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何姓起源和來歷

解夢佬

何姓的來源即何姓起源,這里是何姓起源,為你詳盡的介紹何姓的來源,何姓的始祖,何始的遷徒分布,何姓的郡望堂號,何姓字輩等相關何姓所有知識。讓你對何姓家族起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何姓起源圖片

何姓起源和來歷

⒈源出于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于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于黃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1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并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后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后,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韓國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余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蕩。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略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后,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于亡國之辱,或發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并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并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借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消息透給了趙朔,并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托孤之愿,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兇,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后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干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并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愿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后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于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于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于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并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后,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于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并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于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韓國滅亡之后逐漸得姓的,而韓國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勛是不可磨滅的。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向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藥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飲之不盡,把剩余的藥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晉國,得封于韓原(今陜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韓國后期的韓堿
韓瑊(Jiǎn 音堿),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堿,為韓國后期韓王安時代,堿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堿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后,欲斬草除根杜絕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并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后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并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后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巨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制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跡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后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我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后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后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朝鮮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布在中國遼東及朝鮮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陜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后人,亦待后來查證。
后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后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里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后復姓方。這在何姓族源里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匈奴單于的后裔,歸漢后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復姓。
編輯本段氏先祖——何瑊公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后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后,欲斬草除根杜絕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后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據《湞陽水木記》載:初祖瑊公與妣姜夫人卒葬于廬江東鄉望淮崗之原,后代培附冢埠壘,后世因名何墳崗墓。此墓宋時猶存,莊間李公光過覽詩曰:何墳崗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火灼,呂螟那得誤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里歸鶴鳴。淮土不隨涵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屆世界何氏懇親大會召開前夕,安徽廬江何氏宗親總會發起海內外何氏募捐建設了何氏始祖陵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菲律賓、新加坡等地何氏宗親會,曾陸續派出尋根訪問團到廬江考察,廬江縣僑辦于1993年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走訪何氏家庭,查閱何氏宗譜等有關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廬江何氏始祖發源地,已為世界所公認。1994年5月,安徽省編審何鵬先生來廬進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墳園照片,寫下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北京電視臺《中華姓氏》攝制組千里迢迢到廬江拍攝了《何氏起源在廬江》專題片,廣為宣傳。同時,海內外宗親捐款投資200萬元,其中用于陵園建設130萬元,征地12.13畝,從2000年6月開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歷時半年完成陵園重建任務。陵園內用砂石提高數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國型,外園用岳西生產的花崗巖砌成,高大雄偉,中間(墓冢)用懷遠圓型花崗巖建成,內圓即冢內用紅磚圈成,中間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象征世代祥和。墓前豎立高大寬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著雕刻典雅的香爐。北側建有廬江堂。堂內高大寬敞,瑊公靈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樸莊重。左邊墻上排列海內外宗親為園林建設所作貢獻的瓷像。右邊墻壁上排列著海外宗親捐的壁畫。東側設紀念室,室內存放海內外何氏宗譜,何氏名人錄,歷屆何氏宗親大會會刊,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的題詞,國家旅游局局長何光瑋題寫的牌匾,安徽省副省長田維謙、巢湖市市長王啟敏、廬江縣縣長彭蓬等領導的題詞等。
2000年11月28日上午,海內外62個何氏宗親代表團,1000余名宗親代表先后到達廬江。廬江縣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上午10時到達何氏陵園,代表們尋根問祖,飲水思源,心情十分激動。
何氏太始祖陵園,已成為海內外何氏尋根竭祖的圣地。每年清明前后均有海內外何氏紛紛組團前來祭祖觀光。
何姓發源應當在江淮流域的江蘇、安徽兩地,而這兩個地方及及鄰省山東、河南境內何姓人家也很多。其后,在山東的東海,安徽的廬江、合肥,河南的淮陽及四川的郫縣,何姓均為當地望族。何姓在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區。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何姓由江淮遷入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四川等地,從而形成以我國北方為主要繁衍地帶的局面。在這一時期,何姓逐漸繁衍壯大,且形成了廬江、陳郡、東海三大郡望,在政治上與文化上出現大量高官與名人,終使何姓成為名門望族,從而為他們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由于永嘉之亂,何姓在晉代開始南遷,成為入閩八姓之一。在隋唐時期,何姓在我國南北地區均得以巨大發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在此時期,何姓族人在各個領域均出現了十分突出的人物,同時也顯示出其聰明才智。同時,何姓在唐朝中期再次大舉入遷福建,使何姓得以繼續發展。宋元時期,何姓由于身處南方且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從而也使其成為當時更大的望族,此間人才輩出,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忠義之士也屢屢出現,忠義愛國成為何姓當時的歷史特色。但到了元朝,何姓有成就的文人逐漸增多,從而文名掩蔽了政聲,出現了何姓人一輩子不求聞達顯要的現象。明清時代,何姓的發展自北向南大規模快速推進,且出現了不少鐘鳴鼎食之家和世代簪纓之族,出現了何姓文化興盛,專門人才眾多,涉及領域廣泛之現象,家族逐漸壯大,從而遍布于全國各地。在當今,何姓在南方各省區中,一般均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區中僅占百分之零點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當屬四川、廣東、湖南三省,約占全國漢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何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

何姓起源之何姓名人

何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后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杰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領導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余頃。
何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后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鎮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于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于征戰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于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仆射,世代卿相。
何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漢代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并收養晏。晏少時聰慧過人,曹操寵若諸公子。何晏娶金鄉公主為妻,賜爵為列侯。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后為司馬懿所殺。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無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何休:字邵公(129-182),為董仲舒四傳弟子,東漢杰出經學家。歷17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何休的成就,是在六經的精辟研究上,他對于六經的造詣,當時的學者無人能及。他的著作,有《春秋公羊解詁》、《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等。據說,他晚年辭官不做,在北新城興蓋大批講舍,聚生徒數百人,朝夕勤講,使得一時教化大行。一二千年前,像這樣大規模的聚徒教學的人,恐怕屈指可數。
何攀:字惠興,晉蜀郡郫人,武帝時為廷尉平,廷尉卿諸葛沖以攀蜀士輕之。及嘗斷疑獄,申明曲直始嘆服,尋以功封西城侯,食邑萬戶,賜絹萬匹,攀讓所封及絹之半,余所受者,分給中外宗族,后除兗州刺史,固辭不就,攀居心平允,蒞官整肅。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遺滯,雖官居顯職,家甚貧,無妄媵伎樂。惟以周濟貧乏為事。
何琦:字萬倫,東晉廬江人,晉代三國論作者,其本是一個好古博學之士。可是為恐對母親供養不適,就勉強當了一名縣令。后來母親去逝,他說:所以仕者,實博利祿以供親耳。今親已卒,復何求焉。于是罷官歸野,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成為一代高士,同時他的孝行也傳誦千古。
何充:字次道,東晉,廬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禎,光祿大夫,祖何惲豫州刺史,父何睿安豐太守,成帝曰:充風韻儒雅,器局方概,有萬夫之望。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左將軍、出將入相,以社稷為己任。晚年性好釋典,崇修佛寺。其弟準,位居宰輔,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門第,而視富貴如浮云。準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孫元度。西陽太守,次孫叔度太常卿尚書。
何遜:字仲言,南朝梁,東海郯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于寫景,工于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
何遠:字義方,梁,東海郯人,武帝時歷官東陽太守,疾強富,憐貧弱,豪右畏憚,公清第一。凡所典郡,百姓立為生祠,終徵西諮議參軍司馬。
何番:唐代和州人。事父母至孝,志潔行方,唐德宗朝居大學,每歲一歸省視父母不許,間二歲歸又不許。居五歲嗣以親且老矣不能自安,乃備揖諸生而去,為諸生堅留而止。初朱污反,諸生將從亂,蕃動以大義,故六館之士,無受污者。蕃居太學二十年,有死喪無以歸者,必助之。
何尚之:字彥德,南朝宋廬江人。父何叔度,官歷吳郡太守、尚書,恭謹謙潔。尚之官歷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中書令。位極顯貴而恭敬謹約,車服率素,妻亡不娶,又無姬妄,與少時若兩人,弟悠之義興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書,子何偃字仲弘,宦歷丹陽丞、中書郎、吏部尚書。龔先人余蔭,世以為榮,平生喜談玄理,注有莊子逍遙篇傳世。孫何戢字慧景,拜駙馬都尉,歷官司徒左長史,高帝時遷吏部尚書。
何無忌:晉代東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氣,為廣武將軍。桓玄篡位,與劉裕等起義兵,與玄戰。玄敗走,以興復功封安城郡開國公,后為廬循戰敗,歷聲曰:取蘇武節來,躬執督戰而死,謚忠肅。
何佟之,字士威,南朝齊廬江人。晉豫州刺史何惲六世孫,宋員外散騎常侍何邵之之孫。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輟卷,初仕齊,為園子助教,后仕梁為尚書左丞。所著文章禮義百余篇傳世。子昌寓字嚴望,少而淳厚,通和訊愛,不雜交游,君子多稱之,初仕宋官歷司徒東閣祭酒,后仕梁,任吏部尚書。孫敬容,字國禮,齊武帝以女長城公主妻之,拜駙馬都尉,后仕梁,官至吏部尚書、尚書令。
何承天:南朝宋天文學家,東海郯人。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承天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歷官街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后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報應問》、《達性論》,宣揚無神論。
何敬叔:南齊東海郯人,為余抗令。性情廉,不受禮儀,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得米二千余斛,悉以代貧輸稅。
何思澄:字之靜,南朝梁,東海郯人,父敬叔,齊徵東錄事參軍、余抗令。思澄少勤學,工文辭,官歷南康王侍郎、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學博士、遷治書侍御史。思澄辭文典麗,著有文集十五卷,游廬山詩,釋典詩等傳世。與宗人子朗及遜俱擅文名,時人稱為東海三何。子朗字世明,早有才思,工清言。官歷員外散騎侍郎。有文集。
何進滔,唐靈武人,曾祖父何考物,祖父何俊,皆為本州軍校。父何默,夏州衙前兵馬使。進滔承先世蔭,贈左散騎常侍,旋任衙內都知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曉暢韜略,軍泉嘗連聲而呼曰:‘‘得衙內都知兵馬使何公,則三軍安矣。故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卒追贈太傅。子弘敬字重順。事母至孝。唐武宗嘗憐其連年徵戰,在軍日久,予以定省之假。以功官歷東面招討使,檢討尚書左仆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唐懿宗初年,兼中書令,封楚國公。卒追贈太師。孫全嗥以世襲拜節度使。唐懿宗嘉其平亂有功官遷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力能繩其祖武。
何易於:唐為益昌令,愛民如赤子,常杭州官橫徵暴斂,鹽鐵者,公**其詔曰:吾豈敢愛一身,以移暴于民乎。觀察使素賢易於當民有死喪不能其葬者,輒自于俸余助之。召高年者坐,以問政之得失。凡民在廷者,易於常丁寧指曉其誰枉誰直,公正廉明,故獄中三年無一囚。后遷羅江令。刺史 裴休嘗至其邑,導侍不過三人,佩其廉約,故世稱循吏。

