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佛法修行,如何對治煩惱

解夢佬

煩惱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煩惱而感到不安,所以如何對治煩惱成了我們人心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其實每個修行人都不必因此而困擾,因為佛法就能對治煩惱,那究竟如何用佛法對治煩惱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討論如何對治煩惱的時候,很多人總能夠根據佛法說出很多所以然來,但卻沒有將佛法里面的東西應用到自己身上,沒有拿來對治煩惱和習氣,所以我們和別人說的時候能夠滔滔不絕,但自己的煩惱習氣卻沒有改觀。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些人總是在那里誰都看不起,覺得別人都要聽自己的。這就是傲慢心。嫉妒心強的人,貪心和嗔恨心也肯定沒有減少。這樣的人,即使懂得再多也沒有用,因為沒有智慧。有的人雖然懂得不多,但是特別能對治自己的煩惱,越學佛越快樂,這種人就是有智慧了。

因為學佛離不開智慧,沒有智慧就學不到佛,特別是得一分佛法就等于得到了一分智慧,得到了一分智慧就等于減少了一分煩惱。所以我們為何說學佛能對治煩惱,就是這個原因。但很多人卻走進了誤區,學有所成之后就開始驕傲起來,覺得自己已經無視煩惱的存在了,這樣就變成了傲慢,成為修行上的一種障礙。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如果有神通,肯定會更精進。若是這樣,你不是修,而是玩兒,是造業。為什麼說天界的眾生沒有解脫的機會,沒有學佛修行的殊勝機緣呢?因為天界眾生福報大,還有神通,只會享受福報。我們人間也是,明星很難度,有錢有權的人更難度,為什麼?是不是他們不夠聰明?不是,是因為他們太傲慢了,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有傲慢就沒有功德。所以,學佛有什麼用?若是沒有對治自己的煩惱,沒有改變自己的相續,通通都不是佛法,因為佛法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

閱讀推薦:如何放生,放生的具體方法 放生的功德,放生烏龜如何得更多功 佛教法器是什麼

怎麼用佛法來解決生活中的煩惱、

修行必須事理圓融,修行人在學習理解佛法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學會運用佛法的智慧來對治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和痛苦。由于無始以來積累下來的貪嗔癡煩惱習氣種子的影響,只要還是習種性的修行人,都會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很多的煩惱,往往還會生氣甚至大發雷霆。為此,我將陸續收集一些善知識關于怎樣運用佛法來對治現實中煩惱的開示。

一、善知識呂真觀在其所著的《實證佛教導論》中講到:

佛教在降服貪愛的時候首先是從觀行入手的,通過觀行得到事實真相而“厭離”。因為“無常故苦”。如若用意守丹田或者數息等方法把貪愛強行壓抑住的話,不是佛教的正道。當你不修禪定的時候你的貪愛就會現起。
依據《大乘百法明門論》,有情的煩惱大致可以總結為六大類:貪、嗔、癡、慢、疑、惡見,須陀洹所斷煩惱,只是六根本煩惱里的“惡見”煩惱,以及少部分的慢心、疑,而對于像貪、嗔、無明等俱生我見所引生的煩惱,須陀洹還沒有來得及去修斷,因為這些煩惱是二果乃至阿羅漢才能斷盡的。如果面對欲界貪、嗔恨,乃至由五上分結所引生的煩惱,須陀洹還是會被其所引奪正念,所以有可能看到須陀洹他會生氣,或者還表現出貪著某物等。但是須陀洹他能做到的是“明明白白的犯錯”,且不會用凡夫我見替自己的身口意的過失做辯解,這是檢查我見是否斷干凈的手段之一,如果我見沒有斷干凈,因為觀行不周遍導致知見有漏,那就說明還沒有證得須陀洹,頂多只是須陀洹向罷了。

二、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瑜伽師地論》“二種漸次”時,講到:“厭和離欲”

1.“厭”是什麼?比方說,你看到好吃的東西,很想吃,其實這就是你貪愛的現起。那麼喜歡這個好吃的東西的是什麼呢?是你的六識,是你的六識起了那種喜歡的感覺,是你的六識心想要去嘗嘗看這個東西是什麼滋味。這個時候可不是“厭”。

但是你知道了“諸行無常”的道理,這個好吃的東西也是無常,所以到時候一定會讓你受苦。比如吃太多之后變得太胖,太胖之后又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者是因為你太喜歡吃,沒得吃的時候就會覺得很不舒服。這都是無常給你造成的痛苦。無常的東西一定會造成痛苦,盡管這個道理你已經思維清楚了,可還是很想吃,為什麼?因為你的心還沒有得到解脫。

有的人可能會說,可以用修習禪定把這個貪愛的念頭降伏。禪定當然可以降伏它,但要注意,《阿含經》不教你修意守丹田、數息,而是讓你從“厭”開始,從討厭這些無常的事物開始,而厭離又是從“無常故苦”的觀行中來。所以說,佛教在降伏貪愛的時候,也是從觀行入手,而不是從修習禪定入手。

如果你不做“無常故苦”的觀行,只是用意守丹田或數息的方法,把貪愛強行壓抑住,這不是正統的佛教修行方法。這樣只能把它強行壓抑住,但等你不修禪定的時候,貪愛還是會再現起,沒有辦法徹底斷除。

所以當貪愛起來的時候,你要起厭離想,立刻觀察這個東西到最后一定會讓你受苦受罪,這樣就能夠“令諸煩惱不復現行”。當然這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至少要二果以上的人才有辦法做到。初果人還是在追逐貪愛,當貪愛起來的時候,他不會記得“五陰是苦”,就算記得,也不會當一回事。

二果人才有辦法把“五陰非我”的道理變成無間作意,可是他并沒有“五陰是苦”的無間作意。貪愛現起的時候,如果不會引起重大煩惱,也不會構成犯戒的話,他還是會去受用。如果你拿一個很貴很好的蘋果給他吃,他可能還會說:“哇,好好吃啊!真希望每天都能夠吃得到。”他做這種希望也不算過分,因為這并沒有犯五戒。事實上,大部分的修行人都還會這樣。剛才是以貪吃為例,其實“財、色、名、食、睡”這五種主要的欲界貪愛,道理上都是一樣的,大家要舉一反三。

