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佛化家庭的生活準則(五)

解夢佬

佛學自古以來就一直與家庭相融合,所以便有了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之分。在家的弟子一般都會想要把佛法弘揚出去,這第一步就是家庭,于是便有了“佛化家庭”,但我們佛化家庭該如何做呢?因此佛陀為使佛法深入民間,建設佛化家庭,特擬定二十項佛化生活準則,作為民間奉行佛法之準則。

看病

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需要看病,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不過有些人寧可拜佛也不去醫院看病,這就不對了,這已經不是學佛了,而是迷信!佛教不提倡迷信,所以大家有病還是去醫院比較好。如果是佛化家庭,那麼看病的時候,看見別人很不舒服,那你可以默念“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或者“見疾病人,當愿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念畢,以善言安慰病人,勸其念佛。

盥洗

所謂盥洗其實就是指洗手或洗臉。我們都知道佛化家庭要節省,所以在這方面更要做好一些,盥洗不得多用水,用水時,須低頭引水,不得噴水濺人,不得高聲擤鼻嘔吐,不得于殿塔凈地中涕吐,洗浴時常默念“洗浴身體,當愿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

經商

在家弟子不要求過得很原始,也可以過得舒服一些。所以經商是可以的。但經商也要遵守佛法為原則。不營屠業,不營酒業,不營雞魚等造業之事。凡出售貨物皆標明價碼,不賣假貨,不賣二價,不得折扣,不瞞關稅,不欺老小。客如不受,任其自由,不生忿恨,貨壞價廉,皆須明示,不得遮蔽,不放賬,不負債,心地清凈,自然安樂。雖經商場,不生貪念。

閱讀推薦:守戒對我們的影響 修行如何正確入門 苦難有什麼價值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許多學佛修行的居士們,在思維上犯著一個毛病,那就是以為學佛是出世間法,生活是世間法;學佛是個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這些全是兩回事。事實上,學佛與家庭、與生活,原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們來談談。 年余前我在《菩提樹》雜志上看到過一幅漫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畫中畫著一位老居士,手持念珠,坐在蒲團上,念佛打坐。一個小孩由門外伸頭進來,喊道:“爺爺,外面有人找你。”老居士怒容滿面,叱責孫子道:“你沒有看到我在打坐?” “打坐”坐到這個程度,不坐也罷。打坐,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其實所謂“修行”,無非是修正我人“行為”上的缺失,我人身、口、意三方面常有的缺失,在身行者為殺生、偷盜、邪淫;在語行者為虛誑語、粗惡語、離間語、雜穢語;在意(心)行者為貪婪、嗔恚、愚癡,三者之中,以意(心)為本,身行、語行,只不過是執行意(心)行的命令而已。所修行重在修心,如果不能改掉嗔恚習氣,如何能口不出惡語呢?如果不能修心,坐爛十個蒲團又有何用呢? 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我人行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為缺失原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正,離開生活,何來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師有偈曰: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佛法原來就是在我人生活中,離開生活,離開世間,何處去覓佛法呢? 學佛是自做學起,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而做人的基本原則——如誠信、寬恕、公正、慈悲等信條是不能變更的;如果一個人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做人的條件尚且不夠,如何有學佛的資格?所以印光大師說:“欲學佛祖,須先取法圣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 佛是佛陀的略稱,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佛陀是人格圓滿的圣哲,學佛就是學佛陀圓滿的人格,我們必須自日常生活中改正缺失,修正行為,才能趨向學佛之路。 在家居士學佛,不是一個的事,是全家人的事——個人的生活不能與家庭生活隔離,所以佛法不但要生活化,更進一步要家庭化。佛法家庭化,仍然是自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國人重視倫常,倫常是人倫的常道。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的信中說: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 他信中又說: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份。” 或者有人說:印光大師是讀儒家書出身,他是自儒家倫常立場而說的,佛經上未必這麼說。其實不然,佛經中也是這麼說的。《無量壽經》有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相對”的世界中,長短高低、大小方圓是相對,而夫婦父子、兄弟朋友也是相對,既是相對,就有互相對待的人際關系,而我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知要求別人,不知反省自己”。父親要求兒子孝順,如果父親不慈愛,孩子會孝順嗎?丈夫要求妻子溫順,如果丈夫性格粗暴,妻子單方面溫順得起來嗎?胡適博士寫過這麼一句:“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你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先怎麼對待別人,如果只要求而不付出,那就是“我執”與“我見”在作祟,家庭中的一切糾紛、爭執,“我執”與“我見”是根本的原因。 上面一段話,簡單地說,無非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有趣的是,佛經上也有意義相似的話,《四不壞凈成就經》中說:“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戒。不樂殺生,如上所說,我若不喜盜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于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 如果套用上面格式,也可以說:“我若不喜他人驕慢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驕慢于他?我若不喜他人于我惡言相向,他亦不喜,我云何惡言于他……”推之于一切細節皆然。尤其是應用在家庭生活方面,最為適用。 佛教家庭化,要由“自我”放棄執著與我見,要由“自我”主動付出與奉獻,去影響、感化你的父母、妻子、兒女,以至于兄弟姊妹,你不必先存有所收獲之心,但天長日久,潛移默化,你的家庭氣氛會有所改變,不再經常地爭執與冷戰,漸漸地,氣氛溫和了、融洽了。當然,這只是初步。進一步,你可能把佛教雜志、淺顯的佛經,或者故事式的、漫畫式的佛書介紹給家人看,最終的目的是使家人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一個佛化家庭,如果能全家吃素,當然最為理想;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做到廚房不殺生。不殺生,不是指殺牛殺豬、殺雞殺鴨(在現代社會中,也根本沒有人在廚房中殺這些東西,一切到超市中買現成的),而主要是不要在廚房中烹炸魚蝦,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投入油鍋中,于心何忍?我們與其殘害數十百生命煎一盤魚蝦,不如吃一盤豬羊肉,殘害的生命少一點。當然,這是一種不徹底的慈悲,但在目前這種殺業慘重的社會上,不徹底總比完全不慈悲略好一點。 佛化家庭是家庭中每一分子都要恪盡其分,尤其是做父母的,更要盡到父母的責任。目前社會上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由斗毆、吸毒,到飆車搶劫,使人有“人間何世”之感!

有沒有喜歡佛文化家庭的人?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1、佛文化博大精深,是高尚的文化,無論人的出身貧窮或富有,都可以真正地用心去喜歡、滲透、領悟!佛祖不會嫌貧愛富!這跟現實的某些世俗現象無關。

2、佛文化會洗禮人們的心靈上的塵埃,凈化人的靈魂,使人心向善,做善事,行好運!

3、喜歡佛文化、信佛者,供奉佛菩薩,可獲得慈悲加持和護佑,具有無量圓滿功德。

4、喜歡佛文化、信佛者,供奉佛菩薩,常念佛念經念咒,可消除宿世的業障,為生活、工作、事業等帶來好運,也為個人及家庭帶來平安和幸福。

5、供奉佛菩薩,可更方便、更好的與佛菩薩交流感應,遇到困惑、災難可化險為夷,度平安。

6、供奉佛菩薩,會得到和諧吉祥的氣氛,助人避邪氣,充滿正氣和佛菩薩之氣(佛家氣息、氣場),帶來好運和福報、善財,令家道興旺、世世代代繁榮昌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愿佛祖保佑你吉祥!

師父,為什麼很多佛化家庭依然矛盾重生

佛化談何容易,真我佛當心如止水,萬物不擾我心,自然無爭無擾。然,當世佛,只談佛,信佛而不隨佛,隨佛而不始終,多為俗世擾,如何不有矛盾。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