何仙姑,傳說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宋魏泰車軒筆錄十四說,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禍福,人稱何仙姑。續道藏所呂祖志三部加以附會敷演,說她是零陵人,幼時采茶山中,為呂洞賓所度成仙。她生于公元937年(后晉天福二年)卒于1086年(宋哲宗元佑年)歷后晉、后漢、周、宋四朝,共14個皇帝,享年149歲,為武平縣有史以來最長壽之人。據典籍記載,她臨終時空中有鼓樂聲,一朵祥云從臥榻直上霄漢,見者無不驚異。據《武平縣志》、《福建通志》、《古今圖書集成》等典籍記載,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即何大郎之女,她一生博愛仁慈,經常施藥施醫給貧苦人,博得民間廣泛敬仰。因此,名登仙籍,為全國人民所紀念。
何景明:明朝文學家,稱復古派。字仲默,河南信陽人。八歲能詩古文,年方十五,舉弘治十一年鄉試。十九,舉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追吏部員外郎,擢陜西擴提學副使。景明為官,志操耿介,尚節義,薄榮利,有國士之風。其教諸生,專以經術世務,知名當世。景明所為詩文,不事摹仿,主創造,獨樹一幟。其詩備載于明詩選,與慶陽李夢陽,吳縣徐禎卿,歷城邊廷實,并稱四杰,卓然為有明一代大家。著有太復集,明史載文苑傳。

何紹基: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字子貞,清,湖南道州人(現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父凌漢字仙槎,嘉慶十年廷試探花,授編修。道光間,官歷順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歷主廣東,福建,浙江,順天鄉試,紹基道光進士,也主試福建,貴州,廣東,父子同持文柄,為人物之權衡,時人榮之。咸豐二年,簡四川學政,旋主山東灤源,長沙城南書院,教授生徒,曰助以實學。紹基,復博通經史,精律算,嘗據大戴考證禮經,貫通制度,頗見精切。又為水經注刊誤,于說文考訂尤深。論時推重蘇軾。黃庭堅,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嗜金石,精書法,由唐碑,而上溯北朝楷法,尤得力于北魏張黑女墓志及唐歐陽通,李邕,顏真卿。晚年日課尤勤,將篆書筆意,融合行楷書中,風格一變,自成一家。草書尤被舉為一時之冠。著有柬洲詩文集四十卷。卒年七十五。弟紹京。亦工于書。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叔衡:字玉衡,湖南省寧鄉人,清末秀才。發起成立新民學會,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歷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中央執行委員,工業檢查部長,內務部代部長,臨時法庭主席。
何香凝:當代杰出的女畫家,原名瑞諫,廣東省南海人,廖仲愷夫人,早年加入興中會參與反清運動,歷任國家要職,為現代中國杰出的婦女領袖。對書法、詩、畫也頗有成就。與柳亞子、經頤淵等組成寒三友社作畫題詩,抒情述志,并成為嶺南畫派的著名畫家。
何長工:原名坤(1900-1987),湖南省華客人。曾參加五四運動,并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共產黨。參加秋收起義,隨中央紅軍長征,建國后長期任地質部副部長,黨組書記,1975年任解放軍政治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何應欽:字敬之(1890-1987),貴州興義人,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后任貴州講武學校校長,黃埔軍校總教官,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抗戰任總參謀長,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1945年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岡村寧次投降,后曾任國防部長,行政院長。
何其芳(1912—1977),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萬縣一個守舊的大家庭。1935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后在全國各地任教,創辦刊物《工作》,發表過大量詩歌與政論文章,對國民黨消極抗戰表示了極大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漢園集》、《夜歌》、《預言》、《夜歌與白天的歌》等,深受讀者喜愛。
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國后,歷任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歷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是一位貫穿20世紀中葉——大時代、大變革中成就斐然的詩人。

何姓起源之何姓遷徙分布

流徙遷移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標志。何姓歷史悠久,人口眾多,遷徙必然是家族發展史的重要內容。《廬江何氏大同宗譜》《遷徙》卷記載,何姓歷史上至少有2089支次一定規模的外遷活動,按省排名:

安徽第一。外遷1074支次。涉及潛山、懷寧、桐城、宿松、太湖、望江、合肥、廬江、含山、元安、英山、霍山、黟縣、銅陵、青陽等15個府、州、縣。

湖南第二。外遷412支次。主要是衡陽境內的柏臺、大謨、敦篤、七甲、五甲、敦德、黃田、白茅、庚四等地或何氏支系。

湖北第三。外遷403支次。分散在黃崗、蘄春、羅田之縣的本原堂、馬鞍山等11個地方或支系。

廣東第四。外遷96支次。其中大埔7支次,梅縣29支次,蕉嶺60支次。

福建第五。外遷60支次,皆為武平縣何氏支系。

江西第六。外遷約33支系。多是會昌何姓族人。

此外,在《廬江何氏大同宗譜》中還有浙江、江蘇、河南等省何姓人遷徙流動的記載。

如果就以上數省中哪個縣何氏外遷的支系多少而論,則名次如下:

安徽省懷寧縣第一,外遷783支次;

湖南衡陽縣第二,外遷412支次;

湖北黃崗縣第三,外遷245支次;湖北蘄春縣第四,外遷157支次;安徽太湖縣第五,外遷109支次;安徽桐城縣第六,外遷89支次;安徽霍山縣第七,外遷86支次;安徽望江縣第八,外遷80支次;福建武平縣第九,外遷60支次;安徽宿松縣第十,外遷41支次。

在何姓族人這些廣闊的去處中,尤以陜西、四川、河南最為集中,僅安徽境內遷往陜西的何姓族人就有313支次,懷寧占 198支次;湖南衡陽各地遷往四川的何姓人有170支次,其有柏臺的111支;安徽遷往河南的何姓人41支次;湖北遷往河南的何姓人92支次(其中 有黃崗本源堂的52支)兩省共133支次。

何姓的分布東至臺灣,西達陜晉川渝,南抵云貴,北及遼寧、吉林。

人口遷徙流動的原因無非是官封公派,流放謫徙,官方移民,自然災害,以及古代的政治家難,戰火匪禍等。具體到何氏家族的遷徙,除上述一般原因之外,還有一些更為特殊的因素。

西漢建都長安之后,曾遷徙關中貴族后裔、官僚、豪強到長安的周圍,累計人口達30萬人,到西漢末期,移民達120萬人,幾乎占關中人口的一半。直至本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黃河花園口被炸,1942年的大旱兩次大災害,仍有成千上萬的河南入流入關中八百里秦川,以至在今天的西安、咸陽、寶雞等地有眾多的居民操著純正的河南鄉音,常令新到這些地方的河南人倍感親切。

嚴日煜在《三省邊防備覽》中說,清代陜西境內的秦嶺、大巴山區,深山老林,人跡罕至,野獸出沒,土著人口不多。正是這樣的蠻荒偏僻之鄉,恰恰為外省土狹地薄、衣食無著的窮苦農民,提供了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大批的流民入山者,北則取道西安、鳳翔,東則取道商州、鄖陽,西南則取道重慶、宜昌,扶老攜幼,千百萬群,到處絡不絕。。

四川屬天府之國,生存環境,經濟因素,也必然成為何姓人大規模人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何姓外遷的族人中,兄弟相伴,舉族同遷的現象在史志譜牒中并不少見。安徽懷寧縣庫領何氏是遷陜規模最大的一支。該地何氏自守字輩開始,有極嚴格的輩份用字。僅偉字輩遷陜的就有弟兄128人,偉字輩之下的恩字輩遷陜者有弟兄85人。族譜記載的只是按輩排列的同輩弟兄,加上他們的妻室兒女,這個數字就會更加寵大。另外,一次性舉族同遷者,族譜中也時有記述。像庫嶺何氏中偉筆、偉勃、偉照、偉正、偉意、偉煊、偉完、偉洪、偉楠、偉梗、偉桎、偉枋弟兄12人都是一次同時遷入陜西的。其后的恩傳、恩祿、恩爵、來自北方恩科、恩全、恩賢、恩真、恩太、恩典、恩樓、恩發 11位弟兄也是如此。

