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解夢佬

你好,我是有書君。今天要為你推薦的書是《愛因斯坦傳》。

關于愛因斯坦,幾乎無人不知,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31歲提出廣義相對論,42歲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我們這些“凡人”眼中,他的名字仿佛就代表著一段傳奇,是那麼遙不可及。

但是從這本《愛因斯坦傳》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更為“凡人”的愛因斯坦,他的成就是如何來的,他對于生活的態度是什麼,他終身貫徹的信念是什麼?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這本《愛因斯坦傳》是在關于愛因斯坦資料解封之后,第一部最為詳盡地記錄了愛因斯坦整個人生以及當時社會環境的傳記,對愛因斯坦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必讀的一本書。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畢業于哈佛大學,曾任美國著名雜志《時代》主編,創作過《基辛格傳》《本杰明·富蘭克林傳》《喬布斯傳》等,是個傳記專業戶,在業界很有聲譽。關于艾薩克森還有一個趣聞,說是蘋果總裁喬布斯曾想給自己作傳,留給孩子們一份關于自己的記錄,研究過后在一長串的傳記作者里挑選了艾薩克森,并開出高價。但艾薩克森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喬布斯還不夠格,直到后來喬布斯病重,艾薩克森意識到如果再不作傳,以后不會有機會了,這才答應。艾薩克森那本《喬布斯傳》也是公認關于喬布斯最好的一部傳記。

說起愛因斯坦異于別人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他天才的屬性,即高智商,但是天才的大腦真的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嗎?也許不盡如是。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高智商并不意味著必然的成功,天才的誕生需要以持之以恒的探索作為支撐

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國,是一名猶太人,祖上是猶太商販。2歲左右的時候還不會說話,據愛因斯坦的妹妹后來回憶,這時候的愛因斯坦并不是不會說話,而是喜歡安靜和思考,他時常盯著某一處東西自言自語,直到確定自己想說的是什麼才會說出來。

4、5歲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父親送給了他一個羅盤。第一次看到羅盤的時候,愛因斯坦就著迷了。因為當時是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天下,力是只有物體互相作用才會產生的,那麼羅盤里的指針為什麼會轉?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愛因斯坦想要解答出來,于是他開始大量思考自然,以及閱讀科學讀物。

愛因斯坦的興趣啟蒙非常早,父母給他請過幾位有名氣的老師,加上他本身專注而熱情,他暑假幾乎從來不出門,也不跟別的小伙伴玩耍,每天就是捧著書本讀,12歲那年他自學幾何和代數,13歲開始看哲學家康德和馬赫,15歲之前掌握了微積分,16歲開始對光速、加速、慣性、引力、磁場等著迷……還沒進大學的時候,他甚至寫了一篇論文寄給他的舅舅。可以這樣說愛因斯坦的青少年時代就是一個大量地閱讀、思考積累知識的時代。他那時的水平要超過我們現在普通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愛因斯坦17歲考入蘇黎世大學,他迎來他另一段飛速發展期,他身心投入物理,對導師講的課沒興趣而經常逃課,從不按老師規定的章程做實驗,有一次甚至引起火災,這令整個系的老師對他深惡痛絕;愛因斯坦還開始挑戰物理界大牛們。畢業那段時間,他給當時的專家保羅·德魯德寫信,指出他的兩個錯誤,后來又寫信給歐洲統計物理學巨擘玻爾茲曼發表了對他的批評……最后他陷入了四場與學術權威的紛爭。

也因此,畢業后的愛因斯坦成為唯一一位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因為當時畢業生的出路都是留在學校當某位教授的助教,且幾乎都能留下來,唯獨愛因斯坦,所有物理學教授都不想要他,后來他迫不得已寫信給數學教授,連數學系也拒絕他了。再然后他給全歐洲的教授寫信自薦,結果全部石沉大海。

愛因斯坦只好靠做一些家教類的零工維持生活,兩年后,經過好友格羅斯曼的幫助,23歲的愛因斯坦進入專利局工作。一周上六天班,早上從8點開始審查專利,坐滿8個小時。這份工作屬于公務員,薪水穩定且有名譽,愛因斯坦也認為這項工作很有趣,因為他不僅能看到許多最新的專利,也獲得了大量時間,他每天花2、3個小時就可以做完一天的工作,接下來就研究物理、作演算,進行思考。

