乎!此監生也,用人可以資格限乎?

【譯文】

張愷是浙江 鄞縣人,在明宣宗宣德三年以監生(明朝學校有國學,凡入國學者稱監生,可任命為官)任命為江 陵縣令。有一批出征交 趾的軍堆路過,總督日晡急催著要數百具火爐及架子。張愷于是命木工把方桌桌腳鋸去一半,再把桌面中央挖空,中空部分剛好可放置鐵鍋,就輕易解決軍士煮飯的爐灶問題。

后來又要馬槽千余,張愷下令會針線的婦女把整匹棉布縫成槽狀,槽口系上繩索,四邊用木條架起,成為簡便馬槽,喂過馬匹后,就可將槽架折疊后收起,便于行軍使用。由于方便省時,所以一直沿用下來。

[述評譯文]

后來周文襄(名忱)推薦張愷為工部主事,對漕運總督幫助甚多。唉!張愷雖是以監生任官,但表現不凡,不免讓人感嘆。人才的選拔怎能以資格來界定呢!

65!”、張彀

【原文】

張彀為同州觀察判官,是時出兵備邊州,征箭十萬,限以雕雁羽為之,其價翔踴,不可得。彀曰:“矢,去物也,何羽不可?”節度使曰:“當須省報。”彀曰:“州距京師二千里,如民急何?一有責,下官任之。”一日之間,價減數倍,尚書省竟如所請。

【譯文】

金朝時張彀(伯英)同州觀察判官(察使僚屬)。時邊境軍情緊急,向同州征收十萬支箭,并且規定箭羽一定要用雕雁的羽毛,一時雁羽價格暴漲。彀認為:“射出去后就不能再回收,什麼鳥的羽毛不可以?”節度使卻認為若不按規定,恐怕有抗命之嫌,必須先向中書省報備。張彀說“同州距京師有二千里遠,軍情緊急已不及稟報,萬一怪罪,下官一人承擔。”

不用雁羽的消息傳出后,一日之間價格下跌好幾倍。后來尚書省竟也同意張彀的做法。

652、陶魯

【原文】

陶魯,字自立,郁林人,年二十,以父成無事,錄補廣東新會縣丞。都御史韓公雍下令索犒軍牛百頭,限三日具。公令出如山,群僚皆不敢應,魯逾列任之,三司及同官交 責其妄,魯曰:“不以相累。”乃榜城門云:“一牛酬五十金。”有人以一牛至,即與五十金。明日牛爭集,魯選取百頭肥健者,平價與之,曰:“此韓公命也。”如期而獻,公大稱賞,檄魯隸麾下,任以兵政。其破藤峽,多賴其力,累遷至方伯。

[評]

本商鞅徙木立信之術,兼趙清獻增價平糴之智。

【譯文】

明朝人陶魯,字自立,郁林人。二十歲時因父死,遞補廣東新會縣丞職位。

有一回,都御史韓雍下令手下官員三天內要備齊一百頭牛犒賞軍士。韓雍一向令出如山,官員們因沒把握,沒人敢答腔。只有陶魯自告奮勇的愿意越級負責這個任務。三司(明朝時以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為三司)及行省各文武長官和他官員都交 相責備陶魯的魯莽。陶魯說:“絕不牽連各位。”

陶魯在城門張貼告示說:“買牛,一頭五十金。”有人牽一頭牛來到縣府,陶魯立即給人五十金。第二天縣民爭相牽牛前來,陶魯仔細挑選一百頭健碩的牛只,按市價買下,并聲明這是韓公所訂的價錢。

由于韓雍深受百姓愛戴,百姓也就欣然接受,于是陶魯如期交 牛。韓雍對陶魯的機智大加贊賞,于是正式辟召陶魯為幕僚,掌理兵政。韓雍攻藤峽,陶魯出力甚多,后官至布政使。

[評譯]

陶魯的做法,是借用商鞅搬木建立公信力的計謀,也兼采用趙清(明朝人,善用兵,官至北平都指揮使)用平糶法救荒濟急的智慧。

653、守邊老卒

【原文】

丁大用征嶺南,京軍乏食,掠得寇稻,以刀盔為杵舂。邊鄙老卒笑其拙,教于高阜擇凈地,坎之如臼然,燃茅鍛之,令堅實,乃置稻其中,伐木為杵以舂,甚便。

【譯文】

丁大用征討嶺南時,因軍糧短缺,只得搶奪蠻人的稻谷,士兵用刀為杵,以盔為臼來搗米。有位長年守邊的老兵看到士兵們這樣的搗米方式,笑他們愚笨,老兵教士兵選一塊干凈的土地,鑿成臼的形狀,然后燒茅草使土塊更堅硬結實,谷子就可放在土臼中,只要砍根樹干作杵就可以搗米。士兵照老兵的話去做,果然輕松無比。

654、韋丹

【原文】

韋丹任洪州,值毛鶴叛。倉卒無御敵之器,丹乃造蒺藜一千具,并于棒頭以鐵釘釘之如猬毛,車夫及防援官健各持一具,其棒疾成易辦,用亦與刀劍不殊。

【譯文】

韋丹在洪州時,碰到毛鶴人作亂。由于事出突然,州內沒有足夠御敵武器,韋丹命人砍蒺藜,削成棒狀,并在棒頭釘上許多鐵釘,好像刺猬毛一樣,車夫及守衛軍人各一棒,由于制造簡便,一千支的蒺藜棒很快就造好,而使用起來效果和刀劍不相上下。

655、李允則

【原文】

宋真宗時,李允則知滄州。虜圍城,城中無炮石,乃鑿冰為炮,虜解去。

近時陳規守安州,以泥為炮,城亦終不可下。

【譯文】

宋真宗時,李允則(字垂范)治理滄州。有一次胡 人圍城,城內空有大炮,沒有炮彈,李允則命人鑿冰塊為炮彈,結果擊退胡 人。

近時陳規(字元則)守安州時,用泥為炮,也守城成功。

656、太宗卒

【原文】

太宗以北兵渡淮,時無一葦之楫。有人于囊中取干豬脬十余,內氣其中,環著腰間,泅水而南,徑奪舟以濟。

【譯文】

宋太宗率北方兵渡淮河,找不到渡河的船只。有位士兵由背囊中取出十多節干豬脬,然后將灌滿氣的豬脬綁在腰間,向南邊游去,奪取船只,全軍得以安然渡河。

657、顏常道

【原文】

顏常道曰:“年河水圍濮州,城竇失戒,夜發聲如雷,須臾巷水沒骭。士有獻衣絮之法,其要,取綿絮胎,縛作團 ,大小不一,使善泅卒沿城捫漏穴便塞之,水勢即弭,眾工隨興,城堞無虞。

【譯文】

顏常道說:“有一年河水暴漲,濮州被水圍困,由于沒有留意城墻上大大小小的孔洞,夜晚河水由孔洞中涌入,聲如巨雷,一會兒功夫,城中巷道內的積水已達膝頭。有人建議,不如用破衣堵洞的做法,取來大大小小不等的棉團 ,命善游泳的小兵,沿著城墻用手探索墻上的孔洞,塞入棉團 ,果然不久城內積水退去,工人們立即動工修補城墻。”

658、侯叔獻

【原文】

熙寧中,睢陽界中發汴堤淤田。汴水暴至,堤防頗壞陷,人力不可制。時都水丞侯叔獻蒞役相視,其上數十里有一古城,急發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使人亟治堤陷。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復行,而堤陷已完矣,徐塞古城所決,內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眾皆伏其機敏。

【譯文】

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睢陽一帶筑汴堤來排水,想讓低洼地能成為可耕的田地。未料汴河水位突然暴漲,堤防崩塌,一時之間無法搶修。當時都水臣侯叔獻巡視災情后,發現上游數十里外有一座廢棄古城,命人掘開一部分堤防,引水入古城,于是下游的水量減少,工人才有辦法靠近修堤。第二天古城積水已滿,河水又開始往下竄流,但堤防已修復,于是將古城處掘開的堤防堵塞,使河水能沿著河道平穩的流,而城內的積水在短時間內也都消退,眾人都對侯叔獻的機智聰明佩服不已。

659、雷簡夫

【原文】

陜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澗中,水遂橫流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縣患之。雷簡夫為縣令,乃令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

【譯文】

宋朝時陜西有一次山洪爆發,有一塊巨石落下山澗當中,澗水四處流溢,造成災害。但巨石太大,有如一幢房舍,人力根本無法搬動,州縣深感困擾。當時的縣令雷簡夫命人在巨石的下方挖洞,洞的大小和巨石一般,再順著水勢將巨石堆入洞中,水患也就平息了。

660、陸光祖

【原文】

陸光祖初授浚縣令。庚戌賀闌入塞。大司馬趙錦議役三輔民筑垣以御,陸持不可,司馬怒,以撓軍興劾之。陸屹不動,已復言于直指,謂必役本地民,莫若出錢與邊民如雇役法。直指上其議,竟得請,三輔乃安。

【譯文】

明朝庚戌年賀蘭人入侵。大司馬趙錦(字元樸)建議征調三輔百姓修筑城墻御敵,縣令陸光祖,字與繩,當時剛上任,認為太過擾民,極力阻止。趙錦大為不滿,以違抗軍令的罪名彈劾陸光祖。陸光祖仍堅持本意,對直指使(官名)管大獄,說:“如果一定要征調三輔百姓,不如行雇役法出錢召募邊境的人,既不擾民,又能筑城御敵。”直指使將光祖的建議呈奏皇帝,皇帝同意,三輔居民才得以免除勞役。

66!”、曹操

【原文】

魏武嘗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

有一次曹操率兵行軍,錯過水源,兵士們口渴不愿再繼續前進。曹操對兵士們說:“前面有一座大梅林,現在正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一定結實累累,梅子酸中帶甜,可以解渴。”兵士們聽了這番話不由流口水,一時不覺口渴,終于能夠堅持到前面有水源的地方。

662、孫權

【原文】

濡須之戰,孫權與曹操相持月余。權嘗乘大船來觀公軍,公軍弓弩亂發,箭著船旁,船偏重,權乃令回船,更一面以受箭,箭均船平。

【譯文】

濡須(塢名,濡須水所經,故名)之戰時,孫權與曹操相持一個多月。有一天,孫權乘大船窺伺曹營,曹營弓箭手一時萬箭齊發,面向曹營的船身全插滿了箭,造成傾斜,有翻船的危險,孫權立即下令調轉船頭,曹營弓箭手又是一陣箭雨,于是船身平衡,不再傾斜。