江蘇常州何墅、何賢一支就是因為他負笈從師,因與馮氏聯姻,而遷居青山里,奠定了青山里何氏的基業。

湖南衡陽七甲何氏何材、何樸兩房在廣西融縣經商發跡,遂舉家由湖南遷居此地謀生。

廣東三水縣梓秀鄉人何財美,因其始祖何榮道妣鄧氏與始祖分葬于平崗鄉,遂率其子何平在始祖妣鄧氏墓地結廬守孝,數年不返,后在此地立家成族。平崗與梓秀鄉雖相距不遠,但在何氏遷徙活動中也屬罕見的一例,說明了何姓人以孝傳家治理族眾的優秀傳統。東漢何氏家族,以文化上的貢獻而獨領風騷。這些魅力引起了同時代名流大家的關注,像詩人陸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理學專家陸九淵等都曾與東陽何氏過從甚密。

先秦時期

韓武子被封于韓原。韓原在陜西省韓城縣西南。韓城西南高地9公里處有一村子名西少梁,往東1公里處的村子叫東少梁,這兩個村子是春秋時代少梁國的標志,人稱古少梁地,這便是韓原的中心,韓武子封國的都城就在此地。往南約1公里處,是韓城首鎮芝川,鎮東南的小丘上有司馬遷的廟宇和墳冢。身處丘頂回首北眺,展現在人們視野里的是東、西少梁村和圍繞兩村的遼闊平原,還有鑲嵌在平源東西方向高出平原的土塬。這樣一個地方就是整個韓原了,她是韓何人們的故里。

《史記·韓世家》記載宣子徒居州。韓宣子在位期間,將韓的都城遷到了州這個地方,一些注釋和辭書都說它在今河南沁陽縣東南,或在今河南沁陽縣東南40公里處。實際它在今天河南涓縣的武德鎮,周圍土地平曠,沃野千里,當年,它是西周的畿內之邑。《左傳》昭公七年,鄭國子產把這個曾屬晉的地方,給了韓室子,宣子將都城遷往此地。

韓宣子的傳人貞子,又把國都徙居平陽。今山西省的臨汾市古稱平陽府。汾河寬闊平緩。清澈涌動的河水滋潤著肥沃的晉南盆地,曾是上古時代帝堯看中并建都的地方,附近的曲沃、新絳、翼城都曾作過晉國的都城。韓貞子將都城遷此,具體位置是今臨汾市鼓樓西南約10公里的金殿鎮。因其處在乎水主干道母子河之北,故稱平陽。

韓貞子之后至武子啟章時,又將國都遷到了

宜陽。這是漢代高誘為《呂氏春秋·任數》篇作注時提到的。宜陽在河南洛陽西南方向,是古時關中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在宜陽城約27公里處有一地叫韓城,當地耆老稱這個韓城是當年韓國的陪都。近些年在附近還有不少文物發現。

清代的河南《禹州志》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景侯(六年)改櫟邑為為陽翟,并遷都于此。《呂氏春秋·任數》篇,同是高誘的注釋說:……武子,都宜陽,生景侯處,徙陽翟。《史記·韓世家》也記載:景侯九年鄭圍我陽翟。看來,韓景侯遷都陽翟,也是韓國向東南拓展的重大舉措,但這是韓國都城的第五次變遷了。據考證,韓景侯遷作都城的陽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城北的八里營,該村北方的土嶺,至今還叫北城陵,早年陵上一株大古槐,名城陵槐。周圍還有兩丈深的古城壕遺跡。

韓哀侯二年(前375年)魏攻楚國,在榆關(今河南中牟縣西南)展開激戰。當時的鄭國依恃魏國的力量而輕視韓國,韓哀侯乘機滅了鄭國,又一不做二不休,迅即把都城也由陽翟遷到了鄭(今河南新鄭市,距禹州35公里),鄭是軒轅黃帝的故里,西有縣茨山,中岳嵩山自西向東由高而低至此處突然拔地而起,高聳云天,有中天一柱之譽。若遇晴朗的早晨,登臨山頂,極目北望,可見一線黃河,蜿蜒東去。

公元前230年,即韓王安九年,秦滅了韓國。《資治通鑒》胡之省注曰:秦滅韓、遂心陽翟縣為潁川郡治的。《禹州志》也說,周威烈王六年 (前370年),韓復遷都陽翟。可見,韓國以鄭為都僅過短暫的5年,就又迂回了陽翟。自公元前403年,韓景侯以陽翟為都,至公元前230年韓為秦所滅,總共是173年,除去在鄭的5年,韓國以陽翟為都前后達168年之久,現在的禹州市,帶有韓字村名有6個之多。

西漢時期

依據《客家何氏源流》等資料可知,何氏在得姓后不久,居住在今天安徽阜陽的何刺之弟何庶生了5個兒子。其中長子何成17歲時被策舉為賢良(西漢初年一種推薦選拔人才的政策),后又選拔為博士生員,漢景帝時初入仕為江都王相(漢初同姓諸王受封后并不到封地理事,而由相代理地方政事,江都王封地在今長沙地區,賈誼、董仲舒也曾先后做過江都王相)。

漢武帝時,何成任治粟都尉(相當于今天的農業部長),死后追贈安都侯,食邑在扶風平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北),因而其家人遷居扶風平陵居住。何成有一子何果,何果生一子名何比干。何比干曾隨晁錯學習《尚書》。漢武帝時,何比干任廷尉正(是主管全國司法監察事務的廷尉的主要屬官之一,負責執法量刑工作)。當時的廷尉是張湯,張湯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酷吏,他治理獄訟案件刻意嚴刑酷法。何比干作為他的主要部屬,卻為人寬厚仁慈,總設法解脫他人罪過,并因此多次與張湯發生爭執,不久被外放為丹陽都尉 (今河南汝陰縣的司法長官)。何比干到任后,執法嚴明公正,監獄中無受冤之人,因而汝河、淮河流域的人稱他為何公。

《后漢書》因此贊譽他說:漢武帝征和三年(前89年)三月某日,何比干午睡時夢見貴客車騎滿門,他醒來后正告訴妻子夢中事時,來了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對他說:你積有陰德,現在我賞賜給你一件符策,它可保佑你子孫繁盛。說完這話后,老太太從懷中抽出一個長9寸,由990枚竹簡組成的符策,預言他將有子孫990人,讓子孫每人各持竹簡l枚。這則故事雖不可全信,但何比干生有6子3女,何氏家族在今天的陜西境內是一個人丁興旺的大家族卻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何比干諸子雖無顯名,但后代卻綿延不斷,他的五世孫何寵曾做過千乘都尉。六世孫何敞,東漢時曾屢次為官。何敞為人公正,先在太尉(東漢最高軍事長官)宋由幕府任幕僚,后因策試成績優異,先為侍御史,后為尚書,常直諫當權的竇氏家族攬權,深受竇家忌恨。竇氏家族終于設法把他排擠出了中央中樞機構,外放任當時素以驕貴聞名的濟南王劉康的太傅,深受劉康敬重與禮遇。后又遷為汝南(今河南南部)太守(最高地方長官)。治理地方以寬和為政,積極組織生產,修渠筑堤,墾田3萬頃,深受百姓擁戴。

除何比干家族外,平陵還有一支從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遷來的何姓人家。這支何姓人家的著名人物是廉吏何并。何并的祖父曾是二千石一級的高官,其家族因此遷到平陵。何并曾做過郡吏,后任大司空(東漢后期最高行政長官)何武掾(下屬部門長官),深受器重,推為長陵縣令。何并任職期間,長陵縣風俗淳美,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西漢末年哀帝時先后任隴西太守、潁川太守,為政清明,政績顯著。他的兒子何恢,王莽朝曾任關都尉,子孫綿延不斷。河南地區不僅有何并先祖,更有其他眾多的何氏家族。如漢帝何皇后,也是南陽宛縣(今河南宛平縣境)人,其兄何進先為郎中,后為虎賁(b巨。)中郎將、穎川太守,最后位至大將軍,封慎侯,權傾朝野。再如陳國(今河南淮陽)人何熙,位至大司農(相當于現在的農業部長)、行(代理)車騎將軍。

西漢時四川北部的郫(p()縣,也是何姓家族興盛之地。早在西漢宣帝時,何武家族在這里已經聲名顯赫。何武兄弟5人,他 14歲左右,因善唱歌頌漢朝德政的詩歌;被漢宣帝召入宮中力口以賞賜,并令入太學跟隨博士受業,專修《周易》。因策試甲科為郎官,后在中央與地方多次任職,最終由太守、州刺史遷升為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相當于今國務院總理),位極人臣,權傾朝廷。何武為人寬厚博學,以樂于獎掖人才聞名,痛恨結黨營私。漢成帝時,土地兼并嚴重,給國家與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何武為挽時弊,與御史大夫孔夫一起主持過限舊運動,試圖遏止豪強兼并之勢,但因不能從根本上革除弊政,收效甚微。晚年因不滿王莽專權,不堪忍受侮辱,被迫自殺。東漢時,郫縣又出現了另一支何姓經學世家,其中的名人有學通五經的何英,他曾寫過《漢德春秋》15卷。何英的孫子何汶,學識淵博,有傳世之作30卷。

