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解夢佬

文/曹應旺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習近平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周恩來同志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光輝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勛、展現的崇高風范,深深銘刻在中國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銘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心中。”筆者認為孝心、愛心、向上心是周恩來初心的基礎;救國、為民、濟世是周恩來初心的內容;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相融合在實踐上努力奮斗是周恩來初心的道路。

一、孝心、愛心、向上心——周恩來初心之基礎

周恩來是一位偉人,是一位中國共產黨人杰出楷模的偉人。研究學習這樣一位偉人初心,必須重視他的少年時代,這是他初心形成的基礎。

(一)少年周恩來是一位孝心滿滿的少年

1898年3月5日(農歷二月十三日),周恩來誕生于淮安駙馬巷已經衰落了的封建官宦之家。他父親兄弟四人,上面有一位伯父,下面有兩位叔父,按照封建家庭叔伯兄弟間的大排行,分別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周恩來生父是老七周貽能。周恩來出生不久,因小叔父周貽淦病重,照傳統習慣把他過繼給小叔父為子。小叔父死后,周恩來由守寡的叔母即嗣母陳氏撫養。小時候的周恩來喊生父為干爹,喊生母萬氏為干娘,喊嗣母陳氏為娘。八叔周貽奎自小有偏癱病;四伯父周貽賡原配妻子和兒女早逝,再婚未育,視周恩來為子。給周恩來以深深父愛的,有生父和伯父。給周恩來以深深母愛的有生母、嗣母。

少年周恩來是享受著多親之愛的孩子。他是生母的寶貝,又是嗣母的命根子。他是生父的骨肉,而伯父亦視之如子。他從小就不是接受單親的影響,而是接受著多重性格的影響。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1912年,在沈陽東關模范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

周恩來從小就不僅孝敬生父、生母,而且孝敬嗣母、伯父、八嬸母。他九歲時,生母去世;十歲時嗣母去世。失母之痛,更增添了他思母之情、孝母之心。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在重慶對記者說:“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過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對陳氏母親,他曾寫過《念娘文》,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旅日期間,1918年1月2日,周恩來在日記中這樣寫陳氏母親:“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里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這是多麼熾熱的孝子之心,多麼感人的孝子之情。1月8日, 他“得家信,痛知八叔父故去,哀痛異常,不知所以。”他接連一個多月都想念著家人,想著八嬸母受盡了苦,八叔父死后不知難受到什麼地步;想著家里四個房頭鰥寡孤獨都占全了;想著“四伯在黑龍江,冰天雪地,冷的異常,無一親人”;想著“干爹在北京,每月的薪水,僅僅的夠用,皮衣是沒有,吃也吃不著好的。”日記中周恩來對生父、伯父、八嬸母的孝心躍然紙上。周貽賡1933年去世,當時周恩來正在江西蘇區指揮紅軍作戰。周恩來生父1942年7月在重慶去世。當時,他正在醫院住院做手術,回來得知,哭聲甚悲。他致毛澤東電報中寫道:“歸后始知我父已病故,悲痛之極,抱恨終天。”

(二)少年周恩來是一位愛心深厚的少年

冰心曾說,周恩來“是中國亙古以來付予的‘愛’最多而且接受的‘愛’也最多的一位人物”。小時候的周恩來就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他愛他的親人。總想以自己的努力盡可能減少親人的負擔和辛苦。八叔父去世后,他在日記中寫道:“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夠立時回去,幫著四伯、干爹做一點事兒。”“我想起我們做子侄的,現在既沒有力量幫助幾個伯伯去顧家,還一天天的飽食暖衣,真真是沒有一點良心了,要再不著實用功,那還成個人麼!”嗣母陳氏一生沒開懷,沒有乳汁喂養小恩來,就給他請了位乳母蔣江氏。他和乳母感情深厚,離淮安去東北上學那年,難分難舍,大哭了一場。在天津上學時,乳母竟借路費坐海輪到天津去看他。他留乳母在天津住了五天。臨行時,他請伯父替乳母買了船票,并送給乳母幾十元錢,還專門給乳母帶上一只吃飯用的瓷缸和一條毛巾。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1914年,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的周恩來。