如果這個二果人想要把自己的貪愛斷掉,貪愛生起的時候,他會“起厭離想”。經常做這種觀行的人是三果向,也就是趨近于三果的人。這不是一般人就能夠做到的。初果肯定沒辦法,二果人要看他想不想這麼修,只有三果向才是經常做這種觀行,但又還沒有成功。
2. 離欲。在講“厭”的時候,還是要對治。但是因為修習厭離的緣故,到后來就變成了習慣,不需要再去對治了。到了這個地步就會對于“一切染愛事境不現行”,也就是說像“財、色、名、食、睡”這些貪愛統統都不現行了。“此由伏斷增上力故”,其實這個時候已經是把貪愛的現行給斷掉了,也就至少是三果了。如果斷掉的是欲界愛,三果人就已經達到這個目標了。但如果還要包括色界愛和無色界愛,那就只有阿羅漢才能辦到。
三、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衣中寶珠 ——雜阿含經隱藏的大乘法(八)》時講到:
佛陀在教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對治煩惱:“愛味”——“過患”——“出離”。
比方你去逛百貨公司,突然看到一件衣服很漂亮,你很喜歡。很喜歡的狀態就是經典中所說的“愛味”,漂亮衣服就是“色”。你再一看標價,三萬塊人民幣,你嚇了一跳:“好家伙,這麼貴的衣服!我怎麼買得起?”你知道,為了一件衣服花掉三萬塊人民幣,生活都會成問題。這就說明,你觀察到了它的“過患”。你心里說:“算了,不買了。”這時候,就放棄了對這件衣服的貪愛,這種心理狀態就叫“出離”。當你觀察到這種心理狀態的時候,就要聯想佛經中講的有關“出離”的法義,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了,這就叫做觀察清凈。
味、患、離是不一樣的。味說明你還在貪著,患表示你已經觀察到它會產生痛苦,離則表示你已經準備要出離它了。
以色法為例,你如果很喜歡自己的身體,因為它現在很好。可是身體是無常的,它會衰老、會生病、會死亡。等到那個時候,你會擔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說,如果你對五陰產生愛味,等到它發生變異的時候,它就會對你產生過患,讓你變得不愉快。你既然不愿意接受痛苦,那就應該討厭、厭離五陰。
既然它將來一定會離開你,那你為什麼不聰明一點,與其等到人家離開你的時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點在心里離開它。這個離開或出離,不是叫你馬上去自殺,而是說在心理上先離開,不要認為這個色身是“我”或“我所”。因為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將來一定會受苦、受罪。
受、想、行、識也是一樣的道理,它們將來一定會離開你。這里的“識”是指六識身,當你死掉以后,六識身也跟著散壞掉,第七識再怎樣把六識身當成是“我”或“我所”都沒有用,改變不了它們會離開你的事實。(其實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著的時候,六識身就斷掉了。你如果說“六識身就是我”,那就請問你:當你睡著或昏迷的時候,“我”跑到哪里去了?) 你把色、受、想、行、識當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卻根本不甩你,它們要走的時候還是要走,到那個時候,你再怎麼痛哭流涕都沒有用,再怎麼舍不得也沒有用。所以你還不如趁早死了這條心,接受“受、想、行、識”不是“我”也不是“我所”這個事實。這樣,當它們離開你的時候,你也就不會那麼受罪、那麼痛苦了。 如果你現在發現自己對于色法有愛味,這就叫做“于色味隨順覺”。“覺”是察覺的意思。能夠察覺自己對于色法的愛味,對它有如實的認識,就能夠得到智慧。“如實見”是因,“智慧”是果,也就是說,智慧是從觀行而來,而并非從禪定而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論。 對于受、想、行、識的愛味,也是一樣的道理。 修行,要把現實中的狀況與佛經中講到的法義作比對,知道它就是佛經中講的某一個法。有的人就做不到這一點。比方說,有的人很會說色無常,而且很會念“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可是當他病痛的時候,卻不知道是因為自己貪著于這個身體的健康,才產生這麼大的痛苦,反而怪佛菩薩沒有保佑他,都沒想到要把現實的狀況與佛經比對。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有在修觀行,他只是把佛經當成是一種學問來學習、來記憶,而沒有引用經義來對治煩惱。 觀察有為法都是無常、苦、能夠變壞的法。“法”這個字在佛經里有很多種意思,有時候是指“規則”,但在這里是指“現象”。你觀察到這些法都是無常、苦、會變壞的,所以你知道它們是有過失、有過患的。如果你喜歡無常的有為法,愛味只有一點點,但是它的過患卻很大,那個時候你就會受很多罪。

四、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勸發普賢行愿》中講到:


假設你的好朋友欺騙了你,跟你借了一大筆錢故意不還你。這個時候你難過沒有關系,但一定要馬上把智慧跟慈悲拿出來應用,這樣子你才是一個學佛的人。首先,你應該用智慧去觀照它,錢它是什麼東西?它到底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我(能取)還是我所(所取)?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是十八界里頭的哪一界?同樣的,朋友的關系是什麼東西?它到底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是我還是我所?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是十八界里頭的哪一界?這樣講好像很麻煩,當你嫻熟這種觀行之后,一念之間就可以做準確的分判。剛開始的時候,你只要分別某法(錢、朋友等等)是五陰當中的哪一個部分就行了。如果你能夠這樣的話,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知道要怎樣把佛法上的智慧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你就長出一只翅膀了。

你要是只用智慧觀察,沒有慈悲,你會變得很冷。你可能就丟一句話給他:「算我欠你的好了,以后果報你自己承擔。」(大眾笑。)我們用聲聞法對治煩惱,雖然也很管用,但卻錯失了度眾生的機會,因為你沒有菩提心,講話讓人受不了。