663、劉錡

【原文】

金主亮性多忌。劉錡在揚州,命盡焚城外居屋,用石灰盡白城壁,書曰:“完顏亮死于此。”亮見而惡之,遂居龜山,人眾不可容,以是生變。

【譯文】

金主完顏亮(即金廢帝)個性多疑,好猜忌。劉錡(宋朝人,字公玉)命人將揚州城外的屋舍全部焚毀,城壁上涂上白色石灰,上面寫著“完顏亮死于此”。完顏亮來到揚州,見了城墻上的字非常不舒服,于是屯兵龜山。由于龜山地窄,金兵人眾,容納不下,終于發生兵變。

664、韓琦

【原文】

英宗即位數日,掛服柩前,哀未發而疾暴作,大呼,左右皆走,大臣駭愕癡立,莫知所措。琦投杖,直趨至前,抱入簾,以授內人,曰:“須用心照管。”仍戒當時見者曰:“今日事唯眾人見,外人未有知者。”復就位哭,處之若無事然。

【譯文】

宋宣宗駕崩,尚未大殮,英宗便即帝位,一連數天穿著孝服立在靈前,突然發病,大叫一聲,守靈大臣都驚嚇得呆立原地,不知所措。

韓琦,字稚圭,立即上前把英宗抱入內室交 給宮人,并囑咐宮人要小心照應,走出內室對大臣們說:“今天所發生的事只有各位看到,千萬不可張揚,以免驚擾人心。”說完回到靈前守靈,好像不曾有事故發生。

665、楊榮 金幼孜 楊寓

【原文】

榆木川之變,楊榮、金幼孜入御幄密議,以六師在外,離京尚遠,乃秘不發喪,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軍中錫器,召匠人銷制為椑,斂而錮之,殺匠以滅口。命光祿官進膳如常儀,號令加肅,比入境,寂無覺者。

梓宮至開平,皇太子即遣皇太孫往迎,瀕行,啟曰:“有封章白事,非印識無以防偽。”時行急,不及制。侍從楊士奇請以大行皇帝初授東宮圖書權付皇太孫,歸即納上。皇太子從之,復謂士奇曰:“汝言雖出權宜,亦事幾之會。昔大行臨御,儲位久虛,浮議喧騰。吾今就以付之,浮議何由興也。”

【譯文】

明成祖在榆木川突然駕崩后,大學士楊榮、金幼孜齊聚密商,認為全國軍隊多隨成祖出京,榆木川離京師甚遠,若成祖駕崩消息走漏,恐京師發生動亂,決定保密。

為處理遺體,兩人命工部官搜取軍中所有錫器,銷熔后打造成一只圓桶,將遺體裝置桶內,再密封桶口,而將承造的工匠殺之滅口。同時也命光祿官(官名,掌膳食)每天三餐照常進膳。軍紀號令更加嚴明,直到入境,竟無人察覺成祖已駕崩。

成祖靈柩運到開平后,皇太子命皇太孫迎靈,臨行前太孫啟奏道:“奉旨迎靈,若無印識證明身份,恐難服眾。”但啟程在即,來不及制印識,侍從楊士奇(楊寓)請以先帝所授東宮印識交 予皇太孫以明身份,等太孫回京再歸還。

皇太子覺得可行,于是對楊士奇說:“借迎靈以東宮印確立太孫名位,你所說的固然是一時權宜之計,但想來也算是機緣湊巧。想從前,先皇對太子位懸虛不決,引起大臣們不同的意見,今天我以東宮印交 付太孫,日后該不會為立太子而流言四起吧?”

666、邵溥

【原文】

靖康之變,金人盡欲得京城宗室。有獻計者,謂宗正寺玉牒有籍可據。虜酋立命取牒,須臾持至南薰門亭子。會虜使以事暫還,此夜唯監交 官物數人在焉,戶部邵澤民[溥]其一也。遽索視之,每揭二三板,則掣取一板投火爐中,嘆曰:“力不能遍及也。”通籍中被爇者十二三。俄頃虜使至,吏舉籍授之。遂按籍以取。凡京城宗室獲免者,皆澤民之力。

[述評]

昔裴谞為史思明所得,偽授御史中丞。時思明殘殺宗室,谞陰緩之,全活者數十百人。乃知隨地肯作方便者,皆有益于國家,視死抄忠孝舊本子者,不知孰愈?

 

【譯文】

靖康之難(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南下,陷宋都,擄欽、徽二帝)后金人想虜盡京城中所有皇族。有人向金主獻計,說宗正寺(掌宗室屬籍)藏有皇室族譜,據譜搜捕一定萬無一失。

金主立即派人前往宗正寺,不久族譜送至南薰門(宮殿門名),正巧守殿門北方官回鄉探親,因此這夜就只有幾位監交 官在。當時戶部侍郎邵溥(宋朝人,字澤民)也在場,就索過宗譜檢視,每看二,三頁就撕去一頁丟入火中,說:“可惜不可能全數救下。”最后整本族譜中被邵溥丟入火中的約有十分之二、三。不久金主使者來到宮門,小吏呈上宗譜,日后金主就照著宗譜所載拘捕皇親。京城皇族躲過了這場劫難,全都要感謝邵傅。

[述評譯文]

從前裴谞(唐朝人,字士明)被史思明(突厥人,曾自立為大燕皇帝)所俘。史思明任命他為御史中丞。當時史思明殘殺唐宗室,裴谞暗中救援,因此而保住一命的皇親不下數十百人。雖身在異朝但卻能心懷故國,甚至借己之便不忘救援者,和那些為盡忠而死的人比起來,不曉得哪種人的貢獻大些?

667、盛度

【原文】

盛文肅在翰苑日,昭陵嘗召入,面諭:“近日亢旱,禱而不應,朕當痛自咎責,詔求民間疾苦。卿只就此草詔,庶幾可以商量,不欲進本往復也。”文肅奏曰:“臣體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賜一平面子。”上從之,逮傳旨下有司而平面子至,則詔已成矣。上嘉其敏速,更不易一字。或曰:“文肅屬文思遲,乞平面子,蓋亦善用其短也。”[邊批:反遲為疾,妙妙!]

【譯文】

盛文肅(盛度)在翰林學院,有一次皇帝召他來,告訴他因久旱不雨,祈神降雨又未應驗,必因自身有過失,想下詔書了解民間疾苦,借以反省檢討。皇帝要盛文肅立即起草詔書,若有詞句不能定奪,也可當場商議,就不要上奏批復往返費時了。盛文肅奏道:“臣體肥不能伏地寫字,乞請皇上賜臣一平面子(承物的桌幾)。”皇帝于是傳旨有司索取,等平面子送入宮,文肅的草詔已擬好。皇帝嘉許文肅才思敏捷,一字未改便作為正式詔書發下去。有人說文肅寫文章一向需要時間思考,向皇帝乞賜平面子,或許在掩其短處。

十八 機敏穎悟

【原文】

剪彩成花,青陽笑之。人工則勞,大巧自如。不卜不筮,匪慮匪思。集“敏悟”。

【譯文】

人工的剪紙再美麗,也比不上大自然的美景天成。人的思慮再周全,也難預料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智者有時不算、不卜、不思、不慮,靠當時的領悟來作出反應。

668、司馬遹

【原文】

晉惠帝太子遹。自幼聰慧,宮中嘗夜失火,武帝登樓望之,太子乃牽帝衣入暗中。帝問其故,對曰:“暮夜倉卒,宜備非常,不可令照見人主。”時遹才五歲耳,帝大奇之。嘗從帝觀豕牢,言于帝曰:“豕甚肥,何不殺以養士,而令坐費五谷?”帝撫其背曰:“是兒當興吾家。”后竟以賈后讒廢死,謚愍懷,吁,真可愍可懷也!

[評]

此大智識人,何以不祿?噫!斯人而祿也,司馬氏必昌,而天道僭矣。遹謚愍懷,而繼惠世者,一懷一愍,馬遂革而為牛,天之巧于示應乎?

【譯文】

晉惠帝的太子名遹(字熙祖,謚愍懷)從小就聰明絕頂,某夜宮中大火,惠帝登樓觀看火勢,太子拉著惠帝衣角,要惠帝隱身暗處。惠帝問太子原因,太子說:“夜色昏暗,火場一片混亂,須小心防犯意外,皇上不應該站在火光映照清楚、每個人都看得見的地方。”這時太子才五歲,惠帝大感驚異。

還有一次,司馬遹隨同晉惠帝去檢查豬圈,他指著滿欄的肥豬問晉武帝:“這些豬已養得很肥了,為什麼不殺了來犒勞將士,反而讓它們白白浪費糧食呢?”惠帝聽后,輕撫太子的背說,。這孩子如此聰明,必能興旺我家。”

沒想到日后惠帝卻因賈后(晉惠帝后,性善妒,多權詐)的讒言使太子慘死,謚號“愍懷”,實在是一位值得憐憫、值得懷念的太子啊!

[評譯文]

太子大智過人,何以如此短命呢?唉!如果太子活得長些,司馬氏必然昌盛。然而,真如此的話,是不是會違犯天道的正常運行呢?遹謚號愍懷,而惠帝崩后,繼承帝位的竟分別是懷帝和愍帝。馬(司馬)最后為牛(劉)氏所取代,難道上天的安排,早已巧妙的顯示出來了嗎?

669、李德裕

【原文】

李德裕神俊,父吉甫每向同列夸之。武相元衡召謂曰:“吾子在家,所讀何書?”意欲探其志也。德裕不應,翌日,元衡具告吉甫,吉甫歸責之。德裕曰:“武公身為帝弼,不問理國調陰陽,而問所讀書。書者,成均、禮部之職也。其言不當,是以不應。”吉甫復告。元衡大慚。

[評]

便知是公輔之器。

【譯文】

唐朝人李德裕(字文饒)長得俊美挺拔。其父李吉甫(字弘憲)每每向同朝官員夸贊兒子的聰明。

宰相武元衡(字伯蒼)有一次召李德裕來。問道:“孩子,你在家都念些什麼書?”

想借此試探德裕的志向。不料李德裕竟不回答。第二天把這件事告訴李吉甫。李吉甫回家后責備兒子。李德裕說:“武公身為宰相。不問興邦治國的道理,卻問我所讀何書。讀什麼書是禮部大臣管的事,武公所問不當,所以我沒有回答他。”李吉甫將原委告知武相,武相大為慚愧。

[評譯文]

李德裕小小年紀能說出這番話,就知道他日后必為相才。

670、洪鐘

【原文】

崇仁洪鐘,生四歲,隨父朝京以訓導考滿之京。舟中朝京與客奕,鐘在旁諦觀久之,悟其行勢,導父累勝。比至臨清,見牌坊大字題額,索筆書之,遂得字體,至京師,即設肆鬻字,京師異為神童。憲宗聞之,召見,命書,即地連畫數字,又命書“圣壽無疆”四字,鐘握筆久之,不動。上曰:“汝容有不識者乎?”鐘叩頭曰:“臣非不識字,第為此字不敢于地上書耳。”上嘉其言,即命內侍舁幾,復以蹋凳立其上,書之,一揮而就。上喜,命翰林給廩讀書,其父升國子助教,以便其子。

[按]

鐘弘治庚戌年十八登進士,策授中書。不幸嬰疾,未三十而夭。豈佛家所謂“修慧未修福”者邪?