他愛他的同學和老師。在東北和天津上學時,周恩來特別重視同學之間的友情,“以校為家,以同學為兄弟”; 時常“約二三友圍爐共話,達我幽情,傾吾素志”。他說:“余性惡靜,好交游,每得識一友,輒寤寐不忘。”他在南開學校四年一直是住校生。從第二學期開始,他和張鴻誥、常策歐同學自愿結合,住進新建的西齋三十五號,一起住了兩年。后來周恩來提議:我們一塊住了兩年,交誼很深,但這樣下去我們和別人接觸太少,應該分開,同其他同學住在一起,這樣可以團結更多的同學。張鴻誥和常策歐都表示同意。所以最后一年周恩來同蔡鳳等住在一起。周恩來在南開學校畢業時,《同學錄》中有這樣一段評語:“君性溫和誠實,最富于感情,摯于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1910年春至1917年夏,周恩來在鐵嶺、奉天(今遼寧省鐵嶺、沈陽)、天津接受了7年新式教育,在那里遇到了許多好老師,特別是高亦吾、嚴修、張伯苓給了他重要影響。他是高亦吾、嚴修、張伯苓最關愛的學生,他也以他畢生的努力感恩著他的老師。

他愛故鄉和祖國。周恩來出生于江蘇淮安,祖籍浙江紹興。到南開學校不久,他寫過一篇《射陽憶舊》的文章。文中寫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為宦吳省,遂徙家而居焉”。“生于斯,長于斯,漸習為淮人,耳所聞,目所見,亦無非淮事”。他對大運河和淮河交匯處的淮安印象深刻,曾說:“我生在淮河下游,小時候就知道一些淮河的情況。”他離開淮安五十年后,見到淮安城鎮長劉秉衡曾關切地詢問:勺湖還有小船通河下嗎?文渠還有水嗎?鼓樓往南還是石板路嗎?那座橋可壞了?駙馬巷和曲巷還是那個樣?愛得深,才能記得深。少年周恩來的作文中愛祖國與愛故鄉是一致的。他在東關模范小學的作文中認為校長、教員都是“為國家造人才”;所有同學都是“負將來國家責任之國民”。在南開學校,他寫了《愛國必先合群論》,認為“愛國者,必先及其社會,首必愛其群”。“吾國民果欲占顏色于世界也,則當愛國。欲愛國則必先合群”。他在另一篇作文中提出愛國就要在愛自己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順乎世界潮流,對西學取精華棄糟粕,既不能“惟西是尚”,也不能“惟返古是求”。若“惟西是尚”,或“惟返古是求”,“吾華尚何望乎!”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青年周恩來。

(三)少年周恩來是一位向上心很強的少年

周恩來九歲時生母去世,十歲時嗣母去世,十歲、十一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里柴米油鹽,外出應酬,經受了苦難的磨礪,也鍛煉了向上心。在東關模范小學的作文中,他認為學校應該一年比一年進步,學生應該努力向上,“以將來如許之重負,基礎于小學校三四年中,同學,同學,宜如何奮勉,始對之而不愧哉!”離開這個小學校赴天津前,他給同學郭思寧寫的贈言是:“同心努力,萬里前程指日登。”在南開學校他寫了《一生之計在于勤論》,認為“非勤無以致其功,非勤無以畢其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圣賢之所戒。”一年后,他又在《尚志論》中寫道:“無論為何種事業,當其動作之始,必籌畫其全局,預計其將來,成一希望在。然后按此希望之路線以前進,則其結果鮮有與此希望相徑庭。希望者何?志是也。”“若不志乎始,而能成乎終者,則未之聞也。”學習研究早年周恩來的文稿,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就是“興勃勃的向上”。

周恩來的孝心、愛心、向上心,為他立下消民苦、救國家、濟世窮之志奠定了基礎。很顯然,一個不孝父母、不敬祖輩、不愛老師和同學、不戀故鄉、不求上進者,絕不會愛民救民、愛國救國的。

