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芒種農歷節日端午節的由來

解夢佬

端午節,又稱端午、端五、端陽、重午節、沐蘭節、天長節、天中節、解粽節、女兒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詩人節。端為開端、初始的意思,初五可稱為端五。干支每逢五日午,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它的由來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一種傳說來自于新石器時代的百越人。聞一多《端午考》中說,端午系古代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活動H。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也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就是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稱龍的子孫。他們的生產工具,大型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一種傳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精美詩篇,獨具風情,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初五El,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后,抱巨石投汨羅江而亡。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淚羅江邊去憑吊。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認為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醉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演變與發展成粽子。從此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一種傳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姓伍名員,楚國人,父兄均被楚平王殺害,后來他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死后,其子夫差繼位,率兵侵略越國。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得到夫差的同意。伍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伯豁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盡。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子弟說:我死后,將我的眼睛挖出懸掛在都城東門上,讓我親眼看著越國軍隊人城滅吳。說完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命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進皮革,在五月五日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便成紀念伍子胥殉難之日。

一種傳說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受溺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縣令為之立碑樹傳加以頌揚。

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改名為曹娥江。

除了上述四種傳說,還有傳端午遠起于夏商周時期的蘭浴。蘭浴就是用佩蘭煎水洗浴以祛災除病。《九歌·云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句子,所以自周代以來,民間有朱索桃印飾門、艾人懸戶、系五彩縷、掛赤靈符等禳災避邪風俗,歷代相傳,至今尚有流行。也有說端午源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在五月初五日開始操練水軍。勾踐臥薪嘗膽十年后,終于打敗了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除了這些傳說,因地域不同,各地又有其他的節名,習俗也不同。不過由于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及其詩詞的影響,秦漢以后,端午紀念屈原一說由楚地逐漸傳播到全國,為大部分地區所公認,并相沿至今。

以上就是芒種農歷節日端午節的由來的全部內容。更多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中國節日頻道!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