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中敗地是什麼意思

解夢佬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八字中敗地是什麼意思

導語: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這話是有歷史依據的。也是經過無數事實論證的!古人有言: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慈母多敗兒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貫溺愛兒子的父母只會讓自己的兒子沒出息,使家道敗落.母親太仁慈驕縱孩子會讓孩子學壞。因為我國基本上是嚴父慈母,父親是"子不教父之過",少不了動動手,而母親多是寵愛孩子,維護孩子的,基本上都是在偏袒孩子,這樣的溺愛會把壞毛病寵出來,慢慢成為敗家子。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出自《增廣賢文》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

誰言碧山曲,不廢青松直;

誰言濁水泥,不污明月色。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這話不無道理。字典是這樣解釋慈的。第一,和善:慈母|慈眉善目|心慈手軟。第二,指母親:家慈。這里面包含慈善的意思,缺少嚴厲。也就是說,慈母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完美的母親的形象寫照。社會發展至今,一切都在變化,我認為一位慈善的母親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教育對母親的要求。現在的母親要承擔起孩子第一任老師的重任,僅僅一個慈字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科學。要懂得科學,比如,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以及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懂得教育藝術,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等等。

因為我國基本上是嚴父慈母,父親是"子不教父之過",少不了動動手,而母親多是寵愛孩子,維護孩子的,基本上都是在偏袒孩子,這樣的溺愛會把壞毛病寵出來,慢慢成為敗家子。

慈母多敗兒這句話的意思是:一貫溺愛兒子的父母只會讓自己的兒子沒出息,使家道敗落.

應該是使 敗落;沒有出息的意思.

八字中敗地是什麼意思

早就聽過《后漢書*仇覽傳》"孤犢觸乳,驕子罵母"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是獨子,所以受到母親的嬌慣,但他由撒嬌而頂嘴,由頂嘴而罵母親,最后竟打母親。一天他見一只母牛的奶子鮮血淋淋,原來是被小牛犄角觸傷了,有人說:"干脆把這頭小牛殺了,它竟這樣對待媽媽。"也有人說:"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連畜生都不如。"這個人覺得大伙是在說他,后來才改過。這個故事說明,對孩子嬌慣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嬌生慣養的結果。

《紅樓夢》里有個薛蟠,整天游手好閑,斗雞走馬,買了英蓮,打死馮淵,竟視為兒戲。薛蟠不學好,自然與他的寡母王氏嬌慣、放縱有關。原來,薛蟠幼年喪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獨種,從小對他百般溺愛、縱容,才使他后來變成敗家子。當然,這樣的例子很多。

現實生活中,由于母親嬌慣,而成為敗子的也屢見不鮮。

《顏氏家訓》中講:世上有些人,對子女不加管教,而是溺愛, 本來該勸誡卻反而去鼓勵,該斥責卻笑著表示贊同,以至于子女長大后不良習慣已經形成,那時再去管教他們,就是打死他們,也不害怕。北齊時的顏之推說的這番話至今令人深思。

實際上,古代有不少嚴格教子的好母親。唐代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鄭氏丈夫去世后撇下三個兒子,她沒有再嫁,家境貧寒,無錢供孩子念書,就在家里教孩子讀書識字。鄭氏對兒子"苦其心志",從不放縱,兒子不聽話有時就捶打,最后三子都金榜題名。鄭氏嚴厲教子的方法不失為經驗之談。

孩子是娘的心頭肉,當娘的都愛自己的孩子。但不嚴加管教,孩子不會有敬畏之心。母親,對孩子更要該說則說,該管則管,不能溺愛,不能任情,不能袒護,不能放縱,不望子成"龍",也求子成人!

簡單的說,如果你很有錢,你說對你的孩子還說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很難說得,慈母多敗兒,富不過三代,這里面又有怎樣的道理呢?責任這東西應該是不會妨礙人們追求的幸福才對,人都是追求幸福的,我看到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愿意承擔某些責任,也許有些責任也是獲得幸福感的必由之路吧!一些人承擔了奉獻社會的責任,并從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幸福!