除了安徽、河南、陜西、四川的何姓家族在西漢時曾有名于當時外。任城樊(今山東濟寧市東北)人何休,更是東漢大儒。他的父親何豹曾做過少府(皇室財務大總管),為人質樸不善言詞,但卻聰明靈秀,對六經有深入的鉆研,曾作《公羊春秋解詁》,至今仍是研究《公羊傳》者必讀之書。何休也曾經做過議郎、諫議大夫等樞密官員。另外,東漢末年南陽襄鄉(今湖北棗陽市東北)人何頤(yong),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何湯,也都有名于當時。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動蕩混亂的時期,自東漢末至南朝宋齊梁陳三百余年,僅廬江何氏一門見于正史記載的名人就有10代48人,其他三大郡望中的名人雖稍遜于廬江何氏,但也堪稱名人輩出。這一時期何姓播遷的區域以4大郡望為主線,旁及一些支系與少數民族改姓何氏的人,大致說來主要分布在:廬江郡屬地的今安徽壽縣以南、江西九江市以北廠長江以西地區;東海郡轄區內的今山東棗莊市以東、江蘇連云港市以西的地區;陳郡管轄區內的今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地區;蜀郡郫縣管區內的今四川省西北部、青海、甘肅、湖北部分地區。此外,三國時吳國后主孫皓的母親何姬,是句容(今江蘇省句容縣)人,何姬既為國母,其家族想必也頗有聲勢。西晉時吳郡人何楷曾做過吳郡太守。南齊高帝建元三年(481年),巡行天下,在衡陽(今湖南衡山東北)發現了四世同堂的何弘一家。朝廷免去何弘一家的租稅徭役,詔誥天下將其作為孝友傳家的楷模。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遷時期。何姓人作為當時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之一,也隨之發生了諸多重大變化與調整。一方面,隨著士族門閥制度的土崩瓦解,作為何姓代表的魏晉南北朝4大郡望,也開始逐漸消亡,何姓人因而更進一步散布到華夏大地的廣袤原野中。特別是何姓人開始向江南各地遷徙流動。

據臺北縣《何氏族譜》記載,唐高宗儀鳳年間(約 676年),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何嗣韓,隨經略使陳元光進入福建,不久定居于福建。到唐僖宗時,固始何姓人再次隨王潮、王審知進入福建,被授予安撫使,分田劃地,受到表彰。此后,廬江何氏也多次遷入福建,并由福建進入廣東、浙江沿海地區。據《何氏族譜·總世系圖》與《客家何氏源流》記載,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后梁末帝龍德二年(92之年),廬江何旦及其子孫,先后遷到了廣東梅州、潮洲、福建汀州地區。

另有一些何姓支系進入了浙江、貴州、云南地區。此間的何姓名人中,既出過皇后、地方節度使,也出過科技文化名人。唐代后期,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何姓女兒聰穎溫良,被選入宮,初侍壽王李曄,李曄即帝位,冊封為皇后。靈武(今寧夏青銅峽北)人何進滔,其家世代行伍,多有做軍校的人。他少時就以慕僚身份客居魏鎮(今河北大名北)節度使田弘正軍中。后因領兵征討李師道(當時另一地方割據勢力首領)等有功,先升侍御史,后領節度使(唐代安史之亂后主管地方軍政財權的地方大員),統治魏鎮十余年,地方人民安居樂業。他的兒子何弘敬,孫子何全橘(hao)也曾先后承襲魏鎮節度大使,因而何進滔一門統治魏鎮長達42年之久,并全部由地方節度使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出將入相,三世統治地方,三世繼任宰相,由地方官進而入主中央中樞機構的世代官宦人家的顯例。和州(今安徽省和縣)人何蕃,治學嚴謹,學識淵博,身在太學20年,深為同僚與學生敬重,成為一代學人楷模。棲鳳西域(今陜西省安康西)人何妥與其侄兒何稠,兼善工程建筑,多次主持大型工程建設工作。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中原士家大族紛紛南遷,中原地區戰亂頻仍,一些以游牧騎射為業的北方游牧民族大顯身手。兩漢時曾多次侵擾關中劉氏政權的匈奴族,雖在中原政權強大力量的進攻下被迫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其后裔的一部分在北魏時發展為高車部,或敕勒(訛音讀鐵勒)部,散居在漠北廣大地區,以游牧騎射為業,不斷興旺壯大。至隋大業年間,形成了與突厥抗衡的回紇部落聯盟。隋末唐初,回紇各部與唐王朝保持著良好的往來關系,后回紇部又改稱回鶻。唐末在今內蒙古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活動的一支回鶻人,改姓何,不斷向中原地區推進。由于這支何姓回鶻人驍勇果敢,在各種軍事力量紛爭攻掠中脫穎而出,受到各種割據政權統治者的重視。后唐武帝李克用統治時,這支何姓回鶻人中的何慶做了李克用的軍中小校。到后晉石敬塘起兵時,何慶的兒子何懷福先做小校,又專管馬匹。石敬塘即位后,何懷福的兒子何建,先做了禁軍頭領,后又相繼做過涇、鄧、貝、澶、孟五鎮節度使。到后蜀統治時期,何建又官至中書令,其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秘書長。

宋元時期

唐末五代之后,中國歷史又掀開了新的篇章,一方面人口增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另一方面,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格局變遷幅度的增大,人口遷徙流動的幅度也自然加大。作為全國人口重要組成部分的何姓人家,也隨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遍布全國各地,占漢族人口 1%以上的大姓。不僅如此,明清以來何姓人還不斷向海外遷徙拓展。時至今日,何姓華人已遍布東南亞各國,以及歐美、大洋洲等地。何姓人可謂已遍播全球各地,成了一個名聞環宇的大家族。

宋元時期,何姓人的播遷速度進一步加快,播遷范圍也迅速擴大,幾乎遍布大江南北,全國各地。何姓人才也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他們中的進士及第者不可勝數,文化名人燦若繁星。政治大員比比皆是,他們或出入朝廷、總理朝綱,或治理一方、政績顯著。尤其是在這個民族矛盾錯綜復雜,沖突異常激烈的特殊歷史時期,何姓人在朝為官當政者,主持正義,力斗權奸;在軍旅為將士者,作戰勇敢,不惜血染沙場,馬革裹尸;出使敵營者大義凜然,義正辭嚴,不辱使命。表現出了何姓人忠勇仗義、視死如歸王的氣節與風范,為中華民族的興旺發展譜寫了壯麗的篇章。

何姓起源之何姓郡望堂號

陳郡:秦時置郡,西漢改為淮陽國,東漢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這一支發跡于魏晉時期。

廬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相當今安徽省廬江一帶長江以北地區。這一支發跡于南朝時期。

東海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這一支作為南遷僑民發跡于南朝,晚于廬江何氏約兩百年

何姓起源之何姓郡望堂號

何姓起源之何氏先祖——何瑊公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瑊,原名韓瑊,韓國后期韓王安時貴族,被任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上與安不一致而退隱韓原。秦滅韓國,韓王安被劫擄,國破家亡,瑊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襲擊,疑是六國公子所為,而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后,欲斬草除根杜絕后患。秦吏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其姓氏,適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吏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瑊說姓氏當從人。吏離開,瑊安然無事。后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鋸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 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形成了一支何氏。
據《湞陽水木記》載:初祖瑊公與妣姜夫人卒葬于廬江東鄉望淮崗之原,后代培附冢埠壘,后世因名何墳崗墓。此墓宋時猶存,莊間李公光過覽詩曰:何墳崗上草幽青,七國邊塵尚可驚。姬裔未應灰火灼,呂螟那得誤凝冰。川舟百代行人濟,華表千里歸鶴鳴。淮土不隨涵谷變,驪山徒自發崇陵。
在2000年第七屆世界何氏懇親大會召開前夕,安徽廬江何氏宗親總會發起海內外何氏募捐建設了何氏始祖陵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菲律賓、新加坡等地何氏宗親會,曾陸續派出尋根訪問團到廬江考察,廬江縣僑辦于1993年成立了專門調查小組,走訪何氏家庭,查閱何氏宗譜等有關資料,進一步證實了廬江何氏始祖發源地,已為世界所公認。1994年5月,安徽省編審何鵬先生來廬進行多次考察,拍下何氏宅基地和何家墳園照片,寫下近萬字的調查報告。北京電視臺《中華姓氏》攝制組千里迢迢到廬江拍攝了《何氏起源在廬江》專題片,廣為宣傳。同時,海內外宗親捐款投資200萬元,其中用于陵園建設130萬元,征地12.13畝,從2000年6月開始修建,至11月27日竣工,歷時半年完成陵園重建任務。陵園內用砂石提高數米,正中是墓冢,呈三國型,外園用岳西生產的花崗巖砌成,高大雄偉,中間(墓冢)用懷遠圓型花崗巖建成,內圓即冢內用紅磚圈成,中間真空,立地通天,地下放有吉祥物,象征世代祥和。墓前豎立高大寬厚的瑊公墓碑,碑前放著雕刻典雅的香爐。北側建有廬江堂。堂內高大寬敞,瑊公靈位端正敬放在正中,古樸莊重。左邊墻上排列海內外宗親為園林建設所作貢獻的瓷像。右邊墻壁上排列著海外宗親捐的壁畫。東側設紀念室,室內存放海內外何氏宗譜,何氏名人錄,歷屆何氏宗親大會會刊,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長官何厚鏵的題詞,國家旅游局局長何光瑋題寫的牌匾,安徽省副省長田維謙、巢湖市市長王啟敏、廬江縣縣長彭蓬等領導的題詞等。
2000年11月28日上午,海內外62個何氏宗親代表團,1000余名宗親代表先后到達廬江。廬江縣人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歡迎儀式。上午10時到達何氏陵園,代表們尋根問祖,飲水思源,心情十分激動。
何氏太始祖陵園,已成為海內外何氏尋根竭祖的圣地。每年清明前后均有海內外何氏紛紛組團前來祭祖觀光。

