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巾箱六十日論丁丑八字知命吧

解夢佬

1、畫蛇添足

巾箱六十日論丁丑八字知命吧

【出處】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馀,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戰國策·齊策二》

【釋義】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故事】

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后,把一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一個人喝則有余。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添腳的人終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壺酒。

2、杯弓蛇影

【出處】

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后郴因事過至宣家闚視,問其變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還聽事,思惟良久,顧見懸弩,必是也。則使門下史將鈴下侍徐扶輦載宣於故處設酒,杯中故復有蛇,因謂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

——漢·應劭《風俗通義·怪神》

【釋義】

將映在杯中的弓影誤認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也可用來比喻虛幻的實際不存在的東西。

【故事】

有一年夏天,縣令應郴請主簿(辦理文書事務的官員)杜宣來飲酒。酒席設在廳堂里,北墻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由于光線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為是一條蛇在酒杯中蠕動,頓時冷汗涔涔。但縣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請他來飲酒的,不敢不飲,所以硬著頭皮喝了幾口。仆人再斟時,他借故推卻,起身告辭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來越疑心剛才飲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隨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動,覺得胸腹部疼痛異常,難以忍受,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

家里人趕緊請大夫來診治。但他服了許多藥,病情還是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有事到杜宣家中,問他怎麼會鬧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飲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里反復回憶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麼會有蛇的。

突然,北墻上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也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結果發現,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細細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應郴馬上命人用馬車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細觀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說:“你說的杯中的蛇,不過是墻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沒有其他什麼怪東西。現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慮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3、打草驚蛇

【出處】

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也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

【釋義】

打草時驚動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擊懲處;使乙感到驚慌。后多比喻行動不慎不嚴密而驚動對方。

【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王魯的人,他在衙門做官的時候,常常接受賄賂、不遵守法規。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的部下違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王魯愈看愈害怕,都忘狀紙要怎麼批,居然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

4、春蚓秋蛇

【出處】

(蕭)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蒙于紙中,坐徐偃于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

——《晉書·王羲之傳論》

【釋義】

蕭子云是蕭梁時代著名的書法家,但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他的字縈綰無狀,缺筋少骨,如同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那樣彎曲。

5、飛鳥驚蛇

巾箱六十日論丁丑八字知命吧

【出處】

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法書苑》

【釋義】

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故事】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6、封豕長蛇

【出處】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左傳·定公四年》

【釋義】

封:大;封豕:大豬;長蛇:大蛇。貪婪如大豬,殘暴如大蛇。比喻貪暴者、侵略者。

【故事】

楚國的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 伍子胥出逃吳國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消滅楚國。”申包胥說:“努力吧!你能使它滅亡,我就一定能使它復興。” 后來伍子胥帶領吳國的軍隊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在今湖北荊州北),楚昭王逃難在外,申包胥到秦國去搬救兵。他對秦哀公說:“吳國貪婪如大野豬,殘暴如大蟒蛇,多次侵食別的國家,最先受到傷害的是楚國。我們國君守不住自己的國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臣下前來緊急求救說:‘吳國的貪心是無法滿足的,要是吳國占領了楚國,成為您的鄰國,它就會對您的邊界造成危害。趁吳國還沒有把楚國平定,您還是去奪取一部分楚國的土地吧。如果楚國就此滅亡了,那一部分就是您的土地了。如果憑借您的威靈楚國得以保存,楚國將世代事奉您。’”秦哀公不肯出兵,申包胥站在宮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說:“楚王雖然無道,但有這樣的大臣,還不至于滅亡。”終于發兵救楚。

7、蛇雀之報

【出處】

漢時弘農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寶見愍之,取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馀日,毛羽成,朝去暮還。一夕三更,寶讀書未臥,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萊,不慎為鴟梟所搏。君仁愛見拯,實感盛德。”乃以白環四枚與寶,曰:“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

隋縣溠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丘”。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

——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

【釋義】

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的故事。后以之為報恩的典故。

【故事】

隋侯外出時,看見一條大蛇受傷從中間斷開,他給蛇上藥救了蛇一命。第二年大蛇銜一顆明珠來報答他。楊寶幼年時,看見一只黃雀被貓頭鷹擊傷,楊寶將黃雀帶回家療傷,傷好后就飛走了。第二天有一個黃衣童子拿四枚白玉環來報答他。

8、歲在龍蛇

【出處】

五年春,(鄭玄)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命當終,有頃寢疾。時袁紹與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譚遣使逼玄隨軍,不得已,載病到元城縣,疾篤不進,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遺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嘗受業者,缞绖赴會千馀人。

——《后漢書·卷六十五·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鄭玄傳》

【釋義】

歲,歲星;龍,指辰;蛇,指巳。后謂命數當終為“歲在龍蛇”。

【故事】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鄭玄已經74歲了,飽經滄桑,身體常覺不適。這年春天,他夢見孔子對他說:“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巴。”這一年是農歷庚辰年,即龍年,而來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舊說龍、蛇之年對圣賢不利。所以他醒來后很不高興,認為自己當不久于人世了。這一年,袁紹與曹操的大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會戰。袁紹為壯聲勢,爭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譚逼迫鄭玄隨軍,鄭玄無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病勢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該縣。病重和臨危之時,他還在注釋《周易》。鄭玄死時正處于大戰亂之際,所以葬禮從簡,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員和受業弟子也有一千多人披麻戴孝送葬。