嚴父出孝子

需要有嚴厲的父親才會有孝順的兒子

慈母多敗兒

母親太仁慈驕縱孩子會讓孩子學壞

槍打出頭鳥

刀砍地頭蛇

這兩個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懲罰風頭最盛的人

不同的是槍打出頭鳥無褒貶義,刀砍地頭蛇形容懲罰壞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身上的優點是父母身上的優點,孩子身上的缺點是父母身上的缺點。當父母的某些價值觀相沖突的時候孩子會從中選擇一個并作為補償向沒有被選擇的一方再學習一種特點。這是潛意識世界里的活動,不受主觀意識支配的,所以孩子在學習這些特點的時候并不是刻意要去學的,而是受父母的潛移默化。至于后面受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的部分這些都不如父母的影響大(更有趣的是,有些在社會上學來的竟然也是在父母身上已經學到的,只是在社會上得到了認證而已)。

所以一個人長大后是忠義還是奸佞,這與父母的管教方式沒有關系,而與父母本身的品質有直接關系。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孩子教育的言論非常多,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當然這里的慈母指的是溺愛、嬌慣孩子的母親。縱觀古今,有無數的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在楊老師經歷的案例中,很多對孩子無微不至、自小溺愛有加的"慈母",孩子長大后傷透腦筋,她們總是想不明白,孩子從小乖巧伶俐,聽話溫順,為什麼長大了這麼多麻煩呢?殊不知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母親的教育。我們不妨從命理學的角度來看看其中的道理。

八字中代表母親的十神,叫做"正印",正印為慈祥之星,生我且對我有情之物,謂之正印。對于八字身弱之人,正印旺而為用神時,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其人必智慧聰明,氣質高雅,善良慈祥,重視學問之充實,品德之修養,及精神之調劑。清高自信,不喜與小人為伍,不喜與人計較,有以德報怨之雅量,重視人性,喜好面子,信仰宗教,具先知先覺之智慧,縱逢兇惡亦能逢兇化吉。

但是如果八字中正印旺而又為忌神時,一般是身旺印也旺或者身弱極而印過旺,這些都會帶來不好的作用。這種情況就會呈現另一面。這種人容易養成依賴心,久而久之,形成懶惰之習慣,凡事不愿自己動手,幻想別人之服侍,容易脫離現實實,陶醉在不切實際的幻想領域里。經常自視清高而輕視金錢,不善理財,不善謀財,又好面子,于是硬撐場面以致敗家。也會有為了粉飾自己缺失,不惜虛偽欺詐甚至貪贓枉法。

正印旺且在命局中為用神時,往往會受到母親的良好教育和引導,勤勞勤儉,關愛他人,有耐心和寬容之心。而一旦正印旺而為忌神時,往往說明母親非常溺愛,以至于讓孩子失去了是非標準,削弱了現實中獨立生活的能力,將原本可以修正或者弱化的缺點,任其成長、放大,孩子今后就會成為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紈绔子弟,游手好閑、惹是生非、無心事業、家庭、坑爹敗家,嚴重的還會作奸犯科、觸犯法律,這樣的例子想必不用說也是一抓一大把了。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愛到溺愛,愛到極端,就會成為"害"、成為負擔,家庭的教育引導一定要適合孩子的自身特點,一些所謂的"窮養兒子富養女"、"少批評多鼓勵"等等吧,對于有的孩子是適用的,而對于有點孩子則明顯會出現問題,原因很簡單,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質,用統一的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用別人的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當然會出現問題。我見過不少年青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書籍買了一大堆,課外班報了一大堆,結果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性情的人?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培養孩子,要知道,這是沒有回頭路也沒有后悔藥可吃的,一旦孩子的教育出現了偏差,今后帶來的問題,影響面是非常大的。還請父母們慎重!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什麼是溺愛

《后漢書.仇覽傳》中,有個"孤犢觸乳,驕子罵"的故事,講的就是古有個人因為是獨子,直受到親的嬌慣,但他由撒嬌而頂嘴,由頂嘴而罵親,最后竟發展為打親。天他見只牛的奶子鮮血淋淋,原來是被小牛犄角觸傷了,聽見別人說"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連畜生都不如。"發現大伙是在說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最后才改正了自己的行為。

還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紅樓夢》中的薛蟠,由于他幼年喪父,寡看他是孤根獨種,從小對他百般溺愛、縱容,從而導致他游手好閑,成為敗家子。

這些,都說明了溺愛對孩子造成的巨大危。那麼,什麼是溺愛呢?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鏡頭一一輛出租車在大橋中段停了下來,一名年輕的男子下車后,一言不發,越過欄桿,跳進江中。緊接著,一個年輕的女子也跟著跳了下去。一對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雙方的老人和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鏡頭二某男子拿刀捅傷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時候,那人欺負過他

鏡頭三某學校禁止男生留長發,某男生剪了兩次發還不合格,第三次哭著剪了頭發,然后跳河自盡

鏡頭四某女生主動將自已的錢借給丟錢的同學,反被懷疑是她偷的,從樓上跳下,以死證明清白

現在的人怎麼這麼沖動、這麼脆弱呢?由此,想到一個問題:人的氣量!

