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24節氣春分民俗之祭日

解夢佬

在古代,春分是傳統的祭日節日,從周代開始,每到春分,天子就會有祭日儀式。

祭日傳統來源于古代人對日神的崇拜。太陽給人們帶來光和熱,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前提,并且出入有時,利害皆存,神秘莫測,所以太陽(日神)崇拜極為普遍,關于太陽的神話和祭日儀式廣泛傳播。殷墟b辭有賓日、出日、人日等語,記錄了殷商時朝迎夕送日神的禮拜儀式,這是最早的有關這方面的記錄。

《尚書·堯典》記載:分命羲仲,宅蝎夷,日腸谷,寅賓出日。……分命和仲,宅西,日昧谷,寅餞納日。說明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可能已有賓日、淺日的崇拜儀式。在《山海經》和《淮南子》里,人們依據想象描繪了太陽的形象和生活。《山海經》說: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生十日。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說太陽是由羲和生出來的,太陽上天要爬大木、扶木等大樹,太陽行走后要沐浴,太陽上樹、運行都要依靠烏鴉運載。《淮南子·天文訓》說:日出于腸谷,洛于成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登于扶桑,愛始將行。……至于悲泉,愛止其女,愛息其馬,是謂縣(懸)車。說太陽是使用馬車在太空行走的,而且還配備了御者。這里已較多地把太陽擬人化和神化。太陽神化后,神名為東君、東皇太一。

據殷墟卜辭載,古人祭日時以三頭牛為牲禮。每天的朝賓、夕餞日神之祭,儀式要簡單一些。周代,已產生天帝或天這一最高神,所以日神崇拜不如以前,每天朝夕拜目的習慣已經廢除,日神祭祀被納入祭天的范疇,即所謂祭天之禮,兼及三望(三望即日、月、星三光)。日神被當作天帝的眾多屬神中的一個主要神,兼顧祭祀。

《周禮·春官》載:以實柴祀日月星辰。即筑高臺獻祭,置祭物于柴,燃燒時其煙上達于天,則已享祭。漢時也有祭曰儀式,《漢書·武帝紀》載:天子親郊見,朝日夕月。

雖然后世日神地位逐漸下降,但是祭日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祈福儀式,所以祭日傳統得以歷代相傳。

日壇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目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份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現在這座日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它被正方形的外墻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筑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所以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壇為圓形,壇臺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墻,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示區別。墻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臺,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長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設,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獻、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

一些少數民族至今還有祭日風俗。舊時云南昆明市西山大、小勒姐等村的彝族群眾族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祭太陽菩薩,全村老少到村中小廟祭祀,廟中貼有用五色紙剪貼的太陽菩薩幾個大字,下供雕刻有類似太陽的蓮花圖案的祭品。祭者敬香叩頭,念誦《太陽經》七遍,祈求太陽神保佑人畜興旺,五谷豐收。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24節氣春分民俗之祭日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民間習俗,請多多關注解夢佬算命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