這又是一個蟄伏的積累期,愛因斯坦這時候已經著手研究狹義相對論,不妨說,他16歲時就開始在意光速的問題,這時候是在系統性地研究和完善,這段黃金期他認識了許多對他影響很大的摯友,他們一起交流討論,就這樣,26歲愛因斯坦迎來了自己的奇跡年,他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獨立而完整地提出狹義相對性原理,幾乎就是獨立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這一年因此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

但當時愛因斯坦劃時代的成果并不是立刻被認同,率先站出來支持他的只有普朗克。為了證明自己的理論,愛因斯坦幾乎是把所有時間放在了他的論文上,他1906年發表6篇論文,1907年10篇,出于能夠在更寬松的的條件下繼續個人科學工作的考慮,1909年滿三十歲的他升任蘇黎世大學的副教授,隨即從專利局辭職。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提出狹義相對論以來,愛因斯坦始終認為它不完備,因為它討論的是勻速直線運動參照系之間的物理定律,于是1915年11月25日,也就是狹義相對論發表時隔5年后,愛因斯坦31歲,他正式提出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則討論的是具有加速度的參照系之間的物理定律,至此愛因斯坦聲名大噪,1922年11月,愛因斯坦獲得1921年的諾貝爾獎。

延續著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脈絡,愛因斯坦試圖尋找一種能夠將電磁、引力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的統一場論。他希望拓展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他接二連三地提出新的方法,然而幾乎都不到一年就被證明是無效的,這一路引出無數報紙上的標題,卻無法解決他自己提出的大謎。

1925年年僅23歲的海森伯提出了量子物理學最著名也最令人困惑的成就之一:不確定原理。這個理論是說,你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數除于4π。用海森堡自己的話說:“在因果律的陳述中,即‘若確切地知道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所得出的并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不能知道現在的所有細節,是一種原則性的事情。”

但愛因斯坦認為,物理學的最終目標就是發現嚴格確定的因果定律,而不是隨機和概率。就如他幼時觀看羅盤時,認定的“萬物背后必有原理”,當不確定性原理漸漸被接受,他與海森堡、波爾等人產生了爭論,于是他說出那句名言:“我深信上帝不是在擲骰子。”

此后的二十年,他都沉浸在自己的謎題里,一次一次試圖證明,又一次一次被推翻,雖然他說過“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命運也將我變成了一個權威。”,可他到臨死前都沒有放棄完善統一場論。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他朋友范托娃曾記錄愛因斯坦的工作日程:“2月20日他似乎找到了新角度,2月21日,沒有找到任何錯誤;……8月25日工作繁重的要死;9月21日他似乎在取得進展;10月14日,他找到一個錯誤,遭遇挫折;10月24日他瘋狂地計算,一無所獲。”

1955年4月18日,星期一凌晨一點,動脈瘤破裂,76歲的愛因斯坦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床頭放著預備在以色列獨立日發表的演說草稿,而床邊放著12頁寫得密密麻麻的方程,滿是刪改的痕跡。

縱觀愛因斯坦的一生,你會發現他的成功很簡單。從小就樹立了一個值得奮斗的目標,此后的人生就是用盡一切資源和機會去實現這個目標,為了這個目標調整自己的人生,不懈努力。

愛因斯坦如何選擇自己的愛情和友情

愛因斯坦的有過兩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他的同班同學,也是物理系唯一一個女生。米列娃的條件不算出色,她比愛因斯坦大三歲,跛足,有肺結核,相貌平平,但愛因斯坦愛上她完全是被她的靈魂所吸引,因為米列娃的物理和數學成績極為優秀,他們倆還經常寫信討論一些智慧性的問題。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但越是相似性格的婚姻,反而越容易出現矛盾。愛因斯坦整個人沉醉于科研,對家事不管不問,后來他們生了第一個孩子,用米列娃的話說,嬰兒的啼哭聲也無法轉移他對科研的注意力。

