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劉伯溫簡介、劉基簡介

解夢佬

劉伯溫簡介、劉基簡介

劉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道家、政治家、文學家,與章溢、宋濂、葉琛并稱為四先生。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

1人物生平編輯年少好學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里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里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后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征、諸葛孔明之才。[2]初入仕途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家閑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他勤于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后,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后,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并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4]仕途多舛

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2]蟄居隱退

至正六年(1346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至正八年(1348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外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2]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2]勸君買善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后,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不久,又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2]嚴明法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劉基上奏制定軍衛法。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劉基認為宋、元兩朝都因為過于寬縱而失天下,所以應該整肅綱紀,于是便下令御史檢舉彈劾,不要有任何顧忌,宿衛、宦官、侍從中,凡犯有過錯的,一律奏明皇太子,依法懲治,因此人人都畏懼劉基的威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圖私利,縱容下屬而被治罪,李善長一向私寵李彬,故請求從寬發落,劉基不聽,并派人騎馬速報太祖,得到批準,劉基便在祈雨時,將李彬斬首。因為這件事,劉基與李善長開始不和。太祖返京后,李善長便向太祖告狀,說劉基在壇土遺下殺人,是不敬之舉。那些平時怨恨劉基的人也紛紛誣陷劉基。當時正逢天旱,太祖要求諸臣發表意見,劉基上奏說:士卒亡故者,他們的妻子全部遷往他營居住,共有數萬人,致使陰氣郁結。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將投降的吳軍將吏都編入軍戶,便足以協調陰陽之氣。太祖采納了他的意見,但十天過后仍不見雨,故而發怒。此時恰好劉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劉基請求告辭還鄉。太祖正在營造中都,又積極準備消滅擴廓。劉基臨走上奏說:鳳陽雖是皇上的故鄉,但不宜作為建都之地。王保保不可輕視。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擴廓逃往沙漠,從那時起一直成為邊患。這年冬天,太祖親自下詔,敘說劉基征伐之功,召他赴京,賞賜甚厚,追贈劉基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給劉基進爵,劉基都固辭不受。[1-2]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于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

劉基畫像[5]

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梁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后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于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托。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后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2]位列伯爵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賜劉基還歸家鄉。[2]朝奉作詩

洪武八年(1375年),劉基雖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于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據說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2]患病離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

劉基彩像

后,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農歷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中夏中之原。[2]后主追賜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2][4]2主要成就編輯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并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6]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7]建國謀略

對于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后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后,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于鞏固中央集權起到

劉基像

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松,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6]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并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于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

劉基立像

用的文學思想對于掃蕩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

劉基以詩議政,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批判精神,其所議論的范圍包括元季至正年間吏治、軍政等種種社會弊端。從詩歌的淵源角度考察,以詩議政,客觀上承續宋人以議論為詩之傳統,主觀上則因其固有的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使然。詩作情、理兼具,既有社會認識價值,又有藝術審美價值。

劉基將詞作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厚,藝術上長于興寄,長于鋪敘,且善于用典。描景狀物秀麗入神,造語精工典雅,詞風以婉麗為主。

劉基的寓言文學不僅內容博大精深,還闡明了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觀點,還表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6-7]3人物評價編輯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漢以降,佐命元勛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勛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8]沈德潛在《明詩別裁》中說:元代詩都尚辭華,文成獨標高格,時欲追韓杜,故超然獨勝

劉伯溫和李善長

,允為一代之冠。

《明史》: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9]蔡元培: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10]奧野純:際會風云,平定海宇,既辟一代之規模,又闡一代之文章,蓋誠意伯劉公一人而已矣。[10]民間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后世軍事劉伯溫。[10]朱元璋:(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詩沉郁頓挫,自成一家,足與高啟相抗。[11]4主要作品編輯劉基有《誠意伯文集》20卷傳世,收有賦、騷、詩、詞1600余首,各種文體文230余篇。

相關作品

《郁離子》、《復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賣柑者言》、《百戰奇略》、《時務十八策》

相關詩詞

《春蠶》、《五月十九日大雨》、《旅興》、《薤露歌》、《美人燒香圖》、《蜀國弦》、《梁甫吟》

5民間傳說編輯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說。

劉伯溫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6史書記載編輯《明史·劉基傳》[9]《明史紀事本末》[12]7家族成員編輯七世祖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

劉基像[13]

于領殘部逃離時,死于敵人箭下。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劉堯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愿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于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圣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后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后代子孫帶來福澤。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劉基

劉璉,劉基長子,生于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璟,劉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后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

大明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1370年—1646年)

傳位 謚號 姓名 年數 在位時間(公歷) 在位時間(夏歷) 備注

第1代 誠意文成伯 劉基 6年 1370年11月29日-1375年5月28日 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洪武八年四月丁巳  

第2代 誠意伯 劉廌 2年 1391年4月18日-1392年 洪武廿四年三月辛丑—洪武二十五年 劉基孫

第3代 誠意伯 劉瑜 10年 1532年7月9日-1541年 嘉靖十一年六月甲申—嘉靖二十年七月 劉廌六世孫

第4代 誠意伯 劉世延   1549年3月11日- 嘉靖廿八年二月癸丑— 劉瑜孫

復封 誠意伯 劉世延 39年 1568年-1606年 隆慶二年—萬歷卅四年 劉瑜孫

第5代 誠意伯 劉藎臣   1608年7月11日- 萬歷卅六年五月乙卯—天啟初 劉世延子

第6代 誠意伯 劉孔昭 23年 1623年8月18日-1646年初 天啟三年七月辛亥—弘光元年十二月 劉藎臣子

          晉封誠意侯  

8后世紀念編輯劉基故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舊屬青田縣),劉基上五代均

故居圖片

住此。

故居圖片

劉基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現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見劉基當時住房的簡陋。

劉基故里—南田又稱天下第六福地,劉伯溫是歷史上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他輔佐朱元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現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諸如劉基廟、參政公祠、忠節公祠、盤古亭、辭嶺亭、武陽亭、劉基故居及劉基墓等。

以上就是劉伯溫簡介、劉基簡介的全部內容。更多劉伯溫相關資訊,敬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655.html