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這些話還真有道理!

就說克林頓吧,克林頓是什麼人?美國總統。美國總統是什麼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點。拉鏈門事件暴光后,全世界的閃光燈天天對著他。私生活的點點滴滴,被掀了個底朝天,各種議論鋪天蓋地,不是幾天,不是十幾天,而是將近一年,神經稍微脆弱一點的人,早崩潰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見到鄰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頭,哪經得起如此巨大的壓力?

假如克林頓為此自殺了,那麼,他就定格為一個失敗而窩囊的總統,以后的歷史,只要提到他,就會跟拉鏈門連在一起。但他活了下來,他依然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總統之一,而所謂的拉鏈門事件,只不過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尋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如果都象現代人這麼脆弱,勾踐早上吊了,韓信早跳河了。

性格決定命運。氣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氣量小的人,為小事所拘,故難成大事。

小倆口吵架。男人說:"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無論送的是什麼,你都應該笑嘻嘻地接著,怎麼挑肥嫌瘦,你這麼不懂事啊?"然后,越吵越激烈。過了一會兒,就聽女的哭著說:"從小我媽都沒大聲吼過我一句,你憑什麼對我這麼兇?"

唉!問題就出在"從小你媽都沒大聲吼過你一句"。你媽寵您如公主,于是,你習慣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如今雖已身為人妻,卻還生活在公主的童話中。該醒醒了!

生活條件越好,受到的呵護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虛榮,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狹隘。

有個小女孩,每次買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會跑到鄰居家挨個地問:"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嗎?","我有新玩具,你有嗎?" 如果別人說沒有,她就特別高興;如果別人說:"我有啊,比你的還漂亮呢,我的這個玩具你沒有吧?沒見過吧?"

小女孩馬上就跑回家,哭著吵著要買,家長則說:"寶貝,別哭,別哭,咱們去買個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為笑了!--看到沒?虛榮與脆弱就是這麼養成的!

古人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輕易如愿,通過這逆境的磨礪,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而現在的家長,正好相反。他們對待孩子:悅其心志,只求孩子開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著;事事順其所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寵而嬌,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種沖動之舉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個中學生在貼吧里說:"他們要是不給我買蘋果手機,搞煩了,我就跳樓!讓他們傷心一輩子,后悔一輩子!"

盯著這句話,我琢磨了半天:原來,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愛,他就是你的軟肋、你的命門,最有效的挾持就是-將你最寶貴的東西毀給你看!

原來,跳樓是報復父母的一種方式,一種讓他們傷痛得最徹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時之痛,生者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為我的要求一慣都得到滿足,所以,這一次你也必須滿足我的要求。

別人一直將我當寶,你憑什麼當我當草?

別人一直夸我,你憑什麼損我?

--這就是心理慣性!慣性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拐不過彎來了。順境中待久了,就適應不了逆境的反差。

孩子能不能責罰?長期的責罰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人格成長。這里有一個關鍵詞:"長期的"。即長年累月的批評、指責、打罵,才有可能導致孩子心理扭曲。偶爾的責罰,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

國外一家教育研究機構最近發表文章:過度贊揚孩子也有負面影響!所以,凡事不能走極端。

十之七八的鼓勵,十之二三的責罰,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時不時地讓孩子受點小氣,受點小委曲,其實是一種心里上抗挫折的段煉。老話說:受得了氣,才成得了人。

有些家長,因孩子頑劣發了回火,過后還懺悔不已:唉,我不夠冷靜,太不應該了,下次一定忍住!

有的家長說:我都忍出內傷了!