9、巴蛇吞象

【出處】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山海經·海內南經》

【釋義】

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故事】

傳說古時四川有一條蛇,頭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頭象,三年之后才將象的骨頭吐出來。

10、握蛇騎虎

【出處】

及高祖崩于行宮,(元勰)遏秘喪事,獨與右仆射、任城王澄及左右數人為計,奉遷高祖于安車中,勰等出入如平常,視疾進膳,可決外奏。累日達宛城,乃夜進安車于郡廳事,得加斂櫬,還載臥輿。六軍內外莫有知者。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徵世宗會駕。梓宮至魯陽,乃發喪行服。世宗即位,勰跪授高祖遺敕數紙。咸陽王禧疑勰為變,停在魯陽郡外,久之乃入。謂勰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險至極。”勰恨之,對曰:“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握蛇騎虎,不覺艱難。”禧曰:“汝恨吾后至耳!”

——《魏書·卷二十一下·列傳第九下·彭城王勰傳》。

【釋義】

比喻處境極其險惡。

【故事】

北魏時期,魏高祖死于行宮,彭城王元勰等為防不測,密不發喪,下詔徵世宗會駕。靈柩行至魯陽,才發喪。當時咸陽王元禧懷疑元勰有陰謀說:“你這樣做很危險。”元勰懷恨在心說“兄識高年長,故知有夷險;彥和握蛇騎虎,不覺艱難。”

11、虛與委蛇

巾箱六十日論丁丑八字知命吧

【出處】

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禍福壽夭,期以歲月旬日,若神。鄭人見之,皆棄而走。列子見之而心醉,歸,以告壺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為至矣,則又有至焉者矣。”壺子曰:“吾與汝既其文,未既其實。而固得道與。眾雌而無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與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嘗試與來,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數矣。吾見怪焉,見濕灰焉。”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見吾杜德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見其杜權矣。”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天壤,名實不入,而機發于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鄉示之以太沖莫勝。是殆見吾衡氣機也。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嘗又與來。”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壺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壺子曰:“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然后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莊子·應帝王》

【釋義】

《莊子·達生》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齊桓公曾經見到過委蛇,后來果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委蛇之長貌而引申出曲折不盡之意。成玄英疏:“委蛇,隨順之貌也。至人應物,虛己忘懷,隨順逗機,不執宗本。”后因謂假意殷勤、敷衍應酬為“虛與委蛇”。

【故事】

鄭國有一位風鑒大師,名叫季咸。他看相異常準確,能判斷人的生死禍福,甚至連死亡的確切時間都能知道,鄭國人都怕見到他,被他說準什麼時候死可麻煩了。

列子非常欽佩他,就對自己的老師壺子說:“我以前認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現在看起來這個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壺子說:“你跟我學了幾年就以為得道了,其實你不過隨我學了點道的皮毛,知道幾個名詞而已。你自以為得道了就去胡吹,結果讓別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這樣吧,明天你把那個叫季咸賢的找來,讓他給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

第二天,季咸來給壺子看相。出來以后,列子趕快追問結果。

季咸搖搖頭,對列子說:“唉!你老師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無生機,不可救藥了。我看最多還能活十天,你們準備后世吧!”

列子難過得流著眼淚,把季咸的原話告訴了老師。

壺子卻笑著說:“請他明日再來一次吧。”

次日,季咸又來了。他看過壺子出來,列子趕快追問怎麼樣。

季咸說:“幸虧遇上了我,你老師有救了。他已經有了生機,難關過去了。”

列子很高興,將結果告訴了老師。

壺子笑著說:“我昨天給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動靜全無。他見我生機閉塞,以為我要死了。今天我給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間的生氣,他看到一線生機從我的腳跟升起來,才說有救了。我控制著自己的心性變化,他哪里會知道呢?請他再來一次吧。”

季咸第三次來看壺子。這一次他對列子說:“你的老師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無法給他看相。等他心神寧靜了,我再來吧。”

壺子告訴列子說:“我剛才顯示了太虛之相,太虛之境是沒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麼也看不到。你讓他再來一趟。”

季咸第四次見到壺子,一見面就驚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沒有追上,不知道季咸何故要逃跑,就回來問壺子。

壺子笑著說:“我這次給他看的是空相,還沒有顯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嚇跑了。因為他如墮虛空,什麼也抓不到。他嚇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喪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這才知道,自己跟老師學了十幾年,連門都沒有入。于是棄浮華而歸真樸,拋棄一切偏見,老老實實地喂豬,幫妻子燒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來。以后他修道成功,才有歷史上御鳳而行的沖虛真人。

圖文均來自網絡 涉及版權 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2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