愛因斯坦的名氣越來越大,26歲愛因斯坦發表了四篇論文,由此產生了極為廣泛地爭論和實驗,而米列娃受困于家庭,想做科研的她對愛因斯坦產生了一種奇怪的妒羨,加之身體一向不好,她變得陰郁而怪癖,愛因斯坦與一個有夫之婦的緋聞讓米列娃更是不堪忍受,而愛因斯坦一直無法忍受米列娃的壞脾氣,他對她厭惡到了極點,甚至不允許她進他的房間,他們的婚姻到達崩潰的邊緣。

愛因斯坦的第二段婚姻,是與其表姐愛爾莎,與米列娃相戀時的信不同,他們談論都是食物、安寧、保健、居家等瑣事,愛爾莎并不喜歡數學,也對相對論不感興趣,她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和英語,處理瑣事,是個典型的處理家事的“妻子”。愛因斯坦享受到了愛爾莎“老母雞”一般的保護,但與愛爾莎結婚后,他也要求和愛爾莎分房睡——因為誰也不能打擾他。

有人問愛因斯坦婚姻是什麼?愛因斯坦說婚姻就是一份不能辭職的工作,從愛因斯坦的兩段婚姻看來,在他眼里,婚姻對于大部分人難度太高,與其試圖尋找靈魂相吸,不如尋找被照顧和寧靜,使之不成為阻擋自己前進的障礙物就已足夠。

婚姻時常讓愛因斯坦感到困擾,友誼卻是他精神力量巨大的源泉。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愛因斯坦上大學有兩個最好的朋友,一個叫弗里德里希·阿德勒,一個叫格羅斯曼。阿德勒是奧地利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的兒子,他們會在一起討論哲學問題,而格羅斯曼也就是上文提過通過關系幫愛因斯坦進入專利局的人,他是個猶太數學奇才,愛因斯坦推演廣義相對論的時候,數學非常棘手,于是他寫信給當時已經是教授的格羅曼斯,簡直用撒嬌一樣的口氣說“你一定要幫幫我,否則我會瘋的。”于是格羅斯曼提供了一個數學方案,最終才成功推演出了場方程。

愛因斯坦還有個極要好的朋友貝索,貝索雖然不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卻是個百科全書似的人物,愛因斯坦時常跟他討論一些物理問題,廣義相對論就是和貝索討論時的靈感一現。

前面說到,愛因斯坦進專利局的那幾年舉辦了一個茶會,參與人員包括伯爾尼大學學習哲學的莫里斯·索洛文、蘇黎世聯邦工學院數學系的康拉德·哈比希等等,都是后來有一定成就的人物,他們一起研讀《人性論》《感覺的分析》《倫理學》,每當休息的時候愛因斯坦就會為他們拉奏小提琴,他們還一起去爬山,看日落,這幾個人最后都成了愛因斯坦好友,甚至保持了終生的通信。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成名后愛因斯坦經常受邀參加一些儀式,于是又認識了同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心理學家佛洛依德,還有物理學、生化學領域的各種大牛等等,他甚至還認識比利時皇后伊麗莎白,因為他們都是小提琴愛好者,兩個人經常一起演奏。

可以發現,愛因斯坦的所有朋友全在他感興趣的領域內——哲學、科學和藝術,且全是領域內的佼佼者,他們一類是興趣相同型,譬如比利時皇后、格羅斯曼、索洛文等等,另一種則是觀點碰撞型,譬如哥德爾、波爾、貝索等等,哥德爾甚至還說他跟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朋友,正是因為他們觀點不同。

愛因斯坦曾說“對于使人愚蠢的事情,人必須退避三舍”,所以從交友來看,愛因斯坦的要求其實很高,某種意義上必須是有獨特的長處,友誼對愛因斯坦來說并不是慰藉,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積累和學習,他甚至說他人生最大的快樂就是擁有幾位正直的好友。

他從他的朋友們身上獲益良多,沒有這些朋友,就沒有轟動世界的愛因斯坦。

獨立思考和熱愛和平使得愛因斯坦擁有最高級的生活智慧

愛因斯坦的一生除了物理學上的成就,還有他在二戰時為倡導和平而做出的巨大貢獻,他甚至是和平主義的精神領袖。

我們先來聊聊,愛因斯坦為什麼堅持和平,他出生在德國,當時德國的風氣是很糟糕的,為什麼他沒有被洗腦?