其實你可以把菩提心拿出來應用,心里頭先起一個作意:「這個機會太好了!」(大眾笑。)為什麼呢?《維摩詰經》說,娑婆世界有十種善法是其他世界沒有的,其中有布施攝貧窮和凈戒攝毀禁。他來跟你借錢,故意賴債不還,你不恨他、不罵他,反而作意:「好,你既然不還,我就當作是送給你的,不要緊。」這就符合了布施攝貧窮和凈戒攝毀禁,未來世他一定要做你的弟子。(問:賴債的人比我還有錢,這樣算貧窮嗎?)貪得無厭就是貧窮,至少未來世會感得貧窮的果報。凈戒攝毀禁,就是你沒有做錯事,在這件事情上面你是持戒,他做錯事情是毀禁。(有人說:本來是要還錢的,就是規定的事他毀壞了。)對,戒就是行為規范,所以不一定是佛教的戒律。世間的法律有規定,跟人家借錢必須還,這是民事責任。如果他在跟你借錢的時候根本就不打算還你,這個叫詐欺,可以構成刑事責任,當然算是毀禁。

這樣有沒有聽懂?你要修成佛果,一定要廣度眾生,現在你跟他結了這樣的緣,他將來就一定要做你的弟子。你碰到故意賴債不還的人,要起歡喜心,不要講他的壞話。因為你講他壞話,攝受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五、善知識呂真觀在講解《雜阿含經論會編》時講到:
1、遇到挫折,您應當提起正知見“五陰身與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這樣就能夠以般若正智修習忍辱波羅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將來一定能夠證得實相般若,成為佛門龍象。
佛弟子碰到障礙,是很尋常的事;因為五蘊無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蘊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發展,就會有苦。資糧位的階段,佛菩薩和護法比較容易給您感應,讓您平安順利。但是,到了加行位與見道位,您必須現觀苦諦,才能見道乃至離開對三界諸有的貪愛,證有余涅槃。這也是菩薩道必須修習的功課,并非只是解脫道而已。
2、過失無論大小,皆應盡速懺悔,諸行無常,臨終未必有時間可以懺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來的意外中喪生。懺罪最好的方法是發起普賢行愿,即使不能發起,也應讀誦《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因為普賢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讓人往生極樂。大智、大愿才能滅掉大罪。毀謗正法的過失,要用弘揚正法來補過,如世親菩薩曾經毀謗大乘法,后來他以弘揚大乘法來補過,臨終時幾乎證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揚正法,應該親近真善知識,努力求悟,并幫助真善知識弘法。

六、善知識正元老師在講解《佛教徒相信祈禱的功能嗎?》中講到:

諸佛以及八地以上的諸大菩薩,都是有無量的神通自在力來感應眾生的心念,并且幫助眾生的。假使我們有所祈求,只要是誠心祈禱,沒有得不到感應的;佛菩薩一定會以順、逆、顯、隱種種方便,來圓滿祈求者的心愿。
“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另外,佛陀也在《法華經》當中贊揚 觀世音菩薩說: “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妙法蓮華經》卷七)除了上述經典之外,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也有解說八地菩薩的功德說:“因為八地菩薩對于現相現土等能力都已經得到大自在了,所以在眾生有需要的時候,只要一起念作意,一切眾生所需要的飲食、衣物等等資生之具,都能夠立即變現。”所以說,八地菩薩對于一切種利益有情之事都有大堪能的。 諸佛菩薩都是時時刻刻不斷的憐念眾生的,可是眾生卻心心念念不斷攀緣著五欲境界,深陷于世間煩惱當中而不愿意出離;即使在祈求佛菩薩的時候,也常是信力不具足而心懷猶豫的,這怎麼能夠怪佛菩薩沒有感應呢?由于眾生念佛的誠心以及信心等程度各不相同,感應當然也就因此有所差別。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應該要了解,那就是佛菩薩救度眾生有順度的,也有逆度的,有顯度的,也有隱度的。譬如求醫病而得到痊愈的,或所求如意的,那是順度;求壽反而夭折,或所求不順遂的,那麼是屬于逆度;感得佛菩薩為你現身說法或者救拔的,是顯度;因為祈求而感得人事聚合、機緣相助的,則是叫作隱度。這是為了要以各種的攝受方便,逐漸安置眾生于佛法當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漸成熟,最后能夠得到究竟解脫,所以會有這許多的不同。 或許有人會懷疑:佛菩薩為什麼要用逆境來度人呢?其實這是因為,眾生處在順境的時候總是容易放縱自己在聲色五欲之中,想要他們修學佛道是很困難的,這種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對往昔的行為產生懺悔之心,而生起進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們要瞭解,佛菩薩回應眾生的祈求,并不一定是隨眾生的欲求來滿足眾生現在的求愿。 例如,佛陀在《菩薩地持經》當中的〈四攝品〉有如此解說:“如何是菩薩一切行利呢?大略說來有兩種:第一種是一切眾生善根尚未成熟者,方便令熟;第二種是善根已經成熟者,令他走向解脫。另外一種說法又說,菩薩一切行利有三種:第一種是給予現世利,第二種是給予后世利,第三種則是給予現世以及后世利。”所以,佛菩薩攝受眾生,是為了讓眾生逐步能得到解脫的功德,乃至于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而能夠究竟解脫;這并非只是為了要滿足眾生眼前于世間法上的所求以及執著。所以,就會視眾生的根性,而以各種方便來攝受眾生以及調伏眾生。因此,在向佛菩薩一心祈求之后,我們應該要瞭解,佛菩薩會以最適合我們的方式來攝受我們;而不是只會依照我們因為貪瞋癡等煩惱而對世間境界產生各種雜染的欲求,來滿足我們。
所以,在祈求之后,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來面對各種可能的結果。例如:遭遇劫難未必是禍,喪子未必是兇,重病痊愈未必可喜,延壽未必可賀,得財未必是福,家難未必不幸,謀事得成未必可慶,謀事不成則未必可悲。因為世間法本來就是虛妄無常,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面對這些苦、空、無常、無我的世間法的變化當中,來參透這些道理,而逐步發起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智慧。因為這才是學佛人最重要的目標啊!
身為佛教徒應該都要知道,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要能夠深信因果,之所以會有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寶積經》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偈語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也就是說,縱使經過了一百劫那麼長久的時間,所曾造的業種仍然會完整地收藏在本識如來藏當中,而不會銷亡的;當因緣際會的時候,該受的果報還是要自受,而無法逃離的。這是因為一切有情眾生的本源如來藏本不生滅,自無始劫前一直到盡未來際,永遠都是這樣的體性,而不會稍稍改變;所以,所有的業種也都不會隨意消失的。
總之,無論今生或者未來世的禍福,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所以不應該怨天尤人,或者四處胡亂祈求。當我們遇到世間境界的考驗,覺得自己實在是力量薄弱時候,應該是要先真心的懺悔,并且自己努力地修集福德以及智慧。要能夠這樣子作之后,再以追求無上正等菩提的心念來誠心祈求佛菩薩,才有可能得到佛菩薩的攝受以及加持的。