周恩來的孝心、愛心、向上心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

二、救國、為民、濟世——周恩來初心之內容

周恩來出生的那個時代,是中華民族受西方列強瓜分豆剖、任意宰割的時代。他出生的1898年,德國強占山東膠州灣,“租借”99年;俄國強占遼寧旅順大連,“租借”25年;法國強占廣東廣州灣,“租借”99年;英國強占山東威海衛與九龍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中華民族弱到了極點,中國人民苦到了極點。

(一)“為了中華之崛起”、“盡力社會”和“濟世窮”

周恩來13歲那年,暑假中到同學何履禎家去作客,目睹了沈陽南郊沙河南岸魏家樓村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那是日、俄爭奪中國東北勢力范圍的見證,也是中國積弱積貧、受人欺侮的見證。也是那年,在一次修身課上,老師問學生:“讀書為了什麼?”周恩來回答:“為了中華之崛起!”那時,他已萌生了救國興邦之心志。

到天津南開學校后,周恩來對國家的危機感在加深,1914年3月,他在“敬業樂群會”成立時的宣言中寫道:“生值學道將絕之國,大廈瀕傾之邦,則吾輩后生責任,不更加重大耶!”1915年,日本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周恩來深感今日神州已處于存亡危急之秋,一發千鈞之際。他呼喊:“莽莽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之勿負是期也。”他提出“振興華夏”“興邦事偉”,“大廈將傾,扶危有待眾木。國運既替,光復必俟后人。”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1917年9月,周恩來赴日本求學,這是他與留日同學的合影,后排右一為周恩來。

南開學校畢業后東渡日本求學之前,周恩來去沈陽看望老師和同學。他給同學郭思寧寫的臨別贈言是:“志在四方”;“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到日本后,他在日記中寫道:“蓋現在的人,總要有個志向。平常的人,不過是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著救國,盡力社會。”從東北到天津南開再到日本求學,周恩來的救國興邦之心志越來越堅定。

周恩來救國興邦之心志,包含著為民、濟世的內容。西方列強對中國一場又一場的侵略戰爭、割地賠款的結局,一次又一次地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1917年12月22日,周恩來在日本給南開同學陳頌言的信中寫道:“家國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極目神州,愴懷已達極點!乃爭權者猶紅其眼,磨其拳,不顧生死,哀哉!苦吾民矣,為之奈何!”周恩來東渡日本時曾寫下一首七絕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里的“濟世”與救國、為民是統一的。

早年周恩來的救國、為民、濟世,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與學、行、誠、新緊密聯系的。

(二)早年周恩來救國、為民、濟世的初心中有一個“學”字

不學無知、不學無才、不學無能,何以救國?何以為民?何以濟世?周恩來對“學”的重要性,早在東關模范小學校時就有所論:“一物不知,學者之恥。同學其博學乎?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同學其審問乎?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差以毫厘,謬之千里。同學其慎思而明辨乎?”到南開后,周恩來認為“欲籌一生之計劃,舍求學其無從。”

怎樣學?他強調思、兼、勤、恒。

就學習的知識怎樣才能為自己所掌握的角度看,早年周恩來重視“思”。他在《諸生于舊歷年假中欲事何事,盍預言之》作文中寫道:“人之一生,學無止境。”“然學而不思則罔。是既學也,尤貴乎思,思之既得,明惜時矣。”對于書本知識,勤于思考,不僅可以避免囫圇吞棗,而且可以收到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出神入化的功效。

就學習的內容而言,早年周恩來主張“兼而學之”。他在《答友詢學問有何進境啟》作文中,認為不僅要學書本知識,也要學社會知識。當時,歐風美雨,西學東進,如何處理西學與國學的關系,事關中華民族的存廢興亡。周恩來反對唯西學是舉置國學于無用的數典忘祖的民族虛無主義。周恩來也反對拒西學于國門之外抱殘守缺的泥古復古主義。他認為尚舊學者無所謂新思想,惟返古是求。他指出:“西學非可卑也,兼而學之,要不失將來實用之旨。以國學役西學,吾主之。切勿使西學役吾,而國學轉置之無用之地也。況各類科學,又非由西學不達,吾學之,吾寶之,而不傳之于國人,則學焉用之。國人非皆能習西學也,以有恃乎一二學者為之作導。”