前面提到,愛因斯坦4、5歲時就對科學發生了興趣,從而在青少年時期大量閱讀科學與哲學的作品,所以年紀尚小的愛因斯坦就已經擁有了基本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他在12歲時選擇不再信仰宗教,為什麼呢?因為他看過圣經后就發現,圣經里的故事在現實世界根本不可能發生,那麼為什麼他在民眾中流傳極廣呢,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政府故意為之——這很可能是政府用來欺騙民眾的一種手段。

他后來還選擇脫離了德國國籍,因為當時德國的軍國主義氛圍越加濃烈,他很小的時候看見一群孩子喜歡假扮士兵,當軍隊游行,這些孩子就跟著隊列前進,他看著就哭了起來,他說:“一個人能夠洋洋自得地隨著軍樂隊在隊列里行進,單品這一點就足以使我對他鄙夷不屑,他之所以長了一個大腦,只是出于誤會。”

因為科學的熏陶,愛因斯坦天性崇尚自由,厭惡權威,而哲學和藝術的積累,也令他更看重人的創造性和獨立性。他崇尚和平,是因為他認為國家的作用是保護公民,讓他們能夠發展成有創造性的個人,而非把自己的國民作為行軍打仗的機器。

這一點令他雖然當時出生在德國,卻不像他的好友哈伯一樣,違背人性一味服從于國家利益,哈伯在二戰時為德國研制、生產氯氣、芥子氣等毒氣,造成百萬人傷亡,最終使得自己的夫人飲彈自殺。

正如愛因斯坦交友,也是保持在人格獨立和自由思考之上,他曾說過他是個孤獨的人,不隸屬于親人,朋友,所以他也不隸屬于某一個國家。

他認為德國的軍國主義,蘇聯的極權,所有以暴力滋養暴力的國家,以思想專制統治的國家,都是在剝奪人存在的本身,這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是在真正抹殺人的價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德國反猶主義開始抬頭。當時任外交部長的猶太人拉特瑙,因為支持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而被反猶主義認為是猶太-共產主義陰謀分子。1922年6月24日,一伙年輕的民族主義分子開車趕上拉特瑙乘坐的敞篷汽車,用機關槍掃射他, 還丟了一顆手榴彈。

愛因斯坦對這次血腥屠殺感到極為震驚,有人警告他他的名字已經被納粹的支持者列入黑名單,愛因斯坦行事開始低調,但他不服從的個性,令他沒辦法保持沉默。

血腥的屠殺過去五周后,愛因斯坦參加了和平主義游行。他抗議侵略,抗議武裝,抗議參軍,他成了反戰國際所領導的日益高漲的運動的一位精神領袖。

第二年德國納粹上臺,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希特勒開始了對猶太人的血洗。

愛因斯坦當時赴美逃過一劫,納粹三番四次搜查了愛因斯坦在柏林的寓所,德國駐紐約領事警告愛因斯坦無論如何不要再回德國。

但愛因斯坦在美國向德國開炮,直接說:“德國目前處于一種民眾精神錯亂狀態。”這讓納粹感到憤怒。納粹原本打算啟動正式程序驅逐愛因斯坦,然而愛因斯坦卻搶先在報紙上公然拋棄自己的公民身份和院士資格,這讓納粹政府更是怒不可遏。

這期間,他一直試圖建立一個世界統一的政府來遏制戰爭的發生,并努力為其奔走,但很可惜并無成效,后來希特勒上臺以及帶來的血腥大屠殺促使愛因斯坦改變政治觀念,不再作為一個純粹的和平主義者,而是建議比利時武裝起來反抗德國,甚至想去參軍——這時候他改變了自己的政治觀念,不再宣揚徹底的和平與反戰爭,而是認為有時候只能用較小的罪惡去制止更大的罪惡。

1933年4月德國頒布了一條法令,規定猶太人不能有正式職位。大量猶太人被迫逃離,這其中有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26位物理學教授。愛因斯坦、泰勒、貝特、玻爾……等等。愛因斯坦說:“如果戰爭爆發,希特勒驅逐猶太科學家對德國造成的傷害終將實現。”