七、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五濁惡世”之“見濁”


眾生有很多邪見。這個“見”主要指邪見,即不符合事實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我們如果修行,就要先從“見”下手。眾生的一切煩惱,都從無明而來(廣義來說,無明也屬于煩惱)。無明是對事實真相的不了解,“見”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眾生的大部分煩惱都由它引發。雖然如此,“見”終究只是一種認知,只需用事實來說明,很容易就能糾正過來,所以我們的修行,從“見”下手是最得力、最高效的,這種煩惱也叫作“見所斷煩惱”。相對還有“修所斷煩惱”,是鏟除了邪見之后,要依正見慢慢對治,才能斷盡的煩惱,貪、瞋都屬于這一類。比方說貪愛,貪愛是煩惱,假如說我很貪吃,我也知道這不對,但我就是喜歡吃,控制不了。知道不對是見解,但貪愛這個煩惱還是控制不了,所以煩惱和見解還是有差別的。當然,最初還是和見解有關,如果說你過去世一直在用“凡夫我見”為自己的貪愛找理由,你的貪愛就會一直強化下去。假設說我現在吃一種很美味的東西,我就說:“我必須要活下去啊,民以食為天嘛!”這樣為貪愛找理由,就肆無忌憚地越吃越多。眾生貪愛的增長,就是因為過去世不斷為貪愛找理由,所以貪愛就一直增長,變成一股勢力,停不下來。就算你這一世斷了三縛結(聲聞見道),或者開悟了(大乘見道),你的貪愛也不會馬上停下來,必須要悟后起修,才有辦法把煩惱斷掉。
八、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修行與工作、生活
問:現代人求名求利不擇手段,虛名確實可以帶來現實利益,學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凈,除了一些不該為的求財機會外,求正財之機會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為弘法之典范也(易攝受眾生),后學知之,無興趣追逐世間利益,浪費時光,而現實確實需要一定的資財供養眷屬基本生活之需,供養三寶護法弘法之用等,如何處之?

 答:首先,因緣果報難以了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之。修行人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緣修學了義究竟正法,要看過去世是否曾經努力布施,是否曾與正法結過善緣乃至護持正法,是否曾經抵制正法、誹謗正法等,相關的因緣與障難甚為復雜,難以一概而論。一般而言,若這一世能有因緣修學了義究竟正法,能夠安住于正法中修學,福德通常不會過于貧乏,因為菩薩必有可愛的異熟果報。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還須為生活、為三餐奔忙而無閑暇,這種人不容易有因緣修學了義究竟正法;即使有因緣也不容易安住,因為世間法中能讓他煩惱的事情太多了,根本無暇修學佛法,亦即其事障較多而阻礙修學正法。

因此,能安住于正法中修學者,其基本的、生活上所需的資財通常不至于匱乏。若還有生活上面的困苦,學人當思:吾等往世必定在布施度方面所作缺乏,此世能夠有因緣學習正法,必是往世與善知識結過善緣,但是自己累世修福的部分仍有匱乏,所以此世應當更為努力的在布施眾生、利益有情,乃至護持正法上面努力。以此逆向操作的方式,期能快速在此世以后,就能遠離貧窮匱乏的業行,古德有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有智的學佛人,當以此來檢視自己的處境與行為,以智慧來面對環境及轉變自己的命運。

 再者,一般的在家學佛人,尤其是菩薩道的行者,還是得兼顧家中的生活、照顧一家老小,因此確實需要一定的收入作為基本生活之需而長養道器;因此,雖然是心向解脫、心求佛道,但因并未出家專心修行,故能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這還是必要的。但學佛人對于錢財的基本心態是夠用就好,菩薩雖不會刻意排斥錢財,但也不會為了貪圖享受或為了累積財富而不擇手段獲取不當錢財。

大德您雖然無興趣追逐世間利益,但是基本的生活條件仍然應該要先滿足,才能進一步修學正法;否則,冒然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若父母親或配偶都不是學佛人,則易引起他們的瞋惱之心,甚至會怪罪正法,未來要接引他們入佛門可就難了;而您自身的學佛過程也一定不會順利,會因為家里成員的阻撓而有諸多障礙產生,仍然不能于正法中得安住。而且,世間法的工巧歷練也是菩薩道必須要修集的資糧,因此當以長遠觀點來看成佛之道。
 另外,若是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來專修,也不必然能保證修行一定因此得力、功夫一定增長;反之,有固定工作的人,也不必然會因為工作而影響其修行。因為修行是一條長遠的路,如您提到的,必須“福慧皆具”,不只在家居士必須福慧皆具,出家菩薩亦是要福慧皆具;尤其是佛菩提道的修證,許多的因緣是必須在世間法當中去成就,因此有句話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雖然處于世間雜染法中,卻能夠依此緣之激勵而能夠對于解脫與智慧的增上有助益,端看您以什麼角度來面對。所以,若是工作性質不是與惡律儀有關,因此不會影響修行,并不一定要因修行而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尤其是家中成員若不是也在修學佛法時更是如此,因此攝受家人趣向解脫及佛道的成就,也是菩薩應該要做的事情。
事實上,如果有正確的知見,再加上有上求佛道的堅定心志,即使平日有工作,乃至工作忙碌,照樣可以成就無相念佛的功夫,照樣可以護持三寶、護持正法;而且在動中所成就的功夫不怕喧鬧,能夠騎聲蓋色而凈念相繼,這才是將來參禪所需的基本功夫。當然,若您家中未來生活的所需都已安排妥當、不虞匱乏,家中成員也都樂于配合您的修行,您也可以辭去工作或提早退休而一心專修。此中各類情況甚多,企望努力精進于佛道者,當以智慧為先導來衡量自己的狀況,選擇應有的作法,用長遠心配合勇猛心的精進方式正確有智的修道。
最后,對于供養三寶、護持正法的問題,其實要供養、護持正法的方式很多,并不一定要以錢財的方式為之才算是護持、供養;財布施只是三施其中之一,還有無畏施、法布施等方式也都可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3說:【佛子!我常以法施為首,出生長養諸白凈法。】法施亦有甚多種,譬如,于正法團體中幫忙打掃講堂、整理蒲團、搬運書籍,或是幫往生者助念、出外擺書攤、發結緣書接引眾生,讓眾生有因緣能接觸正法、修學正法;或者幫忙校對經文、翻譯等等的身力、腦力、時間的付出,都算是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乃至自身或邀請親朋好友前來聽經聞法,甚至參與講堂所辦的法會、演講等,也都是護持道場、護持正法。