就學習的過程而言,早年周恩來主張勤和恒。他在《一生之計在于勤論》作文中寫道:“學而不勤,則又何貴乎學。是故求學貴勤,勤則一生之計足矣。人人能勤,則一國之事定矣。”“勤能補拙,古人語不我欺。學久不怠,英賢正在吾輩。”學習不能一日暴十日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要持之以恒,活到老,學到老。他認為“人之一生,學無止境。雖皓首高年,亦須時以勵學為志。”

(三)早年周恩來救國、為民、濟世的初心中有一個“行”字

有了救國、為民、濟世的初心,就要去做,去實行。光說不做,是有違初心的。中國歷史上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傳統。民間亦反對“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周恩來贊賞不忘初心、拼命去做的人。他在日記中寫道:“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養,能虛心,看定一種事情,應該去做的,就拼命去做,不計利害;不應該做的,便躲著不出頭,或是極力反對。這樣子人總是心里頭有一定主見,輕容易不肯改變的。”在周恩來眼里,好學要歸結到敏行,救國初心一定要和“行”聯結起來。

(四)早年周恩來救國、為民、濟世的初心中有一個“誠”字

上面周恩來說到的,有一種人口頭上“救國”“愛國”,實際上不僅不去躬行,還盡做損人利己的事。這種人就是缺少一個“誠”字。周恩來在南開學校組織的全校國文特試中寫了《誠能動物論》,獲個人第一名。他論析儒之孔、西之耶穌、佛之釋迦所以能產生帝王將相、壽星富翁所不能產生的影響,是因為一個“誠”字,即:“虔心信仰”、“言中于人心,行垂于史冊”;“以三子之誠能動物也耶。”

看初心是誠還是不誠,不在其結果,而在其備嘗艱辛、不折不撓的奮斗過程。周恩來在《尚志論》作文中寫道:“論成湯之賢,不在乎禱雨桑林之時,而必觀其三聘伊尹之志。論文王之圣,亦不在乎三分天下之日,而必稱其來朝于商之志。不然僅眩耀其功德于既成之日,而不追溯其所以成之之故,豈異南其轅而北其轍哉!”后來,周恩來多次寫到勾踐所以能報吳之仇、光復舊國,是因為志誠;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

(五)早年周恩來救國、為民、濟世的初心中有一個“新”字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時對時代潮流、新的世界大勢已有一些認識。留學日本之后,他對“新”字有了飛躍性的認識。1918年2月11日,他在日記中寫下以后思、學、行的方針:“想要想比現在還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現在最新事情;第三,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周恩來

周恩來為什麼留學日本后對“新”字有了飛躍性的認識呢?第一,緣自他對日本社會的細心觀察。到日本之前,他曾想“軍國主義”可以救中國。到日本實地觀察之后,他很快看到,“日本也是行軍國主義的國。軍國主義的第一條件是‘有強權,無公理’的。兩個軍國主義的政策,碰到一塊兒,自然是要比比誰強誰弱了。而且軍國主義必定是擴張領土為最要的事。”于是,他得出新認識:“我從前所想的‘軍國’、‘賢人政治’這兩種主義可以救中國的,現在想想實在是大錯了。”第二,緣自他受《新青年》的影響。他被《新青年》宣傳新思想所吸引,頓時感到“忽然的醒悟”。第三,緣自他對進化論和科學能力的認識。到日本考察后,他確信,世界是合乎自然地、活潑地永不停息地進化的,“科學的能力”是真正的能力,要救中國必須棄舊圖新。

然而,這個“新”,究竟是什麼呢?這時的周恩來對選擇哪一種“新”,仍然是模糊的、不那麼清晰的。正如他在京都寫的《雨中嵐山》詩中表達的那樣:“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周恩來的救國、為民、濟世之心志,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集中寫照。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中都滿滿地裝著救國、為民、濟世的心志。