何苦呢?該發的脾氣不妨發點,只要不過份就行了。如此,家長不會憋出病來,孩子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發完脾氣后,把道理及時講清楚,再做點開心的事,一切都煙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煉。

那種完全賞識而不打不罵沒有懲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實為誤人之言--慈母多敗兒!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慈母多敗兒,這不是我說的話,是一位外地的媽媽告訴我的。她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但是上了初中,孩子卻不聽媽媽的話,變成了媽媽必須聽孩子的話。孩子的要求,媽媽滿足不了,孩子就會撒潑。而媽媽要求孩子做某件事,孩子就是不錯,媽媽數落幾句孩子,孩子也會撒潑。這位媽媽對我說,莫非,我就是典型的慈母多敗兒?

如果說慈母多敗兒,普天下多半做母親的會反感,會著急,會生氣。在孩子的成長中,慈母這個角色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就管好孩子而言,不是每個媽媽都做得恰如其分。往往是,慈母心腸軟,出于媽媽的天性,會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逐漸地變成了溺愛,逐漸地就會敗兒。

因此,北宋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愛而不知教也。他說的話其實很簡單,很多母親,只會慣孩子,不會管孩子。

眾多的媽媽,往往對孩子夠溫柔,但是不夠嚴格,在對待孩子的態度上,因為慈祥而缺乏威信,尤其是對孩子沒有征服力。許許多多的媽媽,在孩子的管理上,沒有明確的態度,沒有信念,沒有目標,只知道問寒問暖,不知道批評懲戒。不知不覺,孩子就被慣得任性乃至刁蠻。更有甚者,孩子被慣得逆反,聽不得逆耳之言。此時,媽媽意識到孩子的缺陷,想管孩子,但是孩子不怕媽媽了。

沒有目標的指南,就沒有行動的果敢。多數媽媽并不考慮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只知道喂養。于是乎,孩子長大了,心智不成熟。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孟子的媽媽為什麼帶著孩子三次搬家了,就是因為家庭周遭的環境不好,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治學習慣。孟母無疑是有主見的,她有自己的行為規則,于是就能采取果斷措施,以利于孩子的成長。但是,很多媽媽就沒有自己的主見,只是出于母親的本能,對孩子呵護有加。要知道,呵護孩子是每個動物的天性啊,連母雞都知道把孩子呵護在翅膀之下,何況我們人類。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不僅三次搬家,而且對孩子求學的態度非常鮮明而堅決,讓孩子感到害怕,在孩子面前樹立了威嚴。孟子學習不認真,孟母正在織布,就問他:"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氣憤,用剪斷織布機(上的布),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剪斷這織布機(上的布)。"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學苦讀,后來成為僅次于孔子的圣人。瞧,孟母在孩子的學習上,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她把孩子的學習視為原則問題,不得動搖。因此,做普通的慈母容易,做嚴格的"孟母"是非常艱辛的。

生活中,很多父母管理孩子,往往是得過且過,息事寧人,在孩子面前樹立不起自己的威嚴,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就陷入了被孩子頂牛的尷尬。此時,家里的位置開始顛倒了,父母都開始害怕起孩子來了。面對孩子的野蠻驕橫,很多家長變得沒有辦法。此時,很難有好辦法了,你在孩子小學低年級階段就沒有樹立起威嚴,孩子已經瘋慣了,你再管理,就要費勁,而且沒有效果。

慈母敗兒,敗就敗在沒有鮮明的態度,也沒有原則的要求。曾子殺豬的故事我們都知道。曾參的妻子要去外面買東西,兒子哭鬧著要跟著去。曾妻說,乖孩子,在家呆著,回來媽媽殺豬炒肉給你吃。兒子就信以為真了,不纏著媽媽了。曾妻回來后,見曾參正準備殺豬,就覺得很驚訝。曾參堅持殺豬,因為小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孩子小,只懂父母的樣子,只聽父母的訓斥,如果欺騙孩子,那今后父母講什麼話,他就不會相信了,對孩子進行教育也就苦難了。于是,他們就把豬殺了炒肉吃。我們很多父母,尤其是做媽媽的,往往是哄孩子較多,管孩子較少,導致孩子對自己不恭敬。

我想,做媽媽的,在喂養孩子的同時,必須給孩子制定相應的規矩,獎罰分明,這樣,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行為模式才會變得規范,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逆反心理。就像我家老婆,對孩子只知道苦口婆心地數落,不知道采取嚴格的措施,孩子就對他的話就會置若罔聞。譬如,孩子沒有寫完作業,在賴著電視,老婆只會一遍遍地囑咐,卻不知道拔掉插座,寫不完作業就不許吃飯睡覺。我在家就不一樣,安排了學習任務,必須完成。完不成,直接就打屁股。對孩子不要講什麼道理,他不懂道理,千萬的道理說了千萬遍,也抵不過電腦游戲幾秒鐘的誘惑。