九、善知識呂真觀開示:人會墮到三惡道一定是從取相分別而來

比如強盜看到有錢人家過得很好,這樣他就先在“有錢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別。接著他又想:“有錢人為什麼可以這麼有錢,而我為什麼生下來就這麼窮?這是沒道理的。我一定要想辦法讓我自己變成有錢人。”后來,他就去打家劫舍、占山為王了。所以,我們看到,他會成為強盜,一定是先從取相分別開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別,心想:“窮就窮,有什麼關系?過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麼關系?甚至餓死有什麼關系?”如果他能夠不取相分別的話,就會是這種心境。在鬧饑荒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東西吃,如果是一個圣賢的話,他就會說:“其實人都是要死的,餓死又有什麼關系?”圣賢不取相分別,所以可以達到這種心境;但強盜卻從一開始就取相分別,然后就用不正當的手段去達成他的目的,這樣就會從人間墮入到三惡道去。

十、問:除了用大乘法的正見、正念、正定對治煩惱,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善知識呂真觀回答:另一個很好的方法,是用菩提心來對治,例如普賢行愿。要是有煩惱一直糾纏著,擺脫不了,可以讀誦《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將自己沉浸在普賢行愿的愿力海當中,與諸佛菩薩的愿力相應,便能夠很快除滅煩惱。

怎樣修行佛法

從來學佛的人,常常會發生這樣幾種情況:第一、已認識佛法理論的精辟圓滿,也常常看經研教,贊嘆隨喜,但只當作學術性來研究鑒賞,不肯毅然決然地用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躬行實踐。有的還曲解“本來是佛,不屬修證”的說法,認為修行證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終日閑散,任情放逸,自以為隨緣自在,但一接觸到實際問題,卻沒有抵抗和化除的辦法。第二、雖已肯發心實踐,卻不明修持的道理,仍處處執著,說物就著于物,說心就執于我,甚至必求最高無上的法與德高望重的師,好象只有這樣,才能從速解脫自己的煩惱;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貪嗔等習氣發露的時候,卻隨它奔騰流浪,并不去回頭照顧。他們心存依賴,一味向外尋求,仍不曾抓住問題的重心。第三、曾經滄海,備嘗艱苦,于是認真學佛,愿求解脫,知見很正,卻又苦摸不著一個下手處,雖也誦經持咒,念佛打坐,但終覺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條出路來,往往學佛十年,煩惱依舊,求法無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久無消息,自怨業障深重,以為終身無望,從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們如果根據上述一些例子,來作一下主觀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種人是由于不知實踐的重要,第二種人是由于不明實踐的宗旨,第三種人是由于不詳實踐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實踐的就較少,至于從實踐而明悟心性的那就更少。所謂“入寶山而空回”,這真是學佛者的苦悶! 二、實踐的重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總的說來,其內容可分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于理論的范圍,行和果是屬于實踐的范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就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聯系,分而不分。由此可知,學佛的目的,并不是教人只作純理論的探討,其著重點在于由教理的了悟而貫徹到躬行實踐中去。學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實踐程度的深淺來決定。只有真實履踐,才能親自證實佛法理論的正確、圓滿和偉大;也只有腳踏實地,依佛法不斷熏習,才能逐漸斷除主觀虛構的妄執,證到客觀究竟的實性,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實相,而慶快平生!因此,佛法實際上就是個實踐問題。況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這樣理論和實踐互相資助,互相影響,便成為佛法行解相應、理事不二的統一觀。 三、實踐的宗旨 實踐佛法,原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誦經禮拜,有的廣修供養,有的精守戒律,有的執持名號,有的專修禪觀,有的行腳參訪。這樣孜孜學習,究竟為了些什麼?假使宗旨不明,必然會含糊籠統,勞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會不知其所以然了。《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于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二千多年來,流傳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種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負著這樣一個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重要任務。所謂“佛之知見”,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覺性。這個覺性,從它的體質方面講,是廣大圓明,恒常不變;從它的相狀方面講,是清凈湛寂、充塞時空;從它的作用方面講,是隨緣應用、觀照無礙。它是事物的真實相貌,所以叫做實相;又是萬法的究竟體性,所以也叫法性。只因我們久遠以來,被主觀偏執的習氣所障蔽,竟使這一本具的光明覺性,不但沒有辦法顯現,而且也沒有人肯信。弄得癡迷暗鈍,脫離實際,枉受許多苦惱,因而不能不借佛法來開、示、悟、入。所謂“開、示、悟、入”,雖然含有許多不同的過程,但概括說來,不外乎由明悟心性而到徹證心性。只有明悟心性以后,啟發智慧,明因識果,才真能降伏煩惱,化除習氣,步步深入,直到徹證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習氣會去了又來,煩惱會隨滅隨生,識心永遠不斷,苦果無從解脫。這樣,雖然在學佛,卻很難得到實益,譬如在暗室之中,雖想打掃塵垢,清理積物,卻苦于無從下手。所以《華嚴經》說:“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解深密經》說:“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大日經》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由此可見,實踐佛法,應該建筑在自覺的基礎上,由依法修習,而得定開慧,而明心見性,而掃蕩積習,而徹證真理;從思維轉為觀照,由現象滲透本質,解脫生死苦厄,成就無上覺果,這是學佛的具體內容,也是學佛的根本宗旨!也許有人認為明心見性,似乎要求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的確,眾生根性千差萬別,為了根據不同的根機,給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說二說三,方便接引,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無量法門,歸根結蒂,究竟都是為一佛乘,所以《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而且根性大小,并不是固定的,所謂“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發心大的,轉業就快,學佛原望成佛,大愿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時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實際上,若能從根本處做起,則知見正確,般若種子,就永遠留在識田中,終必因此而得解脫。況且我們平時造業受苦,正因為不明心地,學佛如果不從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為心性不明,勢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顛倒。既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末成佛作祖原是當人本分下事,并無神秘奇特可說。眾苦只由于不覺,極樂無過于明心,“當仁則不讓”,能發心直下承當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所以能流傳深廣,睥睨一切,也正為有這個根本真理作為它的精神實質,否則形存實亡,再過若干年,世人將不知學佛為何事,佛法前途是不堪設想的! 四、實踐的意義 就理上來講,我們的自性,本來光明覺照,體用如如,無所謂修證,也無所謂佛法,所以《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但就事上來講,由于我們真如自性,迷而不覺,成為真妄和合的第八識。這第八識,無始以來,受前面七識現行活動的熏習,含藏著無量習氣種子,形成一種潛勢力,一旦遇到機緣,便能發現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體方面的顛倒活動。這樣由現行熏成種子,再由種子生起現行,互為因果,以致自性日夜波動狂亂,無法安定,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來對治修證,轉識成智,恢復我們本來圓成的實性。所以誰不肯實踐佛法,誰就是諱疾忌醫,無視于自己主觀偏執、貪嗔煩惱的事實,正是違反客觀實際,甘被調弄的大迷信者!佛法的實踐,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這說明自性本來清凈自在,因受塵垢妄執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復本來的樣子,否則就應該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動,這說明修習佛法,要在一切時、一切處自強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時續時斷,不能一曝十寒。人們的一切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這三方面的活動,又以意識為主,由意識的活動而表現于身口,所以實際上三者是分不開的。不但如此,意識又是真如自性所發露,從真起妄,那末妄不離真,譬如從水起波,波還是水。因此一切活動,包括修習佛法在內,實際上,全是真如自性的表現,這叫做全性起修,既然是全性起修,那末也可以說全修在性了。所以能依法實踐一分,就能顯一分本性,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為二方面來說,身口方面的禮拜誦念,有事相可見的,叫做事修,內心方面的參究觀照,隱微難知的,叫做理觀,身心既然是互為表里,無法分開,那末理觀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觀。因此,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謹嚴;事上越謹嚴的,理上定越清凈。由此可知,修習佛法,既不能執事而廢理,也不能執理而廢事。學佛的人,若能理事圓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性的一日。 自性清凈無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動,就是定;自性觀照無礙,就是慧。可見戒、定、慧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是自性一物的三面。實踐佛法的本意,仍是從這三方面去回復本性。所以一切修持離不開戒、定、慧,一切佛法也無不同時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為修學佛法的基本法則。根據這一法則,可由染污轉為清凈,由動亂轉為安定由糊涂轉為明白;直至無染無凈,無動也無靜,無智也無得,方真是自性本來的面目。