【譯文】

明朝人洪鐘(字季和)四歲時隨父搭船進京,途中洪父與人下棋。洪鐘觀察一陣子后,竟能領悟其中的攻守進退,洪父在其指點下竟連連獲勝。船行至臨清,見牌坊上有名家題字,洪鐘就取出紙筆臨摹,竟深得神韻,船抵京城后就在街市設攤賣字。一時被人稱為神童,憲宗也耳聞洪鐘神童的名聲,召洪鐘入宮,想親自測試。洪鐘就地連寫數字,憲宗命他寫“圣壽無疆”四字,只見洪鐘手握毛筆卻久久不下筆,憲宗以為洪鐘年幼不識這幾個字,洪鐘連忙叩頭說:“小民非不識字,只是這幾個字不敢草率寫在地上。”憲宗聽了大為高興,立即命人抬來桌子,洪鐘站在椅上輕輕松松的寫下“圣壽無疆”四字。憲宗賜他由翰林院撥款以公費供他讀書,并命洪父為國子助教,方便教導兒子。

[按譯文]

洪鐘在明孝宗弘治庚戌年登進士,年十八歲,曾任命為中書侍郎。但不幸英年早逝,死時尚不滿三十歲。這難道是佛家所謂“修慧未修福”嗎?

67!”、高定

【原文】

高定年七歲,讀《尚書》。至《湯誓》,問父郢曰:“奈何以臣伐君?”父曰:“應天順人。”定曰:“‘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豈是順人?”父不能答。

[述評]

夷、齊爭之千年,高童決之一語。彼獐鹿、松槐之對,徒齒牙得利,不足道矣。

賈嘉隱七歲,以神童召見。時長孫無忌、徐勣于朝堂立語,徐戲之曰:“吾所倚何樹?”曰:“松樹。”徐曰:“此槐也,何言松?”賈云:“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長孫亦如徐問之,答曰:“槐樹。”長孫曰:“不能復矯對耶?”曰:“木旁加鬼,何煩矯對?”

王雱數歲時,客有以一獐一鹿同器以獻荊公者,問雱:“何者是鹿,何者是獐?”雱實未辨,乃熟視曰:“獐邊者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

【譯文】

唐朝人高定(小字董二)七歲時讀《尚書》,讀到其中《湯誓》篇(商湯相伊尹伐桀,與桀戰于鳴條郊野作湯誓)時問其父:“為臣下者有什麼權力討伐君上?”高父答:“為了順應天道人心。”高定說:“奉祖先宗廟之名犧牲百姓的生命,怎能說是順應人心?”高父無話可答。

[述評譯文]

千年來,多少假借替天行道實為個人私利的戰爭,被小小的高定一語道破,高定可真是個神童!至于其他像獐鹿松槐之對話的故事,只能算是伶牙俐齒,不值一提。

賈嘉隱七歲時以神童被召入宮,長孫無忌、徐勣(即李勣)也在場。徐勣故意考賈嘉隱,自己身旁為何樹。賈曰:“松。”徐曰:“明明是槐樹,怎麼說是松呢?”賈曰:“以公配木,怎麼不是松?”長孫無忌也問相同問題,賈答:“槐。”長孫說:“你不能像上次那樣,故意指槐為松嗎?”賈說:“我是那麼回答的啊,木旁有鬼,怎麼不是槐呢?”

王雱(王安石之子)年幼時,有客人在籠中裝了一鹿一獐獻給王安石,問王雱可知何者是鹿,何者是獐。王雱看了一會兒分辨不出,于是說:“獐旁是鹿,鹿旁是獐。”客人不由稱奇。

672、杜鎬

【原文】

杜鎬侍郎兄仕江 南為法官。嘗有子毀父畫像,為近親所證者,兄疑其法未能決,形于顏色。鎬尚幼,問知其故,輒曰:“僧、道毀天尊、佛像,可以比也。”兄甚奇之。

【譯文】

宋朝人杜鎬(字文周)的哥哥在江 南任法官時,有一天碰到一樁兒子撕毀父親畫像的案件,而且有親人為證。杜兄以為律法中并沒有明文規定兒子毀父親像該判何罪,所以遲遲不能判決,十分煩惱。杜鎬年紀雖小,見哥哥愁容滿面,問明原因后說:“不妨比照和尚毀壞佛像的律法判刑。”杜兄聽了,對杜鎬的聰明大加贊賞。

673、文彥博 司馬光

【原文】

彥博幼時,與群兒戲,擊球,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公以水灌之,球浮出。

司馬光幼與群兒戲,一兒誤墮大水甕中,已沒,群兒驚走,光取石破甕,遂得出。

[評]

二公應變之才,濟人之術,已露一斑。孰謂“小時了了者,大定不佳”耶?

【譯文】

文彥博幼時常和同伴一起玩球,有一次球兒滾入洞中拿不出,文彥博就提水灌洞,不久球就浮出洞口。

司馬光和同伴嬉戲時,有個玩伴不小心失足掉入大水缸中,眼看就要淹死,大家驚惶的一哄而散。只有司馬光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塊大石頭把水缸打破,救了那小孩。

674、王戎

【原文】

王戎年七歲時,嘗與諸小兒游,矚見道旁李樹,有子扳折,諸小兒競走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試之果然。

[述評]

許衡少時,嘗暑中過河陽,其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曰:“人亡世亂,此無主矣。”衡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邊批:真道學。]合二事觀戎為智,衡為義,皆神童也。

【譯文】

晉朝人王戎(字浚沖)七歲時,有一次和同伴游戲,見路旁有棵李樹結實壘壘,同伴們爭相攀折,唯有王戎留在原地。問他原因,他說:“李樹在路旁,人來人往竟無人摘采,可見李子一定是苦的,”眾人不信,嘗過,證明王戎所言不虛。

[述評譯文]

元朝人許衡(字仲平)年輕時曾到河陽,正值天熱口干,路旁有棵梨樹,同伴爭相摘食,只有許衡獨自坐在樹下乘涼。問他原因,許衡答:“梨不是我的,怎可隨意摘采?”人說:“現在兵荒馬亂,這是無主之梨。”許衡說:“梨無主,難道心也無主嗎?”由王戎和許衡的故事來看,王戎不摘李是因為聰明,許衡不吃梨是因為行為處事堅持正當原則,兩人都是神童。

675、曹沖

【原文】

曹沖字倉舒,自幼聰慧。孫權嘗致巨象于曹公,公欲知其斤重,以訪群下,莫能得策。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一較可知矣。”沖時僅五六歲,公大奇之。

【譯文】

曹沖(曹操子,字倉野)從小聰明。有一次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問遍所有官員都想不出秤大象的方法。

一旁的曹沖突然說:“不如把大象牽到船上,刻下船身吃水的水痕,再換載其他已知重量的物品,等船身吃水到原來水痕時,就可算出大象的重量。”當時曹沖只有五六歲,曹操聽了十分驚奇。

676、張觷

【原文】

張觷知處州時,有人欲造大舟,不能計其所費,問之,云:“可造一小舟,以寸分尺,便可計算。

【譯文】

宋朝人張觷(字柔直)在處州為官時,州人想建一艘大船,但無法預估造船所需的費用,請教張觷。張觷說:“何不先造一艘小船,按比例加、乘,就可估出大船的建造費。

677、戴颙

【原文】

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宋世子鑄丈六銅像于瓦官寺。既成,恨面瘦,工人不能改,迎戴颙[字仲若]視之。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為減臂胛,遂不覺瘦。

[評議]

用侈便覺財匱,官貪便覺民貧,將弱便覺敵強。舉隅善反,所通者大。

【譯文】

為佛塑像自漢朝開始,但塑像的技巧不高明。宋世子命人鑄造一座高一丈六的大佛銅像,佛像塑好后,世子覺得佛面顯瘦,和佛身不相稱,但工人無法修改。

戴颙(字仲若)看了佛像后說:“佛像不對勁的原因不在臉瘦,而是手臂肩膀肥大。”工人照戴颙所說修改后,果然佛面不再顯瘦。

[評議譯文]

重享樂覺得錢不夠用,貪財官覺得百姓窮,圖安逸的將軍覺得敵人太強。其實都是因為一方有偏失。若能舉一反三,可以推出許多道理來。

678、楊佐

【原文】

陵州有鹽井,深五十丈,皆石作底,用柏木為干,上出井口,垂綆而下,方能得水。歲久,干摧敗,欲易之,而陰氣騰上,入者輒死。唯天雨則氣隨以下,稍能施工,晴則亟止。佐官陵州,教工人用木盤貯水,穴隙灑之,如雨滴然,謂之水盤。如是累月,井干一新,利復其舊。

【譯文】

宋朝時陵州有鹽井深達五十丈,井底為巖石,井壁用柏木筑成,并高出井口,再由井口垂下繩索汲取鹽水。由于使用多年,柏木已腐朽,想更換新木,但井中氯氣太重,工人一入井就中毒而死,只有雨天時氣隨著雨水下降,勉強可以施工,一旦放晴就要停工。

楊佐(字公儀)當時在陵州做官,就教工人在井口用一只大木盤盛水,讓水由木盤縫隙中像雨滴般漏出,稱為水盤,施工便可以連續進行。幾個月后,井桿更換工程完成,又可繼續產鹽。

679、尹見心

【原文】

尹見心為知縣。縣近河,河中有一樹,從水中生,有年矣,屢屢壞人舟。見心命去之,民曰:“根在水中甚固,不得去。”見心遣能入水者一人,往量其長短若干,為一杉木大桶,較木稍長,空其兩頭,從樹杪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盡涸其水,使人入而鋸之,木遂斷。

【譯文】

尹見心為知縣時,縣的近郊有河流過,原可做為行船交 通之用,惟河中有棵生長多年的大樹,舟行不便。尹見心命人砍去大樹,有人說:“河中的樹根非常牢固,很難砍斷。”尹見心派一名潛水夫,潛入河底測量樹根的面積,再造一只比樹根還大的木桶,惟上下不做桶蓋呈管狀,從樹頂套入水中,再用大瓢將桶中河水舀盡,命人入桶鋸樹,終于去掉大樹。

680、懷丙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鐵牛八維之,一牛且數萬斤。治平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懷丙以二大舟實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衡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運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譯文】

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橋。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運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運)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68!”、明成祖

