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拜年詞

解夢佬
八字拜年詞

飄香的年味

吳云萍

小時候,一進入臘月,過年就開始進入倒計時了,孩子們那個盼啊。一天一天掰著手指頭算日子。六十年代是出生高峰期,隨著解放后醫療條件的提高,出生的孩子存活率已經很高了,所以家家孩子都多,平時生活條件又不好,物資非常匱乏。

大人常常敷衍孩子們的一句話就是:“等過年時做給你們吃。”“等過年時給你們買。”一般家庭平常是很難見到葷腥的,衣服鞋帽也是老大才能穿得上新的,穿小了后弟弟妹妹們一個接著一個的穿,我在家里最小,所以我好像十五歲之前很少穿過合體的新衣服。平時既沒有好東西吃又沒有新衣服穿,當然盼過年了。農村的孩子們,無論男孩女孩,一年到頭,除了上學以外,就是幫著家里干各種農活:挑(挖)豬草、放牛、割草、拾柴禾、積肥、撿(采)棉花等樣樣在行。過年的時候,學校放假,大人們也不像平時那樣逼著我們去干農活,我們就可以由著性子瘋玩了。過了臘八,離年關更近了,性急的孩子們天天催著媽媽辦年貨。那時媽媽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唉,大人忙種田,娃娃盼過年。”要準備年貨了,家里沒奶奶的,媽媽更累了,那時抓革命,促生產,大干快上,生產隊里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時還要搞夜戰,家里辦年貨全是在晚上進行。

每年進入臘月,大人孩子都眼巴巴地盼著生產隊能分點東西過年,除了蔬菜家家自留地里都有外,家里養的豬我們那里的人是舍不得殺的,都賣到國營食品站了,換的一點肉票平常也很少舍得割肉吃,就盼著過年隊里殺豬了。公家汪(殺)豬都是半夜進行,分肉的時候肥瘦達配,內臟得抓鬮,公平合理,因為當年大家肚子里的油水都少的可憐,肥膘肉比精瘦肉更受歡迎,如果去買肥肉還要開后門呢。豬的渾身都是寶,就連豬包(豬膀胱)也被一幫男孩子吹大后當球踢,爭來搶去的當成最好的玩具了。

分完肉后大人們經不住孩子們的央求,把煉完豬油的油渣分給孩子們解饞,當時那可真感覺是在品嘗人間美味呢,還沒等到過年呢,看孩子們那個可憐樣,又忍不住剁幾塊豬骨頭或切幾片肥膘肉放到一大鍋蘿卜白菜里,燉得滿院飄香,惹得性急的孩子們還沒等熟就已經拿著碗筷圍在灶臺邊了,你在鍋里偷夾一片肉,我也在鍋里偷拿一塊骨頭,燙得哧牙咧嘴的惹得滿堂大笑,真香啊!大家別提多開心了。

那時的豬全是吃野菜和麩康的,得喂一年多才能長到一百多斤,哪像現在的豬吃的全是添加了激素的食料,幾個月就瘋長到好幾百斤,吃起來一點都不香。到了臘月二十五六,隊里開始抽水干坑撈魚了,水快抽干的時候,魚塘四周圍滿了全灣的男女老少,看著活蹦亂跳的魚馬上就要分到每家的餐桌上了,大家興高采烈的,心里都樂開了花。

我的發小淑珍家和我家一樣,都沒有奶奶,也都是半邊戶,半邊戶就是爸爸有工作是吃商品糧的,媽媽是生產隊的社員。所以我們的媽媽最辛苦了,家里的力氣活也是媽媽干,如果一個人干不了,淑珍的媽媽就和我媽搭伙一起干。開始辦年貨了,首先得為春節期間的副食作準備,家家都要做的是炒米(爆米花),把糯米或者晚稻米用大盆浸泡一天一夜,然后瀝干水分上蒸籠蒸熟,涼曬干,再用黑沙子在大鐵鍋里一把一把的炒熟,用鐵網做的沙笸籮把沙過濾干凈,香噴噴的炒米就可以吃了,可以干吃,也可以用開水放點鹽泡著吃,家里富裕的可以泡糖吃,如果開水里放點鹽和豬油泡,也十分美味,更重要的是等麻糖熬好了還要和麻糖一起做成很多米花糖的。