何姓起源之家譜介紹

何姓人視譜牒如生命,一向重視纂修家乘譜牒。我國最早的譜牒是記載黃帝以來至春秋時期譜侯大夫的姓氏、世系以及都邑的《世本》。接下來有《帝王譜》,《志氏姓》等較早的譜牒。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士族統治的時代,注重門第尊卑,強調血緣關系。官必有譜狀,家必有世系,出者徵簿狀以查官次,處者則考世系以辨本支。官方有專門管理譜狀的譜局。上行下效,廣修家乘譜牒一時蔚然成風,歷隋唐以至宋代,以綱常名教為內容的儒學的倡導與發展,與之俱來的是修撰家乘譜牒的昌盛和高漲,并且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文化傳統,一直沿襲延續下來。

我國歷史上的譜牒文獻可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但由于時代表達,管理不善,自然災害,匪禍戰火的毀壞,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古代譜牒已經不多了。

何姓的家乘譜牒流傳至今最早的也是漢代的《何氏家傳》以及《廬江七賢傳》,卻也只是書目卷數而已。

宋代以后,宗族家庭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譜、續譜,合譜高潮一浪推過一浪,加之印刷技術、造紙技術的進步,撰修族譜在尋常百姓中已不少見。尤其是明清直到民國,越來越多的族譜被保留下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何姓族譜規模最大,體例相對完備的要數20世紀20年代修撰的《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了。其中記載了全國11個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譜牒世系及相關內容。上海圖書館藏有135種何氏族譜。國家圖書館以及四川、河南、陜西的有關部門及個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譜牒文獻。

家乘譜牒是一個姓族根之所系、情之所系,無數的族中先賢,在族譜文獻里可以生動形象地鮮活起來,他們可以先知生者來者自己族姓的來龍去脈,過去現在和未來。像所有的姓族一樣,何姓族人也無不把修撰家乘譜牒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續,無不把家譜文獻看得比生命還都重要。

魏晉以來特別是宋明以后,何姓人特別關注族譜的修撰工作,續族譜明世系往往成為幾代人薪火相傳的事業。

尋根敬祖,修撰譜牒又往往成為何姓人生命紉性,人生動力之所在。早在明清時代飄泊海外的何姓先人就不懼路途的遙遠艱險,回到故鄉抄寫族譜,捧回祖先神位,設壇奉禮,以厝置他的漂蕩無依的心靈。

因此,何姓人對待族譜的心態表現是極強的內向性和保守性,他們的族譜,一般情況是不向外人宣示的。

尊崇敬祖,敦親睦族,揚善勸惡,光大門庭是撰修族譜的基本目的和一貫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特別是近代西學東漸的新風吹來,何姓在修譜緣起,目的任務等方面在思想觀念上也不斷發生變化。撰修于20世紀30年代的浙江奉化《計然村何氏譜》,修撰者的目光與古代相比,已遠不是一家一族的門戶之見,是譜在《何氏源流考》中開宗明義地說道:古時吹律定姓,凡數千年來庚續演進于世宙者,皆黃帝子孫。他們沒有把本姓的族眾劃定在自家的圈子之中,而是以高遠的眼光,博大的胸懷把何氏家族從傳統的束縛局限中解脫出來,融人炎黃華夏的歷史長河之中,與時俱進,與國家民族共榮辱。

《廬江郡何氏大同宗譜》認為當時,世界潮流趨于大同,政治之道在于民主立憲,而民主立憲注重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應該自族治開始,而族治首先要規修族譜。譜序稱,何氏大同譜狹義言之是為了敬宗收族,廣義論之則是為了合群進化,以期天下一統。這種修譜思想顯然是受了清末君主立憲和民初世界大同思想的影響,客觀與否,畢竟是歷史的發展進步。

而1933年(民國十二年)何紹莊在《南海煙橋何氏家譜》序中說:譜系之重要在于社會道德不容滑墜。針對當時世風淺薄,人心不古的社會現實,恐年輕族人陷溺益深,將不知一家一族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這樣的思想基礎,力倡修撰家族譜牒,教育青年,告知來者,以此來改造社會風氣。這種思想及方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之需要暫且不論,但至少說明,何氏族人修撰族譜的思想觀念受時代的影響在發生著變化。

家族文化蘊涵在家乘譜牒之中,何姓家族文化集中體現在忠孝仁義這個厚重的基礎之上,但與他族相比,又有他自身的明顯特征

基本內容

何姓人世世代代以此為目標,生生不息,孜孜不倦地追求它、實踐它,并力圖達到它的最高境界。家乘譜牒作為何氏家族對族史的總結和未來的昭示,忠孝仁義的思想在里邊得到了貫穿始終的淋漓盡致的具體體現。

有些家庭和族譜索性把修譜這件事情就當作了宣示、實踐忠孝仁義思想的重要標志。《青山里何氏家乘》就認為修譜本身是仁人孝子所為,隱念于先代譜系,務必兢兢業業,五年一修,十年一纂也。幾乎所有的何姓族譜里都有要求族眾貫徹踐履忠孝仁義思想的具體規定。《何氏家乘》中《祖訓》篇有五不欺之說:居家不欺親,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并且諄諄告誡族人:終身行之者,其在此乎! 無一刻不殫其心力,無一處不竭其精誠。《崧里何氏宗譜》在《傳家訓銘》里對族中男性作出了五不容失一的家規,首要一條是孝敬父母,紀念先人不得有稍差。《球山義門何氏宗譜》中有百行孝為先的說法。廬江堂《何氏族譜》規定了對忤逆不孝之子孫實行懲戒的條款:鳥尚反哺,羊猶跪乳,對親有岔戾之容,唐突之語,即為忤遂。該房長自應以家法責治。諸如忠君愛國,敦親睦族,扶危濟困,體恤貧弱,關心孤寡等忠孝仁義思想都是何姓人的共識和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這些內容在何氏族譜中比比皆是。

豐富的何姓家乘譜牒

國有國史,家有家史。記錄中華5000年文明發展史的是二十四史等浩如煙海的史籍,記錄何姓人家族發展、變化的家史和族史,就是眾多的何姓家乘譜牒。家乘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家譜、家牒、族譜,即記錄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書。它一般包括一個家族的起源、播遷事跡,即這個家族生息、繁衍、婚姻、仕宦、經濟、文化、家訓、族規等豐富的家族史內容。我國現在可知的最早的譜牒是《世本》,它記載了黃帝以來到春

秋時列國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制作等。此后又出現了《帝王譜》《氏族典》《志氏姓》等早期的譜牒。魏晉南北朝以來,直到民國時期,我國修撰家譜的風氣都彳艮盛行,家譜數量也如汗牛充棟,枚不勝數。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能流傳至今的家譜卻并不多見。

具體而言,今天我們可知的,最早的何姓家乘譜牒,就是《隋書經籍志》記載的 3卷本的《何氏家傳》。其次還有原本2卷,唐代時僅存l卷的《廬江七賢傳》,與《新唐書·藝文志》記載的2卷本的《何妥家傳》。但這些家譜族牒今天我們已經很難一見。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何姓家譜,都是隋唐以后修撰的,其中尤以清朝與民國時期的最多。目前所知,國內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與民國時期的族譜大約183種

何姓起源之何氏移居海外

近現代的中國社會風云激蕩,風起云涌,各種社會關系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口的遷徙流動也更加頻繁。

何姓人向海外的拓展,大致開始于明朝中葉。他們多數是由今天的廣東、福建鳥東南沿海地區先遷居港、澳、臺,再由港酒臺向東南亞地區及歐美等地拓展。

何姓人不但在澳港臺繁衍發展,創造了宏偉的業績,而且散播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為了加強聯絡,增進宗親感情,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在新加坡的何姓華人先后成立了以何成法等為首的星洲廬江何氏公會,以何海光、何文華等為首的新加坡瓊崖何氏公會,在此基礎上組織了新加坡廬江何氏總會。

在海外最有影響的要數何姓人在菲律賓創建的菲律賓廬江何氏宗親會了。這個宗親會1989年由何金朝、何恭育、何民覺等發起并成立了籌委會,籌集資金,確定會所,制定章程,辦理注冊登記,招收會員,同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章程規定:凡屬何氏族親,旅居菲律賓者,不分國籍,只要能遵守本會章程者,年齡滿18歲,經族親之介紹便可入會。會員義務包括:遵守該會章程及服從一切決議案;繳納會費;捐輸該會公益事業及福利基金與扶助會友;參加春秋祭祀及會員大會等。

會員權利包括:享有選舉權及被選權,與提議該會應興應革之事宜;舉行會員大會時,享有發言權及表決權;享有該會合理與合法援助之權利;會員若貧病無依者,衰老無生產能力者,可具函該會詳述情由,經查屬實,得酌情支持;如失業或求職者,有需該會介紹工作者,可到會申述,以推薦適宜之工作;會員如不幸逝世者,其親屬須通知該會,由該會發出通告,及襄理布終事項。該會成立后,致力于:幫助家境困難的族生完成學業;熱心慈善公益,發展中菲友誼,經常響應商總及華文報社發起的各項救災活動;參加宗聯的各項活動,增進與其他宗親會的聯系,加強僑社團結;保持與國外各何氏宗親會的聯系。1992年11月新會所大廈建成啟用。在邦板牙、宿務、怡朗、三寶顏、納卯、蘇祿等地區設聯絡主任。1992年11月,與馬來西亞何氏公會、新加坡廬江何氏總會、香港何氏宗親總會有限公司、澳門何族宗義堂聯誼會、福建石獅廬江何氏福利互助會等,在馬尼拉共同發起籌組世界何氏宗親總會。1994年9月3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首屆懇親大會,從此每兩年輪流在各地舉行一次,為加強散播在世界各地的何姓華人的情感與關系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東南亞的泰國也有眾多的何姓人從事各種商務及社會活動,涌現出了許多何姓優秀兒女。其中祖籍廣東南海(廣州),生于泰國的泰國新聞界著名女政治記者何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1964年畢業于泰國法政大學新聞系,1965年任泰文《榮譽報》記者,后在泰國英文《民族日報》、華文《京華日報》等報社任職。1982年后曾任《新中原報》督印人兼總經理、采訪部主任二總編輯等職。她擅長政治新聞報道,所采寫的新聞涉及面廣,文字直率中肯,在泰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新聞界都頗有影響

