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經春去幾多時什麼意思

解夢佬

最近很多朋友們都在問李秀筆記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易經》應該如何入門。眾所周知,非常多的人推崇《易經》,也有很多人評價說這是一本“天書”,里面蘊含著很高的智慧,但讀起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

易經春去幾多時什麼意思

擁有持續的定靜能力,非常關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把心靜下來,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眾所周知,這種心靜的能力很重要,而更關鍵的是一個人擁有持續的靜定能力。

在我看來,無論讀《道德經》,亦或《易經》、《詩經》,需要的就是這種持續的定靜能力,這是學易的基礎。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些應該屬于心理因素,確實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個“非常重要”與古人所認為的定靜的重要意義,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

具體舉例來說,我們雖然現在也承認,遇事沉著冷靜的人,一定非常厲害。但是如何做到遇事沉著冷靜,現代人大多把這種能力歸于天賦,或者認為這種能力能夠在遇到事情的過程中歷練而增長。

而古人所認為的“定能生慧”,其中的“定”卻是能夠習得的。古人并不認為這種“定”的能力是一個人既定的,反而認為這種“定”的能力雖然天生就有,經過一定的訓練就能獲得。在很多古籍中,把這種定靜能力的培養稱作“修行”的方法——禪定,也可以說是修心。

易經春去幾多時什麼意思

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后來傳入我國的佛學,都講究修心,而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種持續的、發自內心的“靜”和“定”。現在,我們多把這些歸為心理素質方面。

用現代人的觀念來看,讀懂一本書和心理素質,聽上去似乎牛頭對馬尾,沒什麼相關性。但是,在我國很多古籍的閱讀中,乃至很多傳世經典之作的世界名著閱讀,如果想要讀出作者的思想,還真要的就是這種“靜”與“定”。

我國的《詩經》、《道德經》、《莊子》如此,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巴黎圣母院》也是同樣,我最近在翻譯的《瓦爾登湖》更是同樣的道理。

持續的靜定,與“悟性”有著重要的關系

平心靜氣,讀書的時候才能從文字的共鳴中,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內涵和用意,而非簡單地看個熱鬧,《易經》作為我國上古時期流傳至今的一部重要經典,其閱讀所需要的更是這種聚氣凝神的狀態。

我們讀書,尤其是古籍,特別講究悟性,這種悟性從何而來,就是從持續的靜定而來。拋去一切雜念,專注的、靜靜地讀一本書,深入其中,悟性就能提高很多,這個很好理解,也容易明白。我們現在通常把這些歸入“專注力”或者“注意力”的范疇。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曾經寫過一首詩,其中一句寫道:“間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其中描述的,大概就是深入《易經》的一種境界。假若你說不知道周敦頤,那麼你一定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一位性情質樸、潔身自好,胸懷灑脫、志趣高遠的智者。

易經春去幾多時什麼意思

“悟性”高了,讀懂《易經》就變得容易得多

雖然,我們現在也講“專注力”,但古人所講的靜與定卻顯然與此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古人所講的靜與定,更在于對自己內心的專注,內心的平靜。而今天的專注力訓練,則更偏重于外境。舉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古人所說的靜定是無論遇到任何外境,都能保持內心平和;而今天的人們則是專注于外界的某件事,比如孩子做作業認真,一個人從事某項工作非常專注等等。 換句話說,古人更強調向內看。

讀出古人的那個味道,還是按照古人的要求去讀比較靠譜。讀《易經》,內心平和,沒有情緒慢慢讀來,悟出其中的道理很容易。

當然,時代在變化,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要求。如果從事今天的學術研究,那就需要按今天的要求來。但是相比較而言,如果說做人的修養和德行,比較而言,我認為古人的方法更可取,也更值得學習和借鑒。

所以大學里才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讀書,境界很重要,境界到了,《易經》其實是一本非常簡單的書,所以很多人評價易經的“易”——容易也。

也許把這種持續的靜定用于讀《易經》來說,是大材小用了。倘若一個人達到了無論遇到何種外境,都能保持平心靜氣,這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遇事冷靜沉著,自然能夠成功解決人生所面對的各種境遇。

在人生路上慢慢修行,做個擁有持續定靜能力的人,一起共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