遺憾的是,像我這樣舍得陪伴孩子的父親太少,像我這樣舍得管教孩子的父親也很少,久而久之,孩子缺乏父親的管教,卻又被媽媽慣得驕橫而隨便,這時候,孩子不愛學習,懶得讀書,成績不過關,做家長的就管不住了。

慈母多敗兒,敗就敗在沒有規矩,沒有原則,沒有懲戒,只知道喂養喂養喂養。如果你是媽媽,你舍得對孩子有規矩嗎?你舍得懲罰孩子嗎?你舍得在孩子任性的時候一耳光打過去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家孩子在對你頂嘴的時候,你基本就沒有招架之功了。你會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被你早年的溺愛而變得敗壞和失望。

文:馮嘉安

導語:擁有"巨嬰心理"的人長大以后,處理人際關系時會保持嬰兒期的"全能自戀",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要掌控人際關系的所有方面。

《國王的新裝》里面,有個不懂世故的孩子,把人所共知卻視而不見的事實一語道破。在童話的語境里面,當中的人們也許會把這孩子視為"巨嬰",不懂得成人世界的游戲規則。

但是,在談起這個故事時,向日葵心理機構創辦人、關系心理學家胡慎之卻說,這個孩子才不是"巨嬰",他只不過把擁有其它人沒有的勇氣罷了,反倒那個國王是"巨嬰",因為他認為全世界都不敢騙他,沒有人敢說他的"衣服"不好看。

胡慎之表示:"只有那些擁有'全能自戀'和'偏執分裂'兩種特征的成年人,才能稱作有'巨嬰心理。"

"巨嬰"不能接受質疑的,否則會強烈抵觸;不能接受非預期的對待,否則會陷入憂郁;不能接受挫折,否則內心會破碎。

蘇格蘭小說家詹姆斯.巴利筆下有一位叫彼得.潘的男孩,他永遠不會長大,也永遠不回家。他老是在飛來飛去,把一代代孩子帶離家庭,飛到"夢幻島"去享受童年的歡樂。后來心理學家借用了彼得.潘的形象,定義那些內心長不大、依賴他人、不敢承擔責任、一生碌碌無為的人,稱這些人患了"彼得.潘綜合征"。

胡慎之說:"'巨嬰心理'跟'彼得.潘綜合征'有相似之處,但是不能劃等號。'彼得.潘綜合征'患者往往像個4、5歲的孩子。而'巨嬰'的心理狀態比'彼得.潘綜合癥'更小,指大人里面有嬰兒的心態。"有"巨嬰心理"的人,比有"彼得.潘綜合征"面臨的境況更糟糕。

"巨嬰心理"有兩個重要的特質,一是"全能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二是"偏執分裂",他們滿足于自己的想象世界,脫離現實。胡慎之說:"有'巨嬰心理'的人一方面內心很牢固,另一方面卻很脆弱。內心的牢固是為了保護其脆弱,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質疑,一旦受到質疑就會強烈抵觸;不能接受非自己預期的對待,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陷入憂郁;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內心就會破碎。"

一般人在嬰兒時期都會有"全能自戀"的心理,但通常會在青春期以前被修復。進入青春期以后,孩子會經歷"哀傷期"。對于異性父母,會有一種性的焦慮,對于同性父母,會有想超越的愿望,因而他們覺得自己到了遠離父母的年齡。同時,又覺得還是有親近父母的愿望,于是孩子對父母會有一種愧疚感。。"成為自己"與"需要照顧"之間形成一種緊張,于是青春期的孩子總有淡淡的憂傷,嬰兒期那種"全能自戀"的心理狀態就會被打破。

胡慎之指出:"5歲以下的孩子會相信童話,里面的科幻、魔法所帶來無所不能的超能力他們都會信以為真。但是到了長大以后,雖然還會看童話,但他們已經能分辨哪些是真的,哪些是虛構的。而有'巨嬰心理'的人,對自己'無所不能'的認知留在了嬰兒期。他們長大以后,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依然保持'全能自戀',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要掌控人際關系的所有方面。"

慈母多敗兒一母害三代

"慈母多敗兒","巨嬰媽媽"通常會養出"巨嬰二代"