何姓起源之何姓趣事

指河為姓
樹有根,水有源,每一個何氏子孫都要知道何氏的起源,才不會數典忘祖。敬奉祖先,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我們要永遠保留這個光榮的傳統。何氏受姓始祖名韓瑊,是戰國末年韓厘王的兒子,韓王安登位時,被任命為公族大夫,與韓非共同主持朝政。瑊祖勸告韓王安不要依附秦朝,但韓王不聽,便辭職隱居,以后韓王安被秦皇所擄,國破家亡,瑊祖便與妻子姜氏流落到廬江,以行船為業,用來隱蔽自己的身份。后來,秦始皇在博浪沙遇到刺客襲擊,懷疑是秦國所滅的韓國的后裔和遺臣所為,乃命令密探暗地查訪,發現是六國的后裔和遺臣當即關押并處死。有一天,天氣嚴寒,瑊祖正停船在河岸邊,密探就來到瑊祖的船上查問姓氏。那時瑊祖并不知他是秦朝的官吏,信手指著河水說:這是我的姓。意思是以水比喻寒冷,而寒與韓同音,原來并沒有特別隱瞞。密探并不領悟,而反問道:是姓河嗎?瑊祖也不說什麼,將錯就錯,點頭答應他。密探記完姓氏就走了。后來瑊祖才知密探的身份和來意,大驚失色地說道:我們家之所以不被逮捕殺害,完全是因為‘河’這個字所賜,這是上天有靈,啟發的結果啊!但是姓氏一般從人旁,不能從水,從此以后就以何為姓,定居在廬江,辛勤耕作,發家致富,對周圍的鄰居,以禮相待,廬江地方百姓都很尊重他。瑊祖夫婦均長壽,一直活到一百歲,逝世后就葬在廬江東鄉望淮崗上,世稱何墳崗(今安徽廬江白湖鎮何氏太始祖陵園)。后來子孫就在廬江一帶繁衍,發展成為望族,后代人就以廬江
作為何氏的堂號,稱為廬江堂。

秉公斷劍:
何武,字君公,西漢四川郫縣人。初為郡吏時,地方傳頌著他一個公正辦案的故事。從前地方上有個富翁,臨終時因他兒子還太小,就將家產交代給他女婿掌管,并立下遺囑將家傳的一口寶劍傳給他的兒子。后來兒子長大之后,向他姐夫要寶劍,可是姐夫不給,于是此事就鬧到公堂上來了。當時何武正在此地當地方官,,這案子就到了何武手中了,何武聽完他們各自的申訴,并經過調查訪問后,就在公堂上作出判決,斷定不僅這口寶劍要歸還,而且整個家產也必須物歸原主,即歸還給富翁的兒子,而這十幾年來女婿對家產的享用也就不再計較。這個斷案的結果,獲得當地老百姓普遍的贊揚,認為何武確實是嚴明公正,為民作主的好父母官。原來,這個富翁早已看出他女婿平常為人的險惡居心。他不把整個家產寫進遺囑傳給他的兒子,是因為擔心兒子年紀太小,女婿為了取得整個家產可能謀財害命,危及他兒子生命的安全。為了保護兒子他只傳寶劍不談家產,相信將來等兒子長大以后,一定會有公正嚴明的地方官為兒子作主。富翁的愿望讓我們的祖先何武給實現了。從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富翁多麼深思熟慮,女婿又是多麼貪得無厭,若是他歸還寶劍,將不會失去家產。這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必然結果,貪心的人永遠是毫無止境的,最終必然得寸進尺,走向反面,落得狼狽的下場。而何氏祖先何武是多麼公正清明,多麼聰明智慧。史書上的何武為人仁厚,善于發現和表揚別人的優點。他還在做下級官吏時就得到上司太守何壽的賞識,認為他有宰相器量,后來果然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大司空等高官,并封汜鄉侯,與丞相孔光共同輔助漢成帝,成為西漢朝庭中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

忠于職守:
何湯,字仲弓,東漢豫章人(江蘇南昌),早年師從大名士桓榮。在四百名學生中,他是高才生,桓榮十分器重他,后來做了把守宮門的官。有一天,漢光武皇帝微服私訪,因路途較遠,一直到深夜才趕路回宮。當時,何湯正守衛開陽門,無論皇帝的隨從們怎樣磨破嘴皮,他都堅決不開宮門,認為過時開門,違反宮中禁令。不得已皇上只得改從中東門人宮。知情人都以為何湯就要大禍臨頭了。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皇帝卻賜何湯一頓早餐,而中東門的守衛卻被奪去了俸祿。漢建武十八年夏天,久旱不雨,禾稼生煙,眾公卿大臣皆便裝徒步到城外祈雨,唯洛陽令乘坐著華麗的車子,罩著傘蓋從城門外出。何湯率領門衛當即扣留了車輛,還逮捕了洛陽令。皇帝下詔,撤了洛陽令的職務,提升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何氏祖先何湯忠于職守的故事歷代廣為流傳。

將計就計
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劉裕首舉義旗發難,征討桓玄。桓玄派人坐鎮溢口,阻擋劉裕的軍隊。劉裕派何無忌率水軍,進駐溢口東北大江中的桑落州。雙方交戰時,敵人的兵力強于建康的何無忌,但何無忌并不畏懼,只是潛心研究敵軍的弱點。敵人率領水軍來挑戰時,何無忌仔細觀察,發現敵軍的帥船旗幟密密匝匝,光彩耀人。何無忌便對部將說:賊帥肯定不在這只船上。敵軍是想誘惑我們而已,我們不如將計就計,攻打這只假帥船,必能一舉攻克。部將說:這是障眼法,敵軍主帥不在船中,攻下此帥船也是徒勞無益。何無忌說:現在敵我兵力懸殊,全軍交戰很難保證取勝,而賊軍帥船主帥不在上面,必定防備空虛,我們可以輕易攻下。這樣便可一鼓作氣,發起全軍的攻擊。部將們覺得有道理,于是率精銳兵力攻打并占領了敵軍帥船,果然敵帥不在此船上。何無忌的將土乘機大肆宣揚:敵帥已被我軍俘獲了!敵軍大部分將士一開始一直以為自己的主帥在那只帥船上,這時看見帥船已經起火燃燒,船頭上尸體狼藉,對方又這麼一喊,頓時信以為真,亂了方寸。而晉軍官兵聽說已擒敵帥,精神大振,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到此時敵軍雖然人數眾多,裝備精良,也已無心戀戰,紛紛遣退。何無忌乘機揮軍乘勝前進。并叫后面的士兵們擂起震天戰鼓,制造起浩大的進軍聲勢。敵人的軍隊越來越混亂,很快潰不成軍。敵帥只得率領殘軍逃到江陵,何無忌緊緊追擊,又攻下溢口,進占潯陽。史書上的何無忌,東晉東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氣。為廣武將軍,桓玄篡位與劉裕起義兵,戰敗桓玄以興復,功封安城郡開園公,后與盧循戰,厲聲曰:取蘇武節來,躬執督戰而死。

斗酒只鵝:
何遠,字義方,南北朝東海郯人(山東與江蘇交界)。南朝宋武帝時,當過武康縣的縣令。他雖然是一縣之長,但生活十分簡樸。他府上所用的器物沒有一件是銅漆制品,他的車馬更是破舊無華。當地出產水鮮,可他每頓飯不過是吃幾片魚干。他對家人的要求更加嚴格,妻子兒女的生活猶如百姓中的下等窮人。有一次,何遠的上司太守王彬視察所管轄的幾個縣,所到之處,都受到盛情接待,殺豬宰羊,大擺宴席,還備下了貴重的禮品,大家不惜耗費重金取悅上司。可偏偏王彬也是一個提倡節儉的人,對下屬的獻媚并不領情。幾天后,王彬來到了武康縣,何遠帶著手下到城外迎接,兩人見了面非常高興。何遠叫人拿出早巳準備好的干糧和開水,對王彬說:大人,您路遠迢迢趕來敝縣,想必是又饑又渴了,可是我只為您準備了干糧和開水。我想你我都是朝廷命官,應該注意節儉,給老佰姓作出榜樣,您不會怪罪我吧?王彬聽了非常高興,他馬上拿起何遠遞給他的一大碗開水,仰起脖子,一飲而盡,還吩咐隨行人員都來喝口水。在武康縣的一段時間,何遠請王彬吃的是便飯,坐的是舊車,住的是一般的房子,生活完全和普通人差不多,老百姓知道了都奔走相告。經過檢察,王彬對何遠的為人和政績都很滿意,加上兩人志趣相投,等他要離開武康時已經和何遠無話不談了。王彬走時,何遠來送他,兩人邊走邊說,不知不覺到了武康縣界。王彬對何遠說:再過去就不是武康縣了,請何縣令留步。何遠對王彬說:大人在敝縣的這幾天,我沒有好好招待,現在您要走了,我就送您一份小小的禮物,務必笑納!說完,就叫手下端上一只大木盤,盤里放著一斗酒和一只鵝。王彬看了后說:東晉時太守陸納招待大將軍桓溫,也只有一斗酒和一盤鹿肉,你的禮物要比當年陸納好得多了,難道你不怕有人說你太浪費嗎?說完之后,哈哈大笑。王彬后來將此事告訴了宋武帝,宋武帝就把何遠升任為宣城太守