【原文】  

成祖勒高皇帝功德碑于鐘山。碑既鉅麗非常,而龜趺太高,無策致之。一日夢有神人告之曰:“欲豎此碑,當令龜不見人,人不見龜。”既寤,思而得之。遂令人筑土與龜背平,而輦碑其上,既定而去土,遂不勞力而畢。

【譯文】

明成祖為高祖在鐘山上立了一面功德碑,碑石華麗巍峨,但因龜趺(碑臺刻成龜形的座基)太高,無法將碑石立上去。

一晚成祖夢到神明說:“想豎起功德碑來,只有龜不見人,人不見龜。”醒后,成祖反復推敲,終于領悟。命人填土與龜背平,用滑輪將碑石拖上龜背,一切妥當后再除去泥土,于是大功告成。

682、黃懷信

【原文】

宋初,兩浙獻龍船,長二十余丈,上為宮室層樓,設御榻,以備游幸。歲久腹敗,欲修治而水中不可施工。熙寧中,宦官黃懷信獻計,于金明池北鑿大澳,可容龍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乃決汴水入澳,引船當梁上,即車入澳中水。完補訖,復以水浮船,撤去梁柱,以大屋蒙之,遂為藏船之室,永無暴露之患。

[述評]

蘇郡葑門外有滅渡橋。相傳水勢湍急,工屢不就。有人獻策,度地于田中,筑基建之。既成,浚為河道,導水由橋下,而塞其故處,人遂通行,故曰“滅渡”。此橋鉅麗堅久,至今偉觀。

或云魯般現身也。事與修船相似。

【譯文】

宋初兩浙獻龍船,船長二十多丈,上有樓屋,可做為皇帝游江 南時休息所用。因時日已久,船腹部分腐朽,官府有意整修,但船在江 中無法施工。

神宗熙寧年間宦官黃懷信獻計,在金明池北邊鑿一可停泊龍船的船塢,其下架設梁木,引汴河水入船塢,使船能泊在梁木上,再抽去塢內河水,以便補船作業。等船修復后,再引水入船塢,抽去梁木,使船身浮起。另造屋棚于船塢上,如此龍船再也不會受日曬雨淋而損壞。

[述評譯文]

蘇郡葑門外有座橋名叫盡渡橋。傳說以前因水勢湍急,無法建橋,有人獻計,在河道附近陸地先筑一橋,橋成后再挖深橋下成新河道,使河水由新河道流經,而將原河道封閉,橋名“滅渡”。這橋宏偉壯觀,至今仍在。有人說獻計者是魯班現身。

683、虞世基

【原文】

隋煬幸廣陵。既開渠,而舟至寧陵界,每阻水淺。以問虞世基。答曰:“請為鐵腳木鵝,長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鵝住,即是淺處。帝依其言驗之,自雍丘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處。

【譯文】

隋煬帝游廣陵,雖已開辟渠道,但船行至寧陵后,常因水淺而無法前進。煬帝問虞世基(字茂世)可有解決之道。

虞世基說:“請制作長一丈二尺的鐵腳木鵝,由上游往下游流放,如木鵝不動,就表示是水淺處,即可標示予以浚深,日后就不會再有舟行不便的情形發生。”

煬帝依計而行,自雍丘至灌口,共有一百二十九處淺灘。

684、周之屏

【原文】

周之屏在南粵時,江 陵欲行丈量,有司以瑤僮田不可問。比入覲,藩、臬、郡、邑合言于朝,江 陵厲聲曰:“只管丈。”周悟其意,揖而出。眾尚囁嚅,江 陵笑曰:“去者,解事人也。”眾出以問云何,曰:“相君方欲一法度以齊天下,肯明言有田不可丈耶?伸縮當在吾輩。”眾方豁然。

【譯文】

明朝人周之屏(字鶴皋)在南粵時,張居正下令要丈量土地,有關官員認為徭僮的田地不方便丈量。于是布政使、按察使都趁入宮時上奏皇帝,皇帝怒聲說道,,只管丈量,,

周之屏領悟皇帝語意,立即拜辭出宮,眾官不知所措,張居正笑著說:“剛才走的是個善體人意的人。”眾人急問周之屏,周之屏說:“相國正想立法于天下,怎能明說有些田是不方便丈量的呢?如果要彈性處理,只有我們掌握了。”眾官這才豁然明白。

685、杜瓊 譙周

【原文】

漢末杜瓊[字伯瑜]嘗言:“古名官職,無言曹者。始自漢以來,官盡言曹。吏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乎!”譙周因曰:“靈帝名二子曰史侯、董侯。后即帝皆免為侯,亦此類矣。然則先帝諱備,備者,具也;后主諱禪,禪者,授也。言劉已具矣,當授他人也。”又言:“曹者,眾也;魏者,大也。眾而大,天下其當會也。具而授,其無后矣!”及蜀亡,競神其語。周曰:“由杜君之詞廣之,非有獨至之異也!”咸熙二年,周書板曰:“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謂司馬;月酉,八月也。至八月而晉文帝崩。

【譯文】

漢末杜瓊(字伯瑜)說:“古代官名沒有‘曹’字,但自漢立朝以來,官名中均有‘曹’字,如吏稱‘屬曹’,卒稱‘侍曹’,這大概是天意吧!”

譙周(蜀漢人,字允南)也說:“漢靈帝把兩個兒子分別取名為史侯,董侯,登帝位后果然都因罪失被免為‘侯’,大概也是同樣原因。而先帝名備,備是具備的意思;后主名禪,禪是授予他人的意思。意即劉備所具有的天下將授予他人。而曹是眾多的意思,魏是大的意思,又大又多,天下應為其所有。劉備把具有的東西授予他人,所以沒有后繼者。”日后蜀亡,周譙一語成讖。

譙周說:“由杜瓊的話推而廣之,不是沒有他獨特的道理。”

咸熙二年,譙周寫道:“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典午意即司馬,月酉指八月,至八月晉文王駕崩。

686、梁武帝

【原文】

臺城陷,武帝語人曰:“侯景必為帝,但不久耳。破‘侯景’字乃成‘小人百日天子’”。景篡位,果百日而亡。

【譯文】

梁武帝時臺城陷落,武帝曾對人說:“侯景(南北朝人,字萬景)必定可以當皇帝,但為時不久。因侯景二字拆開來看便是‘小人百日天子’。”果然侯景篡位,百日后被討平。

687、高世則 何孟春

【原文】

紹興己酉,有熊至永嘉城下。州守高世則謂其倅趙元钅舀曰:“熊,于字為‘能火’。郡中宜慎火燭。”后數日,果燒官民舍十七八。弘治十年六月,京師西直門有熊入城,兵部郎中何孟春亦以慎火為言。未幾,禮部火,又未幾,乾清宮毀焉。

【譯文】

宋紹興已酉年間,有大熊出沒在永嘉城下。高世則對手下說:“熊分開是能、火二字,郡中要小心防火。”數日后果然發生火災,共燒毀民屋和官舍十七八間。明孝宗弘治十年六月,京師西直門有熊入城,兵部侍郎何孟春也警告部屬小心火燭。不久,禮部失火;又不久,乾清宮大火。

688、漢高祖 唐太宗

【原文】

漢高祖過柏人,欲宿,心動,詢其地名,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已而聞貫高之謀。高祖不禮于趙王,故貫高等欲謀弒之。

竇建德救王世充,悉兵至牛口。李世民喜曰:“豆入牛口,必無全理。”遂一戰擒之。

[述評]

后漢岑彭伐蜀,至彭亡,遇刺客而死。

唐馬燧討李懷光,引兵下營,問其地,曰:“埋光村。”喜曰:“擒賊必矣。”果然。

遼主德光寇晉,回至殺胡 林而亡。

宋吳璘與金人戰,大敗于興州之殺金坪。

弘治中,廣西馬參議玹與都司馬某征瑤,至雙倒馬關,皆為賊所殺。

寧王反,兵敗于安慶,舟泊黃石磯,問左右:“此何地名?”左右以對,江 西人呼“黃”如“王”音,濠嘆曰:“我固應‘失機’于此。”無何就擒,讖其可盡忽乎?”

文皇兵至懷來城,毀五虎橋而進。又如狼山、土墓、豬窩等處,俱不駐營,惡其名也。

弘治乙丑,昆山顧鼎臣為狀元。尹閣老值家居,謂人曰:“此名未善。”蓋“臣”與“成”聲相似,鼎成龍駕,名犯嫌諱。至五月,果驗。人謂尹之言亦有本同音。

景泰辛未狀元乃柯潛,時人云:“‘柯’與‘哥’同音。未幾,英廟還自北,退居南宮,固‘哥潛’之讖。

【譯文】

漢高祖有一次路經柏人(地名),本想停留一晚,但心頭總覺不妥。問人,知道地名是“柏人”后,心想:“柏人者,被人迫害的意思。”于是連夜趕路。不久就聽說貫高(趙王張敖丞相)的陰謀。高祖因曾對趙王不禮貌,所以貫高想謀害高祖。

竇建德(隋人,宇文化及殺煬帝后,曾自稱帝,國號夏,為李世民討平)率兵救援王世充(隋朝人,煬帝被殺后曾自稱鄭王),大軍行至牛口,李世民(即唐太宗)得知后高興的說:“豆(竇)入牛口,必無生還之理。”果然一戰成功,生擒竇建德。

[述評譯文]

后漢岑彭伐蜀,卒兵至彭亡(地名),遇刺身亡。

唐時馬燧(字洵美)討伐李懷光(唐靺鞨人,本姓茹),發現軍隊扎營的地點叫“埋光村”,高興的說:“擒賊必能成功。”結果果真成功。

遼主德光侵犯晉朝,返遼途中在“殺胡 林”喪命。

宋大將吳璘(字唐卿)大敗金人于“殺金坪”。

明孝宗弘治年間,廣西一位馬姓參議偕同一位都司馬征徭人時,行至“雙倒馬關”,被賊人所殺。

寧王朱宸濠謀反,在安慶吃了敗仗,船停泊在黃石磯。江 西人念“黃”音如“王”,宸濠感嘆的說:“我恐怕在此地會吃個大敗仗。”不久宸濠被擒,真是一語成讖。

成祖率兵行至懷來城,曾下令拆毀五虎橋,又因討厭“狼山”、“土墓”、“豬窩”等地名,堅持不在這些地方扎營。

明孝宗昆山人顧鼎臣(字九和)高中狀元,退休在家養老的尹閣老曾對人說:“顧狀元的名字取得不好。”原來“臣”與“成”音相近,鼎成龍駕,冒犯天子。到五月果然應驗。有人說尹閣老的話是有根據的。