修行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算是達到佛法的一階真正的成就?

太橋旦曾堪布,現任貢嘎山貢嘎寺住持,貢嘎五明佛學院院長,貢嘎仁波切經師。1969年出生于四川康定貢嘎山,幼年在貢嘎寺出家,十五歲便成為貢嘎寺的維那師,負責法會儀軌的指導。 太橋旦曾堪布答:對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標不同,所以最終獲得的成就也不一樣。獲得的成就分為三類: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剛乘的成就。 小乘成就又分為兩類:其一,聲聞乘;其二,獨覺乘。小乘成就是內心中對輪回生起出離心,打破了三界六道輪回的執著,斷除了煩惱障而獲得個人解脫,并證得阿羅漢果位。聲聞觀“四圣諦”,修三十七道品,證出世阿羅漢道。獨覺觀“十二緣起”,修三十七道品,證出世辟支佛道。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對眾生生起同體大悲之心,觀諸法緣起性空,修六度四攝四無量心而達到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的道地,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而獲得離一切戲論的大境界,并證得大徹大悟的圓滿佛果。 金剛乘的成就,是具備大乘條件的前提下,對“三根本”生起無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將輪回視為清凈的坦誠,將一切眾生視為佛和佛母的清凈觀。并透過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修持而證得智空雙運、悲空雙運、樂空雙運、明空雙運、顯空雙運的至高無上大手印金剛總持的圓滿境界。 真正成就的標準是噶舉祖師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見、修、行、果 ”。即:見為空性之智慧,修為光明無執著,行為無貪而恒常,果為無垢chiluo裸。所獲得的成就應以密勒日巴尊者的“見、修、行、果 ”為標準,誰的相續中具備了正確無誤、至高無上的“見、修、行、果 ”,誰就證得無上的成就。 無與倫比的岡波巴大師所說的修行的“四種竅訣”。即:心轉向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轉成智。心轉向法中納入了出離心,法成佛道中納入了菩提心,去除道障中納入了緣起性空,惑轉成智中納入了金剛乘的至高無上境界大手印。真正的成就以岡波巴四法的竅訣為標準,誰的自相續當中具備這四種修證,誰就獲得至高無上的成就,這就是獲得大成就的一個正確標準。 大手印傳承祈請文中也說:“虔敬即為修之首,專心即為修之身,出離即為修之足。”就像一個人需要具備頭、身體以及足一樣重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備三種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亂、出離心。自相續中具備這三種要素的話,算是一種大的成就。 寧瑪派的祖師隆欽巴大師所說的,修行的“三個殊勝”即:前行發心、正行無緣以及結行回向。修行的成就以三個殊勝為標準,誰的相續中圓滿這三個殊勝,誰就證得圓滿成就,大徹大悟。 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三主要道”,是指修行者所修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三種法。哪三種呢?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如果我們的心中具備出離心、菩提心以及證悟空性的話,就談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大成就。 薩迦派祖師札巴堅贊大師所說的“遠離四種貪執”,是指:“若貪執此世非修行者,若貪執輪回非出離心,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若生起執著非正見地。”我們修行的過程中能遠離四種貪執,這就是真正的成就。 噶當派祖師阿底峽尊者傳承的“隨念五尊法”,是指:隨念上師之上師瑜伽,身觀為自性本尊,口不離持咒,心不離空性見與慈悲心,以及功德圓滿回向。成就以隨念五尊法為標準,誰做到這五種法,誰就獲得無上成就。 止貢噶舉祖師止貢覺巴大師所說的“大手印五支”:一、菩提心修法;二、本尊修法;三、上師瑜伽修法;四、大手印修法;五、回向修法。修行的成就以大手印五支為標準,圓滿修行大手印五支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一旦我們相續中具備大德們所指定的這些功德成就的話,即使外在的奇特現象或吉祥的征兆不出現也不要有絲毫的遺憾,因為外在的一切現象皆是虛妄的。 我們應該時時刻刻依大德們的殊勝教言來衡量自己內在的修證成就,我覺得這是最保險、最可靠的。 比如說學佛人和沒有學佛的人之間的不同,就是沒有學佛之前,多數人都非常散漫,比較容易放縱,也經常會生起煩惱,喜歡造惡業等等。而且自己也不覺得這樣做是不對或是不應該的,不但沒有后悔之心,還會覺得自己精明強干。但進入佛門學佛以后呢,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對,哪些做錯了。一旦了解了善與惡,對與錯之后,就不再像沒有學佛時那麼隨心所欲。因為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精進地斷惡行善,自然而然地謹慎取舍因果,這就是初學者所取得的進步。