上天似乎給了愛因斯坦一個特權,讓他的話總能得到驗證。1939年夏天愛因斯坦聽聞德國納粹極有可能先行研制出原子彈,他通過中間人把信交給了羅斯福總統。

美國隨后啟動超級保密的曼哈頓計劃,由于愛因斯坦的安全性有待考慮,他始終沒有正式參與,曼哈頓計劃的主力為當時被德國驅逐的猶太科學家們。

1945年8月6日,美國研制出的原子彈被投到了廣島,三天后,另一顆原子彈被投到了長崎。廣島人口當時為 34 萬多人,死者估計有 8.8 萬余人,負傷和失蹤的為 5.1 萬余人。長崎全城 27 萬人,當日便死去 6 萬余人。

命運如此膠質的意思

愛因斯坦知道這個消息的唯一的一句話是“噢,我的上帝!”

即便知道所有侵略者都會付出代價,愛因斯坦還是忍不住后悔。直到他去世前還在說:或許我可以得到寬恕,因為我們都覺得德國人很可能正在研究這個問題,并且會取得成功。他們會使用原子彈,成為優等民族。

愛因斯坦一生崇尚和平,對于戰爭他唯一能夠忍受它存在的理由是反抗,他知道原子彈的威力有多大,但他沒辦法想象它被正式使用,一個原子彈摧毀了將近一座城市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所以當別人問他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武器會是什麼時,他回答說用石頭,那意味著人類已經到了末日。

愛因斯坦如此看重和平,是因為他始終認為人活著的價值是去創造,而戰爭會摧毀著一切,它不僅摧毀身體,更摧毀一個人的思考能力。他并不是為自己爭取和平,而是為所有希望活成一個自由的人的人爭取和平。

愛因斯坦死時床邊放的是他寫滿方程的稿紙,而床頭放的是預備在以色列獨立日發表的演說草稿。

愛因斯坦死后,艾森威爾豪總統說:“對于20世紀知識的巨大增長,沒有人的貢獻比他更多,但在對知識力量的擁有上,沒有人比他更謹慎,他比別人更確信,缺乏智慧的力量是致命的。”他為我們證明了應該如何去做一個經過“審慎”的人生,一種有價值且樸素的人生。

最后跟大家講一下這位傳奇死后的故事——愛因斯坦的大腦去哪了?愛因斯坦立了遺囑,堅持撒掉骨灰。但就在他去世后幾個小時,普林斯頓醫院的病理學家哈維對他進行了例行的尸體解剖,然后用電鋸切開了他的頭骨,取走了他的大腦。

當時對大腦的解剖研究已經上升到細胞水平。蘇聯科學家正在收集名人腦組織,意圖匯聚成一個“萬神殿”,其中就有列寧和斯大林的腦組織。哈維是個狂熱的人,他對愛因斯坦極其好奇和崇拜,所以他偷走愛因斯坦的大腦,并試圖尋找出其秘密。

愛因斯坦的家人在發現這一切時驚駭萬分,然而哈維堅持說這也許是愛因斯坦的遺愿,留下他的大腦會對整個世界更有價值。愛因斯坦的大兒子漢斯只好同意。哈維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了防腐處理,用樹枝固化,切成了240個腦區并逐一編號。人們紛紛向哈維索取愛因斯坦的大腦,哈維非常慎重地把大腦的切片或小塊分發給一些他認可的研究者,有一些科學研究者發現了愛因斯坦大腦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高,也有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的頂葉下部的區域比一般人寬,但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86歲那年,年邁的哈維終于放棄,把愛因斯坦的大腦送回愛因斯坦后半生度過的地方——普林斯頓。2007年4月5日,95歲的哈維在普林斯頓去世,在同一座城市里,愛因斯坦的大腦依舊儲存在病理學實驗室的地下室中,靜靜地留存著。愛因斯坦的大腦就從被切開,到塵埃落定,顛簸地過了43年。

迄今為止,我們沒有在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發現他確切的天才的秘密。但要我說,與其相信愛因斯坦是個天才,不如相信他只是個極為聰明的凡人。一個為自己的理想終身奮斗,一個簡單而純粹的人。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