明代宗辛未年,柯潛高中狀元,有人說“柯”“哥”音近,借以影射英宗,不久英宗由瓦剌返京,果真不再為天子,應了哥潛之讖。

689、曹翰

【原文】

曹翰從征幽州,方攻城,卒掘土得蟹以獻。翰曰:“蟹,水物,而陸居,失所也。且多足,彼援將至,不可進拔之象。況蟹者,解也,其班師乎?”已而果驗。

【譯文】

曹翰隨軍征討幽州,正預備攻城時,有一名小兵挖土,掘得一只螃蟹,拿來獻給曹翰。曹翰說:“蟹是生長在水中的動物,不在水中卻跑到陸地上來,是離開居所;而蟹多腳表示敵人援軍將到。此戰我軍恐難獲勝,更何況蟹者解也。難道這只蟹是我軍班師之兆麼?”不久果真下令班師。

690、鄭欽說

【原文】

欽說天性敏慧,精歷術,開元后累官右補闕內供奉。初,梁之大同四年,太常任昉于鐘山壙中得銘曰:“龜言土,蓍言水,甸服黃鐘起靈址。瘞在三上庚,墮遇七中己,六千三百浹辰交 ,二九重三四百圮。”昉遍窮之,莫能辨,因遺戒子孫曰:“世世以銘訪通人,有得其解者,吾死無恨。”昉五世孫升之隱居商洛,寫以授欽說,欽說時出使,得之于長樂驛,至敷水三十里輒悟,曰:“此卜宅者搜葬之歲月,而先識墓圮日辰也。‘甸服’,五百也;‘黃鐘’,十二也。由大同四年卻求漢建武四年,凡五百一十二年。葬以三月十日庚寅:‘三上庚’也。圮以七月十二日己巳:‘七中己’也。‘浹辰’,十二也。建武四年三月至大同四年七月,六千三百一十二月,月一交 ,故曰:‘千三百浹辰交 ’。‘二九’,十八也;‘重三’,六也。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十八萬六千四百日,故曰:‘九重三四百圮’。”升之大驚,服其超悟。

【譯文】

鄭欽說天性聰慧,精通歷術,唐開元時官至右補闕內供奉(官名,唐設,掌內命)。

在梁朝時,有太常(官名,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任昉無意中在鐘山一座礦坑拾得一塊碑銘,寫著:“龜言土,蓍言水,甸服黃鐘起靈址,瘞在三十庚,墮遇七中巳,六千三百浹辰交 ,二九重三四百圯。”

任昉詢問了許多人,直到去世都無法解出碑辭,因此留下遺言:“世世代代都要尋訪通人,若能解出碑辭,我死也無恨。”

任昉五世孫名升之,住在洛陽,聽說鄭欽說的才名,請人拿著碑辭請教鄭欽說。鄭欽說正奉命出使,便帶著碑辭上路,行至長樂驛一帶敷水三十里處,突然恍然大悟的說:“這是家人卜算安葬年日,并預測墓毀的日期。甸服(周朝以王城周圍五百里以內之地)是代表五百;黃鐘(本為音律名,六律六呂的基本音,配陰歷十二月,故又為十二月的異稱)代表十一。由梁武帝大同四年往前推算,至后漢光武帝建武四年,共五百一十二年。瘞在三十庚,表示葬于三月十日庚寅。墮遇七中巳,表示墓毀于七月十二日己巳。光武帝建武四年至梁大同四年共六千三百一十二日。浹辰,十二日也,辰自子至亥為十二辰,代表十二;交代表月,故曰:‘千三百浹辰交 ’。二(乘)九為十八,重(二)三得六,建武四年三月十日距大同四年七月十二日共為十八萬六千四百日,故曰二九(十八)重三(六)四百圯。”

任升之大為嘆服。

69!”、楊修

【原文】

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便令壞之,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之,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俟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于字為‘好’;齏臼,受五辛之器,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嘆曰:“吾才去卿乃三十里。”

操既平漢中,欲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操出教,唯曰:“雞肋。”外曹莫能曉,楊修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殊可惜。公歸計決矣。”乃私語營中戒裝,俄操果班師。

[述評]

德祖聰穎太露,為操所忌,其能免乎?晉、宋人主多與臣下爭勝詩、字,故鮑照多累句,僧虔用拙筆,皆以避禍也。

【譯文】

楊德祖,即楊修,好學有才,為曹操主簿(官名,掌文書帳簿之官)時,有一次整修曹操府邸大門,曹操由內室走出,察看施工情形,不料在門上題一“活”字后離去。楊修命人將門拆毀,說:“門中活為‘闊’字,這是大王嫌門太寬了。”

有人獻給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口,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后,拿給其他官員。眾官不知曹操用意,楊修見了,便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說:“曹公教‘人’各喝‘一口’,還有什麼好遲疑的呢?”

楊修有一次隨曹操經過曹娥碑,見碑上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曹操問楊修可知其意,楊修答回答知道,曹操要楊修先不要說出答案,走了三十里路后,曹操說:“我明白了。”要楊德祖寫下他的答案,楊修寫道:“黃絹,是色絲,合為絕字;幼婦,是少女,合為‘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合為‘好’字;齏臼是受辛之器,合為‘辭’字(辭古字為受辛)。所以是‘絕妙好辭’。 ”曹操所寫的和楊修一樣。事后曹操嘆氣說:“你的智慧勝我足足三十里之遠。”

曹操平漢中后,想繼續討伐劉備,卻無法向前推進;想堅守漢中,又很難防御得住。將軍們也不知該守該戰。一天曹操走出營帳,突然說:“雞肋。”將軍個個不知曹操所指。楊修說:“雞肋,吃起來肉不多,沒什麼好吃,但丟掉又覺得可惜,我看曹公已經決定班師。”于是私下要兵士們整理裝備準備回家,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

[述評譯文]

楊修正因聰穎太露,遭曹操忌恨,不免于禍難。

晉、宋兩朝君主,常喜歡與大臣在詩詞文章上爭勝負,所以鮑照(南朝宋·東海人,字明遠,工詩文)、僧虔的文章中常有低俗、累贅的語詞,這都是為了避禍啊。

692、劉顯 東方朔

【原文】

梁時有沙門訟田,武帝大署曰:“貞。”有司未辨,遍問莫知。劉顯曰:“貞字文為‘與上人’。”

武帝嘗以隱語召東方朔。時上林獻棗,帝以杖擊未央前殿,曰:“叱叱!先生束束!”朔至曰:“上林獻棗四十九枚乎?”朔見上以杖擊檻,兩木為林,上林也;束束,棗也,叱叱,四十九也。

【譯文】

南朝梁時有個出家人打田地官司,武帝寫了一個“貞”字。官員不明白武帝之意,問遍百官也都不解。劉顯(沛國人,字嗣芳)說:“貞字拆開是‘與上人’,所以田地歸出家人所有。”

漢武帝常喜歡用謎語召東方朔(字曼倩,長于文辭)入宮。有一天正巧上林獻棗,武帝用手杖敲擊未央宮前殿的門檻,說:“叱叱,先生束束。”東方朔入宮后,對武帝說:“可是上林獻棗四十九枚?”

原來東方朔見皇上以杖擊門,兩木為“林”合為上林;束束為“棗”;叱叱是四十九。

693、開元寺沙彌

【原文】

乾符末,有客寓廣陵開元寺,不為僧所禮,題門而去。題云:“龕龍去東涯,時日隱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僧眾皆不解,有沙彌知為謗語,是“合寺茍卒”四字。

 

【譯文】

唐僖宗末年,有一旅人寄宿廣陵開元寺,寺中僧侶對他不禮貌,于是此人在寺門上題下:“龕龍去東涯,時日隱西斜,敬文今不在,碎石入流沙。”然后離去,眾僧都不明白詩句含意,只有一位小沙彌明白這是罵人的話,原來是“合寺茍卒”四字。

694、令狐綯

【原文】

令狐綯鎮淮海日,嘗游大明寺,見西壁題云:“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點去冰旁;二人相連,不欠一邊;三梁四柱烈火燃,除卻雙鉤兩日全。”諸賓幕莫辨,有支使班蒙,一見知是“大明寺水,天下無比”八字。

【譯文】

唐朝人令狐綯(字子直,精文學)鎮守淮海時,有一次到大明寺游覽,見寺壁上題著:“一人堂堂,二曜同光;泉深尺一,點去冰傍;二人相連,不欠一邊;三梁四柱烈火燃,除去雙鉤兩日全。”同游的幕僚都不懂題字含意,有支使(官名,唐置,為節度使、觀察使屬僚)班蒙一看,就知道是“大明寺水,天下無比”八字。

695、丁謂

【原文】

廣州押衙崔慶成抵皇華驛,夜見美人,蓋鬼也。擲書云:“川中狗,百姓眼,馬撲兒,御廚飯。”慶成不解,述于丁晉公,丁解云:“川中狗,蜀犬也;百姓眼,民目也;馬撲兒,瓜子也;御廚飯,官食也。乃‘獨眠孤館’四字。”

【譯文】

廣州有個叫崔慶成的押衙(官名,掌儀仗侍衛)抵達皇華驛站后,晚上碰到美麗的女鬼,女鬼丟了張字條給他,上面寫著:“川中狗,百姓眼,馬撲兒,御廚飯。”崔慶成看不懂,拿去請教丁謂。丁謂解釋說:“川中狗就是蜀犬,合為‘獨’;百姓眼就是民目合為‘眠’;馬撲兒是瓜子合為‘孤’;御廚飯就是官食,合為‘館’。是‘獨眠孤館’四字。”

696、蘇軾

【原文】

荊公柄國時,有人題相國寺壁云:“終歲荒蕪湖浦焦,貧女戴笠落柘條,阿儂去家京洛遙,驚心寇盜來攻剽。”人皆以為夫出,婦憂亂荒也。及荊公罷相,子瞻召還,諸公飲蘇寺中,以此詩問之。蘇曰:“于‘貧女’句,可以得其人矣。‘終歲’,十二月也,十二月為‘青’字;‘荒蕪’,田有草也,草田為‘苗’字;‘湖浦焦’,水去也,水傍去為‘法’字;‘女戴笠’為‘安’字;‘柘落條’為‘石’字;‘阿儂’乃吳言,合之為‘誤’字;‘去家京洛’為‘國’字;寇盜攻剽,為賊民。蓋隱‘青苗法安石誤國賊民’也。”

697、李彪

【原文】

后魏孝文嘗宴群臣。舉卮言曰:“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鐘。”御史中尉李彪曰:“沽灑老嫗甕注瓶,屠兒割肉與稱同。”尚書左丞甄琛曰:“吳人浮水自云工,技兒擲袖在虛空。”彭城王勰悟曰:“此‘習’字也。”孝文即以金鐘賜彪。

698、劉瑊

【原文】

辛未會試,江 陰袁舜臣作謎詩于燈上,云:“六經蘊籍胸中久,一劍十年磨在手。杏花頭上一枝橫,恐泄天機莫露口。一點累累大如斗,掩卻半床 何所有?完名直待掛冠歸,本來面目君知否?”諸人不辨,唯劉瑊一見知之。乃“辛未狀元”四字。[劉瑊乃辛未榜眼,吳縣人。]

