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押韻格式

解夢佬

平時很少關注賦,讀得也不多。機緣巧合,近段時間竟讀了好幾個老師寫的賦。一些篇目,贊不絕口者有之,大不以為然者也有之。評價的天淵之別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要搞清楚到底什麼樣的文字才是賦。千方百計找來《漢魏六朝辭賦與駢文》、《歷代辭賦鑒賞辭典》以及《評注昭明文選》等專論進行惡補,總算對賦有了初略了解,對爭議作品也有了自己的認知和判斷。至于有些評價,竊以為根源可能在于對賦的創作手法和不同的賦的特點了解并不全面,又或者因為個人情緒和審美的原因,作出了以偏概全的結論。

八字押韻格式

一、賦的起源及流變

賦稱辭賦,是古代一種特殊文體。辭和賦有相同之處,辭不包含賦,但賦包含辭。辭,《說文》曰“訟也”。賦,“不歌而誦謂之賦。”即是說賦不用來歌唱,而是用來誦讀。戰國后期趙人荀卿的《賦篇》為最早的“賦”名篇,由此,“賦”開始被用作文體名。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

賦的流變大體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魏晉南北朝的小賦,唐代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等階段,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以及民間的俗賦。

八字押韻格式

二、賦的創作手法及各賦種的特點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興起,賦這種文體也有升溫之勢。但對什麼是賦,可能就見仁見智了。有人認為賦必須押韻,格式整齊,語句對仗,講究平仄,不能是散文,盡量簡短,少點鋪排,多點真實等等。但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卻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情寫志也。這個“鋪”指的就是需鋪陳其事。“前后左右廣言之”就是教人們如何鋪陳的秘訣,要“當有者盡有”,“難有者能有”,就是要求作品內容豐富,詳實。同時通過排比鋪陳使文章更具氣勢。這是賦的基本要求。

使用鋪陳其事、鋪采摛文、體情寫志是各賦的共同手法。但因其賦種的不同,漢大賦、小賦、律賦、文賦、俗賦等在寫作上有很大不同。

1、漢賦:因篇幅較長也稱漢大賦。內容多為歌功頌德,常采用問答體,韻散結合。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靈活的句子。漢賦講究文采、韻律和節奏,常使用排比、對偶,喜堆砌詞語,好用生僻字。又吸收了戰國縱橫家鋪張的手法,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通過摩寫事物來抒發情志,被后人視為賦體正宗。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楊雄的《甘泉賦》、《長揚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為其代表作品。當然,漢賦除了大賦也有小賦。比如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只有9句。

2、小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賦與人們崇尚獨立、自由、瀟灑的個性相適應,內容多為表現閑情逸致,形式上短小精干,注重對偶,在一定程度上講究聲律。(竊稱其為小賦,是相對于漢大賦的長篇幅而言,非是對這一時期賦的準確界定。)但小賦較之唐代律賦,則四六未嚴,平仄隨意。陶淵明的《閑情賦》、嵇康的《琴賦》、《酒賦》、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向秀的《思舊賦》、瘐信的《哀江南賦》、《小園賦》、謝靈運的《山居賦》、王粲的《登樓賦》等都很好的呈現了這種特點。

3、律賦:強調格律,即在內容上一般立意冠冕正大,在形式上嚴守聲律規范且限韻,聲調諧協、詞藻華美、對偶精切,尤重隔句對偶和開篇破題。律賦是唐科舉考試所規定。其格律已超出漢語文字音韻本身特點所屬的形式美,被認為“近于文字游戲。與明、清八股文類同。”李程的《日五色賦》以“日麗九華,圣符土德”八字為韻,共378字,八韻中兩平六仄,是唐代律賦的典型之作。元稹的《觀兵部馬射賦》也是典型的律賦。

4、文賦:是受唐宋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賦體,重視充實豐富的內容和清新流暢的表達。它不講求對偶、音律、辭藻、典故,逐漸呈現由駢儷返回散體的傾向,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更趨自由,甚至可以不押韻,形成散文式文賦。杜牧的《阿房宮賦》開了文賦的先聲,其文賦特點非常明顯,前為鋪排,后以散文議論。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也是文賦中的名篇,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于一體。值得注意的還有李商隱的《蝎賦》和《虱賦》,兩篇均為32字,不對仗也不押韻,全篇都在鋪陳其事,可能有人會認為它連賦的邊都沒有挨著,但它實實在在就是文賦中的名篇。

5、俗賦: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種以誦讀為主的形式。語言通俗,方言俗語都可入賦;鋪陳敷衍故事情節更為完整連貫,生活氣息濃厚,描繪人物情感細膩真摯,音調鏗鏘,瑯瑯上口。因為語言通俗易懂,為別于漢魏六朝的文人賦,一般稱為俗賦。如無名氏的《燕子賦》、《晏子賦》等。

八字押韻格式

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詩界革命”的先鋒黃遵憲有個著名觀點:“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斑斕。”這個觀點雖然是針對中國古典詩歌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而提出的,但可以理解為文學的發展一定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對于今天人們寫賦仍有借鑒意義。因為,如果僅僅拘泥或認同于某一種賦的表現形式而否認其他賦的表達,又或者不能接受賦的表達方式的變化與發展,是不利于寫出貼近時代、體察民意,表現時代內容和時代精神的好賦的。

文章到此本已結束,但意猶未盡的順便還想提一下不屬于賦而對偶聲律有講究的特殊文體駢文。駢文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偶。聲韻上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很多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駢文涉及多種文體,比如,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班固的《封燕然山銘》、曹丕的《與吳質書》、曹植的《求自試表》、劉伶的《酒德頌》、陸機的《演連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自祭文》、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劉令嫻《祭夫徐敬業文》以及盧思道的《勞生論》等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34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