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過午不食是什麼,過午不食的含義

解夢佬

過午不食對于出家人來講是一個比較苛刻的修行方法,因為根據過午不食的規定,凡是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吃飯的人,那麼你絕對不能補回來,也就是說一頓不吃,那就真的是少一頓了,那麼佛教為何會有這樣的規定?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過午不食的含義吧。

過午不食其實也就是佛教對于出家人的一種戒律,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早上是天食,中午是佛食,下午是畜生食,還要嚴格規定吃飯時間以及場所,所以我們經常看見出家人吃飯都是一起在一個飯堂吃的,而且有的還會念上幾段佛經再吃,因此在這種嚴于律己,遵守戒律的大環境下,過午不食就成了吃飯的規矩,其含義其實很簡單,就是所說的持齋,齋就是和佛法相應之意。

因為很多佛教法師認為,飲食也是欲望的一種,所謂貪著飲食只能增益生死,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培養人的時間觀,讓人明確自己在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另外佛那時候,托缽乞食,所以有的弟子一開始忍不住饑餓,所以都會悄悄的出去乞食,但是中午的話還好,到了下午呢?那時候都是晚上了,世俗上大多數家庭都熄燈歇息了,因此你這時候再出去乞食不僅化不了緣,而且容易打擾對方,引起一些是非和事端,所以佛教明確了規定,佛教弟子過午不食,當然這種條例只針對皈依出家的弟子,如果你是普通的在家弟子,那就不必遵守。當然如果你是在家弟子,并且也遵守的話,那麼身心輕快;因為貪食麼,身體沉重,障礙禪定,不利于修行。

閱讀推薦:因緣種類解釋(上) 因緣種類解釋(下) 因緣的層次,因緣層次解析

過午不食是什麼意思?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這個時間就是在太陽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

佛教認為:清晨是天食時,即諸天的食時;午時是佛食時,即三世諸佛如來的食時;日暮是畜生食時;昏夜是鬼神食的時候。

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寫道:過午不食的好處極多,是故佛陀制定之:

一、食欲少,能減低男女愛欲之心。

二、能得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

三、易入禪定(梵語dhyana)。

四、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修行悟道。

五、欲得解脫(梵語vimokso),食欲必然凈化故。

六、三世諸佛皆依過午不食。
持過午不食有如上所述之好處,有理念而持午,人人皆可行之,持之以恒,即可得到持午之功德與利益,無有限制。

過午不食是什麼意思啊?

過午不食叫做齋,持齋就是受持齋法而不違越。

釋氏要覽曰:“起世因本經云:‘烏脯沙陀,隋言增長,受持齋法,增長善根故。’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

大日經曰:“愚童凡夫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想法生,所謂持齋。”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的第二為“愚童持齋心”。

關于持齋的功德,達磨祖師在其《破相論》中說:“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于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殷勤覺察清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愿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愿;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持齋。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于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亦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為諸惡,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處。”

“過午不食”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出處?

“過午不食"是一種"持齋”指過午不吃東西。因佛陀在世的時候,曾因有位弟子傍晚托缽,嚇壞一位孕婦,導致流產;又因一天兩次托缽,占用了弟子學佛修道的時間,從此戒律規定過午不食。
佛制比丘不非時食。戒律上,于食分時非時,正午以前為正時,以后為非時。時者宜食,非時者不宜食。這與印度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印度的出家僧侶,無論信仰什麼宗教,都是托缽乞食的,并且不論葷素,并大都實行不非時食,佛陀創始的佛教也是入鄉隨俗,以免他人產生反感。在迦留陀夷尊者夜晚乞食,引起居士譏嫌后,就制定了不非時食戒。在十法界有情中,早晨是天人進食,日中是佛陀進食,下午是傍生進食,夜晚是惡鬼進食.比丘學佛,自然要效法佛陀,所以在頭陀苦行中,便是規定日中一食。 出自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午食》:“古以不能夕食為病, 宋 人言長年訣:夜臥不覆首,晚飯少數口。避瘴者訣:稍飲卯前酒,莫喫申后飯,似非常行之道。學佛者則過午不食,謂是佛所制……佛以日午食者,乞他食故。”亦作“ 過中不食 ”。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日中一食,日中者,日午也。即后世之所謂過中不食。” 現代人則用于養生之道.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9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