699、秦觀 蘇軾 蘇小妹

【原文】

秦少游為謎難東坡,云:“我有一間房,半間租與轉輪王。有時射出一線光,天下邪魔不敢當。”坡公應聲曰:“我有一張琴,琴弦藏在腹。憑君馬上彈,彈盡天下曲。”小妹曰:“我有一只船,一人搖櫓一人牽;去時牽纜去,來時搖櫓還。”三謎皆指木馬(墨斗),而后二謎更勝。

700、拆字

【原文】

謝石,潤夫,成都人,宣和間至京師,以拆字言人禍福。求相者但隨意書一字,即就其字離析而言,無不奇中,名聞九重,上皇因書一“朝”字,令中貴人持往試之。石見字,即端視中貴人曰:“此非觀察所書也。”中貴人愕然曰:“但據字言之。”石以手加額曰:“‘朝’字,離之為‘十月十日’字,非此月此日所生之天人,當誰書也!”一座盡驚。中貴馳奏。翌日,召至后苑,令左右及宮嬪書字示之,論說俱有精理,錫赍甚厚,補承信郎。緣此四方求相者,其門如市。

有朝士,其室懷娠過月,手書一“也”字,令其夫持問。是日坐客甚眾,石詳視,謂朝士曰:“此閣中所書否?”曰:“何以言之?”石曰:“謂語助者,焉、哉、乎、也,固知是公內助所書。”問:“盛年三十一否?”曰:“是也。”“以‘也’字上為‘三十’,下為‘一’字也。”“然吾官寄此,當力謀遷動,還可得否?”曰:“正以此為撓耳。蓋‘也’字著‘水’則為‘池’,有‘馬’則為‘馳’,今池運則無水,陸馳則無馬,是安可動也?又尊閣父母兄弟近身親人,皆當無一存者。以‘也’字著‘人’,則是‘他’字,今獨見‘也’字而不見‘人’故也。又尊閣其家物產亦當蕩盡否?以‘也’字著‘土’則為‘地’字,今不見‘土’只見‘也’。俱是否?”曰:“誠如所言。然此皆非所問者。賤室憂懷娠過月,所以問耳?”石曰:“是必十三個月也。以‘也’字中有‘十’字,并兩旁二豎下畫為十三也。”[邊批:或三十一,或十三,數而參之以理。]石熟視朝士曰:“有一事似涉奇怪,固欲不言,則吾官所問,正決此事。可盡言否?”朝士因請其說。石曰:“‘也’字著‘蟲’為‘蟲也’(蛇)字,今尊閣所娠,殆蛇妖也。然不見蟲,則不能為害。謝石亦有薄術,可為吾官以藥下驗之,無苦也。”朝士大異其說,固請至家,以藥投之,果下數百小蛇,都人益共神之,而不知其竟挾何術。

[述評]

后石拆“春”字,謂“秦”頭太重,壓“日”無光,忤相檜,死于戍。

建炎間,術者周生善相字。車駕至杭,時虜騎驚擾之余,人心危疑,執政呼周生,偶書“杭”字示之,周曰:“懼有警報。”乃拆其字,以右邊一點配“木”上即為“兀術”。不旬日,果傳兀術南侵。當趙、秦廟謨不協,各欲引退,二公各書“退”字示之,周曰:“趙必去,秦必留。日者君象,趙書‘退’字,‘人’去‘日’遠;秦書‘人’字,密附‘日’下,字在左筆下連,而‘人’字左筆斜貫之,蹤跡固矣,欲退得乎?”既而皆驗。

往年有叩試事者,書“串”字,術者曰:“不特鄉闈得雋,南宮亦應高捷。蓋以‘串’寓二‘中’字也。”一生在傍,乃亦書“串”字令觀,術者曰:“君不獨不與賓興,更當疾。”詢其所以,曰:“彼以無心書,故當如字;君以有心書,‘串’下加‘心’,乃‘患’字耳。”已而果然。

相傳文皇在燕邸時,嘗微行,詣一相字者,寫“帛”字令看,其人即跪拜,稱“死罪”。王驚問故,對曰:“‘皇’頭‘帝’腳,必非常人也。”后有人亦書“帛”字,其人曰:“是為‘白巾’,君必遭喪。”

【譯文】

謝石字潤夫,成都人,宋徽宗宣和年來到京師后,就以測字言人禍福為生,想算命的人只要隨意寫一字,謝石能就根據所寫的字,算出福禍,靈驗無比,因此名震京師。

有一次徽宗寫一“朝”字命內臣送去請謝石卜算,謝石凝視內臣說:“這字非先生所寫。”

內臣驚問原因,謝石解釋說:“朝字拆開是十月十日,若不是此月此日所生的天子,誰會寫呢?”在場的客人都驚異不已,內臣立刻回宮稟奏。

第二天,徽宗召謝石至后苑,要大臣們及宮妃以字測運,謝石一一解說,道理非常精準貼切,皇帝不但賜予豐厚的賞賜,另封謝石補承信郎的官職。從此聲名更盛,門庭若市。

有一官員,其妻已過產期,仍不見胎兒有出生跡象,于是寫一“也”字,要丈夫拿去測。當天客人滿座,謝石仔細端詳官員,說道:“這字是夫人所寫。”問其原因,謝石答:“焉、哉、乎、也都是語助詞,所以知是夫人所寫。”又問:“您夫人三十一歲。”答:“是。”“因為‘也’上為三十下為一。”問:“下官寄居此地,想能有調動,只是不知能否如愿?”謝石答:“正想為官人說明。‘也’字有水成池,有馬為馳,現在池遠故無水,陸馳則無馬。調動不成。另外,府上父母兄弟及親人都已過世吧?因‘也’字有人則為‘他’,現只見也不見人。還有,府上家用窘困吧?因也有土為地,現不見土只見也。這些話都說對了嗎?”官員說:“都說對了,但是這都不是我要問的。賤內的產期已過,她非常擔心,所以前來一問。”謝石說:“夫人一定要懷足十三個月,才會分娩。因‘也’字有‘十’二旁二豎下有一畫為十三。”接著又凝視官員說:“有一件事我覺得奇怪,本不想說。但因和您所問之事有關,能否容我直言?”官員請謝石明說。謝石說:“也字加蟲為蛇字。夫人所懷怕是蛇蟲。但幸好不見蟲,所以不能害人,謝某略懂醫術,可代為配藥,以驗證所言不假。”官員雖對謝石的說法感到疑惑,仍請謝石至家,夫人吃下所配藥后,果然產下數百條小蛇。

人們更加敬重他,但一直不知謝石用什麼法術。

[述評譯文]

后來謝石因測“春”字,以秦頭重壓得日頭無光,得罪宰相秦檜,被充軍,最后死在充軍的地方。

南宋高宗時有位周姓術士,善于測字。當時因金人常犯邊境,人心惶惶,高宗正駕幸杭州,于是寫一“杭”字。周術士說:“怕不久會有戰事發生。”因“杭”字如果將右邊一點,點在木上就可拆成“兀朮”二字。不到十天,果然傳來兀朮南侵的警報。

秦檜、趙鼎二人在朝廷常因意見不合而時有爭執,因此二人都萌生退意。一天,秦、趙二人各寫了一個“退”字請周術士測,周說:“趙必去,秦必留。日者代表君,趙鼎寫‘退’字,人離日遠;秦檜寫‘退’字,人緊附日下,因此秦檜必不能如愿。”不久果然應驗。

某年,有位赴京參加考試的書生寫了一個“串”字請相士測,相士說:“先生不僅可中鄉試,而且會試也能中。因為‘串’字二‘中’。”

在旁一位書生聽了,也寫下一“串”字,相士說:“你不僅不能參加地方款待應考者的賓興宴,恐怕還會生場大病。”問相士原因,相士說:“旁人無心寫‘串’,所以是‘二中’,你有心寫‘串’,‘串’下加‘心’,可不是‘患’麼?”后來也應驗了。

相傳明成祖朱隸仍為燕王時,有一次單獨出巡,來到一測字攤前隨意寫了一個“帛”字,相士一見立即跪地連稱死罪,朱隸問他原因,相士答:“皇頭帝腳,必定不是普通百姓。”

旁人也故意寫“帛”字,相士卻說:“帛,為白巾,你家必會有喪事。”

70!”、蘇黃遷謫

【原文】

蘇子瞻謫儋州,以“儋”字與“瞻”相近也;子由謫雷州,以“雷”字下有“田”字也;黃魯直謫宜州,以“宜”字類“直”字也,此章子厚諧謔之意。當時有術士曰:“‘儋’字從立人,子瞻其尚能北歸乎?‘雷’字‘雨’在‘田’上,承天之澤也,子由其未艾乎?‘宜’字有蓋棺之義,魯直其不返乎?”后子瞻歸,至毗陵而卒;子由老于潁,十余年乃終;魯直竟沒于宜。

【譯文】

章子厚(即章惇)曾開玩笑說:蘇子瞻(即蘇軾)因瞻與儋字相近,所以謫貶儋州;而蘇子由(蘇轍)因雷下有田,所以謫貶雷州;黃魯直(即黃庭堅)因直與宜字相近,所以謫貶宜州。

當時有位相士說:“儋字從人部,子瞻還能有返京之日嗎?而‘雷’字是雨在田上,代表承天恩澤,所以子由日后當有變動;至于‘宜’字有蓋棺的含意,魯直可能回不來了。”后來,子瞻在回京途中死于毗陵,子由歸隱潁水,十多年后才逝世,而魯直死在宜州。

702、子犯

【原文】

城濮之役,晉文公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

【譯文】

春秋時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曾夢到與楚王打斗,被楚王壓在身下,并且正吸食自己的腦漿。文公非常害怕,以為是不祥之兆,子犯(春秋晉人孤偃字)說:“這夢是大吉的征兆。您向著天,而楚王則趴伏著,意思是楚王伏罪;而腦是柔物,更意味著晉國能夠以柔制服 楚國。”

703、劉伯溫

【原文】

高祖方欲刑人,劉伯溫 適入,亟語之夢:“以頭有血而土傅之,不祥,欲以應之。”公曰:“頭上血,‘眾’字也,傅以土,得眾且得土也,應在三日。”上為停三日待之,而海寧降。

【譯文】

明太祖有一天夢見自己滿臉泥土,并且流血不止,認為不是吉兆,想殺死刑犯以應驗夢中血兆。碰巧劉伯溫 (即劉基,通經史,尤精天文)入宮,劉伯溫 說:“頭上有血是‘眾’字,有泥土表示得土地,能得眾心再得土地,在三天內必有好消息傳來。”三天后,盤據海寧的張士誠果然投降。