現實中,人們往往嘲笑哪些已婚卻依然像個孩子一樣,把妻子當作母親的男人,稱他們作"巨嬰"也不為過。如果是相反的情形,如果是一個嬌生慣養的大小姐,給一個慈父一般的丈夫,要丈夫像寵愛公主一般寵愛她,卻往往視作正常,女人天生就是要被寵愛的,她們不會被貼上"巨嬰"的標簽。

胡慎之認為,這樣理解"巨嬰心理"就膚淺了。我們不能把那些自理能力、交際能力都比較差的人,一概稱為"巨嬰",關鍵還是要看他們是否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有很強烈的控制欲望、內心極其脆弱。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出現"巨嬰心理"。所謂"王子病""公主病",不過是"彼得.潘綜合征"在不同性別的體現,他們還沒有到達"巨嬰心理"的程度。

如果一個家庭女多男少、重男輕女,那個唯一的男丁就有機會產生"巨嬰心理"。到了計劃生育以后,女孩也會成為家里唯一的掌上明珠,女孩長大后有"巨嬰心理"也不足為奇。

"巨嬰心理"的產生,跟母親的關系最大,所謂"慈母多敗兒"也是不無道理的。胡慎之指出:"嬰兒在1歲以內,特別是6個月以內,母親是他世界的全部。1歲以后,嬰兒會把媽媽分成一半好媽媽,一半壞媽媽,因為他要做好離開媽媽的準備。以前一哭媽媽會滿足所有要求,但1歲以后媽媽并不會滿足他所有要求。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了,發現這個世界除了媽媽以外還有其它事物。這時他的世界分成了媽媽與非媽媽,非媽媽的事物,可能是玩具或者食物等等,能夠替代媽媽帶來的滿足。有些孩子在這個過渡期特別喜歡抱毛毯,就是尋求一個類似媽媽的替代品,尋求自我滿足。"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媽媽也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滿足嬰兒的一切,或者特別焦慮,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對孩子保護得很好,'非媽媽'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媽媽沒有跟孩子產生一個稍微分離的狀態。孩子會覺得還是一哭就有奶吃,'全能自戀'就是這樣形成的。他被媽媽淹沒掉,無法找到自己。其實,這個媽媽就是一個'巨嬰','巨嬰'往往還是會帶出下一代'巨嬰'出來。"

不宜給人亂貼"巨嬰"標簽,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點,或者有些"兒時未了心愿"在延續而已。

顧城是一個"巨嬰"全能自戀、偏執分裂,最后也以悲劇收場。胡慎之認同顧城是"巨嬰"的判斷,但更指出,不宜把"巨嬰心理"的標簽貼到很多其他人身上。

例如愛因斯坦會對妻子說:"你別指望從我這里得到溫情。"錢鐘書從小生活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期的嬌生慣養,使得他除了讀書之外,其它生活瑣事一概不關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處處得有人照顧、侍候。

胡慎之說,"我就很難把愛因斯坦和錢鐘書歸入'巨嬰心理'的行列里面,盡管他們人際關系很差,盡管他們生活不能自理,但他們并不是'全能自戀'和'偏執分裂'的人。巨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達到預期,他們會抑郁不振。愛因斯坦和錢鐘書在做研究的時候并沒有因為挫折就放棄了,他們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弱一點而已。"

"其實像文學作品如《紅樓夢》里面的賈寶玉,他更像一個一直處在'俄底浦斯時期'的少年,一個內心一直處在4、5歲的兒童,但他身上有特別討人喜歡的地方,也會懂得照顧林黛玉,他也不能算'巨嬰'。《國王的新裝》里面那個不懂世故的孩子也不是'巨嬰',他只不過把擁有其它人沒有的勇氣罷了,反倒那個國王是'巨嬰',因為他認為全世界都不敢騙他,沒有人敢說他的'衣服'不好看。"

當下社會也有很多群體,充滿童心和孩子氣,例如迷戀二次元的成人、玩具控等等。胡慎之把這些群體的內在心理稱為"兒時未了心愿的延續",而非"巨嬰心理"。"這種個人的愛好如果沒有造成對別人的影響,那也不能算壞事。像一個女人愛撒嬌,即使到了40、50歲還是喜歡向老公撒嬌,那沒問題,但如果見人就喜歡撒嬌,那就有問題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5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