三、主義、傳統、奮斗——周恩來初心之道路

走什麼道路來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呢?早年周恩來有一個探索的過程。

(一)周恩來是通過推求比較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

留日期間,周恩來讀過日本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河上肇著的《社會問題研究》,讀過《露西亞研究》,關心列寧領導的俄國革命,但同時也接觸到無政府主義、基爾特主義、日本新村主義、國家主義、世界主義等等思潮。

1919年4月中旬,周恩來從日本回國。他同所有進步學生一樣,經受了五四運動的洗禮。他參加并領導了天津學生聯合會對反動當局的斗爭,組織并領導了覺悟社的活動。1920年1月29日,周恩來領導天津各校學生數千人赴直隸公署請愿,提出“駁回日本通牒”“恢復天津學聯原狀”等四點要求,遭天津警察廳拘捕。此后,他失去自由,過了半年牢獄生活。在獄中,他思考了許多問題,開始萌生一種革命意識,曾多次向獄友介紹馬克思學說。周恩來說自己“思想是顫動于獄中”。這時他對馬克思主義已有比較深的認識,但還不是共產主義者。周恩來回憶道:“五四運動時,我們組織了覺悟社。后來有人問鄧穎超:那時你們是不是共產主義小組?她回答說:還不能稱為共產主義小組,是研究新思潮的一個組織。我們的社員有研究無政府主義的,有研究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也有研究共產主義的。以后有不少人加入了共青團和共產黨。青年人不了解,以為這樣說太謙虛了,其實歷史是發展的,個人也是發展的。一九二〇年我到法國,還對費邊社會主義有過興趣,但很快就拋棄了。”

周恩來是到歐洲后進行實際考察并對各種新思潮進行推求比較,才確立了共產主義信仰,決定通過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路以救國家、消民苦、濟世窮。

初到歐洲,周恩來的做法是:“唯在求實學以謀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會真相暨解決諸道,而思所以應用之于吾民族間者;至若一定主義,固非今日以弟之淺學所敢認定者也。”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1921年春,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他與入黨介紹人張申府(右一)、劉清揚(右二)在柏林萬賽湖的合影。

周恩來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呈現的是“生產力之缺乏,經濟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的狀況。他得出的結論是“使歐洲危機終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則社會革命潮流東向,吾國又何能免?”特別是他考察英國百萬煤礦工人罷工風潮,寫了九篇通訊,得出的結論是:“資本家無往而不為利,欲罷工事之妥協難矣。勞資戰爭,舍根本解決外其道無由,觀此益信。”通過推求比較和實地考察,周恩來認定只有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1921年春,周恩來經張申府、劉清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個發起組之一的巴黎共產黨小組。他后來說:“資產階級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變成資本家。如果人人都當資本家,誰去做工人呢?如何積累資本呢?我參加共產黨,最先就是這一句話說動了我,我也用這句話寫過文章,向別人宣傳過。”

周恩來經過三年左右的深思熟慮、推求比較才最后確立共產主義信仰。正因為如此,顯得格外真誠,格外厚重,始終保持著堅定性的特點。1922年3月,周恩來在信中寫道:“我從前所謂‘談主義,我便心跳’,那是我方到歐洲后對于一切主義開始推求比較時的心理,而現在我已得堅決的信心了。”他誓言:“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周恩來認定共產主義奮斗目標和入黨后,參加了旅歐支部的籌備和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一大批優秀人才是從旅歐支部走出來的。1923年至1924年,他根據共產國際和黨的三大的精神與王京岐合作籌建國民黨旅歐支部。旅歐期間所開展的統一戰線工作,為他歸國后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鋪墊了道路。周恩來擔任國共兩黨軍事人才的搖籃——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這是他登上中國政治大舞臺的第一步。此后,他領導南昌起義,人民軍隊由此誕生;他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中國由此團結抗日。他居功至偉,又歷經磨難,從未動搖過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周恩來說:“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煉,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