何姓起源之何姓字輩

廣 東
廣東:聲名利開國,合榮茂祖宗
廣東信宜:世、澤、運、成
廣東韶關:生昌
廣東懷集橋頭新寧何村:廣天維立國,良善兆其昌;光榮傳惠澤,建世顯悠長;
懷德文明樹,家龍裕贊揚;賢才能作寶,源遠啟之祥。(何自泰 修訂)(感謝HRJ 提供)
廣東廣州:為志偉(何志能 提供)
廣東信宜市大成鎮塘坳沙塘坪村:洪永通廣海,紹睿學高嵩,奕世開基大,成因自作龍。(感謝何智 提供,QQ:332895778)
廣東:文 維 顯 (源于福建)(感謝 何潤庭 提供,qq:249839681)
廣東電白:文,錦,偉 (感謝 下雨天的那天 提供)
廣東省湛江市東海島經濟開發區民安鎮尼山村:有,其,偉,國,家,永,炳 (源于廬江郡)(感謝 何家志 提供)
-----------------------------------------------------------------
陜 西
陜西神木:萬、增、勝、升(生)
陜西渭南:玉,萬,國(感謝 何萬鵬 提供)(源于湖北)
-----------------------------------------------------------------
四 川
四川岳池縣:本自起于禹,心傳在執中
四川洪雅:朝\登\泗\文\玉\ \有\海\正\金\明
四川樂山市:文若承先志,行安國太平,體全崇秉義,學禮立登賢
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登、朝、嘉......(感謝何建波提供)
四川樂山犍為縣:端其高尚德,吉夢翊天平,忠孝洪先澤,詩書永自強
四川:正禎祥
四川宜賓: 成恩守大瑞,萬世國朝廷。
四川宜賓:.....啟、光、明..... (感謝 何明權 提供)
四川永川縣何埂鄉:已字士登友;天正國本厚;學玉孝忠傳;元開同世首。(感謝HRJ 提供)
四川綿陽鹽亭:鵬天師國其,才久德全春,文應明廷大,永朝中凱興(何超提供)
四川鹽亭:文章遠益多 萬古流芳何
四川鹽亭縣和平鄉:....宗,邦,仕,祖,永.....
四川綿陽:天、地、元、德、修、朝、廷、有、道
四川綿陽:清正朝家仲善良..........
四川省射洪縣:國永興隆久,家其義禮生,乾坤洪化岳,海與慶相連(雪地 提供)
四川射洪牛心山:連明其何紹國先,朝毓本宗慶多賢,應景榮新成祭盛,文華富貴錫崇天。
四川:緒、紹、昌、云、懷(遂州何昌倫 提供)
四川:...祥、祚、遠、發、....(感謝 匿名網友 提供)
四川西充縣:朝廷有玉,治(志)國永長,四季沛達,萬世吉祥。
四川富順趙化鎮:德維興
四川南充:文 世 大 龍 天 心 正 朝 忠 國
四川廣元:齊、丙、思、中、國 ,登、賢、定、有、成 (感謝 qqhekun 提供)
四川南部盤龍:天 云 正 光 大 友 吉 祥 (感謝 何光俊 提供)
四川省南部縣:春,文,明,興,邦,玉 (感謝 何敏  提供)
四川富順回龍:廷洪久萬壽添恩(感謝 何久長 提供,qq:526716359)
四川瀘州:明、洪、光、廣、世、成、征、德、績、心、存、慶、智、深
四川:毓元其安一先登治世澤永宗家玉昌長肇國朝錫
-----------------------------------------------------------------
重 慶
重慶市潼南縣 天子通名尹
重慶璧山:國泰文元盛 安邦鎮朝堂 傳家宗孝友 福祿萬年長
重慶壁山:義成世文正 思知光明登 朝順禮志國 廉陽富貴新(感謝何禮俊提供)
重慶市城口縣:明、長、文、云、克(感謝 何富明 提供)(源于開縣)
重慶開縣:萬 , 代 ,朝 ,廷
重慶北碚:正大啟圖清,文才永世興,仕廷廣槐德,安邦賢相如(感謝 何廣仲 提供,qq:342165630)
重慶北碚:永興龍思 (感謝 何龍偉 提供)
重慶:光 明 正 大 意 志 忠 幫(qq:519974886)
重慶:光 明 榮 耀 繼 志 宗 幫(感謝 何 永 提供)
重慶大足:開天立地圣;朝應成大其;萬事永興隆;世守正君王。(感謝 何正文 提供)
重慶梁平縣何家溝:一德由起志安邦,光宗耀祖必久長 (感謝 何耀輝雙魚座晨曦 提供,QQ:106573288)
重慶:萬擔正文昌,世代發源長,大國安幫定。(感謝 何樹橋 提供)
重慶墊江何義坪:...吉、發、德....


天 津
天津:樹振致文
-----------------------------------------------------------------


江 蘇
江蘇新沂:元 寶 增 光 培 書(淑) 紀 從 善 克 龍 忠(何紀春 提供)
江蘇揚州:天文登永學,紹世必成家
江蘇泰興:繼 述 紹 宗 遠,啟 承 允 世 昌,學 廣 傳 善 德,育 英 作 棟 材。
江蘇南通海安:文 仁 太 續 語 ,效 世 發 ?章。
江蘇濱海:丕 繼 敬 修 培 謙 祥 庭 永 大,文 德 山 川 正 立 學 廣 奎 元,
乃 增 齊 國 光 克 成 斯 幫 昌,極 善 以 為 寶 福 祿 慶 允 長(何廣龍 提供)
江蘇連云港:傳庭殿政,學守祖宗(感謝 5512981 提供,qq:385838391)(源于蘇州倡門)
-----------------------------------------------------------------
浙 江
浙江象山儒雅堂:伯孟承宏開,明本源積善;培修其可言,卓立在人群(何志浩 提供)
浙江瑞安:春.森.木 (感謝 mozhi1212 提供)
浙江瑞安松旦:育、少(小)、建 (感謝 何曉鵬 提供)
浙江溫州:高詒桂寶兆,公之秉金上,慶南傳章法,新良日景全(感謝 何章明 提供)
-----------------------------------------------------------------
湖 北
湖 北:光先懷寶
湖北荊州:安、祖、逢、繼、宗
湖北荊州:世起敦祟緒 家庭自遠興 承繼傳茂業 厚德在懷仁(感謝 何智慧 提供,qq:604729931)
湖北:傳家
湖北省潛江市: 正 修 齊 治 安 生
湖北:昌,其,奏
湖北黃岡:章,發,居,祖,意(音),孫,賢,哲 (感謝何菊明提供)
湖北黃岡:永世登科第 國恩家慶季(感謝 曉河流水 提供)
湖北:先明良
湖北省房縣:世宗良善,建元立及;大廷勢如,志誠鴻光(何建成 提供)
湖北枝江:永崇圣道(何連華 提供)
湖北沙洋:孝有克(何克興 提供)
湖北:仙 系 文 章 修(知) 仁 宏 (感謝 hehuangwei123 提供)
湖北嘉魚:老派:振聲才學洪富
新派系:圓字周廷運,亨同家國光;利開盛世彥,貞祖發源祥
湖北大悟縣:維元保文明華哲先 (感謝 何哲貴 提供)(從江西(明代)遷麻城,后到孝感桑樹園)
湖北棗陽:長發啟祥金玉滿堂
湖北:安邦定國興 成良...... (江西南昌瓦子巷遷入)
湖北鄖縣安陽鎮龍門區何家院:老輩排行: * * 尚,建;天自生才。新輩排行:仁義治國本,*****,*****,*****,*****,*****。 (感謝 何仁群 提供,qq:471814427)
湖北潛江:大勢傳家正祖先,宜本清之永遠萬年 (感謝 何宜軍 提供)
湖北廣水市:朝廷賢士,家國永仁,先傳祖代,自羅天明 (感謝 nuaast  提供)
湖北隨州的。。。何家灣:清廉繼世宗gongyu 忠厚傳家祖德弘。。 (感謝 SellyPX_H  提供,qq:6181075)