還有油炸的禾葉子,是把糯米面磨成漿在大鐵鍋里攤成薄薄的餅,再切成菱形片曬干,再用油炸酥,玉蘭片也是提前把糯米面蒸熟切片曬干,最后再用油炸即可;還要提前磨好豆腐,一半過年用,一半晾干了腌乳豆腐;磨綠豆烙豆餅。推磨是一種力氣活,做豆腐用的黃豆,烙豆餅用的綠豆以及做團子(湯圓)用的糯米都得用水泡了上水磨磨,得兩個人配合一起操作,推磨的人腳站成八字,腰成弓型,雙手緊抓推手,身體隨著磨軸一前一后,一拉一入地做著伸展運動,負責放料的人站在磨子旁邊,等推磨的人推兩圈就連水帶料的往磨眼里放一勺東西。

除了這些還要炸麻花;炸翻餃子,烤餅干;烤甜餅,再用紅紙把甜餅像卷硬幣一樣卷起來,等拜年的時候就能拿去當禮物了;大人們一般在炒炒米的時候都會炒點蠶豆和黃豆玉米之類的讓孩子們解解饞;有條件的還要做雪棗麻果和芝麻麻葉等美食。這些所有的副食一做就是好幾壇好幾缸的,細著點吃能吃到麥收的時節。但凡準備年貨都是全家上陣,年味全在熱鬧中了。那個鬧騰勁,哥哥姐姐們幫忙推磨的,擠豆漿的,搓麻花的,搗米花糖的,燒柴火的,忙得不亦樂乎,弟弟妹妹們則 在廚房里到處轉來轉去,打打鬧鬧的,等著吃口好東西,往往還沒等熟就已經困得東倒西歪,靠在煙熏火燎的灶膛間就睡著了。

記得我家每年熬麻糖我都等地在灶門口睡著了,因為制作麻糖很費功夫,首先得用一特大號的鐵鍋把糯米煮成很爛的一鍋粥(糧食緊張時期,很多家里都是用紅苕熬的麻糖,口感就大大不如糯米熬制的了)。盛到大漿盆里冷卻,再把搗碎的麥芽放到米粥里攪拌均勻,等米粥逐漸化成水后,再用家織的那種網眼很大的布袋進行過濾,然后才把過濾后的米湯水倒到鍋里大火熬煮,隨著一大鍋米湯熬得慢慢變濃稠,湯也一點點的越來越甜了,等一鍋甜水終于熬成能掛的上筷子的糖稀時就已經是半夜了,一般孩子們都只能舔點稍微有點甜味的糖水就困了。

八字拜年詞

麻糖熬好后,切麻葉(米花糖)的活計也是在轉天晚上進行,那場面頗為壯觀,通常要把門板架上,點上幾盞煤油燈,再把能干的鄰居大媽二嬸請來幫忙,和糖的、搗壓的、燒火的、切片的,再加上等著旁邊看熱鬧順帶打點牙祭的孩子們,大家講著笑話,逗著小孩,喜氣洋洋盼過年的情景構成了一幅祥和的生活畫面。

那年月雖然每家都不富裕,但家家都還是極盡可能地腌制一些傳統的臘魚臘肉(那時條件有限,基本很少灌香腸的),以便招待春節里來拜年的客人,小孩們對臘魚臘肉并不太感興趣,因為兒童時期與成年人的口味是不一樣的,我直到長大后才開始喜歡吃臘魚臘肉。我們最愛吃的還是鹵味,老家的鹵貨是一絕,不管多麼困難,每家過年的時候都得開鹵鍋,先鹵雞和豬肉,再鹵牛肉、豬腸、豬內臟、然后鹵藕、鹵雞蛋、香干、池果、海帶等。鹵菜特有的香味一里之外都聞得到,香氣撲鼻,那真是饞的人直流口水。每家鹵東西的時候孩子們總是圍住灶臺一圈,還沒等食物出鍋就忍不住吃開了,往往在鍋里撈的吃感覺總是比盛在碗里的香。臘月二十幾這幾天,還要打糍粑,蒸香甜的米糕和用酒糟發面做的特大號的粑子(大饅頭)。

到了除夕這天,大家早早地就起床了,媽媽開始為豐盛的年飯做準備,孩子們就開始大掃除了,砍點竹枝綁在長長的竹竿上,把樓頂上,瓦縫里以及平常沒掃過的地方統統都打掃干凈,為的是除去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好運。把里里外外房前屋后打掃干凈后,再貼年畫,貼春聯,這些事都根本不用大人吩咐,每家的孩子們自覺的都會做。在我們老家過年搞衛生叫打揚塵,一般都是哥哥姐姐帶著弟弟妹妹們干,那個年代小的都對大的俯首貼耳,唯命是從,所以家長只管教育大的,小的自然有哥哥姐姐管。年畫大多都是孩子們去挑選的,有樣板戲的劇照,有電影海報,故事類的年畫,門神,楊柳青年畫等。