沒學佛之前我們是絕對不會這樣謹慎或反省的,這就是學佛的人和沒有學佛的人之間存在的差異,這談不上是成就,但應該可以算是得到三寶的一種加持感應。 我們學佛以后經過修持,行為上會自然遠離殺生、偷盜、邪淫的身不善業,并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業,這就是行為上所達到修持的一種進步;經過修持而言語會自然遠離妄語、挑撥離間、惡口、綺語的口不善業,并能做到誠實、促進和諧、說話溫柔、誦經念佛的口之善業,這就是言語上所達到修持的一種進步;經過修持而思想會自然清凈遠離貪欲、嗔恨、邪見的意不善業,并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樹立正見的意之善業,這就是思想上所達到修持的一種進步。 所以是否獲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內心的修證,佛法絕對不是衡量他人過錯的工具,而是調伏自心的殊勝對治,更是自覺覺他的圓滿方法,因此我們應該經常反省自己。通過觀察自心就會發現以前我們的我執特別強,煩惱特別多,業障特別重,習氣特別深,動不動就會生氣。接觸各式各樣的團體時,也會因為看到這樣那樣的事情而起煩惱等等。但經過長期不中斷的修持,現在這些污染逐漸沒有了。我執也減輕了,煩惱也不起了,習氣也斷掉了,妄念也越來越少,造惡業的想法也自然停止了。并且心里一直想著幫助他人的一些事情,在看一些經典或聞思佛法時法喜充滿,自然領悟到其道理。而且不僅僅是明白佛法的內容,還能做到一些身體力行的實修。在學佛修持的過程中,對三寶生起信心、虔誠念佛、保持正念、愛護眾生的生命等等,這些都是得到三寶加持的感應,也是修行進步的一個表現。 真正達到一定程度上修行的進步,是經歷各種苦樂的感受,或者在生活上遇到不幸或倒霉時,對三寶沒有任何抱怨。不失望,沒有失去信心,且心中仍然會生起對三寶無比的信心。當看到輪回中的榮華富貴時也沒有任何留戀,會自然生起出離心。一些眾生無緣無故的傷害我們或指責我們時,我們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會對眾生生起慈悲心。我們眼前的萬事萬物,形形色色的誘惑出現時既不貪執,又不迷惑,常常能保持視為如幻如夢的一種境界,這就是一個真正進步的表現。如果常常能做到這樣且持之以恒地堅持,不中斷地精進修持的話,就像是爬樓梯一樣,行菩薩道的次第逐漸圓滿,一步一步接近乃至達到至高無上的成就。 如今很多半信半疑的學佛人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成就,他們將成就視為一種表相上的殊勝奇景或吉祥的征兆來對待。比方說頭頂上是否發光,虛空中是否出現佛菩薩或各種瑞相。功課特別精進時有沒有做一些吉祥的夢,打坐時心中是否產生一些特殊的覺受,身上的疾病有沒有減輕。有些人會想家里有沒有發財,老公有沒有升官,子女有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甚至有些人還會想股票有沒有賺錢等等。如果這些事情比較成功時,就認為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學佛的目標總是期盼著世間的美好出現,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內心沒有平息煩惱,出離心和慈悲心沒有任何增長,無法戰勝我執的大魔,即使出現了各種瑞相又對我們有何用呢?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雖然相當一部分的修行者成就時,的確會出現一些奇特的現象或吉祥的征兆,但也不能完全以這些來判定內在的成就。因為這些奇特現象或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修行者內在的不共功德,而是修行者順便附帶的外在的功德,對他而言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而且這些外在的功德連外道都能做到,經過他們的苦修,身上也會發光,心中也會產生喜樂的覺受,也會示現各種各樣的神通,也能夠像鳥類一樣在空中飛翔。但他們仍然束縛在輪回的苦海中,一樣的迷惑,一樣的受苦受難,無法獲得解脫。 所以佛教將這些奇妙現象或吉祥的征兆等,稱它為共成就,也是世間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們絕對不應該以外在的奇妙現象或吉祥的征兆來判斷自己的內在成就,以及是否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些都不能代表你獲得成就。 從前印度有一位修學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專心為救度眾生成佛,而出家學法的比丘。自從他出家以來,非常用功的修學佛法。有一天,因為他修持功德力量所致,魔王的宮殿自然振動。魔王觀察搖動的原因,知道是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將達到成就的關系。魔王想:“怎麼辦呢?我如果不設法阻止這位日光上人學法,不久的將來,我的世界就會太亂。”于是魔王就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來到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山洞,在對面空中,身上放光,完全與佛一樣,令這位日光上人得見。這位上人看見了佛非常高興,魔王說:“你修行已經圓滿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再考慮戒律因果的問題。我每七天會來看你一次。”說完話就不見了。 這位日光上人,很相信魔王的話,他很高興,馬上就下山不再學法修行了。