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宇宙起源之道:易道的規律

解夢佬

宇宙起源之道:易道的規律

一是宇宙起源之道。中國的占人早在幾千年之前,對于宇宙的起源已經思考到相當深刻的程度,認為宇宙起源于無色無味無聲無形的道。《周易》之《系辭》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有了道,才產生了太極,太極又生兩儀,兩儀又生四象,四象又生八卦,八卦又生萬物。這種極度抽象的概念是人類思維能力的體現,也是華夏民族的祖先對宇宙起源的樸素唯物主義解釋。《系辭》又曰:夫《易》者,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以西晉時期產生的《帝王世紀》中的一段話解釋宇宙起源,則更加詳盡而具體,天地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始,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質始萌,萌而未兆,謂之龐洪,蓋道之幹。既育萬物成體,于是剛柔始分,清濁始立。天成于外而體陽,故岡以動,蓋道之實。質形已具,謂之太極。當然這種解釋可能并非完全出自《易經》初始本義,囊括了春秋戰國乃至漢魏學者的后期衍生性闡釋與挖掘,但這確實是在《易經》的思維體系啟示下的更加窮盡極致的思考認識,是對源自于樸素自然的《易經》的反向理性升華。

二是由簡而繁的衍生之道。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曾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闡釋這個過程。卦象符號也可以說明這個道理,陰陽兩種符號組合衍生出了八個單卦,八個單卦兩兩組合出來六十四卦,不僅數量增加了,而且結構也復雜了。照此規律,還可以無限衍生下去。這與古生物學已經證明的生物演化規律是一致的,生物產生自有機物,而后形成單細胞生物,洱進化成微生物,再進化成更加多樣化的復雜生物。原子核與電子組成原子,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化合物,化合物組成更復雜的物質。宇宙萬物莫不如此,遵循著一條由簡單到復雜的生化規律。

三是陰陽交匯之道。陰與陽是宇宙初始就形成的、普遍存在的兩種物質或能量,但兩者之間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平行隔絕的,更不是靜態的,而是交匯運動的。這種交匯運動才產生萬物,這是天地萬物起源最本原的動力機制和物質來源。例如基因遺傳,由來自父系的基因和來自母系的基因.混合交匯,才創造出下一代的新基因組合。陰和陽的交替運動催生和主宰了生物的生衰儲孕。

四是陰陽消長之道。陰陽平衡是一種極端情況,所以陰陽靜態平衡是十分難以達到的狀態,陰陽的平衡是在運動中實現的,陰陽平衡的狀態一般較為短暫。大多情況下,陰陽平衡的運動不是以陰陽等量存在為主要形式的,而是以此消彼長的互動形式存在的,這種互動是靠一種可控的平衡機制來約束陰陽雙方,在相對可控的局面之下達到平衡性互動。陰陽的此消彼長是推動陰陽運動的原動力之一,也是不斷創造和實現新平衡的長效機制。例如,陰氣和陽氣的消長變換,才創造出了春夏秋冬的四季氣候,為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生成了基礎條件。人體內的陰陽之氣的消長促進了人體生理發育的進程,由嬰兒成長為靑少年,再成長為青壯年,進而衰弱為老年,這個進程主要是以陰陽之氣的消長互動而控制。

五是萬物生發之道。易卦系統中卦與卦之間的關系、爻與爻之間的關系,都蘊含著事物從發生、發展到強盛,再到衰敗的普遍規律性歷程。這個歷程是普遍存在的,這個歷程不是單一線性的,這個歷程是具有周期性更生特征的。在這個周而復始的歷程交換中,事物完成發展運動和新老交替的全生命形態。如《乾卦》,從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到或躍于淵,到飛龍在天,到亢龍有悔,描述了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

六是對立統一之道。陰和陽的屬性是對立相反的,但是陰和陽又是互相吸引的而不是互斥的。陰和陽是并立的,但陰中有陽,陽中又有陰,是彼此包容的。陰和陽是兩種物質,但卻又和諧共處于太極這個統一體之內,共同構成太極的全部。這告訴我們觀察和認識宇宙既要有局部觀,也要有整體觀;既要有分立觀,也要有統一觀。

七是周期流行之道。從伏羲八卦和古六十四卦圓圖,都能看出陰陽流行運動的趨勢和規律,既有明確的方向性,也有陰陽成分消長的數量變化,這是一個立體的運動過程。同時,這個運動過程又是周期性的。雖然每個周期都是新的,但每個周期都遵循同樣的規律,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春夏秋冬,旦午昏夜,涼寒冷暖。星系運動如此,化學元素的周期律也是如此,原子核內的電子運動也是如此,潮汐季風也是如此,能量波的運動也是如此。

