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十二因緣是什麼

解夢佬

說起十二因緣,我們就不得不提起緣起法,因為十二因緣正是佛陀在緣起法的基礎上,重新提出的,這其中主要是按照緣起論來對人生進行分析,它將人生過程分為十二個彼此成為互為條件或因果的環節,因此下面就來詳細說說,這十二因緣到底是什麼。

十二因緣之無明

所謂無明,即是心中的無知,即包括不明善惡、不明佛法教義、不明人間道德、不明世間法理,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人作惡的基礎。

十二因緣之行

所謂行,意思就是人的行為舉止,它是根據無明來分善惡的。

十二因緣之識

識就是修行積累的意思,在前世積累了一定的因果后,從而輪回為今世。

十二因緣之無色

無色的意思就是由精神要素與物質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十二因緣之六入

六入,即人在胚胎時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入完備,于出胎后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

十二因緣之觸

就是指人出生后與世間接觸。

十二因緣之受

人接觸世間萬物后得到的反應,比如喜怒哀樂等等。

十二因緣之愛

對苦有強烈的憎恨,對樂有熱烈的渴望,強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愛。

十二因緣之取

取即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后已,此即為愛的一種體現。

十二因緣之有

有即因果業力,為愛所取后讓自己得到的事物,業力和因果的具體體現。

十二因緣之生

生的意思就是,現在所做的一切因,待感應后成了果,必定能夠來生繼續轉世修行。

十二因緣之老死

生老病死,這是事物的循環,也是輪回的體現。

推薦閱讀:學佛之人能皈依多個師父嗎?學佛之人的禁忌 佛學者自我修行之法

什麼是十二因緣

佛教對于人生過程的劃分方法不止一種,佛教經典論述較多的是“十二因緣”說(亦稱“十二緣生”說)。“十二因緣”說把整個人生過程劃分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前后相續、周流不停的部分。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行緣無明,識緣行,名色緣識,六入緣名色,觸緣六入,受緣觸,愛緣受,取緣愛,有緣取,生緣有,老死緣生。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一切眾生,不能見于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更詳細簡介請看:http://baike.baidu.com/view/8743.htm

什麼叫做十二因緣

《入法門論》科解(十八):十二因緣 

阿王諾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

【注】

所謂四有,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就是投胎的一剎那。

本有就是投胎后至死有的階段,也是有情生存的期間,此有胎內五位和胎外五位之別:胎內五位就是羯邏藍(譯為凝滑或雜穢,指四大將凝固位——托胎后的最初七日間)、頞部曇(譯為皰或如胞,指在羯邏藍上漸生薄皮的時候——第二的七日間)、閉尸(譯為血肉或軟肉,指血肉凝結未堅的第三周間)、鍵南(譯為堅肉或硬肉,指既成為固體的第四周)、缽羅奢佉(譯為支節,即五根將完備,生五識時的第五個七日至出生的第三十四個七日間);胎外五位就是出生以后至死亡的期間,即嬰孩、童子、少年、盛年、老年。

死有就是命終的一剎那。

中有就是死后至生有之間。

有情如此經四有的順序永無止息地痛苦循環,這就是生死輪回。

轉自佛教正法中心: http://www.tbdchq.org/menu.php?cat=detail&id=1234750951

十二因緣是哪十二?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緣,十二緣起。原出《阿含》經典,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稱為“十二有支”。

這種結構,在佛教原始經典中是為探求有情眾生生死苦惱的緣起而設立的。無明(對佛教真理不能自覺)為緣引起行(善惡行業),行為緣引起識(識別作用),識為緣引起名色(身心),名色為緣引起六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處為緣引起觸(反應),觸為緣引起受(感覺),受為緣引起愛(妄執),愛為緣引起取(追求執著),取為緣引起有(存在),有為緣引起生,生為緣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構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相依相對的因果關系,而說為“十二因緣”。

后來的小乘論書把十二因緣同輪回相配,眾生由過去的業而受現世的果報,由現世的業而受未來的果報,就有說眾生涉三世輪回的次第緣起。《俱舍論》把十二因緣分成四種:一、剎那緣起,于剎那間立十二支;二、連縛緣起,十二有支因果無間,連續而起;三、分位緣起,立三世兩重的因果關系,從胎生學的角度來解釋十二因緣;四、遠續緣起,懸遠相續無始,而立十二支。其中分位緣起說為有部所采用。

依分位緣起說,過去世無始的煩惱,叫做無明。依過去世煩惱而作善惡行業,叫做行。無明和行,稱為過去二因。由這過去二因,心識開始活動,在受胎的一剎那成為有情的分位,這就是識。受胎開始的第二剎那以后,六根尚未完備的有情分位,叫做名色。在胎內六根具足,即將出胎,叫做六處。出胎以后至二、三歲,只有接觸感覺,尚未識別苦樂,叫做觸。四、五歲以后到十四、五歲,對事物漸能識別苦樂,是為受。以上從識到受,稱為現在五果。十六、七歲以后,愛欲漸盛,叫zuoai。三十歲以后,貪欲旺盛,叫做取。依愛取的煩惱,造種種的業,定來世的果,這就叫做有。以上愛、取、有,稱為現在三因。依這現在世的三因而于未來出世的分位,叫做生。自生至死,叫做老死。生和老死,稱為未來二果。這樣,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三世,加上兩重的因果,合稱為三世兩重因果。

唯識宗立二世一重因果,《成唯識論》卷八設從無明到有十支為因,生和老死二支為果。此十因二果,必不同世。如從過現二世來看,十因在過去世,則二果為現在世;如從現未二世來看,十因為現在世,二果即在未來世,終究不出二世一重,所以稱為二世一重因果。因為無明和行二支是引出識至受五支的因,所以這二支叫做能引支,五支叫做所引支,合這七支為牽引因。愛、取、有三支為因,緣起生和老死二支,所以稱愛、取、有三支為能生支,或生起因,稱生和老死二支為所生支,或所引生。

天臺宗立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四種十二因緣,與化法四教(藏、通、別、圓)相配,說三因佛性。

十二因緣有各種觀,與四諦觀同為重要的觀法。《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卷四,歸納為四種觀法:一、雜染順觀,即從無明緣行,行緣識等順次而觀迷惑之生起;二、雜染逆觀,即把老死等安立諦說,從老死逆次第而觀迷惑之生起;三、清凈順觀,即從無明滅則行滅等順次而觀成正覺之真理;四、清凈逆觀,即從老死滅是由生滅故等逆次第而觀成正覺之真理。順觀亦稱流轉門,逆觀亦稱還滅門。順觀則為苦集二諦,逆觀則為滅道二諦。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