貼年畫的時候,都不忘把大人孩子得的獎狀工工整整地貼在中堂底下的位置上,那是一種無尚的榮耀。媽媽做的年飯就非常誘人了,只要能做的美味食材都被媽媽毫不吝嗇地拿出來,我們老家過年沒有包餃子的傳統,都是蒸飯做菜,煎炒烹炸,還有傳統的天門三蒸,一做就是一大桌,最少也得十個菜,吃不完留著初一吃,圖個年年有余的吉利,過年了,再小氣的家庭也不會摳門的。

八字拜年詞

媽媽們使出渾身的解數,把最普通的食材用到了極致,首先,傳統的粉蒸肉是每家必不可少的大菜:把帶皮的五花肉切成大概三寸長、一分厚的大塊,拌上調料和米面上鍋蒸熟,再用稍小一號的碗,把碗底放上香蔥、醬油、胡椒面,再把蒸肉肉皮朝里一片一片地碼在碗里,上面放上蒸好了的藕牙卓,放回蒸籠上再繼續加溫,等出鍋的時候,用大一號的碗蓋在小碗上倒扣過來(蒸菜一般都用扣碗),等人坐齊了端上桌后,揭開扣碗露出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粉蒸肉,猛吃一口,肥而不膩、鮮爛可口、滿嘴流香。還有蒸排骨、蒸子雞、蒸茼蒿、蒸蚌肉(土話叫道果子);龍骨蓮藕湯、三鮮肉果湯、冰糖銀耳蓮子湯,紅燒鯉魚、干扒財魚、溜滑魚、爆炒鱔魚絲,哎呀,數起來都叫人垂涎欲滴,還有醬色油亮的紅燒肉、晶瑩剔透的珍珠圓子、鮮香味美的雞蛋卷……吃過年夜飯,家里用大鐵鍋燒上熱水,孩子們趕緊自覺的洗頭洗澡,難得地往他臉上偷摸點姐姐的雪花膏,要不搽點香脂油或哈利油之類,喜氣洋洋地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裳,新布鞋,打著燈籠,開始挨家挨戶地串門了,看看這家的年畫,瞧瞧那家的獎狀,摸著你的新衣,盯著她的發夾,那份得意,那份滿足,是兒時最幸福的體驗。

男孩們最鐘情的就是鞭炮了,在鞭渣里四處翻找沒有炸響的啞炮,每家門前都要尋遍,一旦發現一個還有引線的小鞭,就如獲至寶,笑逐顏開,偶爾大人發善心給一小掛(螃蟹)鞭,那也是小心翼翼的拆散開,一個一個的放,隨著“呯、呯、”的聲響,孩子們的心隨著飛揚的鞭屑,融化在那無憂無慮的歡樂里……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那些快樂的時光,那些極品的美味,帶著濃濃的親情,帶著媽媽的味道,成為了我兒時最刻骨銘心的美好回憶。飄香的年味是我永遠的牽絆,家鄉的美食,家鄉的人文美景,也是無數游子揮之不去的淡淡鄉愁 。

八字拜年詞

吳云萍,女,天門黃潭人,現居住天津。一個努力生活的手藝人,偶爾在忙碌中記錄一些生活點滴。

八字拜年詞

前方:拜年

拜年,是人們相互走訪祝賀春節,表達美好祝愿,表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清代柴萼《梵天廬叢錄》解釋說:“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

拜年這一習俗起源甚早,宋代周輝《清波未志》記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可見上層士大夫覺相互登門拜年費時日,便改用名帖投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投寄賀年片拜年之風更加盛行,明代文徵明有《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已提到“團拜”:“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到近代,拜年的方式多樣化,既有賀年片拜年,又有互相登門道賀,也有大家聚一起互相祝賀的團拜。

新年到,放鞭炮,穿花衣,戴新帽。大年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潔潔。“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一這天,一般不出門,早早起床,口頭問候自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媳婦給公公婆婆煮好并各盛一碗熱氣騰騰的紅糖荷包蛋,講孝心的還將已準備的新布鞋裝放茶盤,一同端送到他們床前,行孝敬拜年之禮,手頭寬裕出手大方的公公婆婆,便有紅包或好禮相送。

拜過父母,便是拜丈母或親戚。拜親戚也有講究,“爺(父)親有叔,娘親有舅”、“先內親,后外戚”、“先拜舅爺,再拜姑爺”,其他近親遠戚先后不限。年關,人們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賀來年大吉大利。新年伊始,拜年趕早不趕晚,宜早不宜遲,俗稱“拜早年”,正月初十過了,就不太為敬了。當然,拜年從大年正月初一一直可拜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拜年,拜年,畫餅子上前。不拜,不拜,壓歲錢拿來!”這首童謠道出了孩子們拜年的天真和樂趣,同時也說明了拜年需送“人什”給壓歲錢的禮節和道理。

