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什麼樣的八字適合認干親

解夢佬

本報記者 陳金路

什麼樣的八字適合認干親

莘縣退休教師王發社繪制的“認干親”民俗畫。受訪者供圖

很多年輕人對于“認干親”或許并不熟悉,但事實上,“認干親”的傳統由來已久,不但在聊城有,而且在國內很多地方都存在。只是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醫療條件的提高,“認干親”的習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認干親’的現象現在還有,只不過比之前少多了,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習俗是歷史的產物。”11月15日,原市史志辦副編審汪慶峰對記者說。

傳統的“認干親”形式多樣

莘縣65歲的退休教師、《魯西民俗畫》作者王發社說,莘縣現在還有“認干親”的現象,但不多了。王發社說,以前莘縣“認干親”的形式大致有6種:一是,孩子母親沒有奶水,另找奶媽喂養,孩子就認奶媽為“干媽”;二是,兩家關系密切,甚至是世交,其中一家有兒無女或有女無兒,而另一家正好有幾個女兒,或者幾個兒子,這樣,就讓其中的一個女兒或兒子認另一家的父母為“干爸”“干媽”;三是,一家孩子少或無孩子,另一家孩子多的,孩子多的這家就讓其中一個孩子認無孩子或孩子少的那家的主人為“干爸”“干媽”;四是,單門獨戶的孩子認大家族中的一家主人為“干爸”“干媽”,這樣單門獨戶的這家人就像是融進了大家族,以此拉近與周圍人的關系,避免被人欺凌;五是,孩子生下來體弱,認個健碩的“干爹”“干娘”,以求孩子健康成長,還有的甚至會拜年代久遠的石磙、古樹等為干親,以期孩子的身體強壯;六是,認在當地名望較高或家庭殷實的人為“干爹”或“干娘”,以求讓孩子有個好出路或有更好的前程。

其實,以前“認干親”的情況不僅僅是王發社所說的幾種,還有其他很多情形,比如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請人看八字,如果孩子與父母“相克”,為了避免災禍,往往就以“認干親”的方式來“化解”,以期家庭和睦。舊時民間有“雙爹雙娘,福大命大,逢兇化吉,遇難呈祥”的說法。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是因為老年得子或幾代單傳,即便孩子有姐妹,也要讓獨子認人丁旺盛之家的父母為干親,以期孩子一生平安。

聊城民間文史學者劉洪山談及“認干親”時說,他知道的“認干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家無兒無女,也無近親,但家產殷實,這種情況就會認一個家境貧窮、弟兄多的家庭的孩子當“干兒子”,一來繼承自己的家產,二來為自己養老;另一種是,這家人有閨女無兒,這樣就找個養老女婿上門為其養老送終,養老女婿上門后要更名換姓,成為主家的“干兒子”。

“認干親”一般都舉行認親儀式

“認干親”一般都有一定的認親儀式。認親時,孩子的父母要灑掃庭除,備好豐盛的酒菜、香燭和禮物,禮物須是雙數不能為單數。認親當天,孩子的父母請前來認親的孩子的干爹干娘坐上座,讓孩子向干爹干娘行磕頭禮,干爹干娘則將帶來的禮物、紅包贈送給孩子。隨后,干爹干娘用從家里帶來的碗筷象征性地喂喂孩子,將帶來的衣服穿到孩子身上,寓意干爹干娘對孩子有了養育的責任。認親儀式結束后,兩家在一起開懷暢飲,熱鬧一番。至此,兩家成為干親。此后,逢年過節孩子都要到場,甚至要與干爹干娘的親生兒女一樣為他們養老。

“聊城現在還存在認干親的事,我認識的一對老夫妻就曾認了干親。”汪慶峰說,他身邊的一對陳姓老夫妻,10年前認了一個干閨女,現在,陳先生夫妻幫干閨女帶孩子,接送干閨女的孩子上學。而陳先生家里的大事小節,干閨女和其丈夫都會到場幫忙。

“過去,‘認干親’時要擺上供品、跪下明誓:小子無能,改姓換名;離爹離娘,養老送終;如有不孝,送官問刑。”劉洪山說,他身邊的一件“認干親”的事,至今讓他印象深刻。曾經有一名城西的家境不好的劉姓青年,父親去世后,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再后來,其母親也去世,只剩下劉姓青年,生活非常困難。經人介紹,他成為城北一村莊王家的上門女婿,隨后舉行認親儀式,劉姓青年更名換姓,并到外地發展,還成就了一番事業。

“認干親”的習俗長期在民間流傳,現如今已漸行漸遠,但仍有存在。汪慶峰認為,這種習俗與民族性格、百姓情感密不可分,盡管呈現形式不一樣,但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期望孩子能有個好的未來。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