(二)周恩來是善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相融合的杰出代表

選擇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路,是一條愛國、進步的道路。但這條道路不是在天上走,而是在實實在在的中國大地上走。中國的大地是有悠久的歷史存續的大地,中國的人民是有悠久的傳統血脈傳承的人民。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相融合。這里的傳統是優秀傳統,而不是傳統中的糟粕。為民族謀復興,就要剔除傳統中的糟粕,使優秀傳統在與馬克思主義融合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周恩來為剔除傳統中的糟粕,為振興科技和發揚民主而不懈努力,作出了重大貢獻。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1924年,周恩來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的部分成員在巴黎的合影。前排左四為周恩來,左六為李富春,左一為聶榮臻,后排右三為鄧小平。

為民族謀復興,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曾有領先世界幾千年的燦爛輝煌。這個燦爛輝煌與他的優秀傳統密切相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謀民族復興,離不開傳統根基,在剔除糟粕的同時,一定要傳承好、發揚好優秀傳統。這就是周恩來的態度。

周恩來和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一樣,確立共產主義信仰時在傳統上得益于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的根基。早年周恩來將人類文明進步劃分為“酋長也、君主也、民主也、大同也”,四個階段,表達了“相躋于大同之境”“大同之世以共趨”的追求,提出“隨著進化的軌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

周恩來和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一樣,都是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逐步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的。貫穿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精神的五四運動,對傳統糟粕的清理和批判發揮了振聾發聵的作用。五四運動也有“打倒孔家店”,否定全部傳統的偏激的一面。走上革命道路以后,周恩來很快看到將孔子所說的一概打倒是幼稚的。“對舊的東西取根本否定或全盤接受的態度,都會使這一社會無法改造。”

周恩來繼承和發揚了哪些優秀傳統?

首先,周恩來重視繼承和發揚中國語言和文字的作用。早年周恩來曾說:“一國之語言文字,即所以維系斯國魂,而連貫之,傳播之,繼續之,俾至于億萬紀而不滅磨,而不克有所沉淪者也。”幾千年前的書今天的人還能看得懂,是“億萬紀而不滅磨”。中國的漢字有了不起的空間能量,不管疆域多麼遼闊,方言差別多麼大,通過漢字,可以傳達中央政令、傳遞各地信息。周恩來認為“漢字在歷史上有過不可磨滅的功績。”“人們都贊揚我國的古代文化,其中就包括很豐富的歷史記載,不僅有正史,還有野史、筆記等。漢文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領導的文字改革,既傳承了漢字,又發展了漢字。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周恩來領導的文字改革。

第二,周恩來重視繼承和發揚古代建筑工程和中醫所體現的優秀傳統。大運河和都江堰等古代水利建筑工程,體現了運用好水、治理好水的優秀傳統。擔任政府總理的周恩來認為四川省灌縣都江堰,是秦漢時代依照水勢修起來的,引岷江水,灌溉了很多地方。2000多年的歷史有一套經驗,要很好研究。他要求學習都江堰,超越都江堰。萬里長城的防御工程,體現了反對侵略和“不以兵強天下”的優秀傳統。周恩來首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有優秀傳統的源頭的。在中醫藥方面,周恩來提出:“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他說:“中醫確實治好了一些病,中醫有自己的一套醫藥知識和治病經驗。”“要推廣中草藥,中草藥副作用小,針對性大。”“中西醫不結合,我國的醫學就會停頓不前。”

周恩來重視傳承和發揚中國先人的思想品德和智慧,特別是中庸傳統所體現的思想品德和智慧。中庸有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即用中、中用;二是“和”,即和而不同;三是“時”,即不違天時,依時而行;四是“誠”,即誠實重信;五是“慎”,即“戒慎恐懼”,“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周恩來向來反對極端主義和狂想主義,善于處理各種關系、各種矛盾。他提出的和平共處的原則和求同存異的方法,對新中國的外交工作產生了積極的重大影響,也對統一戰線工作和政府管理工作產生了積極的重大影響。他重視分析時勢,順乎時勢,因時制宜。他的“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既體現了他的實事求是,也體現了他的求真務實和忠誠。這正是他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的原因之一,也是他長期受到毛澤東信任的原因之一。他運用和發揚《中庸》“戒慎恐懼”的精神,是他的工作取得重大成績,特別是他抓水利和尖端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之一。