704、董伽羅

【原文】

通海節度使段思平,為楊氏所忌,逃之。剖野核桃,有文曰:“青昔”。思平拆之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吾當以是日舉義。”遂借兵東方,及河,欲渡,思平夜夢人斬其首,又夢玉瓶耳缺,又夢鏡破,懼不敢進兵。軍師董伽羅曰:“三夢皆吉兆也。公為大夫。夫,去首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為‘王’;鏡中有影,如人相敵,鏡破影滅,無對矣。”思平乃決。遂逐楊氏而有其國。改蒙曰“大理”。

[述評]

《小說》載,秦王夢日落、山崩、海干、花謝,群臣莫能解者。甘羅年十二,進曰:“日落帝星現,山崩地大平,海干龍獻寶,花謝子收成。”事雖不經,亦云善對。

【譯文】

五代時,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后晉人,曾自立為帝,國號大理)為楊乾真所忌恨,于是亡命天涯。

段思平在逃亡時撿到一枚核桃,核仁中有“青昔”二字,段思平反復思考,認為“青”字拆開是十二月,“昔”字拆開是二十一日,天意要他在十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征討楊乾真,于是向東方借兵。

渡河前一晚,段思平先是夢到有人砍他頭,既而夢到玉瓶缺了一耳,又夢到鏡子破了,不由得心驚,不敢渡河。軍師董伽羅對段思平說:“這三夢都是大吉的征兆。段公本來是‘大夫’,‘夫’去頭就是‘天’,是天子的征兆;‘玉’瓶去一耳就是‘王’;鏡子中有影就好像與人為敵,而鏡子突然碎裂,影像不見,就表示不會再有敵人了。所以伐楊一定成功。”

段思平于是決定渡河,果真將楊乾真逐走,占有他的領土,改國號為大理。

[馮評譯文]

《小說》記載,秦王有一次夢到太陽隕落,高山崩裂,海水枯干,百花凋零。群臣都無法解釋夢境的涵意,甘羅(戰國秦人,十二歲隨秦相呂不韋出使趙國,趙王割五城獻秦,封上卿)這時才十二歲,隨口就說:“日落帝星現,山崩地太平,海干龍獻寶,花謝子收成。”日后雖未應驗,但小小年紀能出口成章,應對得體,也難能可貴了。

705、河水干

【原文】

宋王有疾,夜夢河水干,憂形于色。以為君者,龍也;河無水,龍失其居。不祥。值宰輔問疾,以此詢之。或曰:“河無水,乃‘可’字;陛下之疾當可矣。”帝欣然,未幾疾愈。

706、成天子

【原文】

北齊文宣將受禪,夢人以筆點額。王曇哲賀曰:“‘王’上加點,乃‘主’字,位當進矣。”[吳祚《國統志》載熊循占吳大帝之夢同此。]

隋文帝未貴時,嘗夜泊江 中,夢無左手,覺甚惡之。及登岸,詣一草庵,中有一老僧,道極高,具以夢告之。僧起賀曰:“無左手者,獨拳也,當為天子。”后帝興,建此庵為吉祥寺。

唐太宗與劉文靜首謀之夜,高祖夢墮床 下,見遍身為蟲蛆所食,甚惡之。詢于安樂寺智滿禪師,師曰:“公得天下矣!床 下者,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

【譯文】

北齊文宣帝高洋曾夢到有人用毛筆在他額頭上點了一筆,王曇哲聽說后立即恭賀,說:“王上加點是‘主’,我‘王’定可成為天下之‘主’。”

隋文帝還沒有成為天子前,有一次夜宿江 邊,在夢中見到自己缺了左手,醒后心情非常不好。上岸后來到一草庵,庵中有一老和尚,道行極高。文帝請老和尚解夢。和尚立即起身賀道:“少了左手就是‘獨拳’,先生一定能成為天子。”文帝登帝位后,下令重新整修庵堂,賜名“吉祥寺”。

唐太宗與劉文靜在起事前,高祖李淵曾夢到自己翻落床 下,蛆蟲不但覆滿全身,還不斷啃食自己的肉。太宗覺得惡心不已,認為大不吉祥。于是前往安樂寺請教智滿禪師。大師說:“先生定能得天下,床 下代表陛下,群蛆啃食先生,表示天下眾生全仰先生一人而活。”

707、先進場

【原文】

昔一士子將赴試,夢先進場,覺而語妻,喜曰:“今秋必魁多士矣!”妻曰:“非也,子不憶《魯論》·‘先進第十一’乎?”后果名在十一。

【譯文】  

從前,有一位即將進京參加考試的書生,夢到自己最先進入試場。醒來后,很高興的對妻子說:“這是好兆頭,今年我一定高中狀元。”其妻說:“恐怕未必,難道夫君忘了《魯論》中‘先進’是第十一章嗎?”放榜后,這位書生果然名列十一。

708、曹良史

【原文】

河東裴元質初舉進士,明朝唱策,夜夢一狗從竇出,挽弓射之,其箭遂撇,以為不祥。曹良史曰:“吾往唱策之夜,亦為此夢,夢神為吾解之曰:‘狗’者,‘第’字頭也;‘弓’,‘第’字身也;箭者,‘第’豎也;有撇,為‘第’也。”尋唱策,果如夢焉。

【譯文】

南宋時,河東人裴元質第一次參加進士考試,放榜的前夕非常心情緊張,夜晚夢到有一只狗從洞中竄出,自己拿著弓箭射狗,不料箭卻撇開了,認為這是落榜的征兆。

曹良史知道后,便安慰他說:“前次我參加考試,放榜前也做過相同的夢。又夢到神明為我解夢,說:狗(茍)像第字的頭,弓是第字身,箭代表第字中間那一豎,而斷箭撇就是第字那一撇,這是高中的吉兆。”

第二天放榜,裴元質果然高中。

709、占狀元

【原文】

孫龍光狀元及第,前一年,嘗夢積木數百,龍光踐履往復。既而請一李處士圓之,處士曰:“賀郎君喜,來年必是狀元。何者?己居眾材之上。”

郭俊應舉時,夢見一老僧著屐,于臥榻上蹣跚而行,既寤,甚惡之。占者曰:“老僧,上座也;著屐于臥榻上,行屐高也;君其巍峨矣。”及見榜,乃狀元也。

【譯文】

孫龍光中狀元的前一年,曾夢見自己來回走在數百根木頭上。請來李處士(學問高但沒有做官的人)替他圓夢,處士說:“恭喜先生,你走在眾材之上,來年一定是狀元。”

郭俊參加舉人考試,曾夢到一位老和尚穿著木屐,在床 上來來回回的走動。醒后覺得怪怪的,于是請人解夢,那人說:“老僧代表高位,穿著木屐在床 上走動代表屐(技)高,先生一定能名列前茅。”等到放榜,郭俊果然高中狀元,

7!”0、剃髭剃發

【原文】

宋李迪美須髯,御試日,夢剃削俱盡。占者曰:“剃者,替也,解元是劉滋,今替滋矣。”果狀元及第。

曹確判度支,亦有臺輔之望,或夢剃發為僧,心甚惡之,有一士善占夢,確召而詰之。此士曰:“前賀侍郎,旦夕必登庸;出家者,剃度也,度、杜同音,必代杜為相矣。”無何,杜相出鎮江 西,而確大拜。

【譯文】

宋朝人李迪蓄有一把漂亮的胡 須,殿試那天夢到胡 須全被人剃光了。占夢人說:“剃者,替也,今年解元是劉滋(留髭),先生一定能替劉滋之位成為新科狀元。”果然應驗。

唐朝時曹確為判度支(官名,掌貢賦租稅),拜相的呼聲甚高。一日,夢到自己剃發為僧,心情很惡劣,請相士解夢,相士說:“賀喜侍郎官,不久必登相位。出家人一定要行剃度禮,‘度’‘杜’二字同音,侍郎一定會代杜審權的相位。”果然杜審權奉命鎮守江 西,曹確登宰相位。

7!”!”、舌生毛

【原文】

馬亮知江 陵府,任滿當代,夢舌上生毛,僧占曰:“舌上生毛,剃不得,當在任。”果然。

【譯文】

宋朝人馬亮,字叔明,為江 陵知府,官期屆滿,按往例應調他職,夜里夢見自己舌頭長滿毛發,感到非常困惑,請來一位和尚解夢,和尚說:“舌上長毛剃(替)不得,知府一定會留任。”果真如此。

7!”2、季毅

【原文】

王濬夢懸三刀于梁上,須臾又益一刀。季毅曰:“三刀為州,又益者,明府其臨益州乎?”果遷益州刺史。

【譯文】

晉朝時,王濬有一次夢到梁柱上懸著三把刀,一會兒后又添了一把。季毅說:“合三刀就是一個,州,字,又加一刀,加的意思就是‘益’,看來你要去益州。”后來王浚果被任命為益州刺史。

7!”3、郭喬卿

【原文】

后漢蔡茂家居,夢取得一束禾,又復失之。郭喬卿曰:“禾失為秩,君必膺祿秩矣。”旬日內征為司徒。

【譯文】

后漢人蔡茂(字子禮)因病辭官在家時,曾夢到自己拿到一把稻禾,一會兒稻禾不見了。郭喬卿說:“禾加失就是‘秩’,恭喜你要再享朝廷奉祿。”十天后果然接獲詔命為司徒。

7!”4、李仙藥

【原文】

給事陳安平子年滿赴選,與鄉人李仙藥臥,夜夢十一月養蠶。仙藥占曰:“十一月養蠶,冬絲也,君必送東司。”數日果送吏部。

饒陽李瞿曇勛官番滿選,夜夢一母豬極大,李仙藥占曰:“母豬,犭屯主也,君必得屯主。”數日,果如其言。

【譯文】

陳安平的兒子赴京參加考試,與同鄉李仙藥同睡一榻,夜晚夢到有人在十一月的大冷天養蠶,李仙藥說:“十一月養蠶,所吐的絲就是冬絲。冬絲音同東司,你一定會被分發到東司。”后果然被派至吏部。

李瞿曇(李勛)官期屆滿,夜夢一條大母豬,請教李仙藥,李說:“母豬是豕子之王,你一定會是屯主(屯田官)。”不久果然應驗。

7!”5、楊廷式

【原文】

偽吳毛貞輔,累為邑宰,應選之廣陵,夢吞日,既寐腹猶熱,以問侍御史楊廷式。楊曰:“此夢至大,非君所能當,若以君言,得赤塢場官也。”果如其言。

【譯文】

偽吳人(張士誠國號吳,明人稱偽吳)毛貞輔以縣令派往廣陵,一日夢到把太陽吞下肚,醒來后還隱隱感到腹部有一股熱氣,于是請教楊廷式,楊廷式說:“這夢的格局太大,不是你能承擔,以我看你的命格,頂多只能當個驛丞。”日后證明所言不假。