八是陰陽轉化之道。陰和陽是兩種物質,但是陰并非永遠是陰,陽并非永遠是陽,二者并非一成不變。既非性質一成不變,也非數童一成不變。伴隨條件的變化,陰可以轉化成陽,陽可以轉化成陰。陰陽的相互轉化為事物的創造與多樣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陰陽的互相轉化需要內部和外部條件,只有達到一定條件,陰陽才會發生性質或數量的轉化。這種轉化過程一般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

九是物極必反之道。物極必反是《易經》中闡述比較多的一個宇宙本原性道理。這個反,包括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反面的意思,另一層含義是返回的意思。所謂亢龍有悔是指亊物發展到極端可能會走向反面。所謂無往不復,無陂不平,是指事物具有回歸性。

十是辯證和博弈之道。事物有兩面性,事物有對立面,承物有可逆性,這是其中的奧妙。《周易》最大的價值貢獻就在于揭示了辯證和博弈之道。在六十四卦中找出了三十二對卦組,這些卦組在符號形式上表現為非覆即變,在卦義上表現為辯證關系或者互逆的博弈關系。為我們從對立面上思考問題提供了一個豐富而完整的參照系。

十一是分類品形之道。所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說的就是當事物豐富多樣的時候,會出現自然的分類分形。同一類別之中的事物,會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屬性,乃至具有相同相似的形式。如,《乾卦》、《兌卦》、《離卦》、《震卦》都是從太陽衍生出來的,都具有陽性,都處于伏羲八卦圖的左邊。

十二是韻律與節奏之道。六十四卦的分布具有明顯的韻律性。在六十四卦方圖中,每一階梯上分布八個卦,八個卦之間的陰陽爻組分呈現韻律性,八階之間也呈現韻律性。古六十四卦的次序演變也呈現出明顯的節奏感。古人在《易經》所蘊含的道理中發明了音階,定出了音律。也據此創制了很多以八為數攝單元的分組規范或模型,如八仙桌、八角樓、八陣圖、八孔笛。

十三是無限無盡之道。宇宙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易經》所構造的符號體系和易理體系也是無限無盡。易之道強調生生不息,永無枯竭,任何一個卦爻都是起點,任何一個地方都可生發。對于任何一個卦義,《易經》從來沒有將其意義限定死,而是在做有限的闡釋的同時,留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即使遇到兇卦、死卦,也從不做出絕對的定論,而是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思想應對和相處。在承認個體有限性的同時,更客觀地強調宇宙運動的無限性。故《周易》在《既濟卦》之后又以《未濟卦》結尾。這對塑造中國人的天命觀至關重要,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峰回路轉、柳暗花明,都是這個道理。所以中國人在身體保健和精神修養方面強調修永生,強調聞過則喜,強調立即改正,而不求來世、不求救贖。求來世是外來佛教的思想,求救贖是外來基督教的思想。

十四是變化之道。宇宙萬物的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世上沒有靜止不變的事物。《易經》的核心易理就是借助陰陽闡述萬物之變。告訴人們平和地對待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是意料之中的,還是意料之外的;無論這些變化是好的,還是壞的。變化乃是自然法則,不可違背,不應違背,無法違背。變化是常態,變化是宇宙進化的基本動力和機制。沒有變化,宇宙將不復存在。《易經》不是簡單地告訴人們明白變化乃常理,更可貴的是教授人們可行的方法來觀察變化、預測變化、應對變化,以趨利避害。這是《易經》的核心功能之一。

十五是恒久之道。天地有恒。恒乃恒久,是可持續的意思,并非靜止凝固的意思。《易經》通過仰觀俯察歸納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之中的恒久之道,目的是啟示人們掌握和遵循。日月之行乃恒理,生發榮枯乃恒理,異性為朋同性相敵乃恒理,革故鼎新乃恒理,季節交替乃恒理。

十六是度之道。要把握一定的度,這個度在《易經》的多數情況下,認為得中"為佳。中,并非中間中心的中而是兩個極端之間合適的某點或某個區域。得中,則可以保持主動權,避免走向極端而有悔。得中就可以維持亊物的活力,可以為在有限中求無限留有足夠的余地。所以,孔子對得中的思想尤其重視。

以上就是宇宙起源之道:易道的規律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其它相關文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