以往拜年,通常餅子、罐頭、紅糖之類,現在升級了,時興香煙、瓶裝酒、副食、補品、罐裝飲料等上檔次的禮品。俗話說“大人望種田,小伢望過年”,過年有好吃好喝好穿好玩的。我們小時侯“拜跑年”,我是家里的大男丁,“跑腿”的任務首當其沖,挎一大袋餅子了出門,一早到晚跑好多家,一般不留在親戚家吃飯,出東家進西家,行完禮就走,或喝杯茶吸支煙小坐片刻,除非路途太遠了的親戚。遇到小氣或疏點的親戚就白搭,大方或親點的親戚的“接意”是兩個“雄炮”(炮仗)或一掛小鞭,收獲最大的是一筒餅子或一.兩元錢了,樂得我們小孩子做夢都笑。

拜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拱手鞠躬叩首,尤其是小孩拜尊長,要行跪拜禮。祝長輩福壽安康,諸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松鶴延年,海龜益壽”、“鴻運當頭,洪福齊天”、“生意興隆,財源茂盛”之類,長輩便將準備好的壓歲錢給晚輩,時下有的將壓歲錢用紅紙包著或裝進紅紙袋,也叫給紅包。但這種紅包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送禮,更與社會上那種利益關系下收受的紅包有著本質的區別。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是新歲壓舊歲,又長大了一歲的意思。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攜家帶口地拜年,有的是同族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互致祝賀的新年團拜會、茶話會,如今政府部門和單位多沿用此拜年形式。

拜年分禮物拜年和口頭拜年。走親戚拜年,禮品是必不可少的。雖說“年寶年飽”,但規并規矩,正兒八經的親戚,一年上頭還是免不了“真槍實彈”。禮行大的,十碗八盤款待,先吃干茶(喝茶吃副食),再吃茶,或叫濕茶,八盤,碟盤之類,籠屜蒸熱的事先籌辦的鹵、炸、熏菜等年貨,其標志是碟盤盛菜,主食為面食,吃糍粑、蒸籠粑、面條。晚餐是正餐,吃飯,十碗,以全家福菜、盤龍菜為標志,主食米飯。吃濕茶、吃飯都可以輔之以燉缽爐,當下時興電火鍋,以加熱和添補菜食的不足。

禮尚往來。禮節性的拜年,到同事家、朋友家拜年,一般不宜久留,寒暄幾句就要告辭;感謝性拜訪,凡是一年來欠人家人情的,借拜年之機,送禮表謝意;串門式拜年,鄉里鄉親,街坊鄰居,走村串戶,互致問候;偶遇式招呼,路遇熟人,打躬點頭,同賀新禧。

現在移風易俗,簡化程式,淡化禮數,上門拜年,叫一聲,道幾句吉祥、祝福的話就算拜年啦。

除了給生者拜年,還要給逝者拜年,上墳、焚香、燒紙錢、放鞭炮,祭奠告慰逝去的親人。

如今是信息社會,講求效益。親友天各一方,路途遙遠,事務繁忙,時興賀卡拜年、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省時省事省錢,簡便快捷順暢。

2013年11月2日于寧泊齋

八字拜年詞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八字拜年詞

前方,本名朱國前,網名星雨雄風。大學文化,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業余詩人學會《業余詩人》會刊、校園幼林文學社《幼林》社刊創始人。中國當代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天門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天門市中學生文學社團副理事長等。20世紀70年代后期創作發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日報》《詩刊》《星星》詩刊《詩歌月刊》《淮風》詩刊《中國校園文學》《中國朗誦藝術雜志》《文苑﹒經典美文》《上海文學》《遼河文學》《湖北作家》《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浙江日報》《湖北日報》等100多家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0余篇首,約300萬字。已出版詩集《雄風》《陌上花》散文集《三原色》《此心安處是吾鄉》散文詩集《流星雨》,均被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列館、湖北省圖書館收藏。長篇小說《變遷》被紙刊及網絡選載。作品曾屢次獲獎并收入《探索散文詩選》《世界詩人詩歷》《青年詩人詩歷》《竟陵新詩選》《竟陵詩文精選》《指尖上的守望》《湖北大眾文藝叢書網絡文學選.散文卷》《中國散文詩年選》《中國詩歌年選》等近20部選集,其創作成果入選《中國當代作家辭典》《湖北作家辭典》(第三輯)等典籍。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