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勤修佛教十善能得到的功德(下)

解夢佬

學佛修行,能夠得到很多好處和功德,例如遵守五戒,那能夠積累福報,減輕業力纏繞,又遵守八正道,那也能得到不錯的功德,那么勤修十善又會得到什么功德呢?因此想了解更多解析,請看下面詳解。

不綺語而言說有禮

綺語即花言巧語,特指那些輕浮無禮之徒,整日不正經,喜歡蒙騙他人,說話沒有半句真,并且這種人還以此為樂。綺語最大的危害就是對自己沒有利益,并且對他人能夠造成一定傷害,遭受的業報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做人,一定要做到不綺語才行。其實也很簡單,就是說話要合乎適宜,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不慳貪而慈心舍施

貪有很多種形式,例如自己不滿足,想要得到更多;又如自己很多錢,卻是一個守財奴,一絲一毫都要計較半天。所以像這種人的行為就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

不嗔恚而慈忍積福

嗔恚就是指當自己做事不順的時候,就會在內心積壓一定的怒氣,到臨界點的時候就可能會釋放出來,也即我們平常所說的發脾氣。像這種行為是最能夠導致殺害災禍發生的,而且在佛教的角度來看,一個人不管之前做了多少好事,只要怒火一發,動怒他人,并且引發災禍,那么功德即無效。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后方知忍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業。

不愚癡而多聞增智

愚蠢在佛教中代表無明,與佛無緣,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謂,不能分辨是非,不知因果法則,自身固執擁有邪念,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推薦閱讀:佛教蓮花是什么,蓮花與佛教的關系 佛法四教是哪四教 佛教知識,超度有何意義

佛教十善業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道。

不殺生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 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愛,而憐憫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于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斗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不偷盜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 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不邪淫

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茍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后,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不妄語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不兩舌

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茍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不惡口

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說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不綺語

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 取樂,都叫做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于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 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不慳貪

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 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 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因貪而違法亂紀,危害他人社會,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

不嗔恚

嗔恚即遇事不順,埋恨于心,發怒于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 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動怒于人,以至動武打斗,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得凈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 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后方知忍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業。

不愚癡

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請問佛教所指的十善業是什么意思?

佛教所指的十善業是指十種善行。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或稱十善業道。

1不殺生
殺是殺害,生是生命,不殺害眾生之生命,名為不殺生。即對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勿殘殺加 害。因為佛教主張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釋尊以平等慈悲教義,為被殺害的眾生呼援,指示眾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殺。而孟子也曾說:“聞其聲,不忍食其 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愛,而憐憫被殺害的眾生。由此看來,能慈心于仁,無殺害生靈,生命界則可盡其天然,爭斗仇恨的事,便可消滅,天下豈不太平?

2不偷盜

偷謂詐騙潛竊,盜謂強劫豪奪。不偷竊強奪人家的財物,叫做不偷盜。因為一切事物,主權轉移, 必依正義,不與取而取,非分取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偷盜的行為。能資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義”。知利己而須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 他,叫做“義利”。人人行義利,節儉日用,奉養父母,維持家庭生活,樂其天倫,與朋友金錢往來而能守慎,則無偷盜之事發生,社會既可安寧,個人與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

3不邪淫

即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茍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間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貞良守禮。亦即組織家庭之后,夫婦須相敬如賓,不有其他淫亂行為,便能和睦相處,成為美滿家庭。

4不妄語

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喜說謊話,是說不是,不是說是,叫做妄語。不妄語就是說話誠實,不說虛偽誑騙的話。如能遠離妄語,便能做到誠實不欺,則父母、兄弟、親屬、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觸,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實為得樂之道。

5不兩舌

不兩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離間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業,常有兩舌之患: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兩舌災禍,可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甚至動武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罪魁。茍能遠離兩舌,說正直話,豈有是非之爭端?

6不惡口

不惡口即是不說粗惡毀辱他人的話,及不說咒詛他人的惡毒言語。常人多患惡口罵人,且傷人父母祖宗三代,是為大惡口。經云:“犯惡口者,當受畜生果報。”故不惡口而出言慈和,可積德成善,為人敬愛。

7不綺語

所謂綺語,即花言巧語,輕浮無禮,說不正經的話,導人生諸邪念,或出言戲弄,胡亂開口,以為 取樂,都叫做綺語。說此綺語者,不惟無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業報所在,死墮惡道,生而為人,永遭輕賤。故要說合于禮儀,不乖違真實的正經話,便叫做不綺 語。如能遠離綺語,則心正言順,彬彬有禮,莊嚴威儀,也必為人敬仰。

8不慳貪

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慳”,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慳貪的人追求財、色、 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會造出種種罪業,故要遠離慳貪,不慳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謀生得宜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費 用外,對于貧病孤苦者,能給與同情慈濟,或捐助社會福利事業,即是慈心舍施,經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貴。”但不可有貪,佛陀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 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人生因貪而受苦,因貪而違法亂紀,危害他人社會,佛教乃勸人慈心舍施,以對治慳貪。

9不嗔恚

嗔恚即遇事不順,埋恨于心,發怒于形。甚至脾氣爆發,可導致殺害災禍。常人說:“火燒功德 林”,這話是說一個人無論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發,動怒于人,以至動武打斗,發生種種不幸,因此曾做過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燒得凈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對治 嗔恚,即所謂“忍字上面一把刀,為人不忍禍自招,能忍得住片時刀,過后方知忍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遠離嗔恚過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業。

10不愚癡

愚癡是無明,迷昧,沒有智慧,對事理無所明了,不能辨別是非,不信因果法則,固執邪見,無正見正信,胡作亂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進智慧,便可導入正見,做個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經說,修般若慧以對治愚癡,使令遠離邪見,是名不愚癡。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區別?

1、在宗教學說體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則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釋迦牟尼的學說,以佛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無邊的法力,宣揚神異,造出各種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徑上:

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則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3、在哲學理論上:

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4、要超脫生死輪回:

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

而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回。

5、構成不同: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大乘佛家

百度百科-小乘佛家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