(三)周恩來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視努力奮斗的杰出代表

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與中國傳統重視經世致用,強調“學至于行而止”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與中國傳統重視自強不息,強調艱苦奮斗才能取得勝利,也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既與列子《愚公移山》的故事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與中國古代許多其他故事相關。如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都頌揚了奮斗精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都重視“奮斗”二字。沒有奮斗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沒有奮斗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通篇都洋溢著奮斗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重視努力奮斗是周恩來一生的一個突出特點。早年周恩來就反對立了志向不去行。他成為共產主義者后,在一首詩中寫道:“沒有耕耘,哪來收獲?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飛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坐著談,何如起來行!”辛勤耕耘,不能指望別人,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從自己做起。“不用希望人家了!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邊,飛向光明,盡由著你!舉起那黑鐵的鋤兒,開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種子灑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在國家建設中,他同樣重視努力奮斗,認為“理想必須從現實的努力奮斗中才能實現”。“只要奮斗,就有出路;不奮斗,就無法生存。”“決定性的條件是自己奮斗。”

在周恩來眼里,奮斗的本色是艱苦樸素,好逸惡勞、好吃懶做、貪圖享受,就不可能成為奮斗者。他要求國家干部要艱苦樸素。他對自己更是嚴格要求。他這位國家總理,竟穿著補釘疊補釘的衣服、織補了又織補的襪子、修了又修的皮鞋,用著打補釘的毛巾。嚼得菜根,百事可為。周恩來正是這樣的人。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周恩來認定奮斗的力量在于團結,認定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眾組織起來、團結起來的力量是無限的。他從來不搞個人的小圈子,而是要求劃一個把億萬人民群眾團結在一起的大圈子,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前進。他贊賞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干部談的一句話:“你們每天寫日記不要寫別的,就只寫一句‘團結百分之九十’就行了。”周恩來說:“在毛主席領導下,爭取大多數,為著共同事業奮斗,消滅反對統治,這一政策的運用,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在具體工作中怎樣團結呢?周恩來講了一句名言:“人們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間有時是有矛盾的。團結就是在共同點上把矛盾的各方統一起來。善于團結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的人。”周恩來就是一位顧全大局、求同存異,能把各種不同思路的人凝聚到一起的人。

周恩來崇尚奮斗的精神在于忘我,在于甘為人梯、不怕犧牲。建國前在重慶時,郭沫若寫《洪波曲》時曾這樣評價過周恩來:“我對于周公向來是心悅誠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銀瀉地,處理問題的敏捷有如電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獻身的精神應付,就好像永不疲勞。他可以幾天幾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勞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觸,他的全部心神便和上了發條的一樣,有條有理地又發揮著規律性的緊張,發出和諧而有力的律呂。”這評價中包括著對周恩來忘我奮斗的贊美。1980年8月,在回答外國記者有關周恩來的提問時,鄧小平曾說:“周總理是一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時間總超過十二小時,有時在十六小時以上,一生如此。”這也是對周恩來的勤勞和忘我奮斗的贊美。“文革”中,周恩來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入虎穴誰入虎穴”,“我不入苦海誰入苦海”的忘我精神奮斗著,為維系國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與尼克松會談時,談到了“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詠梅》詞。他說:“在這首詞中,毛主席的意思是說,那些開拓事業的人,不一定都是收獲成果的人。百花盛開之時,也是他們行將凋落的日子。”周恩來就是辛勤播種,埋頭耕耘,忘我奮斗的人。

算命苦哀哉是什麼意思

周恩來對主義、傳統、奮斗的認識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突出代表。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的摸索和推求比較的過程才確立共產主義信仰,相信只有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消民苦、濟世窮。唯其如此,這種信仰才成為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善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相融合,善于對傳統棄其糟粕、取其精華,善于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唯其如此,才能在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中國大地茁壯成長。天上不會掉餡餅,成功都是奮斗來的。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奮斗、敢于奮斗、善于奮斗。唯其如此,才創造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學習和研究周恩來初心的基礎、初心的內容、初心的道路,對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活動,對怎樣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進步,無疑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本文為《黨史博采》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