7!”6、索紞

【原文】

晉索充夢舅脫去上衣,索紞占曰:“‘舅’字去其上,乃‘男’字也,當生男。”

又,張邈嘗奉使,夢狼啖一腳,索紞曰:“‘腳’肉被啖,為‘卻’字,子必不行。”后二占俱驗。

又,宋捅夢內有人著赤衣,捅把兩杖極打之,紞曰:“‘內’有人,‘肉’字;朱衣赤色,乃干肉也;兩杖箸象,極打之,必飽食。”亦驗。

【譯文】

晉朝人索充夜夢舅舅在自己面前脫掉上衣,便請教索紞,索紞說:“舅去上衣就是‘男’字,夫人一定為你生個兒子。”

另外,有個叫張邈的人奉命出使,夢到自己被野狼咬斷一條腿,索紞說:“腳去肉就成‘卻’,先生一定無法成行。”日后這兩件事都應驗。

又有個叫宋捅的人,夢到自己拿著兩根棍子,追打屋內一位穿紅衣的人,索紞說:“內有人是肉,紅衣是‘赤’,這象征‘肉干’,兩根棍子代表筷子,看來有人要作東請你客了。”果然也立即應驗。

7!”7、周宣

【原文】

魏周宣善占夢,有人夢芻狗,詢之,宣曰:“當得美食。”已驗矣。其人復往,謬曰:“吾夜來復夢芻狗。”宣曰:“宜防傾蹶。”未幾因墮車損足,其人怪之,復謬曰:“夜來又夢芻狗。”宣曰:“慎防失火。”俄而家中火起,乃詣宣問曰:“吾夢芻狗,三占不同,而皆驗,何也?”宣曰:“芻狗,祭物,故始夢當得食;祭訖則車轢之矣,故墮車傷足也;既經車轢,必且入樵爨,故虞失火。”其人曰:“吾前實夢,后二次妄言耳。”宣曰:“吉兇悔吝生乎動,汝意既動,與真夢同,是以占之皆驗。”

【譯文】

魏人周宣善于解夢,有人夢見芻狗(結草扎成狗的形狀,祭祀用)請他解夢,周宣說:“這是有人要請你吃飯的兆頭。”

不久,那人又對周宣說夢到芻狗,周宣說:“駕車時要小心。”那人果真從車上摔下,斷了一條腿。

隔了一陣子,那人又說夢到芻狗,周宣說:“這次你要小心家中失火。”幾天后,那人又去找周宣,說:“我前后三次告訴你夢到芻狗,三次答案都不一樣,但三次都應驗,這是什麼道理?”

周宣說:“芻狗是祭品,所以第一次夢到時會有人請你吃飯,祭禮完畢芻狗就會被車子輾過,所以你會摔斷一條腿,被車子輾過的芻狗,接著就是遭到火焚的命運,所以你家會失火。”

那人說:“可是除了第一次我是真的夢到芻狗外,其余兩次都是騙你的。”

周宣說:“吉兇產生在意念中,你意念已動,就和真夢一樣真實,所以三次都會應驗。”

7!”8、顧琮

【原文】

顧琮為補闕,嘗有罪系詔獄,當伏法。琮憂愁,坐而假寐,忽夢見其母下體,琮謂下詳之甚,愈懼,形于顏色,時有善解者,賀曰:“子其免乎,太夫人下體,是足下生路也,重見生路,何吉如之?”明日,門下侍郎薛稷奏刑失人,竟得免,琮后至宰相。

【譯文】

唐朝人顧琮當補闕時(下級的諫官),有一次因罪下詔入獄,罪當斬首,顧琮非常憂愁,坐在牢房中閉目假睡,恍惚中好像夢到他母親的下體,顧琮認為不祥而且不敬,更加長吁短嘆。

獄中有個會解夢的獄友得知后,賀道:“你或許能被免罪,太夫人下體是你出生之路,再見‘生路’,怎不是大吉的征兆呢?”

第二天門下侍郎薛稷(字嗣通,善寫文章,書法更是名滿天下)上奏,以為處斬顧琮是不當的,顧琮竟因此而無罪釋放,后來更官拜宰相。

7!”9、苻堅

【原文】

苻堅將欲南伐,夢滿城出菜,又地東南傾,其占曰:“菜多,難為醬,東南傾,江 左不得平也。

【譯文】

苻堅(晉時前秦王,在十六國中最強盛,曾與謝玄戰于淝水,后被姚草縊殺于新平佛寺)想率兵渡河攻晉,夢到滿城的青菜,又夢到東南方地層陷落。

命人占夢,相士說:“菜多就很難掌握調味的醬,難為‘醬’(將)。至于東南方下陷,恐怕是江 左的晉國不平,也就是難以討平的意思。”

720、張猷

【原文】

右丞盧藏用、中書令崔湜坐太平黨 ,被流嶺南,至荊州。湜一夜 夢講坐下聽法而照鏡。占夢張猷謂盧右丞曰:“崔令公乃大惡。夢坐下聽講,法從上來也;‘鏡’字,‘金’旁‘竟’也。其竟于今日乎?”得敕,令湜自盡。

【譯文】

唐玄宗時,右丞盧藏用(字子潛,武則天時官尚書右丞。玄宗時流放驩州,遷黔州長史)|中書令崔湜(字澄瀾,武則天時官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時以謀逆罪賜死)以連坐太平公主的謀逆罪被流放嶺南。行到荊州,崔湜夢到自己坐在講臺下一面照鏡,一面聽法師講道。請張猷占夢。張猷對盧右丞說:“這夢對崔公而言大為不祥。臺下聽人講道,表示法從上來;‘鏡’字是‘金’,金、今同音,旁加竟。難道是性命竟于今日嗎?”一會兒,皇帝詔命到,命崔自盡。

72!”、韓眾

【原文】

衛中行為中書舍人時,有故舊子弟赴選,投衛論囑。衛欣然許之。駁榜將出,其人忽夢乘驢渡水,蹶墜水中,登岸而靴不沾濕。選人與秘書郎韓眾有舊,訪之。韓被酒半戲曰:“公今年選事不諧矣。據夢,‘衛生相負,足下不沾。’”及榜出,果駁放。

【譯文】

衛中行為中書舍人時,有故鄉子弟來京城參加選官。拜訪衛中行,請他大力幫忙,衛中行欣然答應。公布選官名單前,這名同鄉子弟夢到自己騎騾渡河,不小心摔落河中,爬上岸后卻發現鞋子并沒有濕。這名子弟因和秘書郎韓眾是舊識,去拜訪他。二人把酒言歡。幾杯下肚后,韓眾開玩笑的說:“根據你所作的夢,今年選官可能不順。腳不沾水,表示衛生有負囑托,足下沒有入選。”榜單公布,此子弟果然未中選。

722、王戎

【原文】

王戎夢有人以七枚椹子與之,著衣襟中,既覺,得之。占曰:“椹(桑子),自后男女大小凡七喪。

[評]

夢椹代喪,明用甚雅。

723、曾進

【原文】

江 西曾迥當大比之秋,夢抱一小兒,忽見此兒右邊又生一耳,少頃,見此兒無兩手,以為不祥,語其兄進。進曰:“又添一耳,‘耳’與‘又’乃‘取’字;小兒,子也,子無兩手,乃‘了’字,爾已取了。衛生已而果然。

724、李錡

【原文】

韓皋素與李錡不協,錡一日夢萬歲樓上掛冰,因自解曰:“冰者,寒也;樓者,高也。豈韓皋來代我乎?”意甚惡之,皋果移鎮浙右(浙西)。

725、趙輔和 郭璞

【原文】

有人父官刺史,得書云:“有疾。”是人詣趙輔和館,別托相知者筮,遇“泰”,筮者云:“甚吉。”是人出后,輔和語筮者云:“‘泰’,乾下坤上,則父已入土矣,豈得言吉?”果兇問至。

顧士群母病,筮得“歸妹”之“隨”,或以為“男女有家”之卦,必無恙。郭璞曰:“‘歸妹’,女之終也,兌主秋,至立秋日終矣。”果然。

【譯文】

有人接獲家書,得知官拜刺史的父親罹患重病,于是派人到趙輔和所住的別館請相士占卜。卜得泰卦,相士說:“這是大吉之卦,令尊定能病愈。”這人道謝離去后,趙輔和對相士說:“泰卦是乾下坤上,乾代表父親,這分明是他父親已入土了,怎能說是吉卦呢?”不久果然傳來喪訊。

顧士群的母親生病,卜得歸妹的隨卦,以為是男女成婚的吉卦(按:歸妹即是嫁女。)母親病體一定能康復。郭璞說:“歸妹雖是吉卦,但若是卜婦人生死,出現此卦就是死亡,再說歸妹卦象是兌下震上,兌主秋,令堂大限恐在立秋。”日后果然應驗。

726、占兄弟占子

【原文】

成化甲午,江 西鄉試,揭曉之期,泰和尹公值在京,命卜者占弟嘉言中否,得“明夷”卦,內離外坤,三爻五爻發,三爻皆兄弟。占者以書云“兄弟雷同,難上榜”,囁嚅不敢對。公曰:“三為白虎,五為青龍,龍虎榜動,有中之兆。兄弟發者,以兄問弟,弟當動而來矣。”不數日,喜報果至。

有父占子病者,卦得,父母當頭克子孫,兇象,而子孫爻又不上卦,占者斷其必死,父泣而歸。途遇一友,問得其故,友曰:“父母當頭克子孫,使子孫上卦,則受克矣。今之生機,全在不上卦。譬如父持大杖欲擊子,不相值則已耳,郎君必無恙。”未幾果愈。

【譯文】

明憲宗成化甲午年江 西舉行會試,即將放榜,尹直占卜問其弟能否題名金榜。卜得明夷卦。坤上離下,卦象表示賢者不遇,憂讒畏譏。相書上有云:“兄弟雷同難上榜。”因此相士不敢直言。

尹公自己也略懂卦象,說道:“明夷卦象中有三爻,五爻,三爻代表白虎,五爻代表青龍,龍虎在榜是中榜的兆頭,日內必有喜訊。”不久果然有人前來報喜。

有父親因兒子生病,前去卜卦,卜得父母當頭克子孫的兇卦,而卦象中也不見子孫卦,相士斷言其子必死。

這位父親聽了,只有傷心的回家,途中巧遇一位懂得“易經”的友人,友人說:“父母當頭克子孫,若子孫在卦上就一定被克,今天生機就全因子孫不在卦上,就好像父親拿著木棍要打孩子,若孩子不在跟前,就打不到了,所以令郎一定會痊愈。”不久果然康復。

算命里秦書是什麼意思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