遼 寧
遼寧葫蘆島:萬鳳守玉樹,清泉瑞久長 (感謝何樹星提供)
遼寧海城:慧經武偉(感謝 何武強 提供)(源于廣西林海)
-----------------------------------------------------------------
黑 龍 江
-----------------------------------------------------------------
湖 南
湖南岳陽:清、成、先、鐵、科、發、
湖南省懷化市:世、基、本、遠、大、有、文
湖南祁陽:正、良、榮、洪、元
湖南郴州:基,佑,開,源
湖南瀏陽縣南鄉金剛頭掛榜山:世德承祖,家傳繼宗;光明正大,賢達宜崇(何珍吾 提供)
湖南桂陽西門:垣鐘漢宋炳,增鑒添模煌,培鎮法杏燦,城錦澤根烺,均錄清枝煥,堅鑄沛材煊
型錫深樹燿 ,垂銘淑權燔 (偏旁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循環排列)(何彥鑒 提供)
湖南邵陽:前,業,漢,晉'(何藍琪 提供)
湖南寧遠:漢相榮名顯,紅開蘭桂芳(何少勇 提供)
湖南汨羅:章\明\秀\發\文\英 (感謝 zq30hemi 提供)
湖南岳陽華容(錢糧湖):光、賢、助(感謝 何志剛 提供)
湖南新化縣白溪鎮何家村:高.朝.仁.遠.盛;親.本.愛.維.先(源于江西)(感謝 何漢元 提供,qq:569402167)
-----------------------------------------------------------------
安 徽
安徽省巢湖市: 佑, 賢
安徽樅陽(桐城): 思如應元 式士隆昌;曰守家傳 宗嗣孔大;時逢興裕 兆以登庭 ;慶同衍之 維承先志
安徽:時,有,承,先,志
安徽廬江郡三高堂:萬自貴爵顯,伯弼仲大應。家政守啟文,偉恩光國令。
希世承宏廣,方命潤澤長。殷良逢道泰,駿業濟時康。(何世倫 提供)
安徽宣城:維.宗.傳.家.思.
安徽宿縣褚蘭鎮崗孜村:克振興玉永,恩培正大東,祥開傳世道,德廣慶華容.(感謝 何恩軍 提供)
安徽明光女山湖:世,澤,綿,於(先多用玉),善;家,聲(也用生),振,義,書;十字 (qq:QQ:631397716 )
安徽安慶:福 金 生 世 族 長 (感謝 何繼川 提供,QQ361194766 )
-----------------------------------------------------------------
山 西
山西陽曲:子生
-----------------------------------------------------------------
吉 林
吉林省九臺市:國、際、川、元、世、守、忠、立
吉林省輝南縣:何高 .何堂 .玉 .單字 . 永 . 善 . 長 . 振 . 文 . 貴 . 英 . 雙.
吉林:景金(感謝helong7711 提供) 
-----------------------------------------------------------------
福 建
福建福清:光、世、代
福建福清江:鏡 宜\敦\爾\心\文\章\典\雅
福建福州臺江:宗 曾
福建省鄒武縣:士師維正大;圣治濟康寧(何謙 提供)
福建武平上下屋:萬載家學芳名垂世,克敦成憲篤錫慶光,裕培庭樹輝聯云章
福建瑯岐:發 其 祥 仁 義 地(100代)
-----------------------------------------------------------------
河 南
河南信陽:定正賢,玉澤能從遠
河南省開封市:德,景,文,洪,延,世,家
河南:增.培.祖.德
河南:青同學林書照
河南輝縣:忠,任,壽,武,國,宣,明,洪,富,印,宰,延,柏,吉,永,利,湯,萬,公,金,祿,廣,盛,文,華,曾,容,惠。
河南省淮濱縣王家崗鄉鄭營村何營隊:風、進、永
河南扶溝:國泰肇鴻景,祖訓守若經。作善傳繼世,荷元錫其齡。
佳杰孟禎孝,奉容貴姬松。方春功德素,邑耀安莒宗。
魯恩文峻檄,群江忠良英。登夏吉貫賦,信川孔敬蒙。
河南固始縣:從宗成天,圖秉中元。士慶其品,乃祖宜敬。崇煥丕昭,欽若銘鼎。
河南固始縣:世運除升平,祖宗創業成。流長源自遠,本固枝必榮。
道德為傳訓,永守望賢英。留此三十字,闔族作派名。
河南信陽:自天應道國,廷立承恩化,家齊頂正賢,玉澤能從遠,文章運后先(感謝 何定銀 提供)(源于湖北麻城)
河南商丘夏邑縣:奎、景、功、茂、宗、派、新、勉(感謝 hehui1368 提供)
河南商丘柘城縣:興、國、懷、連、紹、傳、萬、世、敬、仰、先、繼、業......定、乾、坤等。(感謝 何林 提供)
河南光山:純曰鴻錫慶,彝年啟泰昌,文光朝德澤,利瑞早生香 (清末來自江西南昌)(感謝 何錫坤 提供,qq:361163795)
河南洛陽:錫鴻開貞 (感謝 何小兵 提供)


河 北
河北 武 繼 建 延 圣 思
河北遷安大何莊:(國?)、元、萬、朝、廣、守、燕(艷)
河北唐山:世緒榮華遠,家生德化堂 (QQ:39812700 )
河北省平山縣小覺村:二世 克、 四世 廣、六世 宗、八世 文、十世 夢 (始祖何敏,明永樂二年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二世克名,克利.其中克利一家攜二子遷河南
-----------------------------------------------------------------
內蒙古
-----------------------------------------------------------------
江 西
江西九江:思志忠應憲,念懋德愈新,仁義修齊本,宗支百世興,光大由家訓,賢良愛國珍
江西南昌市:幫.國.禎.祥
江西高安:南、唐、路、今、知、弟、伍、橋、欽、承、先
江西省新余市:群順豐高
江西會昌:萬.才.家.學.芳.名.垂.世.和.克.丁.成.獻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城南:朝東文家 何光欲如 培源敦本 修其善良 人皆忠孝 錫慶衍芳
登科及第 四海名揚 克承祖德 后裔綿長 萬載興隆 世代榮昌
江西省贛州市:遠、高、明、定、發、祥、仁
江西贛州南康龍華何屋村:昌谷世敬九 東朝如成萬 永應嘉崇順 (崇順)肇悠遠 高明定發祥 仁義正中則 (感謝 hjs7601  提供)
江西:見/振/人/文/偉
江西萍鄉:金論裕家幫,仁 (感謝 何幫亮 提供)(源于江西贛州)
江西:廟、德、同、宗、宜、志、福(QQ:258037880 )
江西興國:喜人烈方承厚(源于 廬江堂)(感謝 何承敏 提供)
-----------------------------------------------------------------
廣 西
廣西桂林全州縣:昌紹
廣西:德學秀成春世月許
廣西江平:元 文 修 世 德 振 興 賢
廣西貴港市覃塘:開,天子仲前毫,唯是讀書高
廣西富川:以中清明堂崇俊秀(感謝 何堂建 提供)(源于安徽盧江)
廣西北流:福志瑞開(感謝 何毅 提供,qq:214179554)
-----------------------------------------------------------------
海 南
-----------------------------------------------------------------
貴 州
貴州:肇立鴻木遠,成先慶爾昌;家修廷自選,中業換金章(何遠昌 提供)
貴州遵義:萬登文齊國 玉印守朝廷 (上世紀60、70年代加)祖宗光大德 富貴振家聲 (源于江西,儒林堂)(感謝 有情系我 提供)
貴州遵義:相朝毓之;以紹鳴元;昭德芳輝;師儒述文;光崇良相;世克忠貞;詩書清學;永淑家聲(源于湖北麻城縣孝感十三鄉)(感謝 何順 提供,E-mail:hs8856@qq.com)
貴州遵義府遵義縣,永安里三甲,金龍山布政壩何家灣:邦應登天水,其朝正世芳;樹德開元茂,居仁大澤長;祖宗思紹述,子嗣育賢良。(廷義公(一世祖考))(感謝 何開云 提供)


-----------------------------------------------------------------
云 南
云南省昭通市: 金,仕,遠,登,永,章,文,宗,世,天,開,正,萬,昌,國,泰,光,名,大,瑞,星,占,玉,堂
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圣、子、國、玉、如 (感謝 何玉海 提供)
-----------------------------------------------------------------


甘 肅
甘 肅:成、正、永
甘肅民勤:天,開,世,承,立,玉,貴,子,有,文 (源于大槐樹)
-----------------------------------------------------------------


寧 夏
寧 夏:天字輩(軒字輩),生字輩,兩個字,永字輩 (感謝 hyn 提供)


2008-1-4 20:35 回復



山 東
山 東:何其。何忠。何常 何寶
山東臨沂:守登昌
山東臨沂冊山:(元)太,鳳,秀,新(感謝 何新國 提供)(源于山西洪桐喜鵲窩)
山東莒縣:傳家延慶長
山東日照莒縣:燕、發、敬、茂/振、兆/召\正、乃
山 東:壽世德
山東莒州:光、成、公
山東東平:維慶樹敬
山東:承、、、、、、思、錫、洪(正)、恩(丘/秋)、世
山東滕州:岱,永,克,志
山東濟南歷城:大、有、振、鳳、光、明、貞、青、元、 連盛、英、殿、永、洪、福、繼、世、興、文、憲、培、嘉、玉、壽、延長、春、登
山東青島:井 秀 (感謝 w一臉美人痣 提供)
-----------------------------------------------------------------
港 澳 臺
臺灣臺北市 :良伯惟俊臣,定國安君民,克成名世學,萬奕大土興,以高三應選(何冠群 提供 )
臺灣臺北市:乃淵煥啟庭生有,美在宗長發其祥(何在英 提供)
-----------------------------------------------------------------


其他
炳、 仁、義
正大光明
昌賢
萬代興隆
昌,世,德,益
世、啟、其、昌
應\學\景
保、高、興
青 兆 萬 年 長 賢 干 建 乙 本
其 在 大 彥 會 金 文 永 秀 芳 齊 家 興 有 道 忠 誠 立 本 貞
天衢堂派:仁義禮智信,恭寬性敏惠。蘊良和儉讓,畫史聰明睿。
金玉傳家寶,文章華國貴。祖德紹延慶,萬世天衢會。(何義達 提供)
詔安派:振清通世澤,為善術家聲;繼體云礽達,承祧基業宏(何清謙 提供)
應朝從得方,.如家四筆昌.*****.人民大天光.(振興 提供)
文世大龍天,心正朝忠國
啟,成,可。英才鐘毓語,德俊進秋章,直立剛長大,明銀福祿康。
殿,忠,慶,憲,永,濟,世

以上為完整的何姓的來源介紹,希望通過以上信息使您對何姓起源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我們還為您提供何姓起名何姓名字大全 何氏家譜,各地何氏族譜大全 等相關內容供你了解閱讀。

更多何姓起源和來歷的相關文章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