他相信魔的話,對因果戒律全部放棄,到處作亂。每過七天,魔王變化的佛就對他說:“你做得很好,你已經到佛地了,隨時可以跟我說話,你的罪業因果不必再考慮了。”魔變化成佛,每次都是這樣說。這位日光上人認為:他本人已經修行成就,達到佛地,見佛成佛了。就越來越相信魔的話,越來越亂,對于殺、盜、淫、妄、酒,無所不為。魔王看到這位日光上人,已經聽他的話顛倒了,魔王就很放心,高興地告訴魔眾說:“我們的魔世界,已經得到平安,又多了一個有力的子孫。” 上師說:“你這個飯桶!初步的佛法尚未了解,你還說什麼‘達到佛地’?”弟子說:“不同嘍!我每七天都能夠見到佛,跟佛談話,就像我跟你談話一樣,什麼都可以談!而且佛對我說,我已經達到佛地了。上師啊!你有什麼話需要跟佛講?你跟我講,我替你向佛說。”上師心里想:“他已經遇到魔害,著魔了。我現在怎樣跟他講,他也不會聽的,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理智,沒有自心判斷的能力。”上師想了一個辦法說:“你要見佛的時候,我跟你一同去見佛好不好?”弟子說:“這我想先問佛才可以。”日光比丘下次見到了魔變成的佛,就問佛說:“我的上師也想來見您,可不可以呢?”這個魔知道,他的上師對密宗咒法的本領很高,馬上回答說:“不可以!不可以!我跟他沒緣,你也不需要跟他,因為你已經達到佛地,沒有你要學的法了。”   后來這位弟子,看到了上師說:“你與佛沒緣,我跟你沒有可學的了,請走吧!”上師搖著頭想:“救弟子是我的責任。”于是上師對弟子說:“我和你已經有多年的師徒感情了,我送你一個紀念品。”上師就拿出一個火漆做成的圓珠,送給弟子說:“這顆珠子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給我的,你帶在身邊,就不會忘記我了。”上師又說:“你看到佛的時候,應該要誠心誠意地恭敬佛,感謝佛給你這麼多的教授。你下次見到佛的時候,最少要向佛叩三個頭。但是佛很客氣,可能不接受你的禮拜,但你一定要叩頭,表示感謝佛的恩德。這一句話你聽我的,好不好?”日光比丘說:“這個很好!佛的大恩大德,我應該叩禮拜,他不接受,我也要勉強叩頭!”   第二天,這位日光上人又見到了佛,就對佛說:“我能達到佛地,都是您的恩德。今天我向您叩三個頭表示感謝。”第一次叩頭兩膝著地的時候,這個魔就站不住了。魔說:“不!不!不!不用叩頭!度眾生到佛地,是佛的責任。”這位日光上人虔誠地表示感謝佛,繼續下拜,當兩膝和手放在地上,正要全身拜下的時候,這個魔看見這位上人的身上,發出很強烈的火光。魔非常的恐懼,正想下來阻止他叩頭,可是他已經拜下去了。他的頭一碰到地,身上的火光內,現出千千萬萬的金剛塵消滅了這個魔王。這時,日光上人已經暈倒在地上。 等他清醒過來,大聲呼叫佛的名號,可是已經看不見佛了。這時,他的上師出現在他的身邊說:“你所看見的佛,以后不會再來了。因為你所見到的佛,不是真佛,他是魔變成的。我給你帶在身上的大圓珠,是鐵發金剛的密輪,它能碎滅萬魔!當你叩頭的時候,魔鬼擋不住就粉碎了。”上師說:“你還沒有能夠見到佛的成就,你想要到達佛地,應該重新用功,研究教理,求學密法。”這位日光比丘就依教奉行,跟隨上師修學密法,后來得到大成就,成為很著名的大上師。 所以我們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修行佛法時所出現的表相無論多麼的奇妙或殊勝,也無法判斷奇妙現象的好與壞。修行越久越會出現這些奇妙現象,修行越高越會發生種種障礙。這也許是一種修行者的挫折,也許是一種對修行者的考驗。就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那它就會變成什麼樣。密勒日巴尊者說:“男女妖魔及羅剎,未悟之時為魔怨,能作各種中斷障,若悟妖魔成護法,能予各種之成就,究竟義中魔亦空,說為窮境分別處。”又說:“究竟金剛真言乘,無上瑜伽續部云,諸界集聚于脈故,顯現外境諸魔相,若不了知彼為幻,全由自身之所顯,執以為實甚愚癡。”雖然日光比丘發心既清凈,修行又精進,但他面前出現奇妙現象時,由于缺乏見地,所以不知道這些顯現是全由自心所顯,而執著為實有,因此遇到魔害,著魔了。 我們初學者更應該謹慎。我們經常發現很多老居士非常執著于表相,特別過分地在乎這些奇特現象,這就是修行上最大的束縛。雖然《金剛經》與漢地緣分很深,流傳于漢地的歷史悠久,且大多數學佛人都念誦其經,并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但還是有一些修行的居士對表相的執著變得越來越大。經常出現一些居士,他們對某某上師很自豪地說,他修某某法時出現如此如此的奇妙現象,他在禪定時產生什麼什麼樣的特殊覺受等等。但很少有居士會說,他修了什麼什麼法后我執如此如此的減少,對治煩惱上起到如何如何的幫助作用,生起出離心或產生慈悲心方面如此如此的提高等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金剛經》如此的殊勝,提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里都說得那麼清楚了,但還是在少數居士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仍然執著地追求奇特現象的出現。甚至有些居士越修執著就越強烈,修行的時間越久我慢心越大。就像岡波巴大師所說的,“法不如法,法反而成為墮惡道的因”,修行沒有使自己的貪嗔癡慢疑減少,反而使五毒增加,五毒增加就是墮惡道的因。真是可怕!我們應該相互提醒,我們佛弟子應彼此督促,踏上解脫的道路,且順利圓滿地證得佛果是我們所有佛教徒的共同目標;依靠大眾的力量來令佛法長久住世而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們所有佛弟子們的共同責任。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